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絡劇與網絡綜藝批評
- 范周
- 2730字
- 2020-04-22 12:50:11
三、網絡劇與傳統電視劇的比較
有人認為,網絡劇與電視臺播放的傳統電視劇的區別主要在于播放媒介不同。除此之外,兩者并無本質的不同。也有人認為,網絡劇是“低俗搞笑”的代名詞,品質一般、格調不高,與電視臺播放的“良心”電視劇相比差距甚遠。如此種種,實則因為比較的標準不同,導致結論差異甚至完全相反。前者看到了網絡劇自覺期的品質不輸于傳統電視劇,而忽視了“互聯網+電視劇”在網絡時代的新生與變異特質;后者注意到了網絡劇雛形期乃至發展期的某些客觀存在,但忘記了網絡劇本身也在與時俱進,不斷走向深耕和成熟。實際上,“網絡劇”與“電視劇”二者既密切聯系,又相互區別,可說是同中有異、異中有同。
1.聯系:借鑒與影響
(1)網絡劇對傳統電視劇的借鑒。通觀國內網絡劇的整個發展歷程,不難發現,從制作人才到技術手段包括編導、演、攝、錄、美等,如果沒有傳統影視劇的滋養,網絡劇的發展勢必無從談起,更不必說網絡劇從草創到發展,假如沒有傳統影視劇專業群體的加盟,不可能在短期內發展壯大??梢哉f,網絡劇的發展是站在傳統電視劇這個“巨人的肩膀”之上,是對傳統影視劇的繼承與發展,或者說借鑒與發展。
(2)網絡劇對傳統電視劇的影響。作為“互聯網+”時代的娛樂產品,網絡劇近年來的蓬勃發展對傳統電視劇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網絡劇對傳統電視劇受眾的搶奪:同網絡PK電視一樣,與傳統電視劇相比,網絡劇因其即興點播、不受時空局限的便捷性和互動性深受年輕網民的青睞。而網民數量的持續增多、移動互聯網的迅捷發展等因素不斷對傳統電視劇受眾造成持續分流或掠奪,致使網絡劇的“吸粉”規模不斷增大?!笆鼙娨幠:褪找暯Y構差異直接影響了受眾收視深度和受眾粘連性。”
②網絡劇對傳統電視劇內容的沖擊:從題材內容來看,網絡劇對傳統電視劇的沖擊更為顯著。以曾經轟動網絡平臺的網絡劇《太子妃升職記》為例,不只是劇情穿越,“性別互換”“男男CP”“女女CP”以及古怪的著裝、廉價的畫面等,無不將“奇葩”一貫到底,以十足另類的風格成為吸引年輕網民觀看的“法寶”。這樣一部網絡劇,落地播出的可能性基本為零,也只有網絡才能為其提供一方舞臺。事實上,盡管如此,仍不免遭到下架的命運??梢姡鄬Χ?,網絡劇在題材內容的選擇上更加自主寬泛,許多在傳統電視劇中受到限制和約束的題材,在網絡劇中都能夠找到新的生存空間,如各種穿越題材、靈異玄幻題材、懸疑題材等,網絡劇憑此空隙生存與發展,同時成就其與傳統電視劇的競爭優勢。
③網絡劇對傳統電視劇融資的影響:由于法規政策的影響,傳統電視劇的自由度不斷受到擠壓,網絡劇在分流大量觀眾的同時也帶走了大量資本,給傳統電視劇融資造成不可忽視的影響。特別是近年來單集電視劇的制作成本普遍上漲,投資風險增加,融資難度更大。相比傳統電視劇言,網絡劇的制作成本并不是很高,流量或收視率卻不一定低于傳統電視劇。
④網絡劇對傳統電視劇廣告的分流:無論對于網絡劇還是傳統電視劇而言,廣告收入都是其支柱性盈利點。在整個市場廣告投放額不變的情況下,有限的資源分配就成為網絡劇和傳統電視劇爭搶的重點對象。目前,影視劇的廣告投放方式主要有植入廣告、貼片廣告和頁面廣告等。與傳統電視劇相比,網絡劇因其題材內容上的靈活、傳播方式上的便捷、精準的目標受眾定位、價格的相對低廉等,越來越受到廣告商的青睞。
