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歌唱教學

歌唱教學是學校音樂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學校的歌唱教學活動,要通過教師的指導和啟發,引導學生用歌聲正確地表達歌曲的思想內容和情感,從而提高音樂文化素養,陶冶情操,啟迪智慧,促進身心健康發展。

一、歌唱教學的任務

歌唱教學要培養學生學會有表情歌唱的能力。要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正確地處理、表達歌曲的情感,從而啟發學生揭示歌曲的思想藝術特點。通過歌唱進行審美教育,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指導學生掌握歌唱的技能、技巧。培養學生具備良好的歌唱的表現力,必須使他們學會用正確的歌唱姿勢、正確的呼吸、自然圓潤的發聲和清晰的咬字、吐字。在進行齊唱、合唱等多種演唱形式的訓練時,要求學生做到音高準確、節奏合拍、聲音協調、音色統一、聲部和諧。訓練中要注意培養學生自我調節、控制嗓音的能力,了解變聲期嗓音保護的知識和方法。

二、歌唱教學的內容

歌唱教學的內容主要包括四個方面:歌曲選材,演唱教學,歌唱基本技能、技巧訓練和變聲期嗓音保護及訓練方法。①歌曲選材要做到內容豐富、題材廣泛和體裁、形式及風格的多樣化。教材內容應包括反映青少年學習生活、理想道德方面的優秀創作歌曲、革命歷史歌曲、傳統優秀民歌、外國經典創作歌曲、外國民歌和一定比重的輪唱、合唱歌曲。②演唱教學主要是指對歌曲內容的分析和藝術處理。教師要通過范唱,介紹、分析歌曲的內容和音樂表現手法,啟發學生正確理解歌曲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引導學生正確地處理和表達歌曲的思想感情。③歌唱技能、技巧訓練的主要內容包括:良好的歌唱姿勢、正確的呼吸方法、自然圓潤的發聲、清晰的咬字吐字。技能、技巧訓練內容一般要通過講解、發聲練習和歌曲演唱實踐等教學環節來完成。④變聲期嗓音保護及訓練方法,主要介紹變聲期的生理衛生知識和嗓音保護方法,并進行科學、合理的嗓音訓練。

三、歌唱教學的要點及訓練方法

(一)掌握正確的歌唱姿勢和呼吸方法

首先掌握正確的歌唱姿勢。人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歌唱時,身體各部分必須互相配合、協調動作,才有利于正確發聲。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首先要讓學生懂得,正確的歌唱姿勢是歌唱的基礎,不正確的歌唱姿勢(如駝背、挺腹、仰脖子、身體狀在課桌上等)會影響歌唱時的呼吸、發聲、咬字吐字,影響歌曲的情感表現。正確的歌唱姿勢是;身體端正自然,重心放在兩腿上,雙目平視,頭不要前俯或后仰,面部肌肉要自然、放松。教師可利用歌唱教學掛圖,通過正確與錯誤姿勢的對照,進行歌唱姿勢講解,并在歌唱中注意觀察,隨時糾正不正確的歌唱姿勢。只有通過長期、嚴格的要求,才能使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歌唱姿勢。其次掌握正確的呼吸方法。我國古代聲樂理論指出:“善歌者必先調其氣”“氣功則聲發”,意大利男中音歌唱家貝基稱“唱歌的藝術就是呼吸的藝術”。可見,歌唱呼吸是否正確或運用得當,將會直接影響歌唱的音準、音色、力度的控制。正確的歌唱呼吸方法是在訓練中逐步培養起來的。教師教學中要幫助學生樹立信心,打破神秘感,說明歌唱呼吸的正確方法存在于人們的日常習慣性生理動作之中。如果能從這些生理動作中去體會歌唱的呼吸,并使之成為下意識的習慣動作,那么就能初步掌握歌唱呼吸的方法。

