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貿易實務
- 劉笑誦 劉婕 王鵬
- 14882字
- 2019-10-24 13:53:07
緒論
調整國際貨物買賣關系的法律規范很多,有國際公約、國際貿易慣例、國內法以及交貨共同條件等。區分一個買賣是否屬于國際貨物買賣的關鍵,在于確定這個買賣的法律適用問題。如果某一個買賣屬于國際貨物買賣,一般就只能適用于國際公約或國際貿易慣例調整,否則,就只能適用于某一個國家的法律,這對于影響問題的處理結果是非常關鍵的。
一、國際貨物買賣與國際貨物買賣合同
(一)國際貨物買賣
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制定的《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以下簡稱《公約》)規定,“本公約適用于營業地在不同國家的當事人之間所訂立的貨物銷售合同”。根據該規定,可以將國際貨物買賣(international sale of goods)定義為“營業地在不同國家當事人之間所發生的貨物買賣”。對該定義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理解:
(1)當事人在兩個國家,而國籍不予考慮。若當事人有一個以上營業地,則以與合同及合同的履行關系最密切的營業地為其營業地;若當事人沒有營業地,則以其慣常居住地為準。
(2)若當事人在不同國家的事實,在合同中或訂立合同時,當事人之間的任何交往和透露的情況均看不出,那就不考慮這種關系是國際貨物買賣關系。例如,雙方當事人營業地在同一國家,其中一方是作為某一未曾透露的外國公司的代理人而活動的,就屬于以上這種情況,應視為國內貨物銷售。
(3)雙方營業地雖不在一個國家,但是以下六種銷售不屬于國際貨物買賣(見《公約》第二條):
①供私人、家人或家庭使用的貨物的銷售。除非賣方在訂立合同前任何時候或訂立合同時不知道而且沒有理由知道這些貨物是用于此種用途的。
②以拍賣方式進行的銷售。
③根據法律執行令狀的銷售。
④公債、股票、投資證券、流通票據或貨幣的銷售。
⑤船舶、船只、氣墊船或飛機的銷售。
⑥電力的銷售。
前三種情況由國內法調整,而后三種情況在許多法律制度下不被認為是貨物。
(4)由訂購貨物一方的當事人保證供應制造該種貨物所需的大部分重要材料的銷售合同(具有來料加工的性質),或供貨一方當事人的絕大部分在于供應勞力或其他服務的合同(如建筑包工等),也不屬于國際貨物買賣合同范圍。
所以,國際貨物買賣的一個主要標志是營業地在不同國家而不在于國籍;標的物屬于一般的貨物,而不是特種貨物。
(二)國際貨物買賣合同
國際貨物買賣合同(contract for the international sale of goods)是指營業地在不同國家的當事人之間就貨物買賣方面的權利和義務關系所訂立的協議。
二、調整國際貨物買賣關系的法律規范
(一)國內法
一個國家的法律有時(合同約定)也可以用來調整國際貨物買賣關系。如我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以下簡稱《合同法》)。
(二)國際公約
國際公約是指主權國家的政府為了調整他們之間及自然人和法人之間的經貿關系而訂立的書面協議。
《公約》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有關國際貨物買賣的國際公約。《公約》由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制定,1980年4月11日通過,1988年1月1日起生效。我國當初在參加《公約》時有兩個保留:一個是關于《公約》的適用范圍(我國認為《公約》僅適用于締約國的當事人之間訂立的合同);另一個是關于合同形式(我國認為合同的訂立、修改和終止均應采取書面形式,即應采取合同書、信件和數據電文形式)。
但是,關于合同形式的保留,我國已于2013年予以撤回。至此,我國《合同法》與《公約》對于合同形式的規定及適用趨于統一。即“銷售合同無須以書面訂立或書面證明,在形式方面也不受任何其他條件的限制,銷售合同可以用包括人證在內的任何方法證明”。
國際貨物買賣合同的訂立、履行必須符合合同當事人所在國締結或參加的與合同有關的雙邊或多邊協定。即國際公約對于合同當事人來說,一般具有強制性。
(三)國際貿易慣例
國際貿易慣例是指在國際經濟交往中逐漸形成的、具有明確內容的習慣性做法和解釋。有關國際貨物買賣的國際貿易慣例主要有以下幾種:
(1)《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以下簡稱《UCP600》)。
(2)《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
