- 從乞丐到皇帝:朱元璋
- 寒江獨釣
- 1863字
- 2019-10-24 13:58:21
世代貧苦
元至正四年(1344年)夏,黃河決口改道,河南、山東許多地區(qū)遭受水災,元朝統(tǒng)治者漠然視之,不進行賑災,反倒任由災荒肆虐。不知道受什么異常的天氣因素影響,黃河流域水患連連,淮河流域卻異常干旱。此時,淮河流域土地裂開拳頭大的口子,放眼望去一片死寂景象。熱風吹過,枯黃的樹干咂咂作響,沙塵彌漫在低空,到處一片灰蒙蒙的樣子。
這是一個空前干旱的夏季?;春恿饔騼鹊闹Я鳛g陽河早已斷流,寬敞的河道上滿是鵝卵石和枯樹枝。濠州鐘離周邊方圓百里大大小小的數(shù)百個湖泊因為失去了河水的補充,幾近干涸,人們走進湖泊的時候,最深處的積水連他們的大腿都沒不過了。
嚴重的旱情從去年夏季就已經開始了,去年整整一年都沒有降雨,那個時候人們還能不斷地打井灌溉、挖渠引水、澆灌莊稼,總算在秋末收獲了一點點的糧食,去掉被迫上交給地主和蒙古人的,家家僅剩下過冬的口糧。整個冬天,人們都是喝著稀得可以看見人影的粥挺過來的。和他們糟糕的心情極為相似的是,整個冬天一場雪都沒下。開了春,種子雖然播下了,可是依舊沒有雨水,人們只好到就近的湖泊里擔水灌溉,可是河水越來越少,最后竟然斷流,眼看著湖泊過不了多久也會干涸。入夏后,天氣急劇升溫,太陽每天都炙烤著大地,連湖泊里的水也蒸發(fā)殆盡了。旱情越來越重,最后種苗都干死在地里,空前的旱災籠罩著濠州鐘離大地。
濠州鐘離一帶近百座村子一片哀鴻,他們從立春之后就徹底沒了糧食,家里能變賣的東西都拿去換糧食了。最后,實在沒有可賣的東西了,饑餓的百姓便把目光投向身邊一切可以入口的“食物”上,田野里的野菜被饑餓的村民挖干凈了,樹皮也被剝下來吃掉了,水里的魚蝦蟹等都被抓光了,飛禽走獸也被捕捉得看不見蹤跡了。饑餓的痛感折磨著每一個人,那一張張嘴就是一個個期待進食的生命,等著食物的補充。幸好,16歲的朱重八所在的太平鄉(xiāng)孤莊村的深井里還有一點水,這也是全村人最后的希望了。
朱重八,也就是后來的朱元璋。朱元璋,字國瑞,后人也有稱他朱國瑞的,重八是他的小名。取這樣的名字不是因為朱家人沒有文化,而是因為在元朝,老百姓如果不是文化人或者做官的就不允許有名字,只能以父母年齡相加或者出生的日期命名。當時許多百姓人家的名字都很有特點。朱重八的高祖名叫朱百六,他的曾祖名叫朱四九,朱重八祖父名叫朱初一,他的父親叫朱五四。
朱五四是個老實本分人,辛苦忙碌一輩子,就像四處流浪的吉卜賽人一樣,為了尋求一方樂土,為了給兒孫們掙得一份家業(yè),他搬了一輩子家。初居靈壁縣(安徽宿州轄區(qū)),后遷虹縣(安徽泗縣);到50歲時又遷到濠州鐘離東鄉(xiāng)(如今是安徽鳳陽),朱元璋就出生在這里。
關于朱元璋的祖輩、父輩,《明史》只有廖廖幾句:“先世家沛,徙句容,再徙泗州。父世珍,始徙濠州之鐘離。生四子,太祖其季也?!边@句話只講了朱元璋家庭搬遷的過程以及他在兄弟中的排行,完全沒有涉及他的祖輩、父輩的有關事跡,幾乎是回避了朱元璋祖先的身世。也許這是一種隱晦,對于家庭出身不高的朱元璋實在沒辦法吹捧。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明史》對朱元璋母親的家族卻作了詳細的介紹,《明史·外戚陳公傳》中就記載了朱元璋外公的許多英雄事跡。朱元璋的外祖父姓陳,早年曾經在南宋末年抗元名將張世杰麾下從軍,并且參與了南宋與元朝鐵騎最后的殊死一戰(zhàn)——廣東新會縣的崖山之戰(zhàn)。崖山大戰(zhàn),以南宋陸秀夫仗劍令自己的妻子兒女跳下大海,隨后背負6歲的南宋末代小皇帝蹈海而死,就此宣告南宋帝國的正式覆滅。朱元璋的外祖父陳老先生在激戰(zhàn)中被打落海中,在一團混亂下居然傳奇般地被人救上岸,并歷盡千辛萬苦逃回了老家,此后,避居鄉(xiāng)間,靠巫術、賣卜、看風水為生,一口氣活到了99歲才謝世。朱元璋的母親是陳家的二姑娘,據(jù)說此女自幼開朗大方,深得其父喜愛。于是,飽經滄桑的老先生教她讀書識字,給她講述歷史掌故和各地風土人情。長大后,陳二娘能歌善舞,在鄉(xiāng)間迎春賽會與社戲上常大受歡迎。說來說去,就是想表達朱元璋的母族不僅是一個光榮的革命家庭,還是一個書香門第,是大戶人家。
略過皇帝朱元璋家族的身世卻對外戚大肆渲染,這在二十四史中是絕無僅有的。陳公的事跡雖然詳盡,但其抗元的光輝業(yè)績難以證實,或許他只是宋元之戰(zhàn)中的一個小兵,甚至是逃兵,不過渲染他的英雄事跡可以為后來朱元璋反元找到歷史淵源,使其看上去根紅苗正,似有迎合之嫌。這一方面簡單隱沒,一方面卻又渲染迎合,形成強烈反差,不禁讓人對朱元璋的出身浮想聯(lián)翩。難道他的祖輩、父輩有什么難言之隱嗎?也許事實就是朱元璋的祖輩十分貧窮,到了他的父輩這一代略有好轉,但依舊是貧苦農民,家庭出身不高貴,實在沒法貼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