常見的呼吸訓練的方法有以下幾種:腹式深呼吸。讓學生體會全身放松地自然式呼吸。使學生掌握靠橫隔膜的升降來調整吸氣和呼氣。此方法吸氣較深,但不要聳肩、抬背等多余動作。胸腹式呼吸。啟發學生用“聞花香”“打哈欠”等生理動作,去體會深吸氣時兩肋和腰腹部向外擴張的感覺。還可用“抽泣”“驚訝”的生理動作來體會急吸氣時腰腹部的感覺。呼氣時腰腹部要保持吸氣的狀態。啟發學生體會“搬重物”時腰腹部不能放松、腰腹肌向外擴張的對抗感覺。進行頓音訓練時,還可啟發學生留心體會“咯咯”笑時,小腹有節奏、有彈性地向內收縮的感覺。緩吸緩呼和急吸急呼的呼吸。緩吸緩呼練習第一小節緩慢地深吸氣,第二小節腰腹部保持吸氣狀態,第三小節小腹“回托”,使氣息均勻、徐緩地呼出。如演唱歌曲《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急吸緩呼的練習用“嚇一跳”的感覺快速吸氣,然后均勻徐緩地送氣,如演唱歌曲《游擊隊歌》。

(二)引導學生有表現力地歌唱

歌唱是以人聲抒發情感的一種音樂表現形式。在歌唱教學中,要明確情感表現是歌唱所要達到的第一目標,掌握歌唱技巧是為了更好地進行情感表現。因此,不僅要教學生如何唱,更主要的是指導學生用歌唱技巧去表現歌曲的情感,用“心”去歌唱,這樣才能有所感悟,有所體驗。指導學生有表現力地歌唱的具體方法。

①通過教師范唱或聽歌曲錄音,使學生對歌曲有一個完整的印象。教師范唱時那飽滿的熱情、生動的面部表情和身體動作,以及范唱歌曲時的真情實感,能有效地激發學生情感上的共鳴,是激發學生歌唱意愿的有效方法。

②在理解的基礎上歌唱,是正確進行歌唱表現的重要環節。只有理解深刻、才能把握準確。首先,通過對歌曲的介紹、分析,啟發學生的形象思維,使學生正確把握歌曲的意境。例如,歌曲《保衛黃河》,要使學生腦海里浮現出中國人民排山倒海、勢不可擋,奮起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斗爭畫面;歌曲《過新年,最快活》,要使學生進入一種寧靜、甜蜜的境界等。學生腦海里特定的藝術畫面,十分有助于正確表達歌曲的情感。其次,要確定歌曲的風格。要分析所教歌曲屬于哪個時代、哪個民族、哪個地區,屬于何種歌曲體裁等。不同風格的歌曲在聲音的運用、咬字、吐字和語言音調上都必須進行特殊的處理,這樣才能正確表現歌曲的藝術風格和情感特點。最后,演唱歌曲的處理方式可以多樣化。歌曲處理要注意歌曲音高、節奏、速度、力度等音樂要素的表現特點。歌曲處理可采用討論法,讓學生根據自己對歌曲的理解發表不同意見。教師對各種意見不立即表示贊同與否,有選擇地按幾種不同的處理方式進行試唱,讓學生在演唱中比較,鑒別,最后確定一種較好的處理方案。讓學生自主地分析、理解、處理歌曲,有助于他們逐步掌握歌曲的基本規律,從而提高歌唱的表現能力。

(三)歌唱時要保持自然圓潤的發聲

首先發生部位要適度地放松。發生部位包括發音器官和咬字器官。在發聲時有些部位(如聲帶、軟顎)需要有一定的緊張度,但有些部位過于緊張會影響正常的發聲,導致“病聲。”如舌根緊張則產生“喉音”;喉部肌肉緊張則產生“羊聲”;面部、頸部、下頜緊張則影響舌,軟顎、下巴的靈活運用,妨礙語言的清晰和歌唱的表情。其次,要打開口腔。歌唱時要打開以下三個部位。

①上、下顎同時打開,上顎向上抬起,下巴自然放松。

②口腔后部喉嚨打開,像“打哈欠”一樣。

③口腔的外部動作(口形)應以“豎開口”為好。

咽喉、口腔是聯合共鳴的重要通道、發聲時的關鍵共鳴區,只有在良好的呼吸支持下打開喉嚨,才能獲得明亮、圓潤、堅實的聲音。教學中可啟發學生用“咬蘋果”來體會上顎抬起時的開口狀。用“打哈欠”來體會提起軟顎、打開喉嚨的感覺。在歌唱中,口腔的大小還應根據韻母和音高的變化而隨之變化。

