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讓對方開始喜歡你的心理策略

  • 人際關系心理學
  • 宿文淵編著
  • 7456字
  • 2019-08-16 17:11:10

上篇 巧用心理策略,贏得認同和支持

想讓別人喜歡你,先去喜歡別人

維也納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得勒寫過一本書——《生活對你的意義》。在那本書里,他說:“一個不關心別人,對別人不感興趣的人,他的生活必然遭受重大的阻礙和困難,同時會給別人帶來極大的損害與困擾。所有人類的失敗,都是由于這些人才發生的。”

一個人如果只關心自己,他很難成為一個被人喜歡的人。要成為受人敬重的人,必須將你的注意力從自己的身上轉到別人的身上去。哲學家威廉姆斯說:“人性中最強烈的欲望便是希望得到他人的敬慕。”這句話對于“別人”也同樣適用,他人也希望得到你的敬慕。如果你只是過度關心你自己,就沒有時間及精力去關心別人。別人無法從你這里得到關心,當然也不會注意你。

伍布奇先生是一家公司的總裁,著名的銷售專家,當人們問及一個成功的銷售員該具備哪些基本條件時,伍布奇先生脫口而出:“當然是喜歡別人。還有,一個人必須了解自己公司的產品而且對產品有信心,工作要勤奮,善于運用積極思想。但是,最重要的是他一定要喜歡他人。”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受人歡迎是銷售員素質的某種表現形式,因為從某種程度上講,你在推銷產品的同時,也在“推銷”自己。將這一點擴大到人際交往的層面上來,當一個人可以真心地喜歡他人時,他一定會招人喜歡。所以,要獲得他人的喜愛,首先必須要真誠地喜歡他人。當然,這種喜歡必須是發自內心的,而非別有所圖的虛情假意。

如果你要別人喜歡你,請對別人表現出誠摯的關切。這是西奧多·羅斯福異常受歡迎的秘密之一,甚至他的仆人都喜愛他。他的那位黑人男仆詹姆斯·亞默斯,寫了一本關于他的書,取名為《西奧多·羅斯福,他仆人的英雄》。在這本書中,亞默斯說了一個個富有啟發性的事件:

“有一次,我太太問總統關于一只鶉鳥的事。她從沒有見過鶉鳥,于是他詳細地描述一番。沒多久之后,我們小屋的電話鈴響了。我太太拿起電話,原來是總統本人。他說,他打電話給她,是要告訴她,她窗口外面正好有一只鶉鳥,又說如果她往外看的話,可能看得到。他時常做出類似的小事。每次他經過我們的小屋,即使他看不到我們,我們也會聽到他輕聲叫出:‘嗚,嗚,嗚,安妮!’或‘嗚,嗚,嗚,詹姆斯!’這是他經過時一種友善的招呼。”關于這一點,羅斯福本人的實例更是一個有力的證明。

有一天,羅斯福到白宮去拜訪,碰巧塔夫脫總統和他太太不在。他真誠喜歡卑微身份者的情形全表現出來了,因為他向所有白宮舊仆人打招呼,都叫出名字來,甚至廚房的小妹也不例外。“當他見到廚房的亞麗絲時,”亞默斯寫道,“就問她是否還烘制玉米面包,亞麗絲回答說,她有時會為仆人烘制一些,但是樓上的人都不吃。‘他們的口味太差了,’羅斯福有些不平地說:‘等我見到總統的時候,我會這樣告訴他。’亞麗絲端出一塊玉米面包給他,他一面走到辦公室去,一面吃,同時在經過園丁和工人的身旁時,還跟他們打招呼……他對待每一個人,就同他以前一樣。他們仍然彼此低語討論這件事,而艾克胡福眼中含著淚說:‘這是將近兩年來我們唯一有過的快樂日子,我們中的任何人,都不愿意把這個日子跟一張百元大鈔交換。’”

從現在開始,真誠、友善地去喜歡你周圍的人吧!相信,這也將會讓他們真誠、友善地喜歡你!