(3)《托收統一規則》等。
國際貿易慣例的特點是:
(1)在長期的國際貿易活動中逐漸形成。
(2)具有明確的內容,被大多國家和地區認可。
(3)一般不具有強制性。但是,一旦當事人在合同中訂明,合同受某慣例約束,則該慣例對當事人就具有強制性。
(四)交貨共同條件
對貨物買賣合同的一般性問題所做出的規定。
三、進出口貿易的一般業務程序
(一)交易前準備工作
對于出口前的準備工作來說,需主要做好以下3個方面的調研工作:
(1)國別、地區情況。主要包括政治情況、經濟情況、對外貿易方面的情況(如,對外貿易政策、商品進出口結構、進出口數量和貿易額等)。
(2)商品市場情況。主要包括消費、貿易、價格等情況。
(3)客戶情況。主要包括客戶的資信、經營范圍與能力等情況。
(二)選擇交易對象進行業務聯系(略)
(三)交易磋商
1.交易磋商的程序
交易磋商的程序有4步,依次為:詢盤→發盤→還盤→接受。
2.交易磋商的內容
(1)主要交易條件:品質、數量、包裝、價格、交貨、付款和保險等。
(2)一般交易條件:檢驗、索賠、仲裁、不可抗力等。
(四)簽訂合同(略)
(五)履行合同(略)
進出口貿易的一般業務程序,如圖0-1、圖0-2所示。

圖0-1 出口貿易的一般業務程序

圖0-2 進口貿易的一般業務程序
四、貿易方式
貿易方式即貿易做法。國際貿易中常見的貿易方式可以分為有固定組織形式的貿易方式和無固定組織形式的貿易方式。
有固定組織形式的貿易方式是按照一定的規章和交易條件,在特定地點進行交易的貿易方式(主要包括期貨交易、拍賣、招標與投標、展賣等)。
無固定組織形式的貿易方式是指不按照固定的規章和交易條件,在非特定的地點進行的,較為靈活的貿易方式。大體上可以分兩類:一類是單邊的進口和出口(即逐筆售定);另一類是與其他因素結合的復合購銷方式(主要包括商業代理、包銷、定銷、寄售、補償貿易、易貨貿易、加工貿易和租賃貿易等)。
(一)加工貿易
1.對外加工裝配業務
對外加工裝配業務,是指由外商提供全部或部分原材料、輔料、零部件、元器件和技術等,由我方按外商的要求進行加工裝配,成品由外商處置,我方向外商收取工繳費的一種貿易方式。
對外加工裝配業務是來料加工和來件裝配業務的統稱。來料加工是指外商提供料件,我方按照雙方商定的質量、規格、款式加工成成品,交給對方,我方只收取加工費的貿易方式;來件裝配是指由外商提供裝配所需設備、技術和有關元件、零件,由我方進行裝配,成品交由外商處置,我方只收取約定的工繳費。
2.進料加工
進料加工又叫“以進養出”,是指從國外購進原材料、輔料,利用本國的技術、設備和勞動力,加工成成品后,再銷往國外市場的一種貿易方式。
進料加工與來料加工有明顯的區別。進料加工中,原料進口和成品出口是兩筆不同的交易,均發生了所有權的轉移,而且原料的供應者和成品的購買者之間沒有必然聯系;來料加工中,原料運進和成品運出均未發生所有權的轉移,它們是同一筆交易的兩個方面,而不是兩筆交易。
3.協作生產
協作生產是指一方提供部分配件或主要部件,而由另一方利用本國生產的其他配件組裝成一件產品出口。商標可由雙方協商確定,既可用加工方的,也可用對方的。所供配件的價款可在貨款中扣除。協作生產的產品一般規定由對方銷售全部或一部分,也可規定由第三方銷售。
(二)經銷
按經銷商權限的不同,經銷方式可以分為以下兩種。
1.定銷(distribution)
定銷就是一般的經銷,是指出口商通過與外商簽訂協議,在一定地區和期限內將某種或某類商品交由外商銷售的貿易方式。在這種方式下,經銷商不享有獨家專營權,出口商可以在同一時間、同一地區,委派幾家經銷商來經銷同類商品。
2.獨家經銷(sole distribution)
獨家經銷亦稱包銷(exclusive sales),是指出口商通過與國外經銷商簽訂協議,給予國外經銷商在一定時期和指定地區內承包銷售某種或某類商品的獨家專營的權利,由經銷商承購后自行推銷的方式。
出口商與包銷商之間是一種商品買賣關系,但又不是一般單純的買賣關系。出口商給予國外經銷商在一定時期和指定地區內承包銷售某種或某類商品的獨家專營的權利,包銷商則有義務不再購買其他商人的同類商品,且要保證購進包銷協議規定的最低數量的該種商品,并只在指定地區銷售。
(三)商業代理
1.商業代理的含義和特點
商業代理(agency),是指委托人(principal,貨主或生產廠商)授權代理人(agent)在規定的地區和期限內,代表他向第三者招攬生意,簽訂合同或辦理與交易有關的各項事宜。
商業代理有以下幾個基本特點:
(1)代理人同委托人之間的關系,不是買賣關系。
(2)代理人只能在委托人的授權范圍內,代表委托人從事商業活動。
(3)代理人一般不以自己的名義與第三者簽訂合同。
(4)代理人通常是運用委托人的資金從事業務活動。
(5)代理人只居間介紹生意、招攬訂單,并不承擔履行合同的責任。
2.商業代理的種類
按委托授權的大小,商業代理可分為下列3種。
(1)一般代理(agency)