⑤網絡劇對傳統電視劇制播的啟示:近幾年,一批網絡劇臺網同播或先網絡播出后再電視臺播出,如果遇到題材合適又制作精良的劇集,臺網同時熱播越來越成為普遍現象。這說明,“內容為王”依舊是不變的真理。此外,網絡劇能夠解放思想,貼近時代文化、貼近年輕受眾,在制作和播出方式上想方設法調動起觀眾的積極性,與觀眾形成良性互動,均是傳統電視劇值得學習和借鑒的地方。如傳統電視劇在制作上面對居高不下的演員成本不惜一擲千金,而網絡劇卻往往是“劍走偏鋒”,選擇那些演技不錯卻缺少機會的演員,實際上市場反響也挺好。
2.比較:兩者的同與異
網絡劇和傳統電視劇,一個方興未艾,一個曾經滄海,兩者密切聯系、相互影響,而又同中有異、異中有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傳播媒介不同。傳統電視劇的播放媒介主要為電視頻道,而網絡劇的主要播放媒介是計算機、手機、平板電腦等網絡和移動互聯網平臺。當然,具體播出中也時有交叉,傳統電視劇可通過網絡和移動互聯網平臺播送,網絡劇也可落地通過電視臺播出,甚至一部劇集可以同時通過臺網播出。
(2)制作單位不同。網絡劇的制作單位主要是視頻網站及其依托的網絡科技公司或廣告商等。據骨朵數據發布的2017年網絡劇年終報告稱,該年全網共295部網絡劇,視頻網站愛奇藝公司獨占160部。而傳統電視劇的制作單位則主要是由專業從事影視劇制作的文化傳播公司或一些經營主體是文化業務的大公司單獨或合作承擔。
(3)題材內容有別。傳統電視劇的題材內容因受一定法規政策的制約,在某種程度上給予網絡劇大施拳腳的空間,在傳統電視劇不常涉及的懸疑推理、奇幻恐怖、罪案警匪、青春校園等多個領域闖出一番天地,深受年輕網友的關注。
(4)演員選擇差異。網絡劇的演員有網絡紅人、草根百姓、“屌絲臉”、平民、素人,也有專業演員等,不拘一格。雖然有的具有一定知名度,但總體而言并非傳統電視劇所用的大牌演員和一線明星。拿口碑不錯的網絡劇《河神》來說,主要演員李現、張銘恩、王紫璇等,沒有一個是當紅大牌。反而,有的演員正是在參演網絡劇后才逐漸被傳統媒介所接納。
(5)制作成本不同。傳統電視劇的制作成本越來越高,早已不是新鮮事。2007年,國內電視劇最高的單集成本也就在每集60萬元左右;到2010年的新版《三國》,平均每集成本約170萬,新版《紅樓夢》稍貴,單集成本超過200萬;到2018年播出的《如懿傳》,全劇87集,總成本達到3億元,單集成本接近3500萬元。而在2013年,當時大熱的網絡劇《萬萬沒想到》,單集成本不超過5萬元;2014年熱播的《匆匆那年》單集成本也不過100萬元,與傳統電視劇的大投入、大制作不可媲美。這其中,人力資源成本尤其是主要演員的片酬節節攀高,使得傳統電視劇的制作成本居高不下,與網絡劇的演員選擇另辟蹊徑形成鮮明對比。
(6)審核標準差異。多年來,盡管網絡劇的拍攝和播放也有著非常復雜的限制性規定,但相較于傳統電視劇從立項到播出需要經過層層審批,網絡劇的審核政策相對寬松(見表2-1),從制作到發行整個流程相對簡單。
表2-1 網絡劇和電視劇審核政策對比

不過,隨著近年來國家有關部門監管政策的相繼出臺,與社會呼聲相一致,對網絡劇的監管要求越來越向傳統電視劇看齊。
總而言之,網絡劇和傳統電視劇的確存在這樣那樣的迥異之處,但究其藝術本體論,或者說本質上的審美區別,實則迄今為止還不是特別涇渭分明,仍在進一步的發展和探索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