第一印象塑造好,便可在對方心中建立深刻印象

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有過這樣的體驗,初次與人見面時,對方的相貌、舉止、言語、風度等某些方面會迅速地映在你的腦海中,形成最初感覺,即第一印象。第一印象主要源于人的直覺觀察,根據直覺觀察到的信息加以綜合評判,然后以某種形式固定下來。

卡耐基認為,在社交活動中,第一印象很重要。它是在沒有任何成見的基礎上,完全憑著你的“自我表現”來判斷的,因而第一印象直觀、鮮明、強烈而又牢固。如果你的相貌俊美,舉止端莊大方,言語機智,談吐風趣幽默,風度翩翩,謙虛而不自卑,自信而不固執,倔強而不狂妄,你就會給人留下美好而難忘的印象。

當然,人無完人,所有的優點和美德不可能都集中在一個人身上。但你若具有其中某一方面或某一方面的某一點,再揚長避短,將其發揚光大,也同樣可以獲得最佳效果。

第一印象的好壞,決定著社交活動能否繼續下去。第一印象好,人家就愿意和你進一步來往,通過一段時間的相識與了解,人家覺得你的確不錯,你們的關系就會順暢發展。如果對方是你的客戶,你在事業上就多了一個合作伙伴;如果對方是你的同事,你在工作中就多了一個支持者;如果對方是你的鄰居,你在生活中就多了一個朋友。第一印象不好,你與人家的交往便不得不就此止步了,因為人家不想再見到你。縱然你有多么美好的動機,多么宏偉的藍圖和構想,也只能化成泡影了。

第一印象直接影響著對一個人的評價。一個人的言談舉止,是構成人們對他直接評價的主要因素。許多人在初次交往時,就很快被對方所接受,或奉為事業的楷模,或尊為學業上的恩師,或敬為思想上的領袖,或求為人生的伴侶。

第一印象的烙印是非常深刻的,很長時間都不容易被改變。在許多回憶錄中,我們常常可以讀到這樣一段話:“他還是老樣子,像我第一次見到他的時候。”多少年以后,歷史的變化更加之歲月的滄桑,一個人怎么會沒有變化呢?但在作者眼里,對方還是他初次見到的模樣。事實上不是對方依然如故,而是作者腦中的第一印象太深刻了,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改變。

中國老百姓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到了新環境,頭三腳踢開,以后就容易了。”與人交往也是同樣的道理,在他人心中的第一印象塑造好了,日后才容易春風得意。

把握好開始五分鐘攀談,以后交流自然順暢

人們第一次相遇,需要多長時間決定他們能否成為朋友?美國倫納得·朱尼博士在所著的一本書中說:“交際的點,就在于他們相互接觸的第一個5分鐘。”朱尼博士認為:“人們接觸的第一個5分鐘主要是交談。在交談中,你要對所接觸的對象談的任何事都感興趣。無論他從事什么職業、講什么語言、以什么樣的方式,對他說的話都要耐心傾聽。如果你這樣做了,你會覺得整個世界充滿無比的情趣,你將交到無數的朋友。”

而許多人同陌生人說話都會感到拘謹。建議你先考慮一個問題,為什么你跟老朋友談話不會感到困難?很簡單,因為你們相當熟悉。相互了解的人在一起,就會感到自然協調,而對陌生人卻一無所知,特別是進入了充滿陌生人的環境,有些人甚至懷有不自在和恐懼的心理。你要設法把陌生人變成老朋友,首先要在心目中建立一種樂于與人交朋友的愿望,心里有這種要求,才能有行動。

以到一個陌生人家去拜訪為例:如果有條件,首先應當對要拜訪的客人作些了解,探知對方一些情況,關于他的職業、興趣、性格之類。

當你走進陌生人住所時,你可憑借你的觀察力,看看墻上掛的是什么?國畫、攝影作品、樂器都可以推斷主人的興趣所在,甚至室內某些物品會牽引出一段故事。如果你把它當作一個線索,就可以由淺入深地了解主人心靈的某個側面。當你抓到一些線索后,就不難找到開場白。

如果你不是要見一個陌生人,而是參加一個充滿陌生人的聚會,觀察也是必不可少的。你不妨先坐在一旁,耳聽眼看,根據了解的情況,決定你可以接近的對象。一旦選定,不妨走上前去向他作自我介紹,特別對那些同你一樣,在聚會中沒有熟人的陌生者,你的主動行為是會受到歡迎的。

應當注意的是,有些人你雖然不喜歡,但必須學會與他們談話。當然,人都有以自我興趣為中心的習慣,如果你對自己不感興趣的人不瞥一眼,一句話都不說,恐怕也不是件好事。別人會認為你很驕傲,甚至有些人會把這種冷落當作侮辱,從而產生隔閡。和自己不喜歡的人談話時,第一要有禮貌;第二不要談論有關雙方私人的事,這是為了使雙方自然地保持適當的距離,一旦你愿意和他結交,就要一步一步設法縮小這種距離,使雙方容易接近。