一般代理又稱普通代理、傭金代理,是指不享有專營權利的代理。在這種方式下,委托人在同一市場上可以同時委托若干個代理人為其服務,也可直接與該地區的買主成交,其直接成交部分,不需向代理商支付傭金。
按照國際市場的一般慣例,銷售代理人自身不得購買委托人的商品謀利,但如果在委托人的同意下,代理人也可自行購進所代理的商品,在此情況下,代理人雖同時又是買主,但他仍有權取得一定的傭金。
(2)獨家代理(exclusive agency)
獨家代理是指委托人給予代理商在規定地區和一定期限內享有代銷專營權的代理。委托人在該指定地區和時間內,不得委托第二個代理人。
根據國際市場的一般慣例,在獨家代理情況下,即使是委托人在該約定地區發生的交易,只要是屬獨家代理人所代理的商品,則不論其是否通過該獨家代理人之手,委托人都應給他約定的傭金。
(3)總代理(general agency)
總代理是委托人在指定地區的全權代表,他除有權代表委托人洽談交易、簽訂買賣合同、處理貨物和從事其他商務活動外,甚至還有權從事一些非商業性的活動。
(四)寄售
1.寄售的性質和特點
寄售(consignment)是指委托人(consignor,寄售人,即貨主)先將貨物運往寄售地,委托國外代銷人(consignee,即受托人),按照寄售協議規定的條件,由代銷人代替貨主進行銷售,在貨物出售后,所得貨款由代銷人在扣除傭金和有關費用之后,通過銀行交給寄售人。
在國際貿易中采用的寄售方式具有下列幾個特點。
(1)寄售人首先將貨物運至目的地市場(寄售地),然后經代銷人在寄售地向當地買主銷售。因此,它是憑實物進行買賣的現貨交易。
對于難以劃分規格、等級和標準的商品,或單憑“小樣”難以成交,而必須憑實物買賣的商品,則可以采用寄售方式讓買方看貨成交,按質論價。
(2)寄售人與代銷人之間是委托代售關系,而非買賣關系。但在寄售方式下,代銷人有權以自己的名義與當地購貨人簽訂合同,收取貨款并處理售貨與收款中發生的爭議。
(3)寄售貨物在售出之前,包括運輸途中和到達寄售地后的一切風險和費用,均由貨主承擔。寄售貨物裝運出口后,在到達寄售地前也可采用出售路貨的辦法,先行銷售,即當貨物尚在運輸途中,即由代銷人尋找買主出售。
2.寄售方式的優缺點
(1)寄售的優點
①有利于促進成交。這是因為寄售方式是憑實物買賣。
②有利于調動代銷人的經營積極性。這是因為代銷人不負擔風險與費用。
③有利于隨行就市和提高出售價格。采用寄售方式,可以根據國外市場的需求情況和容納量,事先有計劃地在國外市場存放一些待售的商品,以便在當地市場價格上漲時,及時抓住有利時機,搶先成交,賣上好價錢。
(2)寄售的缺點
①寄售人承擔的風險大,費用多。在寄售方式下,貨物出售前的一切費用開支,如運費、保險費、儲存費、稅收等,均由寄售人負擔。
②不利于寄售人的資金周轉。由于寄售方式是先出運、后成交,不僅出售前要墊付各種費用,而且要等貨物出售后才能收回貨款,從而影響流動資金的周轉。
③貨款回收比較緩慢,而且可能面臨錢貨兩空的風險。
(五)招標與投標
1.招標與投標的含義
招標(invitation to tender)是指買方(招標人)發出招標通告,說明擬采購的商品品種、數量及其他條件,邀請賣方按照規定的時間、地點進行投標;投標(submission of tender)則是指賣方(投標人)應招標通知的邀請,根據招標人所規定的招標條件,在約定的時間內向招標人遞價的行為。
可見,招標與投標是一種有組織的,并按一定的交易條件,在特定地點進行交易的方式,是一種貿易方式的兩個方面。
2.招標與投標的特點
(1)雙方當事人不必經過交易磋商,也不存在討價還價的余地。
(2)投標人之間的競爭十分激烈,招標人處于較主動地位。
(3)這是一種競賣方式。通過賣方之間的競爭,買方可以以較為優惠的價格購進所需物資,這是招標投標方式在大宗物資采購中廣泛運用的原因之一。
3.招標投標的方式
(1)公開招標(open bidding)
國際貿易中的公開招標又稱為國際競爭性招標(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 bidding)或無限競爭性招標(unlimited competitive bidding),是指招標人在世界范圍內進行招標,凡國內外合格的投標商均可以投標,通過多數投標人競爭,選擇其中對招標人最為有利的投標人達成交易。
(2)邀請招標(invited bidding)
邀請招標也稱選擇性招標(selected bidding)或有限競爭性招標(limited competitive bidding),即由招標單位選擇一定數目的企業,向其發出投標邀請書,邀請他們參加招標競爭。由于被邀請參加的投標競爭者有限,不僅可以節約招標費用,而且提高了每個投標者的中標機會。
(3)談判招標(negotiated bidding)
談判招標也稱議標或限制性招標,即通過談判來確定中標者。由于議標的中標者是通過談判產生的,不便于公眾監督,容易導致非法交易。因此,在我國機電設備招標中,禁止采用這種方式。
