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認定與具體審計目標
一、認定
(一)認定的含義
認定,是指管理層在財務報表中作出的明確或隱含的表達,注冊會計師將其用于考慮可能發生的不同類型的潛在錯報。認定與審計目標密切相關,注冊會計師的基本職責就是確定被審計單位管理層對其財務報表的認定是否恰當。注冊會計師了解了認定,就很容易確定每個項目的具體審計目標。保證財務報表公允反映被審計單位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情況等是管理層的責任。管理層在財務報表上的認定有些是明確表達的,有些則是隱含表達的。
例如:嘉華公司2015年12月31日部分資產負債表如下:

那么,意味著作出下列明確的認定:①記錄的存貨是存在的;②存貨以恰當的金額包括在財務報表中,與之相關的計價或分攤調整已恰當記錄。同時,管理層也作出下列隱含的認定:①所有應當記錄的存貨均已記錄;②記錄的存貨都由被審計單位擁有。
管理層對財務報表各組成要素均作出了認定,注冊會計師的審計工作就是要確定管理層的認定是否恰當。
(二)管理層認定的類別
注冊會計師對所審計期間的各類交易和事項運用的認定通常分為下列類別:
1.與各類交易和事項相關的認定
(1)發生:記錄的交易和事項已發生,且與本單位有關。
(2)完整性:所有應當記錄的交易和事項均已記錄。
(3)準確性:與交易和事項有關的金額及其他數據已恰當記錄。
(4)截止:交易和事項已記錄于正確的會計期間。
(5)分類:交易和事項已記錄于恰當的賬戶。
2.與期末賬戶余額相關的認定
(1)存在:記錄的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是存在的。
(2)權利和義務:記錄的資產由本單位擁有或控制,記錄的負債是本單位應當履行的償還義務。
(3)完整性:所有應當記錄的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均已記錄。
(4)計價和分攤: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以恰當的金額包括在財務報表中,與之相關的計價或分攤調整已恰當記錄。
3.與列報和披露相關的認定
(1)發生及權利和義務:披露的交易、事項和其他情況已發生,且與本單位有關。
(2)完整性:所有應當包括在財務報表中的披露均已包括。如果應當披露的事項沒有包括在財務報表中,則違反了完整性認定。
(3)分類和可理解性:財務信息已被恰當地列報和描述,且披露內容表述清楚。
(4)準確性和計價:財務信息和其他信息已公允披露,且金額恰當。
注冊會計師可以按照上述分類運用認定,也可按照其他方式表述認定,但應涵蓋上述所有方面。例如,注冊會計師可以選擇將有關交易和事項的認定與有關賬戶余額的認定綜合運用。又如,當發生和完整性認定包含了對交易是否記錄于正確會計期間的恰當考慮時,就可能不存在與交易和事項截止相關的單獨認定。
二、具體審計目標
注冊會計師了解了認定,就很容易確定每個項目的具體審計目標,并以此作為評估重大錯報風險以及設計和實施進一步審計程序的基礎。
(一)與各類交易和事項相關的審計目標
(1)發生:由發生認定推導的審計目標是確認已記錄的交易是真實的。發生認定所要解決的問題是管理層是否把那些不曾發生的項目列入財務報表,它主要與財務報表組成要素的高估有關。
(2)完整性:所有應當記錄的交易和事項均已記錄。例如,如果發生了銷售交易,但沒有在銷售明細賬和總賬中記錄,則違反了該目標。
發生和完整性兩者強調的是相反的關注點。發生目標針對潛在的高估,而完整性目標則針對漏記交易(低估)。
(3)準確性:與交易和事項有關的金額及其他數據是按正確金額反映的。如在銷售交易中,發出商品的數量與賬單上的數量不符,或是開賬單時使用了錯誤的銷售價格,或是賬單中的乘積或加總有誤,或是在銷售明細賬中記錄了錯誤的金額,則違反了該目標。
準確性與發生、完整性之間存在區別。例如,若已記錄的銷售交易是不應當記錄的(如發出的商品是寄銷商品),則即使發票金額是準確計算的,仍違反了發生目標。再如,若已入賬的銷售交易是對正確發出商品的記錄,但金額計算錯誤,則違反了準確性目標,但沒有違反發生目標。在完整性與準確性之間存在同樣的關系。
(4)截止:交易和事項已記錄于正確的會計期間。例如,如果本期交易推到下期,或下期交易提到本期,均違反了截止目標。
(5)分類:交易和事項已記錄于恰當的賬戶。例如,如果將現銷記錄為賒銷,將出售經營性固定資產所得的收入記錄為營業收入,則導致交易分類的錯誤,違反了分類的目標。
管理層認定是確定具體審計目標的基礎。與各類交易和事項相關的認定與具體審計目標的關系如表1-3所示。
表1-3 與各類交易和事項相關的認定與具體審計目標的關系

(二)與期末賬戶余額相關的審計目標
(1)存在:記錄的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是存在的。例如,如果不存在某顧客的應收賬款,在應收賬款明細表中卻列入了對該顧客的應收賬款,則違反了存在性目標。
(2)完整性:所有應當記錄的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均已記錄。例如,如果存在某顧客的應收賬款,在應收賬款明細表中卻沒有列入對該顧客的應收賬款,則違反了完整性目標。
(3)權利和義務:記錄的資產由被審計單位擁有或控制,記錄的負債是被審計單位應當履行的償還義務。例如,將他人寄售商品列入被審計單位的存貨中,違反了權利目標;將不屬于被審計單位的債務記入賬內,違反了義務目標。
(4)計價和分攤: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以恰當的金額包括在財務報表中,與之相關的計價或分攤調整已恰當記錄。
與期末賬戶余額相關的認定與具體審計目標的關系如表1-4所示。
表1-4 與期末賬戶余額相關的認定與具體審計目標的關系

(三)與列報和披露相關的審計目標
(1)發生及權利和義務:將沒有發生的交易、事項,或與被審計單位無關的交易和事項包括在財務報表中,則違反該目標。例如,復核董事會會議記錄中是否記載了固定資產抵押等事項,詢問管理層固定資產是否被抵押,即是對列報的權利認定的運用。如果抵押固定資產則需要在財務報表中列報,說明其權利受到限制。
(2)完整性:如果應當披露的事項沒有包括在財務報表中,則違反該目標。
(3)分類和可理解性:財務信息已被恰當地列報和描述,且披露內容表述清楚。例如,檢查存貨的主要類別是否已披露,是否將一年內到期的長期負債列為流動負債,即是對列報的分類和可理解性認定的運用。
(4)準確性和計價:財務信息和其他信息已公允披露,且金額恰當。例如,檢查財務報表附注是否分別對原材料、在產品和產成品等存貨成本核算方法做了恰當說明,即是對列報的準確性和計價認定的運用。
與列報相關的認定與具體審計目標的關系如表1-5所示。
表1-5 與列報相關的認定與具體審計目標的關系列表

通過上面介紹可知,管理層認定是確定具體審計目標的基礎。注冊會計師通常將管理層認定轉化為能夠通過審計程序予以實現的審計目標。針對財務報表每一項目所表現出的各項認定,注冊會計師相應地確定一項或多項審計目標,然后通過執行一系列審計程序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以實現審計目標。管理層認定、審計目標和審計程序之間的關系舉例如表1-6所示。
表1-6 管理層認定、審計目標和審計程序之間的關系舉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