在此基礎上,從鞏固自然聲區開始,逐漸擴大音域。自然聲區(混聲區)是人聲中最自如、最富有色彩的音區。少兒發聲練習應該從自然聲區開始,待自然聲區的每個音都唱得圓潤、自如之后,再逐步向頭聲區擴展,而不要急于去擴展胸聲區的音。待頭聲感覺基本建立之后,再向胸聲區擴展。這樣的訓練程序,可用頭聲區的發聲位置和感覺來唱混聲區和胸聲區的音,從而獲得比較自然、圓潤、明亮、柔和的音色。

少年兒童的嗓音可以按不同共鳴腔發聲的音色特點,分成高、中、低三個聲區。少兒平時說話慣用胸聲或混聲區發音,歌唱時轉用頭聲發聲,不很習慣,發出的聲音細而弱。因此,必須進行必要的頭聲訓練。可用聲音比較容易集中的韻母音“o”“u”,輕聲地作由高向低的練聲。也可以啟發學生用高位置發聲的朗誦,體會頭聲的感覺。在教學中,教師應多用輕聲、頭部范唱和教唱,或以胸聲和頭聲兩種聲音對照示范,讓學生比較鑒別音色和發聲位置的差別,從而獲得正確的頭聲發音的觀念。

(四)歌唱時要注意咬字和吐字的準確清晰

歌唱是音樂與語言相結合的藝術。歌唱中咬字、吐字是否清晰,直接關系到以詞傳情,以字帶聲的問題。所謂“字正腔圓”就是這個道理。我國漢語語言由聲母、韻母和聲調三部分構成,其中突出的特點是韻類豐富。不僅有單韻母、復韻母,還有聲化韻。我國傳統唱法創造了“切音”的方法,將一個字分為成“字頭”“字腹”“字尾”。一般情況是聲母為字頭,韻母為字腹和字尾。復韻母和聲化韻母還可細分為韻頭、韻腹和韻尾,韻頭充當字腹,韻腹、韻尾充當字尾。

1.咬字和吐字的基本要求

所謂“咬字”是指發聲時要找準聲母的著力點(如唇、齒、舌、牙、喉等處),即咬準指頭。有些韻化聲母的字,如“咬”(yao),字頭雖不是聲母,也要找準字母的發聲部位。所謂“吐字”,是指將韻母的主要母音按照“四呼”(開、齊、撮、合)的口形加以引長,然后歸韻。

2.咬字和吐字的訓練方法

有了正確的漢字發音知識,并不一定能在唱歌時把歌詞唱清楚。唱歌時的咬字吐字和講話的發音有很多不同之處。第一,長短時值不同;第二,使用聲區、共鳴位置不同;第三,呼吸用氣的方法不同;第四,口腔形狀和開合大小不同。學生在歌唱時常常出現唱不清字的現象,這是由于口腔動作過大,唇、齒、舌、上下顎活動不靈活、咬字時缺乏噴吐力、吐字時韻母引長、口形不能保持等原因造成的。要解決以上問題,就應加強咬字、吐字及口腔活動機能的訓練。挑選一些節奏較密、速度較快的歌曲。用快速讀歌詞的方法訓練咬字,如《吐魯番的葡萄熟了》,挑選一些節奏寬疏、速度較慢的歌曲,做韻母引長發音練習,用輕聲、慢速讀歌詞,練習吐字。

