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四金的秒針
小說里的人物和真實生活中的人物各自有其特殊意義,無法以簡單的三言兩語來概括陳述。話雖如此,我們在閱讀一篇小說的時候,總還是忍不住去想這個人物代表什么意義?那個人物又象征哪一種典型?
人物的個性、樣貌、行為會在我們的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留待我們自己去理解(或曲解)他們在小說中的“功用”。
那么我們又該如何去理解徐四金在《夏先生的故事》里的那個主角夏先生呢?夏先生是一個古怪而奇特的人,一年四季不分晴雨地在湖畔方圓六十公里之內走個不停,日出就已離家,直到月兒高掛天邊時才返回家去。事實上,徐四金只輕描淡寫了夏先生的粗略輪廓,而且是透過一個小男孩敘事者的口中說出來的:
“當我們這些小孩在早晨七點三十分半夢半醒中漫步上學時,就會遇見已經走了好幾個小時的路,卻仍然一派精神抖擻的夏先生;當我中午又累又餓地走回家時,又會與踩著熱情有勁步伐前進的夏先生碰面;就連在晚上睡覺前望向窗外時,我都可能看見夏先生他那又高又瘦的朦朧身影在湖濱街上匆匆走過?!?/p>
這樣的小說主角可能會讓讀者頗為困惑,書名叫《夏先生的故事》,可是故事在哪里呢?
當然,徐四金不會把夏先生塑造成一個熱愛自然的健行家。
其實,夏先生患了“空間恐懼癥”,無法停下來或靜靜坐在房里,夏先生不斷繞行湖畔,卻被小男孩認為“熱情有勁”。
如果說小說是時間的藝術,那么夏先生就是這篇小說鐘面上的那根時刻不安的秒針。
這篇小說的時間跨越了十年,夏先生也一直在以湖畔為圓心的鐘面上跳動了十年,而這位小說主角的重大意義,終于在故事結尾的時候突顯出來了。那時,少年已經長成一個對人生的不完滿稍有體悟的十六歲中學生了,有一天黃昏,因為巧合的緣故,少年竟然目睹了夏先生終于獨自走向湖心,悄悄自殺的一幕:“我看到湖水淹過了他的靴子,距離岸邊已經好幾公尺遠……后來,就這么一次,他走了。只留下一頂草帽漂浮在湖水中……”
我們并不知道夏先生的一生到底發生了什么事,然而我們都會欣然同意夏先生才是這篇故事的主角:時間及其無所不在的苦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