(4)兩段招標(two-stage bidding)
兩段招標是公開招標和邀請招標的綜合方式,一般是先用公開招標,再用邀請招標,分兩段進行。
4.招標投標程序
一般來說,招標投標需經過招標、投標、開標、評標與定標等程序。
(1)招標
招標包括三項基本工作:發布招標通告、投標資格預審和編制招標文件。
(2)投標
投標人應當按照招標文件的規定編制投標文件。投標文件應在規定的截止日期前密封送達投標地點。
投標人可以撤回、補充或者修改已提交的投標文件,但是,應當在提交投標文件截止日期之前,書面通知招標人。
(3)開標
開標應當按照招標文件規定的時間、地點和程序以公開方式進行。開標由招標人主持,邀請評標委員會成員、投標人代表和有關單位代表參加。
在國際招標中,也有采取不公開開標形式開標的,即招標人自行選定中標人,投標人不能參加開標。但是,這種情況很少。
(4)評標與定標
評標是招標人在開標后,對各個投標書中的條件進行評審、比較,選擇最佳投標人為中標人的過程。
評標由評標委員會負責。評標委員會由招標人負責組建,由招標人的代表及其聘請的技術、經濟、法律等方面的專家組成。與投標人有利害關系的人員不得進入評標委員會。
評標委員會應當對投標文件進行評審和比較,并向招標人推薦一至三個中標候選人。
招標人應當將中標結果書面通知所有投標人。招標人與中標人應當按照招標文件的規定和中標結果簽訂書面合同。
(5)中標簽約
確定中標人后,招標人應書面通知中標人在規定的期限內到招標人所在地簽訂合同,并繳納履約保證金或以銀行保函作履約擔保。
對于履約保證金,招標人在中標人履行合同后,應予以返還。在貨物或服務采購合同中,招標人可將一部分保證金展期至安裝或調試之后。
如果中標人拒絕提交履約保證金,可以視為放棄中標項目。在這種情況下,招標人可以從仍然有效的其余投標中選擇排序最前的投標為中選的投標,但招標人也有權拒絕其余的所有投標,并重新組織招標。
小貼士
履約保證金不同于定金。一般情況下,法律沒有規定接受履約保證金的招標人不履行合同時需雙倍返還履約保證金,但是,當投標人交了履約保證金又未履行合同時,則履約保證金將不予返還。
(六)拍賣
1.拍賣的含義及其特點
(1)拍賣的含義
國際貿易中的拍賣(auction)是由拍賣行接受貨主的委托,在規定的時間和場所,按照一定的章程和規則,以公開叫價的方法或“密封出價”的辦法,把貨物賣給出價最高的買主的一種貿易方式。
有些規格復雜、難以標準化的農畜產品(如羊毛,毛皮,茶葉,煙草,香料,蔬菜和水果等)和某些貴重商品(如黃金,古玩,地毯和藝術品等)往往采用拍賣的方式進行交易。
(2)拍賣的特點
國際貿易中的拍賣,具有下列基本特點:
①拍賣是一種公開競買的現貨交易。拍賣采用事先看貨、當場叫價、落槌成交的做法。成交后,買主即可付款提貨。
②拍賣是在一定的機構內有組織地進行。拍賣一般都是在拍賣中心,由拍賣行統一組織進行。
③拍賣具有自己獨特的法律和規章。許多國家的買賣法中對拍賣業務有專門的特殊規定,此外,各拍賣行還訂有自己的章程和規則,供拍賣時采用。
2.拍賣的叫價方式
(1)增價拍賣
增價拍賣,也稱買方叫價拍賣,是最常用的一種拍賣方式,即由拍賣人宣布該項商品的預定最低價格,然后由競買者競相加價,有時規定每次加價的金額限度,直至競買人不再加價時,拍賣人擊槌表示成交,將這批商品賣給最后出價最高的人。在拍賣時非經允許,賣主不能參加叫價。
(2)減價拍賣
減價拍賣,又稱荷蘭式拍賣(dutch auction),即由拍賣人提出一批貨物,并喊出最高價格,然后逐漸減低叫價,直到有某一買主表示接受承購為止。
減價拍賣方式成交迅速,常用于鮮活商品的拍賣。
(3)密封遞價拍賣
密封遞價拍賣,又稱招標式拍賣,即由拍賣人公布每批商品的詳細情況和拍賣條件,然后由買主在規定時間和地點將自己的出價密封遞交拍賣人,拍賣人比較后將貨物賣給適合的買主并公布買主姓名。這種方法不是公開競買,拍賣人有時要考慮價格之外的其他因素。一些國家的政府或國際組織處理沒收貨物或組織出售物資時常用這種方法。
3.拍賣的基本做法
(1)拍賣前的準備
參加拍賣的貨主先要把貨物運到拍賣地點,存入倉庫,然后委托拍賣行進行挑選、分類、分級,并按貨物的種類和品級分成若干批次。拍賣行在此期間還要負責編印拍賣目錄,并提供給打算參加拍賣會的買方作為指南。
準備拍賣的商品都存放在專門的倉庫,在規定的時間內,允許參加拍賣的買方到倉庫查看貨物,有些還可抽取樣品。
(2)正式拍賣
拍賣會在規定的時間和地點開始,并按照拍賣目錄規定的先后順序進行。
按照拍賣業務的慣例,在主持人的木槌落下之前,買方可以撤回其出價,同樣貨主在貨物出售前也可撤回要拍賣的貨物。
(3)成交與交貨
拍賣以其特有的方式成交后,拍賣行的工作人員即交給買方一份成交確認書,由買方填寫并簽字,表明交易正式達成。