(五)重視變聲期的嗓音保護和嗓音訓練

變聲期是童聲末期向成人嗓音過渡的正常生理變化過程。變聲期的歌唱教學既應對學生的嗓音進行保護,又應進行必要的嗓音訓練,保練結合,幫助學生順利通過變聲期。

1.變聲的三個階段

變聲初期:一般出現在小學高年級和初中一年級階段。這一階段的學生,喉鏡檢查無明顯變化。僅有輕度充血,仍屬童聲。唱高音吃力。聲嘶開始,這種狀況長則幾個月,短則幾天。變聲中期:一般出現在初中二年級和三年級階段。這一階段的男學生聲帶普遍水腫、充血、分泌物增多。聲門后半部分閉合不全。這時,童聲減少,胸聲逐漸出現,音域變窄,音色變得暗、沙啞、唱高音時易出現“破裂音”,嚴重的甚至失聲。女學生嗓音癥狀不太明顯,約有三分之一學生無自我變聲感覺。此期短則26個月,長則幾年。變聲后期:一般出現在初中三年級前后。這一階段的學生,喉部組織結構基本發育成熟,男學生喉結明顯突出,變聲中期癥狀逐漸消失。聲音變低,嗓音基本變成青年成人聲。但不是很純正。

2.變聲期嗓音的保練結合

對變聲期學生的嗓音保健應采取保練結合的措施。只練不保,往往因過多用嗓,不加節制而加重變聲期的生理癥狀(如水腫、充血、閉合不全等),造成嗓音疾患;只保不練就是噤聲,消極養聲會使已經發生很大變化的聲帶、喉肌因長期得不到鍛煉而不能自如地控制。提倡保練結合,就是要根據學生變聲期中嗓音癥狀的實際情況,合理養聲,有節制地用嗓,科學地練聲。這樣,不但無害還能使發聲器官的肌肉得到適當的運動,使發聲器官得到正常的發育。

初中階段,絕大多數學生正進入“青春期”。因此,教師在唱歌課上應介紹有關變聲期的知識,使學生懂得變聲期的衛生常識及自我保健的方法,要教育學生說話、唱歌時不要大聲喊叫,不能濫用嗓子。對聲帶病變的學生,教師應讓他們及時到醫院檢查,治療。要讓學生保持正確的生活規律,注意飲食衛生,不吃刺激性的食物,順利渡過變聲期。變聲癥狀較重的班級,要注意以養聲為主,可適當調整教學計劃,增加音樂知識、音樂欣賞和器樂教學等內容。變聲期的嗓音訓練應當慎重。一般在變聲前、后期聲帶癥狀不嚴重的情況下,可進行必要的練聲、練唱,變聲中期則進行適當的聲帶保健練習,從而達到保嗓的作用。

學生在變聲期間,教師應經常測試學生的音域變化情況。發聲練習和練唱歌曲時應控制在學生的現有音域內,不可讓他們勉強唱太高或太低的音,進入變聲中期的男生可擔任合唱中低聲部的歌唱任務。練唱一定要注意控制音量和時間,宜用輕聲進行短時練唱,每次的練唱不要超過十分鐘。也可配合做一些不損害聲帶而鞏固發聲技能的純呼吸練習,如訓練呼吸的“吹氣”練習。還可做一些類似聲帶保健的練習,如“氣泡音”練習,“哼鳴”練習等,以輕微的聲帶顫動,促其血液循環,增強聲帶功能的正常發展,達到積極保嗓的作用。

變聲后期,各種變聲癥狀雖逐漸消失,但學生的聲帶、喉肌與變聲前相比則發生了很大變化,以致不能自如地控制和調整自己的發聲。因此,必須進行系統的適應性發聲練習。可多用“a”與“i”兩個母音進行發聲練習,使聲帶的伸縮機能同時得到鍛煉。

四、歌唱教學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努力提高歌唱教學的藝術質量

教唱一首歌曲,應該為孩子的心靈與音樂藝術之間的溝通打開一條通道,應該使孩子享受到一次藝術創造的歡樂。因此,盡量完美地唱好每首歌曲,便成為檢驗歌唱教學優劣的試金石。有感情的唱歌、理解和表現歌曲的情感,這是唱歌教學的出發點和目的。歌唱教學,不僅要求音高、節奏的準確,更重要的是速度、力度、表情、演唱形式等方面的藝術處理,使歌曲應有的藝術效果及教育內涵得到充分的發揮。為達到歌曲教學的藝術要求,演唱技巧的訓練和能力的培養發聲、呼吸、音準,節奏等方面的指導和訓練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那種只滿足于唱會歌曲,而不求藝術質量的歌唱教學,那種只限于發聲、呼吸、音準、節奏等方面的技能訓練而忽視音樂情感的表現的歌唱教學,都不可能達到音樂教學的目的。

