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丟失在閣樓的小人書

【題記】

老家住的房子,是那種有天井與閣樓的土屋。所謂閣樓就是堂屋部分的正廂房左右兩間都隔著木樓板,樓板與地面搭上一架木梯,以便上下使用。閣樓大約五六個平方米,地板用的是舊中堂門或整塊木材拼成,很厚實。閣樓上有亮瓦,人在閣樓可臥,可坐,若是成人站立得彎著腰。閣樓上存放的都是不常用的藏品,其中有母親、奶奶或者太奶奶們嫁過來時的陪嫁,還有幾個能裝下人的大木箱子,里面放著一兩雙繡花鞋或者棉被什么的?有的箱子是空的,久不打掃,表面滿布塵埃。而我最喜歡的小人書便有了藏處。

雨天的書

我喜歡在雨天讀書。我年少的時候好讀書,能讀到的大多是小人書。半臥在閣樓的地板上,抱著灌了油菜籽的枕頭,或枕或墊在胸部,仰臥、俯臥隨性。雨打在青瓦背上,或急或緩,如同樂曲,此起彼伏。若是雨點大,叮咚的聲音,如滾動的珠子,如鼓點如音符如踏歌的行板,極是好聽。因為頭頂離屋檐很近,雨聲聽得自然分外真切。這與在亭子里以及山野、湖邊聽雨的感覺是不同的。若是雨帶著風,那感覺便又有不同。風是打瓦溝里鉆過去的,帶著嗚嗚的聲音,如洞簫加打擊樂的混合曲。風從瓦縫里滲出來,頭頂與后背就會感到絲絲的涼意。若是夏天,那是極舒適的感覺。可若是秋冬天,風雨便帶著些潮氣,好在窩在被子里,總能對付過去。而有時會有點滴從瓦縫里溜進來,冷不丁地襲擊你的頭頂,你的臉,或滴落在你捧著的書本上,那便得起身,半立著用手調一下瓦縫距離。書讀倦了,便仰臥在閣樓,看一排排青瓦,一道道木梁,縱橫相接,雨就在瓦溝里歡快地流淌。從亮瓦里看,滿滿的都是潺潺的詩意。若是,臥下的地方剛好有扇玻璃窗,就能看到窗外斜風細雨,整個村莊、樹木、莊稼、青草地沐浴在潔凈的雨中;抑或瞥見穿著雨衣從田野歸來的村民,或者舉著粉色的油紙傘漫步在村道上的女子,樣子十分的優游、閑適。整個村落非常寧靜,靜得只有淅淅瀝瀝、洋洋灑灑的雨聲,靜得只有來來回回、晃晃悠悠的風聲。

雨天讀書是十分愜意的。這時候不用去莊稼地里勞作,自然也少有人來造訪,即便來了,也找不到閣樓上的你,自然擁有一份難得的清靜,那么讀書就顯得富有詩意了。

雨天的時間,是讀書天。在雨天,我看的小人書有素描版的、有工筆畫的,插圖下配著一兩行注解,都非常的精美。因為都是靜態的,于是我們總是拿了半透明的信紙臨摹,小人書的插圖便成了我繪畫的啟蒙老師。20世紀80年代,能讀到的小人書除了《嫦娥奔月》《美人魚》《百鳥衣》《封神演義》《東周列國故事》等中國神話與歷史故事,便是《敵后武工隊》、《地道戰》等抗戰故事。但雨天讀的書,大多是借來的,因此讀得也快,大多囫圇吞棗地讀完雨就停了。雨一旦停了,便是要下地干活的,若是風住雨疏仍不肯下樓,或者看著看著忘了午飯或晚飯的時間,那就會被父親擰著耳朵請下樓來。

太陽底下的書

能在太陽底下讀書,自然是在冬季。油菜與小麥落種后的冬日,是村落里一段長達兩三個月的慢慢假日,也只有在這樣的日子里,才會有空閑,才有興致。從屋里搬兩三張桌椅或者木椅,置于門外的禾場上拼成半張床,伸直了雙腳,再蓋上一床小棉襖,就這樣躺在陽光下,臥在時光里。讓陽光包裹著、親吻著裸露出來的每一寸肌膚,打打哈欠或者伸伸懶腰;讓時光的手指一遍遍地撫摸心靈,漫過心域里溝溝壑壑,拭去風塵。