在買方貨款付清后,貨物的所有權隨之轉移,買方即可憑拍賣行開出的棧單(warrant)或提貨單(delivery order)到指定的倉庫提貨。提貨必須在規定的期限內進行。
拍賣行為交易的達成提供了服務,它要收取一定的報酬,通常稱作傭金(commission)或經紀費(brokerage)。
(七)期貨交易
1.期貨交易的含義及其特點
期貨交易(futures trading),又稱期貨合同交易,是一種在特定類型的固定市場,即期貨市場(futures market)或稱商品交易所(commodity exchange),按照嚴格的程序和規則,買進或賣出某種商品期貨合同的交易行為。期貨交易的基本特征如下:
(1)合約標準化
期貨交易具有標準化和簡單化的特征。期貨交易通過買賣期貨合約進行,而期貨合約是標準化的合約。這種標準化是指進行期貨交易的商品的品級、數量等都是預先規定好的,只有價格是變動的。這是期貨交易區別于現貨遠期交易的一個重要特征。
(2)場所固定化
期貨交易具有組織化和規范化的特征。期貨交易是在依法建立的期貨交易所內進行的,因此期貨交易是高度組織化的。期貨交易所是買賣雙方匯聚并進行期貨交易的場所,是非營利組織,旨在提供期貨交易的場所與交易設施,制定交易規則,充當交易的組織者,本身并不介入期貨交易活動,也不干預期貨價格的形成。
(3)結算統一化
期貨交易具有付款方向一致性的特征。期貨交易是由結算所專門進行結算的。所有在交易所內達成的交易,必須送到結算所進行結算,經結算處理后才算最后達成,才成為合法交易。交易雙方互無關系,都只以結算所作為自己的交易對手,只對結算所負財務責任,即在付款方向上,都只對結算所,而不是交易雙方之間互相往來款項。
(4)交易雙向化
雙向交易,是指期貨交易者既可以買入期貨合約作為期貨交易的開端(稱為買入建倉),也可以賣出期貨合約作為交易的開端(稱為賣出建倉),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買空賣空”。與雙向交易的特點相聯系的還有對沖機制,在期貨交易中大多數交易者并不是通過合約到期時進行實物交割來履行合約,而是通過與建倉時的交易方向相反的交易來解除履約責任。具體說就是買入建倉之后可以通過賣出相同合約的方式解除履約責任,賣出建倉后可以通過買入相同合約的方式解除履約責任。
(5)交易經紀化
期貨交易具有集中性和高效性的特征。這種集中性是指期貨交易不是由實際需要買進和賣出期貨合約的買方和賣方在交易所內直接見面進行交易,而是由場內經紀人代表所有買方和賣方在期貨交易場內進行,交易者通過下達指令的方式進行交易。交易簡便,尋找成交對象十分容易,交易效率高,表現出高效性的特征。集中性還表現為一般不允許進行場外私下交易。
(6)保證金制度化
期貨交易具有高信用的特征。這種高信用特征是集中表現為期貨交易的保證金制度。交易者在進入期貨市場開始交易前,必須按照交易所的有關規定交納一定的履約保證金,并應在交易過程中維持一個最低保證金水平,以便為所買賣的期貨合約提供一種保證。保證金制度的實施,使得結算所為交易所內達成并經結算后的交易提供履約擔保,確保交易者能夠履約。
2.期貨交易的業務類型
(1)投機交易
在期貨市場上純粹以牟取利潤為目的而買賣標準化期貨合約的行為,被稱為期貨投機。具體有兩種方式:
①買空投機。買空又稱“多頭”,即投機商在預計行市看漲時,即將出現牛市時,先買進期貨合約,使自己處于多頭部位(long position),待價格上漲時再拋出。
【隨堂案例0-1】
某投機者判斷7月份大豆價格趨漲,于是買入10張合約(每張10噸,每噸2345元)。后來,大豆果然上漲到每噸2405元,于是按該價格賣出10張合約。
獲利:(2405元/噸-2345元/噸)×10噸/張×10張=6000元。
②賣空投機。賣空又稱“空頭”,即投機商在估計行市看跌時,即將出現熊市時,先拋出期貨合約,使自己處于空頭部位(shortposition),待價格下跌時再買進。
【隨堂案例0-2】
某投機者認為11月份小麥會從目前的1300元/噸下跌,于是賣出5張合約(每張10噸)。后來,小麥果然下跌至1250元/噸,于是買入5張合約。
獲利:(1300元/噸-1250元/噸)×10噸/張×5張=2500元。
以上為盈利的情況,有時看錯行市也會虧損。
(2)套期保值
套期保值又稱為海琴(hedging)。它是將期貨交易與現貨交易結合起來進行的一種市場行為,其目的在于通過期貨交易轉移現貨交易的價格風險。
套期保值的基本做法是,在現貨市場和期貨市場對同一種類的商品同時進行數量相等但方向相反的買賣活動,即在買進或賣出現貨的同時,在期貨市場上賣出或買進同等數量的期貨,經過一段時間,當價格變動使現貨買賣上出現盈虧時,可由期貨交易上的虧盈得到抵消或彌補。從而在“現”與“期”之間、近期和遠期之間建立一種對沖機制,以使價格風險降低到最低限度,使交易者的經濟收益穩定在一定的水平。
套期保值可分為賣期保值和買期保值兩種做法。