識譜、視唱技能是學習唱歌的一種工具,在歌唱教學中逐步發展學生的識譜、視唱技能,因而發展識譜能力在歌唱教學中只能是處于從屬的地位,識譜教學應在歌唱教學中“順帶”地進行。如在歌唱教學中用大部分時間進行識譜訓練,因而導致忽視歌唱藝術質量的追求,這是一種“本末倒置”的現象。當然,識譜技能的培養也應有計劃地進行,那種只教歌詞,不教歌譜,或只用聽唱法,不逐步采用視唱法的情形,勢必要給未來社會造成大量的“譜盲”,這也是不可取的。

(二)歌唱教學中的戲曲、說唱音樂教學

音樂教育中加強民族音樂教育問題已引起廣泛、高度的重視。我國悠久、燦爛的民族文化寶庫中,戲曲、曲藝占有重要位置。數百種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劇種、曲種深受廣大群眾喜愛。戲曲音樂、說唱音樂和民歌、民族器樂一樣,應該成為中小學音樂教育的內容之一。以往的音樂教材和教學中,戲曲、說唱音樂太多作為欣賞教材。然而不少實驗表明,戲曲、說唱音樂深受學生喜愛,不僅應入選欣賞曲目,而且可以選進歌唱曲目,作為歌唱教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同時還可作為課外活動的一項內容。這在加強民族傳統文化教育、激發民族感情、弘揚民族文化方面會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歌唱教學中增加戲曲、說唱音樂內容,是值得提倡的,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①若寒蟬劇種(曲種)的選擇。除選擇全國性的劇種(如京劇)外,還可以選擇一些地方性的劇種和曲種,少數民族地區尤應著重選擇地區性、民族性的劇種。②曲目的選擇應注意教育性和藝術性,還要注意淺易、簡短,可采用片段。③戲曲、說唱音樂教學方法,要采用不同于一般歌曲的教法。戲曲、說唱教學著重于體會、表達“韻味”,在發聲、吐字等方面與唱歌不同。因此,必須探討在中小學進行戲曲、說唱教學的教學方法,不能照搬歌唱的教法。通常采用聽唱、模唱的方法。④伴奏宜用民族樂器,亦可錄制伴奏帶以彌補伴奏上的缺陷。⑤要努力培養和提高音樂教師對戲曲、說唱音樂教學的認識及教學能力。開展有關教學實驗研究。呼吁有關方面在教材、教學參考、音響等方面予以配合。

(三)重視對“歌唱缺陷兒童”的指導

在教學班里,一般都有個別或少數在歌唱方面存在明顯欠缺的學生,他們常被稱為“五音不全”“音盲”等,這些學生的音樂教育常被忽視,教學中也影響整體的演唱效果。因此,應該予以注意。歌唱的缺陷主要表現為:音域過分狹窄,缺乏音高(音程)感,以及兒童啞聲等。其中較為突出的是缺乏音高感,即“找不著調”(走調)。造成歌唱缺陷有發聲器官方面、感受能力方面、技能掌握方面和精神因素方面的原因,其原因是復雜的。“五音不全”的孩子,經過認真的指導,其中大多數會有明顯的改進。因此在教學中對這些學生要多予以關心指導,切不可簡單批評或不準唱歌。首先應從精神上給予鼓勵,耐心地進行個別訓練和輔助,如將其座位移近教師或鋼琴,或是對音準好的學生多進行器樂練習,適當減小唱歌音量以及進行醫療檢查,探明原因等。

