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弈論
- 翟文明
- 2103字
- 2019-08-28 15:45:24
第5節(jié) 最壞的一種結果:兩敗俱傷
兩敗俱傷是博弈中最壞的一種結果,每一位參與者的收益都小于損失,都沒有占到便宜。有人可能想,理智的人是不會做出這種事情的,如果預見會是兩敗俱傷,那他們將不會參加這場博弈。但是事實上呢?人們經常置自己和對手于兩敗俱傷的困境中。
戰(zhàn)爭是典型的負和博弈,無論是兩次世界大戰(zhàn),還是美軍在阿富汗、伊拉克發(fā)起的戰(zhàn)爭,都是如此。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是人類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一場戰(zhàn)爭,前后長達6年,共有61個國家和地區(qū)被卷入了這場混戰(zhàn),涉及的人口有20億人以上,給世界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雖然這場戰(zhàn)爭中英勇的反法西斯人民取得了最后的勝利,但是戰(zhàn)后的一些統計數據讓我們明白,這是一場負和博弈。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軍民傷亡人數達1.9億,其中死亡6000萬左右,受傷1.3億左右。其中死亡的平民有2730萬之多。盟軍中蘇聯軍隊傷亡最為慘重,死亡890萬人,中國軍隊死亡148萬人,英國與美國各死亡38萬人。同樣,法西斯國家也傷亡慘重,德國軍隊傷亡人數達1170萬,其中軍隊死亡人數超過600萬,日本軍隊的傷亡人數也超過了216萬。
再看一下美軍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發(fā)起的戰(zhàn)爭,這也是距離我們較近的一場戰(zhàn)爭。據美國公布的軍事報告顯示,截止到2009年3月,美軍在伊拉克死亡的軍人已經達到4261人。而當地的伊拉克平民傷亡人數將近10萬。在阿富汗死亡的美軍人數為673人,當地傷亡的平民數量將近1萬。
戰(zhàn)爭中看似有一方是獲勝者,其實結果是兩敗俱傷。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各國的傷亡人數和財產損失便是很好的證明。美軍看似是阿富汗戰(zhàn)爭和伊拉克戰(zhàn)爭的勝利者,其實不然。戰(zhàn)后的阿富汗非常混亂,人們?yōu)榱松嫴坏貌环N植鴉片,這里也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毒品生產基地,提供了世界上90%以上的鴉片和海洛因。再看一下伊拉克,雖然推倒了薩達姆的政權,但是激增的軍費開支和不斷攀升的傷亡人數使得美國深陷戰(zhàn)爭泥潭,難以自拔。
戰(zhàn)爭是世界上的頭號殺手,表面上看戰(zhàn)爭有勝利的一方,但它并不是獲益的一方,它同戰(zhàn)敗國一樣是損失的一方。因此我們要熱愛和平,警惕戰(zhàn)爭。
負和博弈不僅僅體現在戰(zhàn)爭中,人際交往的時候處理不當,也會陷入負和博弈之中。
在印度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印度北部有一位木匠,技藝高超,絕活是雕刻各種人的模型。尤其是他雕刻的侍女,栩栩如生,不僅長得漂亮,還會行走。外人根本分不清真假。在南印度有一位畫家,畫技高超,最擅長的便是畫人物。
有一天,印度北部的木匠請印度南部的畫家來家中做客。吃飯的時候,木匠讓自己制作的木人侍女出來侍奉畫家,端菜端飯,斟茶倒酒,無微不至。畫家不知道這是個木人,他見這位侍女相貌俊俏,侍奉周到,便想與她搭腔。木人不會說話,畫家還以為她是在害羞。木匠看到了這一幕,便心生一計,想捉弄一下畫家。
晚飯過后,木匠留畫家在家過夜,并安排侍女夜里伺候畫家。畫家非常高興,他等木匠走后便細細觀察這位侍女。燈光下,侍女愈發(fā)好看,但是畫家怎么與她說話她都不回聲,最后畫家著急了便伸手去拉她。這才發(fā)現,侍女原來是個木人,頓感羞愧萬分,原來自己上了木匠的當。畫家越想越生氣,決定要報復木匠。于是,他在墻上畫了一幅自己的全身像,畫中的自己披頭散發(fā),脖子上還有一根通向房頂的繩子,看上去像是上吊的樣子。畫好之后,他便躲到了床底。
第二天,木匠見畫家遲遲不起床,便去敲門。敲了一會兒也不見畫家回應,便從門縫中往里看,隱隱約約看到畫家上吊了。木匠嚇壞了,趕緊撞開門去解畫家脖子上的繩子,等他摸到繩子之后才發(fā)現是一幅畫。畫家這個時候從床底下鉆出來,對著木匠哈哈大笑。木匠十分氣憤,認為畫家這個玩笑開得太大了。畫家則責怪木匠昨晚羞辱自己。說著說著,兩人便廝打起來。
這是一個典型的人際交往的負和博弈,原本兩位應該惺惺相惜、把酒言歡,沒想到最后的結局卻是兩敗俱傷。雖然這只是一個故事,但還是能給我們很多有益的啟示。沖突的起源在于木匠用木人侍女戲弄畫家,畫家發(fā)現后又選擇了報復。戲弄對方和報復對方是造成這場負和博弈的主要原因。
人是群居的高等動物,只要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就免不了同其他人交往,這種交往關系就是人際關系。由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追求,都有自己的利益,可能是物質方面的,也可能是精神方面的,因此交際中就免不了要發(fā)生沖突。沖突的結局跟博弈的結局一樣,也有三種,或兩敗俱傷,或一方受益,或共贏。兩敗俱傷是最糟糕的一種情況,有過這種經歷的人一般會選擇反目成仇,互不往來。
曾經發(fā)生過這樣的案例,兩個人合伙做生意,一個有資金但是不善交際,另一個沒有資金但是能說會道。兩個人湊到一起之后,互相賞識,很快便決定開一家公司,有資金的出資金,沒有資金的負責聯絡客戶。
在兩個人的努力之下,公司很快運轉起來,并越發(fā)展越好。看到公司開始贏利,能說會道的那個人便想獨自霸占公司,他把當初出資人出的注冊資金還給出資人,并表示公司不再欠他的了,從此以后也不再與他有關系。出資人當然不愿意,告到了法院。到了法院出資人才知道,當初那個能說會道的人注冊公司的時候寫的是他一個人的名字。打官司沒占到便宜,出資人一氣之下把公司一把火燒了個干凈。到頭來,兩個人誰也沒有占到便宜。
這場負和博弈告訴我們,處理人際關系的時候,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能自私自利,更不能見利忘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