在你決定和某個陌生人談話時,不妨先介紹自己,給對方一個接近的線索,你不一定先介紹自己的姓名,因為這樣人家可能會感到唐突。不妨先說說自己的工作單位,也可問問對方的工作單位。一般情況下,你先說了自己的有關情況,人家也會相應告訴你他的有關情況。

接著,你可以問一些有關他本人的而又不屬于秘密的問題。對方有一定年紀的,你可以問他子女在哪里讀書,也可以問問對方單位一般的業務情況。對方談了之后,你也應該順便談談自己的相應情況,才能達到交流的目的。

和陌生人談話,要比對老朋友更加留心對方的談話,因為你對他所知有限,更應當重視已經得到的任何線索。此外,他的聲調、眼神和回答問題的方式,都可以揣摩一下,以決定下一步是否能縱深發展。

有人認為見面談天氣是無聊的事。其實,這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果一個人說:“這幾天的雨下得真好,否則田里的稻苗就旱死了。”而另一個則說:“這幾天的雨下得真糟,我們的旅行計劃全給泡湯了。”你不是也可以從這兩句話中分析兩人的興趣、性格嗎?退一步說,光是敷衍性的話,在熟人中意義不大,但對與陌生人的交往還是有作用的。

如遇到那種比你更羞怯的人,你更應該跟他先談些無關緊要的事,讓他心情放松,以激起他談話的興趣。和陌生人談話的開場白結束之后,特別要注意話題的選擇。那些容易引起爭論的話題,要盡量避免,為此當你選擇某種話題時,要特別留心對方的眼神和小動作,一發現對方厭倦、冷淡的情緒時,應立即轉換話題。

在與人聚會時,常常會碰到請教姓名的事,“請問你尊姓大名”。你要牢牢記住對方的姓名,對方說出姓名之后,你應立即用這個名字來稱呼他,當碰到一個你可能已經忘記了名字的人,你可以表示抱歉,“對不起,不知怎么稱呼您?”也可以說半句“您是——”“我們好像——”,意思是想請對方主動補充回答,如果對方老練,他會自然地接下去。

學會和陌生人攀談,誰都可能成為你的朋友。

適時附和,更容易討對方歡心

我們曾提到過,多聽別人說,自己才能了解得到對方更多的信息。然而,不是每個聽力正常的人都懂得傾聽的藝術,尤其是想討對方歡心的時候,僅僅靠聽就完全不夠了,更重要的是要會適時附和對方。不信,看看下面的例子就知道了。

有人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來證明聽者的態度對說者有著極大的影響。

實驗者讓學生表現出一副心不在焉的樣子,結果上課的教授照本宣科、不看學生、無強調、無手勢;讓學生積極投入——傾聽,并且開始使用一些身體語言,比如適當的身體動作和眼神的接觸。結果教授的聲調開始出現變化,并加入了必要的手勢,課堂氣氛就此生動起來。

由此看出,當學生表現出一副心不在焉的樣子,教授因得不到必要的反應而變得滿不在乎起來;當學生改變態度,用心去傾聽時,其實是從一個側面告訴教授:你的課講得好,我們愿意聽。這就是無聲的贊美,并且起到了積極的效果。

從上面的例子也可以看出,傾聽時加入必要的身體語言,是非常有必要的。

行動勝于語言。身體的每一部分都可以顯示出激情、贊美的信息,也可增強、減弱或躲避、拒絕信息的傳遞。精于傾聽的人,是不會做一部沒有生氣的錄音機的,他會以一種積極投入的狀態,向說話者傳遞“你的話我很喜歡聽”的信息。

錄音機是沒有眼睛的,俗語說:“眼睛是心靈的窗口。”適當的眼神交流可以增強聽的效果。這種眼神是專注的,而不是游移不定的;是真誠的,而不是虛偽的。發自靈魂深處的眼神是動人心魄的。

錄音機做不了“小動作”,而傾聽者則必須做一些“小動作”。身體向對方稍微前傾,表示你對說者的尊敬;正向對方而坐,表明“我們是平等的”,這可使職位低者感到親切,使職位高者感到輕松。自然坐立,手腳不要交叉,否則會讓對方認為你傲慢無禮。傾聽時和說話人保持一定的距離,恰當的距離給人以安全感,使說話者覺得自然。動作跟進要合適,太多或太少的動作都會讓說者分心,讓他認為你厭煩了。正確的動作應該跟說話者保持同步,這樣,說話者一定會把你當作“知心人”。

傾聽并不意味著默默不語,除了做一些必要的“小動作”外,還得動一動自己的嘴。恰當的附和不但表示了你對說者觀點的贊賞,而且還對他暗含鼓勵之意。

當你對他的話表示贊同時,你可以說:

“你說得太好了!”