(四)歌唱伴奏的恰當處理

鋼琴或風琴是歌唱教學的主要伴奏樂器,對于學生的樂感、節奏、音高的培養及音樂作品藝術意境的渲染,具有重大的作用,但需使用得當。比如離琴唱歌,能使孩子更注意自己的歌聲以及與同伴們的配合協調,有利于發展獨立歌唱的能力。且教師也可以更好地聽到學生的歌唱,便于指導訓練。伴奏手法的運用,亦非越繁難越好,單手旋律或稍加左手簡單的伴奏,有時會更利于某些教學內容或環節。只有為了音樂情感充分表達的時候,伴奏才越正規越好。正式演唱應盡量選用歌曲的原伴奏,或專為此歌配寫的伴奏。總之,要使歌唱與伴奏成為一個完整的藝術品,將音樂的情感表現出來,這是我們所追求的目標。

即興伴奏在實際教學和課外活動中廣泛應用。但許多教師鋼琴或風琴的彈奏技巧較低,和聲理論水平不高,為此,教師需提高彈奏技巧、和聲理論水平。有關部門應編印適合于教學使用的簡易伴奏譜。隨著電聲技術的進步,使用伴奏錄音帶(只有樂隊伴奏音響,而無歌唱音響的唱片或錄音帶,俗稱“卡拉OK”)在歌唱教學中亦有很好的效果。使用伴奏錄音帶時音量要適當,切忌音量過大,喧賓奪主。在樂隊演奏方面切忌濫用電聲樂器或模仿粗俗音樂的風格。

(五)必須加強課堂音樂教學中的合唱訓練

對合唱教學給予充分的重視。合唱教學是歌唱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小學開始就應逐步納入音樂教學計劃。如果小學中、高年級以上仍限于齊唱,那應視為歌唱教學的嚴重缺陷。小學中、高年級以上的教學班的歌唱教學和課外合唱團的活動均應以多聲部合唱為重要形式。我國現行音樂教材缺少多聲部的歌曲,中小學實際教學中合唱教學也常被忽視。本書附錄中,列出了近年來常用的幾首合唱歌曲。

從現實情況來看,要充分重視合唱教學。加強合唱教學首先要創作(或改編)適合于中小學生演唱的,短小、優美的合唱與輪唱曲,教材應有合唱與輪唱曲的適當比例。學校歌唱教學應該努力抓好多聲部的合唱教學,課堂合唱教學應以二聲部合唱為主。合唱藝術對聲音最基本的要求是聲部之間均衡、諧和,有整體感。

1.合唱的聲音訓練

(1)統一音色的訓練

要求各聲部音色完全一致是很難做到的,但通過訓練可以使各聲部的音色比較接近。學生的音色一般可分為可協調類和不可協調類兩大類。可協調類包括圓潤、明亮、柔和、渾厚等音色;不可協調類包括尖細、擠壓、嘶啞、蒼白等音色。統一音色訓練的主要任務是將不可協調音色統一到可協調音色中去。要鼓勵暫時難以與眾協調的學生樹立信心,克服不良的發聲習慣(如喉部、頸部肌肉緊張,發聲位置較低,用喊叫方法歌唱等)讓他們在良好呼吸的支持下做幾個母音的發聲訓練,此類母音的發聲因口形收成圓形,可利用口腔和后鼻腔的共鳴促使聲音放松,改變喊叫和擠壓的習慣。要讓學生注意用耳聽,使自己的聲音向周圍可協調類音色靠攏,最終使合唱中聽不出尖聲、啞聲和喊聲。

(2)音量變化的訓練

變化音量是合唱的基本表現手法。在學校歌唱教學中,讓學生用大和強音量歌唱是比較容易的,但用小音量發輕聲卻不太容易,用漸強、漸弱的力度歌唱就更難。因此,必須加強音量變化的訓練。

(3)統一字音的訓練

統一字音的訓練也是合唱聲音訓練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合唱是一種集體的演唱活動,整體音色的統一不僅表現在音色、音量、音高、節奏和速度等方面,咬字和吐字也是塑造整體音樂形象的重要手段。因此,演唱者必須掌握正確的字音,不能摻雜方言和錯誤字音,造成聲音的不協調,從而影響合唱作品的藝術效果。