這時候,旁邊常常跟著一條溜出來曬毛發的小懶貓或小狗崽,它們用自己的嘴唇清理著毛發、腳板,用爪子撓撓癢癢;而村鄰們看到這一幕,常常端了飯碗,邊吃著邊圍過來,只為湊個熱鬧,話話家常。

這時候,村莊是慵懶的,與越冬的莊稼地、小動物們一樣,仿佛要進入冬眠,連講話的聲音都是低低的,溫軟了許多。小貓撒著嬌,攀上你的腳,你的腿,你的胸,收緊前腳,并攏后腳,把頭埋進你的胸襟、脖頸的溫暖處。它半瞇著眼,偶或看看你,偶或閉上眼,似夢非夢,讓你不忍拒絕它的示好。

只有陽光是醒著的,只有愛讀書的人是醒著的。陽光曬熱了老人們的身子骨,曬熱了小貓小狗們的毛發,曬熱了人們的舌頭與話語,自然也曬熱了書頁,曬熱了一行行律動的文字。

在太陽底下讀書,思想充滿了溫度,充滿了靈性,文字是溫暖的,空氣也是溫暖的,身邊的人自然也是溫暖的,就連飄下來想一探究竟的落葉也是溫暖的。

在太陽底下讀書,讀到的都是關于春天的訊息。合上書頁,閉上眼睛,或者將書蓋在臉部,自己仿佛在浩瀚的宇宙里夢游,仿佛自己已不是自己,仿佛時光已行走在紅塵之外,連小貓都開始做著一場關于春天的夢。

在太陽底下讀書,聽憑日子一縷縷地游過臉頰,游過書頁,悠悠遠去。

燈下的書

在燈下讀書,是大多數文人們必修的功課,不少舊時的文人們叫它“夜航”。

夜是艘沒有蓋著蓬的船,屋頂是蓬,一圈圈的燈影是流淌著的河水,而翻動書頁的聲音好比那欸乃的槳聲。

年少時讀書,在燈下,是決計不敢讀《畫皮》《聶小倩》《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等鬼怪異志類的書,生怕美麗的女鬼或者狐貍精深夜來敲門。

所謂燈下讀書的“燈”,過去一般指“煤油燈”。一燈如豆,照亮的不過五六個平方的空間。而且燈往往是要共享的。母親或者姐姐在燈下納著鞋底,或者忙著其他的針線活,我則借著燈的余光,看著小人書??吹枚嗍恰痘壬讲簟贰洞笪餮蟮讈淼娜恕返任鞣絺髌婀适隆5仍匍L大點,就會看電影書,就是從電影上截屏下來的畫面,底下配著文字,相當于電影的精華版,如《威尼斯商人》《巴黎圣母院》等。

鄉村的夜是靜寂的,靜得能聽見煤油燈捻子燃燒的聲音;聽到母親與姐姐針線扎過鞋面的聲音;聽到牛在牛房里咀嚼稻草,打著飽嗝的聲音;聽到小狗打著哈欠的聲音;聽到水氣在星空下裂變以及夜色緩緩流失的聲音。

鄉村的夜,如果你沒有經歷,你難以想象它的靜。

燈下看書,一如僧人靜修,是彼此的呼吸都能聽得真真切切的。在燈下看書,常常會著迷,會遺忘時間。如果到了三更天,燈顯然是要被滅了,那種不情愿并且有些憤懣的滋味是很難受的。合上書本,心卻整夜都淪陷在故事情節中,難以自拔,于是夢里全是一場場與劇中人的對話,自己便是那主人公,任意編排著小人書中不合時宜的情節。