“非常正確!”

“這確實讓人生氣!”

這些簡潔的附和讓說話者為想釋放的情感找到了載體,也表明了你對他的理解和支持。

同時,聽者還可以用一些簡短的語句將說者想傳達的中心話題歸納一下,能夠使說者的思想得以凸顯和升華,同時也能提高聽者的位置。

用好“您”字,會讓你更受歡迎

你想讓你的談話取得良好效果嗎?那么,在你與人交談時,請選擇他們感興趣的話題。什么是他們最感興趣的話題呢?當然是他們自己!

當你與他們談及他們自己時,他們就會興致勃勃,且完全著迷,他們對你的好感會油然而生。當你與人們談及他們自己時,你是在順應人性;當你與人們談論你自己時,你是在違背人性。

你真的想成為最會說話的人嗎?那么,從現在起,把“我,我自己,我的”這幾個詞從你的詞典中刪除出去。你要開始用另一個詞,一個人類語言中最有力的詞來代替它——“您”!例如:“這是給您做的”“您會從中得到好處”“假如您這么做,您將會從中受益無窮”“這將會給您的家庭帶來歡樂”等。

當你能放棄談論自己和使用“我、我自己、我的”這幾個詞而產生滿足感時,你的辦事效率,你的影響力、號召力將會大大提高。雖然要做到這一點是有難度的,而且需要不斷地練習,但是一經付諸實踐,它給予你的回報,將會讓你覺得這樣做非常值得。

還有一種利用“人們關心自己”這一特點的方式是,讓他們談論他們自己。這時,你會發現人們熱衷于談論自己勝過任何話題。要是你能夠巧妙地引導人們談論他們自己,他們將會很喜歡你。

大多數人很難對別人產生影響力或號召力,這是由于他們總是忙著考慮自己,忙著談論自己,忙著表現自己。但是,請記住這樣一個事實:你是否對談話感興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聽眾是否對談話感興趣。除非你不想成為會說話的人,除非你想把你的人際關系搞壞。所以,當你與人談話時,更多地談論對方,并引導對方談論他們自己吧!

這樣,你就一定能夠成為一名最受歡迎的、最會說話的人。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時候“您”可以換成“你”字,具體需要視情況而定。

到什么山頭唱什么歌,不同人要區別對待

中國有句諺語:“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見什么人說什么話。”說話不看對象,常常讓別人無法理解自己的本意,從而在無形之中與別人拉開了距離。反之,了解了對方的情況,并依據其情況,尋找與之相適應的話題,雙方就會覺得談話比較投機,彼此在距離上也顯得比較親密。對方會覺得你是一個極具親和力的人,從而愿意與你相處。

幾乎沒有一個人在說話的時候不考慮到彼此的身份。不分對象,不看對方身份,都用一樣的口氣說話,是幼稚無知的表現。下級對上級、晚輩對長輩、學生對老師、普通人對有名氣地位的人等,不必表現得屈從、奉迎,但在言談舉止上也不要過于隨便,而且有必要表現得更加尊重一些。在不是十分嚴肅隆重的場合,身份較高的人對身份較低的人說話越隨和風趣越好,而身份較低的人對身份較高的人說話則不宜太過隨便,尤其在公眾場合,說話要恰如其分地把握好自己與聽者的身份差別。地位則是個人在團體組織中擔任的職位和在社會關系中所處的位置。個人的社會地位不同,就會有不同的人生經歷、素質層次、社會職責和交際目的,對口才表達也會產生不同的需求。

例如,與上司說話,或探討工作,我們應該盡量向上司多請教工作方法,多討教辦事經驗,他會覺得你尊重他,看得起他。所以,在工作和辦事過程中,即使你全都懂,也要裝出有不明白的地方,然后主動去問上司:“關于這件事,我不太了解,應該如何辦?”或“這件事依我看來這樣做比較好,不知局長有何高見?”