2.二聲部合唱訓練的方法

在學校合唱教學中,二部合唱是主要的教學形式。進行二部合唱教學,要從實際出發,堅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選好適合的練習曲和合唱曲目,持之以恒,嚴格要求,逐步培養學生對多聲部音樂的興趣和良好的和聲聽覺。二聲部合唱訓練,可按以下步驟進行:

(1)唱好齊唱,齊唱教學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呼吸、發聲、共鳴、咬字吐字和控制音高、音色、音量等多種能力,培養合唱中所必需的整體協作精神,因此,嚴格進行齊唱教學是順利進入合唱教學的基礎。

(2)通過輪唱教學,為合唱教學作準備和過渡。輪唱歌曲的各個聲部按照一定的時間距離演唱相同或相近的旋律,因而它比合唱簡單易學,又比齊唱有變化,有趣味。旋律在聲部間的交錯進行,此起彼伏,形成一定的和聲關系,有利于培養學生初步的和聲聽覺能力。

合唱訓練要求學生養成自始至終邊唱邊聽的習慣。合唱是一種集體的歌唱活動,每個聲部都不是孤立的,它們結合在一起共同協調地創造和聲美。因此,教師應指出:捂著耳朵只管唱本聲部旋律,不聽整體和聲效果的做法是極其有害的。通過聆聽整體和聲效果,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和聲聽覺能力,隨時調整自己的聲音,以保持與整體音響的協調,而且還能使學生得到一種其樂無窮的和聲美感的體驗。

五、歌唱教學中的語言

嗓音條件本身是每個人生來固有的,但是唱得動聽的能力卻主要是訓練的結果。歌唱是通過用特殊的方法結合語言來訓練嗓音功能而獲得的。這是因為人體的各發聲器官在歌唱時運動狀態和它們間的相互協調作用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主要是依靠歌唱老師把自己歌唱發聲的感受、體驗、歌唱的經驗和方法,通過通俗的、精練的、準確的、形象的、生動的教學語言傳遞給學生并指揮他們的發聲器官協調配合,讓他們歌唱,教師再根據學生的歌聲,進行判斷、評價、提示,再應用教學語言,引導他們逐步調節、校正發聲機體,使之找到正確的歌唱方法。那么,在教學中教師如何運用好語言教好歌唱課,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

(一)教學語言要通俗易懂、精練準確

歌唱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藝術,正確的歌唱方法主要是靠訓練獲得的,而訓練又必須是在有限的課時內進行,這就要求老師的語言要精練而又準確。老師的教學語言精而準才能抓住教學中的主要矛盾,精而準才能體現教學的重點,精而準才能解決聲音中的主要毛病,精而準才能對癥下藥,精而準才能使學生對復雜的理論理解透徹,如通常可以聽到老師在課堂訓練中這樣提示學生:氣息沉、吸氣深、吐氣穩、下巴掉、笑肌提、牙關開、咽腔張、前胸松、后背緊、氣息通、雙肩落等。也有些老師在課堂上針對某個問題大講特講面面俱到,有的則空談歌唱理論,使學生感到漫無邊際,無重點,演唱中會感到無所適從。

歌唱教學語言的精練準確既要合乎邏輯,又要顧及學生的認知能力,使學生容易理解,過于專業化的教學用語,例如“運用頭腔共鳴來歌唱”“運用胸腹式聯合的呼吸方法”“你要用真假聲混合的唱法唱”,以及過分強調教師自我體驗的提法,例如我是應用頭腔共鳴唱的,就是把聲音唱在頭上,讓頭頂來歌唱的語言往往會讓學生莫明其妙,弄不明白。精練準確的教學是建立在活潑通俗易懂的教學語言上的,在歌唱教學中教師不斷擴展自己的知識面,豐富發展自己的教學語言,教學中就能達到化復雜為簡單,化抽象為具體,化模糊為生動的教學效果,精練準確的語言來自教師客觀敏銳的聽覺,它是教學的基本功,也是歌唱教學的基礎。精練準確的語言來自教師主觀努力的教學經驗,它是教學實踐長期的積累,也是歌唱教學的關鍵。

