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任HR高管如何從0到1
- 黃淵明
- 1090字
- 2019-09-05 11:04:10
2.選擇合適的行業、企業、職位、城市
林楓決定走出去,看看“我的后半生”還能做出點什么。他是個行動力極強的人,一旦下定決心就馬上開始接觸外面的機會。接著,問題來了,什么樣的機會才是適合自己的?
林楓接觸了地產行業、金融行業,還有高科技行業的機會,最后發現地產行業太浮躁,與自己所在的H公司嚴謹務實的企業文化差異太大;金融行業太復雜,里面的“水”很深,自己還是習慣在比較簡單的環境中工作;高科技行業比較適合,但是最好是在有研發團隊的企業,這樣的企業“底氣”比較沉穩,風格比較扎實,管理群體與溝通對象相對單一,與自己原來工作“場景”比較類似……這是由于H公司的文化“基因”對自己造成的深遠影響。同時,要選擇現在“風口”上的新興領域,比如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機器人、物聯網,等等。
令林楓頗費心思的是,繼續去大企業還是去小企業。這時候有幾家互聯網行業巨頭也向林楓拋出了“橄欖枝”,林楓有點動心,但最終還是拒絕了,因為去大企業,平臺、職位都和H公司差不多,自己還不如待在H公司,所謂“做生不如做熟”。所以,林楓更傾向于讓自己回歸到一種創業狀態,重新體驗“從零開始”的創業激情,于是他留意挑選創業型企業中的“獨角獸”或“準獨角獸”。
在職位方面,林楓確定了一定要做企業HR“一把手”的思路,因為“一把手”才有絕對的話語權,按照林楓一位朋友的說法:“只有做一把手,你的‘施政綱領’才能夠得到實施。”所以林楓只考慮HRD(人力資源總監)、HRVP(人力資源副總裁)、CHO(首席人力資源官)這幾個職位。
在工作地點(城市)的選擇上,是最讓人糾結的,有時候有合適的企業與職位,但城市不合適,而林楓所在的南方城市深圳,理想的職業機會并不多,反而是在其他城市有不少好機會,有一線城市,也有二線城市。經過深入考慮,林楓決定只考慮一線城市(北京、上海、深圳、廣州),因為城市決定了一個人的交往面、信息面、視野與格局,對后續職位發展起到重要的“錨定”作用。城市本身就是對職業的一種定位、一種“定價”。
由此,林楓總結出職業選擇上的“先宏觀、后微觀”原則。也就是說,先選好城市、行業等宏觀的維度,再考慮企業、職位等微觀的維度,不要因為一家好的企業、一個好的職位,卻選擇了不發達的城市、行業。因為前者只是一個點上的事情,而后者涉及面上的事情,面比點更重要、影響更長遠。大平臺就是一個面,你到了一個相對不利于你發展的競爭面上,后續職業發展會很被動。
林楓后來讀了一本《躍遷:成為高手的技術》的書,讀到里面的“頭部效應”原則,才發現自己是在用“頭部原則”選擇下一份工作,就是選擇頭部的城市、頭部的行業、行業中的頭部企業、企業中的頭部職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