①賣期保值(selling hedge)。它是指交易者先在期貨市場上賣出期貨,以便將來在現貨市場賣出現貨時,現貨價格下跌,以期貨市場的盈利來彌補現貨市場的損失,從而達到保值目的的一種套期保值方式。賣期保值主要適用于擁有商品的生產商或貿易商,他們擔心商品價格下跌使自己遭受損失。
【隨堂案例0-3】
7月份,大豆的現貨價格為每噸2010元,某農場對該價格比較滿意,但是大豆9月份才能出售,因此該農場擔心到時現貨價格可能下跌,從而減少收益。為了避免將來價格下跌帶來的風險,該農場決定在商品交易所進行大豆期貨交易。交易情況如表0-1所示。(該例只用于說明套期保值原理,具體操作中,應當考慮交易手續費、持倉費、交割費用等。下同)
表 0-1

注:1手=10噸
從【隨堂案例0-3】可以得出:第一,完整的賣出套期保值實際上涉及兩筆期貨交易。第一筆為賣出期貨合約,第二筆為在現貨市場賣出現貨的同時,在期貨市場買進原先持有的合約。第二,通過這一套期保值交易,雖然現貨市場價格出現了對該農場不利的變動,價格下跌了30元/噸,因而少收入了3000元,但是在期貨市場上的交易盈利了3000元,從而消除了價格不利變動的影響。
②買期保值(buying hedge)。它是指交易者先在期貨市場買入期貨,以便將來在現貨市場買進現貨時,不會因價格上漲而給自己造成經濟損失的一種套期保值方式。這種用期貨市場的盈利對沖現貨市場虧損的做法,可以將遠期價格固定在預計的水平上。買入套期保值,是需要現貨商品而又擔心價格上漲的客戶常用的保值方式。
【隨堂案例0-4】
9月份,某油廠預計11月份需要100噸大豆作為原料。當時大豆的現貨價格為每噸2010元,該油廠對該價格比較滿意。據預測11月份大豆價格可能上漲,因此該油廠為了避免將來價格上漲,導致原材料成本上升的風險,決定在商品交易所進行大豆套期保值交易。交易情況如表0-2所示。
表 0-2

從【隨堂案例0-4】可以得出:第一,完整的買入套期保值同樣涉及兩筆期貨交易。第一筆為買入期貨合約,第二筆為在現貨市場買入現貨的同時,在期貨市場上賣出對沖原先持有的頭寸。第二,通過這一套期保值交易,雖然現貨市場價格出現了對該油廠不利的變動,價格上漲了40元/噸,因而原材料成本提高了4000元;但是在期貨市場上的交易盈利了4000元,從而消除了價格不利變動的影響。如果該油廠不做套期保值交易,現貨市場價格下跌他可以得到更便宜的原料,但是一旦現貨市場價格上升,他就必須承擔由此造成的損失。相反,他在期貨市場上做了買入套期保值,雖然失去了獲取現貨市場價格有利變動的盈利,可同時也避免了現貨市場價格不利變動的損失。因此,可以說,買入套期保值規避了現貨市場價格變動的風險。
套期保值交易之所以能有助于回避價格風險,達到保值的目的,是因為期貨市場上存在一些可遵循的經濟規律:同種商品的期貨價格走勢與現貨價格走勢基本一致;現貨市場與期貨市場價格隨期貨合約到期日的臨近,存在兩者合二為一的趨勢。
(八)對銷貿易
1.對銷貿易(counter trade)的含義
對銷貿易是指以進出結合、出口抵補進口為共同特征的各種貿易方式的統稱。包括易貨、記賬貿易、互購、產品回購、轉手貿易等。
對銷貿易的共同點是互惠(reciprocity),即相互提供出口機會,它不同于單邊進出口,在對銷貿易中,一方既是買方,又是賣方。
2.對銷貿易的種類
對銷貿易主要有以下幾種做法:
(1)易貨貿易(barter trade)
易貨有狹義的易貨和廣義的易貨之分,前者是指雙方當事人以等值的貨物互換,不涉及貨幣。廣義的易貨采用的方式比較靈活,主要有兩種做法:
①記賬易貨方式。一方用一種出口貨物交換對方的另一種出口貨物,雙方都將貨值記賬,相互抵沖,貨款逐筆平衡,無須使用現匯支付,或者在定期內平衡(如有逆差,再以現匯或商品支付)。
②對開信用證方式。這是指進口和出口同時成交,金額大致相等,雙方都采用信用證方式支付貨款,也就是雙方都開立以對方為受益人的信用證,并在信用證中規定一方開出的信用證,要在收到對方開出的信用證時才生效。
(2)反購或互購方式(counter purchase)
這種做法是由雙方分別簽訂兩個獨立的交換貨物合同,每個合同都以貨幣支付,先出口的一方在其售貨合同中承諾,用所得的外匯(全部或部分)購買對方國家的產品。雖然在兩個合同中都采用貨幣來支付,但由于雙方都承擔互購義務,實際上還是相互交換貨物,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一方支付能力不足的問題。
(3)補償貿易(compensation trade)
補償貿易,一般是指一方在信貸的基礎上,從國外另一方買進機器、設備、技術、原材料或勞務,約定在一定期限內,用其生產的產品、其他商品或勞務,分期清償貨款的一種貿易方式。
補償貿易多用于外匯支付能力困難的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按照償付標的不同,補償貿易大體上可以分為以下三類:
①直接產品補償。即雙方在協議中約定,由設備供應方向設備進口方承諾購買一定數量或金額的由該設備直接生產出來的產品。這種做法的局限性在于,它要求生產出來的直接產品及其質量必須是對方所需要的,或者在國際市場上是可銷的,否則不易為對方所接受。
②其他產品補償。當所交易的設備本身并不生產物質產品,或設備所生產的直接產品非對方所需或在國際市場上不好銷時,可由雙方根據需要和可能進行協商,用回購其他產品來代替。
③勞務補償。這種做法常見于同來料加工或來件裝配相結合的中小型補償貿易中。具體做法是:雙方根據協議,往往由對方代為購進所需的技術、設備,貨款由對方墊付。我方按對方要求加工生產后,從應收的工繳費中分期扣還所欠款項。
上述三種做法還可結合使用,即進行綜合補償。有時,根據實際情況的需要,還可以部分用直接產品或其他產品或勞務補償,部分用現匯支付等。
在國際貿易中,人們把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統稱為“三來一補”。
(九)展賣
1.展賣的含義
展賣是利用展覽會和博覽會及其他交易會形式,將展覽與銷售結合起來的貿易方式。展賣方式靈活,可由貨主自己舉行,也可由貨主委托他人舉辦。國際貿易中,展賣可在國外舉行,也可在國內舉行。
2.展賣的形式
展賣方式按其形式又可分為國際博覽會和國際展覽會。
在實際生活中,博覽會和展覽會有被濫用的現象。一般意義上,博覽會是指規模龐大、內容廣泛、展出者和參觀者眾多的展覽會;博覽會是高檔次的,對社會、文化以及經濟的發展能產生影響并能起促進作用的展覽會。
國際博覽會又稱國際集市,是指在一定的地點,由一國或多國聯合組辦,邀請各國商人參加交易的貿易形式。其特點是舉辦時間長、展出規模大、參展國家多、影響深遠。因此,世博會被譽為世界經濟、科技、文化的“奧林匹克”盛會。國際博覽會可分為兩種形式:
①綜合性國際博覽會。它又稱“水平型博覽會”,即各種商品均可參展并洽談交易的博覽會。這種博覽會的規模較大,產品齊全,且會期較長。2010年上海世博會就是一個綜合性國際博覽會,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②專業性國際博覽會。它又稱“垂直型博覽會”,是指僅限于某類專業性產品參加展覽和交易的博覽會,規模較小,會期較短。
當代的國際博覽會和展覽會不僅是一個商品交易場所,而且更多地具有介紹產品和新技術、廣告宣傳和打開銷路的性質。參加展賣的各國商人除參加現場交易外,還大力地進行樣品展覽和廣告宣傳,以求同世界各地建立廣泛的商業關系。
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又稱“廣州商品交易會”,是我國各進出口公司在廣州定期聯合舉辦的,邀請國外客戶參加的一種集展覽與交易相結合的商品展銷會,習慣上簡稱“廣交會”。廣交會貿易方式靈活多樣,除傳統的看樣成交外,還舉辦網上交易會。廣交會以出口貿易為主,也做進口生意,還可以開展多種形式的經濟技術合作與交流,以及商檢、保險、運輸、廣告、咨詢等業務活動。我國于1957年舉辦了首屆廣交會,以后每年春秋兩季各舉辦一次。
在國外舉行的展賣業務按其買賣方式可分為兩種。
(1)自行舉辦展賣會
在國外自行舉辦展賣會時,相關的廣告宣傳費、展品的運費、保險費、展出場地的租用費以及其他雜項費用,均應由主辦方自行負擔。展賣結束后,剩余的展品,也由主辦方自行處理。
這種方式是我方將貨物通過簽約的方式賣斷給外商,由外商在國外舉辦或參加展覽會,貨款在展賣后結算。
(2)支持外商舉辦或與外商聯合舉辦展賣會
支持外商在國外舉辦我國出口商品展賣會或與外商聯合舉辦我國出口商品展賣會,是我國出口商品在國外展賣所采取的兩種主要方式。
這種方式是由我方同外商合作,我方提供展品,在展賣時展品所有權仍屬我方,并由貨主決定價格。展品的運輸、保險、勞務以及其他費用一般由外商承擔,展臺租賃、設計、施工以及展出期間的宣傳廣告費用,也由外商承擔,展賣的商品出售后,提供合作的外商可以從出售所得貨款中得到一定的手續費作為報酬。
在合辦展賣情況下,由于展品所有權不屬于外商,往往會產生展賣結束后剩余展品如何處理的問題,對此,提供展賣的我方通常采用以下幾種不同的處理方法:
①將這部分未能銷出的展品折價賣斷給合作的外商,同時在付款條件方面給予一定的方便。
②將這部分貨物改為寄售,交由外商代銷。
③由雙方另找合適地點,繼續展賣。
④提供展品的一方將確定無法銷售的產品,運回國內另行處理。
一般說來,展品賣斷的展賣方式比較適合于該展品有比較密切的客戶關系或代理關系的市場。合辦展賣的方式比較多地應用于開辟新地區、新市場,尤其適用于一些地理上與展賣品生產國距離遙遠、無直達航線、貨物在途時間長的地區。
思考與練習
一、思考題
1.什么是國際貨物買賣?有何特點?
2.調整國際貨物買賣關系的法律規范有哪些?
3.試述進出口貿易的一般業務程序。
4.進料加工與來料加工有何區別?
5.包銷和獨家代理有什么區別?