在燈下讀書,是一種人與天的交流,是靜得發慌的優游,是人與自然的融合,是一種出神入定的境界。多少靈感從夜里幻化作精靈,爬入紙格子里,成了傳奇。

牛背上的書

在鄉村生活過的,大多都有放牛的經歷。若是男生,大抵都逃不掉這份專屬的差事——放牛娃。放牛的季節一般都在春夏季,那可都是農忙的季節,我愛放牛除了能逃掉下地勞動的體力活,主要還是因為自己喜歡看書。

一手牽著牛,一手執著書本,牛用鼻吸驅走蟲蟻,一口口咀嚼至嫩至脆至香的春草,吸取天地之精華;我則用目光撫摸書頁,一行行如饑似渴地吞食至甘至醇至美的文字,吸納知識之瓊漿。所謂“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或許就是這種不能說不能道不能與人分享的領悟。

在物質相當匱乏的鄉村,能讀到的書自然不會太多,常常一本書要傳遍整個村莊。而一旦得書,那種快意,真如三日不知肉味。

若是沒有書可讀,即使到了放牛的時間,也往往聽憑系在樹蔭下的牛繞著樹樁打轉轉,聽憑急得跳腳的牛伸長了脖頸,一遍遍地發出饑餓的催促聲,也充耳不聞。直到家里的長輩發了脾氣,才橫眉豎眼地一扭頭,放下作業本,極不情愿地從凳子上起身,憋著一肚子氣邁出門檻。即便是出了門,可那步子卻是慢慢吞吞的。

若是腰里夾了本書,那情形可就完全不同了。不僅興高采烈,整裝待發,且腳步如飛,直奔主題。

戴一頂草帽,在飽和的陽光下,在濃烈的光影里,騎牛而行則別有一番滋味。人在牛背上,牛在風景里,村道彎彎,風輕云淡,溪水潺潺,大豆高粱、稻浪麥浪,五谷飄香;村道兩旁、田埂邊上,碧草連天,秀色可餐。那里是美的故鄉,那里是牛的天堂。

騎在牛背上看書,牛是忠實的,是知曉來回路徑的,你不用擔心腳下的路,腳下的草叢,更不用耗費一點點的體力。而在牛背上看書,書是溫的,是香的,文字是甜的。在牛背上看書,那是一種慢生活,是一種可以慢得忘記天地日月、忘卻是非功過、忘懷前世今生的悠游時光。

有時候,也會將牛放到草塘子里,自己與同伴們躺在蔭涼柔軟的草地上看書,“流水汩汩東去,飛光忽忽西沉”,那種自由自在,那種隨性愉悅,可謂人與牛各得其樂,各得其所。

在這個時期讀到的書,大多都是俠義小說,如《玉嬌龍》《水滸傳》《楊家將》等系列。從書中懵懵懂懂知曉了眾多未知的世界,未知的繁華,似乎所有的神奇都在書中。

等再長大些,便是瓊瑤與岑凱倫的純情小說了,而小人書便漸漸地淡出我的生活。

離開故鄉20多年了,每每回故鄉都想去看看那些被遺忘在閣樓的小人書。翻一翻那些發黃的書頁,摸一摸那些年少時的指紋,瞅一瞅那些流過淚淌過汗的印記,捋一捋那些伴著我一步步成長的歲月,以及走遠的像夢般逝水流年的日子。

后來,老房子拆除了,閣樓自然也不復存在,而那些伴我度過美好童年的眾多視如珍寶的小人書也不知去向。

2018年1月14日于廣州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和县| 日照市| 扶余县| 雷山县| 大石桥市| 瑞昌市| 娄底市| 鹰潭市| 紫阳县| 常熟市| 河北省| 井研县| 葫芦岛市| 巩留县| 容城县| 林周县| 新津县| 宜章县| 高清| 毕节市| 富锦市| 长宁县| 迁西县| 卢龙县| 富裕县| 雷波县| 盐山县| 大冶市| 蒙阴县| 双流县| 尼木县| 马关县| 丘北县| 泾川县| 宝山区| 宝清县| 高碑店市| 湘潭市| 揭西县| 兴义市| 谷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