上司一定會很高興地說:“嗯,就照這樣做!”或“這個地方你要稍微注意一下!”或“大體這樣就好了!”如此一來,我們不但會減少錯誤,上司也會感到自身的價值,而有了他的幫助和支持,后面的事情就好辦得多了。

和人交談要看對方的身份、地位,還要看對方的性格特點,針對他的不同特點,采取不同的說話方式,這樣才有利于解決問題。

春秋時期的縱橫家鬼谷子先生指出:“與智者言依于博,與博者言依于辨,與辯者言依于要,與貴者言依于勢,與富者言依于豪,與貧者言依于利,與卑者言依與謙,與勇者言依于敢,與愚者言依于銳。”意思是說:和聰明的人說話,須憑見聞廣博;與見聞廣博的人說話,須憑辨析能力;與善于辯論的人交談,要懂得抓住重點,簡明扼要;與地位高的人說話,態度要軒昂;與有錢的人說話,言辭要豪爽;與窮人說話,要動之以利;與地位低的人說話,要謙遜有禮;與勇敢的人說話不要怯懦;與愚笨的人說話,可以鋒芒畢露。

另外,可以通過對方無意中顯示出來的態度及姿態,了解他的心理,有時能捕捉到比語言表露更真實、更微妙的思想。例如,對方抱著胳膊,表示在思考問題;抱著頭,表明一籌莫展;低頭走路,步履沉重,說明他心灰氣餒;昂首挺胸,高聲交談,是自信的流露;真正自信而有實力的人,反而會探身謙虛地聽取別人的講話;抖動雙腿常常是內心不安、苦思對策的表現,若是輕微顫動,就可能是心情悠閑的表現。對請托對象的了解,不能停留在靜觀默察上,還應主動偵察,采用一定的策略,才能夠迅速準確地把握對方的思想脈絡和動態,從而順其思路進行引導,這樣的交談易于成功。

與人說話溝通必須看清對方的文化層次。埋頭做事者常常是事業心很強或對某事很感興趣的人,一旦開始做事,便全身心投入,不愿再見他人。這種人往往惜時如金、愛時如命、鐵面無情。要敲開這種人的門,首先不要怕碰“釘子”,還要有足夠的耐性,并且要善于區分不同情況,再對癥下藥。

畢加索的妻子弗朗索瓦茲·吉洛特十分愛好繪畫,一入畫室便不容有人打擾。一次她正在作畫,兒子小科勞德想讓媽媽帶他去玩,便敲響了門,可吉洛特已全身心投入到繪畫上,聽到敲門聲和兒子的喊聲,只是回應了一聲“哎”,仍舊埋頭作畫。停了一會兒,門還沒開,兒子又說:“媽媽,我愛你。”可得到的回應也只是:“我也愛你呀,我的寶貝兒。”但門還是沒開。兒子又說:“我喜歡你的畫,媽媽。”

吉洛特高興了,她答道:“謝謝!我的心肝,你真是個小天使。”可仍舊不去開門。兒子又說:“媽媽,你畫得太美了。”吉洛特停下筆,但沒有說話,也沒有動。兒子又說:“媽媽,你畫得比爸爸好。”吉洛特的畫當然不會比丈夫——繪畫藝術大師畢加索畫得更好,但兒子的話卻句句說到了她的心里,她也從兒子那夸大的評價中感受到了兒子的迫切心情,于是她把門打開了。

自命清高者常常是潔身自好的墨客或仕途失意的文人,或者是那些自命不凡、看破紅塵的人。這種人文化層次一般都較高,他們自以為比別人高明,不愿與常人交往,卻希望同有才華的人結交。因此,要順利地叩開這種人的大門,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善于表現自己,設法展示出自己的才華,引起他的愛才心理。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湖州市| 寻甸| 西吉县| 张家口市| 曲麻莱县| 乌恰县| 轮台县| 大新县| 平邑县| 曲沃县| 平安县| 潢川县| 乌海市| 峨眉山市| 江阴市| 陇川县| 镇康县| 大城县| 宁南县| 平山县| 青神县| 望谟县| 中西区| 屏边| 辉南县| 伊川县| 乐平市| 武功县| 岫岩| 临猗县| 定兴县| 库车县| 涿州市| 昌平区| 巍山| 无极县| 宜良县| 洱源县| 安塞县| 海阳市| 福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