(二)教學思維要辯證統一、客觀全面

在歌唱教學中,每個學生都有一個訓練的總目標,教師對這一總目標的教學要求,心中需要有數,但在具體的分階段的教學中,不可能把未來的目標要求拿到現階段來付諸實施,在對學生進行歌唱技巧訓練,音樂處理表現,音樂感受和創造思維的綜合訓練過程中,教師要處理好整體要求和局部訓練的辯證統一的關系,歌唱教學主要是靠教師的聽覺和辨力來指導學生的訓練,聽到了學生演唱中的問題,就要拿出具體的辦法去解決,歌唱教師責任就是要訓練學生有一對客觀的耳朵,能聽出自己演唱時的對與錯,所以教師的分辨能力和教學方法是直接影響學生的演唱水平的,就聲音的訓練來講,正確的歌唱方法是整體的歌唱,這就要求歌唱教師的思想方法是辨證的,聽覺是平衡的,看問題是客觀的,分析和解決問題是全面的,比如在聲音的訓練中,當強調聲的高位置時,同時要強調氣息的低控制,否則就會產生氣淺、喉緊,發出的聲音效果尖、擠、卡、虛的現象,在提示氣息下沉有深度時,同時要保持高的歌唱位置,反之就會破壞歌唱狀態的平衡性和完整性。在訓練中讓學生把喉嚨打開時,又要提示學生把聲音唱的集中;提示靠前唱時,又要注意聲音的垂直性;提示歌唱發聲中要有點感覺時,又要注意整體面的結合;提示笑肌上提時注意下腭向下松的感覺,真聲位置假唱,假聲位置真唱,閉口音開著唱,開口音關著唱,這一系列的訓練方法、觀點、語言無一不貫穿在辯證統一的規律之中。

(三)闡述技術要形象生動、易于接受

歌唱教學中由于歌唱教學語言語義的不確定性,學生對教師講述的要求常常感到不易理解,教師采用形象的語言把比較抽象的概念具體形象化。為了達到訓練的目的,教師還常采用啟發式的感覺教學方法,所謂感覺教學就是將我們日常生活中能做到的一些動作和感覺用于歌唱和訓練之中,通過這些感覺體會到科學的發聲狀態,達到訓練的效果。例如訓練氣息下沉時,用聞花的動作,雙手提水的感覺去體會就不至于把氣吸到胸上。當訓練聲音靠前唱時,教師會說“讓你的聲音先向后劃圈再拋向前方”“讓聲音坐在氣上滑出去”“唱高音時要像跳高運動員起跳時腳先向下蹬,身體再向上拋的感覺”“聲音要始終向前滾動的唱,氣才不會重”“聲音的高位置像雨傘的傘蓬,氣像傘的把”“聲音像風箏在空中自由飄蕩,氣息要像線軸始終在下面拖著。“吸著唱”“喊著唱”“真的唱”“假的唱”“收著唱”“開著唱”“豎著唱”“圓著唱”“扁著唱”等,在歌唱教學中采用確切、生動、形象的語言,比用單純技術性的闡述,更易為學生所理解和接受。

歌唱教學不像器樂教學那樣直觀,學生只能通過聆聽教師的演唱和從教師的教學語言中,去理解發聲的原理,琢磨歌唱的技法,去領會音樂作品的內涵,去創造美好的歌唱藝術形象。教學語言起到信息傳導與反饋的作用,對歌唱教學的語言研究探索,對促進歌唱教學水平,教學效果的提高,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樣對中小學音樂課教學有意義。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郓城县| 五华县| 那曲县| 新晃| 富顺县| 杭锦后旗| 子长县| 兴化市| 裕民县| 南宫市| 宽甸| 抚顺县| 阳西县| 平塘县| 延庆县| 恭城| 外汇| 富宁县| 西和县| 张家口市| 古浪县| 阜城县| 双峰县| 雷州市| 常州市| 安岳县| 平凉市| 乌拉特中旗| 绥化市| 崇义县| 扶沟县| 永平县| 桂林市| 沙湾县| 马公市| 内江市| 台东县| 铜梁县| 阜新市| 广汉市| 贺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