6.試述套期保值的基本做法、適用的場合。
二、單項選擇題
1.在進出口貿易實踐中,對當事人行為無強制性約束的規范是( )。
A.國內法 B.國際法 C.國際貿易慣例 D.國際條約
2.與進出口貿易關系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一項國際條約是( )。
A.《公約》 B.《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
C.《跟單信用證統一通則》 D.《托收統一規則》
3.在補償貿易業務中,購進技術設備的一方用該技術設備投產后生產出來的產品償還技術設備的價款或購買技術設備所用貸款的本息,這種方式稱作( )。
A.部分補償 B.間接補償 C.綜合補償 D.直接補償
4.下列關于包銷、代理的描述中,正確的是( )。
A.包銷商、獨家代理商均享有指定商品的專營權
B.包銷商、代理商均得到貨物實體
C.包銷商、代理商均得到貨物的所有權
D.包銷商、代理商經營的目的均為獲取傭金
5.在來料加工業務中,料件與成品的所有權( )。
A.成品屬于供料方,料件屬于加工方 B.料件屬于供料方,成品屬于加工方
C.均屬于供料方 D.均屬于加工方
6.在獨家代理和包銷兩種貿易方式中( )。
A.前者是買賣關系,后者是代理關系 B.前者是代理關系,后者是買賣關系
C.都是代理關系 D.都是買賣關系
7.拍賣的特點是( )。
A.賣主之間的競爭 B.買主和賣主之間的競爭
C.買主之間的競爭 D.拍賣行與拍賣行之間的競爭
8.有些國家的政府或海關在處理庫存物資或沒收貨物時往往采用( )。
A.增價拍賣 B.減價拍賣 C.密封式遞價拍賣 D.一般拍賣
三、多項選擇題
1.下列對拍賣業務的描述恰當的有( )。
A.拍賣是一種公開競買的現貨交易
B.參與拍賣的買主,一般須向拍賣機構繳存一定數額的保證金
C.拍賣有自己獨特的法律和規章
D.拍賣是在一定的機構內有組織地進行的
2.下列對招標業務的描述正確的有( )。
A.招標業務雙方當事人之間為買賣關系
B.招標、投標屬于競賣性質
C.招標業務中一般沒有還盤環節
D.在招標過程中,投標人一般處于被動地位
3.以下關于寄售貿易方式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寄售人可根據自己的意愿銷售在途貨物
B.是典型的憑實物進行買賣的現貨交易
C.寄售人和代銷人之間是委托代售關系
D.寄售貨物在售出之前的一切費用和風險,均由寄售人承擔。
4.按國際慣例,出現( )情況,招標人可拒絕全部投標。
A.投標人未發出標書 B.最低標價大大超過國際市場價格水平
C.所有投標書內容與招標要求不符 D.在國際競爭性招標時投標人人數太少
5.以下關于進料加工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在我國被稱為“以進養出”
B.包括進口原材料和出口成品兩筆業務
C.目的是為了賺取以外匯表示的附加值
D.原材料的供應者和成品的購買者沒有必要聯系
6.來料加工與進料加工業務的主要區別在于( )。
A.前者是一筆交易,后者是兩筆交易
B.前者屬于對銷貿易,后者屬于加工貿易
C.前者獲取加工費,后者賺取利潤
D.前者的創匯率一般低于后者
7.根據協議,獲得某地區商品專營權的是( )。
A.寄售商 B.包銷商 C.獨家代理商 D.拍賣商
8.補償貿易的方式很多,按照補償的內容劃分,主要有( )。
A.以直接產品補償 B.以其他產品補償
C.以勞務補償 D.以外匯補償
四、判斷題
1.包銷與獨家代理的根本區別在于:前者是買賣關系,后者是委托代理關系。( )
2.招標業務中,招標人既可以根據對本身最優惠的條件選定中標人,也可以宣布招標失敗,而拒絕全部投標。( )
3.在獨家代理方式下,只要在指定地區和期限內做成的指定商品的交易,無論是由代理商做成,還是由出口企業自己做成,代理商均有權獲得傭金。( )
4.寄售與代理的一個共同之處,就是每一業務的雙方當事人之間均為委托關系。( )
5.拍賣業務中,都是由拍賣人宣布最低起點價,再由競買人競相加價,直至無人加價時,拍賣人落槌成交。( )
6.拍賣貿易方式屬于一種現貨買賣,一旦拍賣成交,無論在何種情況下,拍賣人和貨主都對商品的品質不承擔異議和索賠的責任。( )
7.進料加工和來料加工均為一進一出的兩筆交易。( )
8.普通代理方式中的委托人可以直接跟代理地區的實際買主成交,而無需向普通代理商支付傭金。( )
9.招標和投標是兩種不同的貿易方式。( )
10.投標人中標后,而不與招標人簽約,則保證金應予退回。( )
五、案例分析
1.我國某公司與國外一公司訂有包銷某商品的包銷協議,期限為一年。年末臨近,因行情變化,包銷商“包而未銷”,要求退貨并索賠廣告宣傳費用。
問:包銷商有無權利提出此類要求?為什么?
2.某公司在拍賣行經競買獲得一批精美瓷器,在商品拍賣時,拍賣條件中規定,“買方對貨物的過目或不過目,賣方對商品的品質概不負責”。該公司在將這批瓷器通過公司所屬商行銷售時,發現有部分瓷器出現網紋,嚴重影響這部分商品的銷售。該公司因此向拍賣行提出索賠,但遭到拍賣行的拒絕。
問:拍賣行的拒絕是否有道理?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