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曾國藩傳
  • 蔣星德
  • 1534字
  • 2019-08-09 20:02:41

第二節 曾國藩的家世

近代人討論曾國藩的生平事業,以為替清賣氣力,撲滅太平天國,這種人是不足齒的。

曾國藩出生的時代,當西歷十九世紀的初葉,歐美雖已開始了民族主義和民主政治的思想,但中國一向是閉關自守,除掉幾千年傳下來的忠君孝悌,絕沒有其它具體的政治思想的存在。洪秀全的革命運動,究竟免不掉當時一般士大夫的側目。所以我們倘以二十世紀現代的目光,去平衡十九世紀初葉曾氏的政治思想,是缺乏評判的根據的。

曾國藩的家世,我們可以拿一句話去包括它,叫做“耕讀傳家”。耕讀二字本是中國歷來士大夫的職業,耕則退可以自守,讀則進可以干祿。在清時代,不獨湖南湘鄉曾氏一家為然,那時凡稱得上“士”的,大都如此,觀了下面這一節曾國藩祖父玉屏的自述,便可以知道曾氏的家世怎樣:


……余年三十五,始講求農事,居枕高嵋山下,壟峻如梯,田小如瓦。吾鑿石決壤,開十余畛而通為一,然后耕夫易于從事。吾聽宵行水,聽蟲鳥鳴聲,以知節候,觀露上禾巔以為樂。種蔬半畦,晨而耘,吾任之,夕而糞,傭保任之。入而飲豕,出而養魚,彼此雜職之。凡菜茹手植而手擷者,其味彌甘;凡物親歷艱苦而得者,食之彌安也。吾宗自元、明居衡陽之廟山,久無祠宇,吾謀之宗族諸老,建立祠堂,歲以十月致祭。自國初遷居湘鄉,至吾曾祖元吉公,基業始宏,吾又謀之宗族,別立祀典,歲以三月致祭。世人禮神徼福,求諸幽遐,吾以為神之陟降,莫親于祖考,故獨隆于生我一本之祀,而他祀姑闕焉。后世雖貧,禮不可墮;子孫雖愚,家祭不可簡也。吾早歲失學,壯而引為深恥,既令子孫出就名師,又好賓接文士,候望音塵,常愿通材宿孺,接跡吾門,此心乃快。其次老成端士,敬禮不怠。其下泛應群倫。至于巫醫僧徒堪輿星命之流,吾屏斥之惟恐不遠。舊姻窮乏,遇之惟恐不隆。識者觀一門賓客之雅正疏數,而卜家之興敗,理無爽者。鄉黨戚好,吉則賀,喪則吊,有疾則問,人道之常也,吾必踐焉,必躬焉。財不足以及物,吾以力助焉。鄰里訟爭,吾常居間以解兩家之紛;其尤無狀者,厲辭詰責,勢若霆摧,而理如的破,悍夫往往神沮。或具樽酒通殷勤,一笑撤去。君子居下則排一方之難,在上則息萬物之囂,其道一耳。津梁道途廢壞不治者,孤嫠衰疾無告者,量吾力之所能,隨時圖之,不無卜補,若必待富而后謀,則天下終無成之事矣。(《曾文正公大事記》卷一)

曾國藩寫“有子有孫有田園”

這篇文字雖未必沒有夸張的成分,但從上面看來,像立祠堂,隆祭祀,敬宿儒,屏斥醫卜星相,救濟窮乏,優待鄉黨,調解訟爭,這許多事情都是稍有名望的耕讀人家所優為的,并無多大的夸張。

曾氏雖“自明以來,世業農,積善孝友,而不顯于世”,但是他家雖不曾做大官,卻無疑是一個鄉間縉紳。上面的一篇自述,不啻為“耕讀”二字寫照。曾國藩從小生長在這種家庭里,眼目所接觸的,是尊輩勤儉素樸的生活,耳朵所聽到的,是禮義廉恥一類的訓誨,書上所讀的,是忠君愛國的思想。以這樣的家世,這樣的環境,終于造成了曾氏這樣的人物。

曾國藩的一生事業,是和他的家世息息相關的。從大處說,他所領導的湘勇和太平軍的戰爭,無異于一幕宗教戰爭。因為太平軍信奉的是類似天主教的一種宗教,這在儒家看來是違反孔、孟之道的所謂“異端”,曾國藩的家世是世代宗儒,言必孔、孟,對于太平天國那種“異端”,無疑是要深惡而痛絕之了。從小處說,曾國藩的一生,沒有一時忘記他祖先的遺訓,在他的日記里和書信里,都可以看出來。他信奉祖父的遺訓,黎明即起,克勤克儉,周恤貧窮,疏醫遠巫,甚至把祖父的家規,編成八字句:“書、蔬、豬、魚、考、寶、早、掃,常說常行,八者都好;地、命、醫、理、僧、巫、祈、禱,留客久住,六者俱惱。”直到后來官封一等侯爵,做了兩江直隸等總督,對于勤儉家訓,還不敢私毫逾閑。曾國藩一生私德的偉大實在是他的家世有以促成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扶绥县| 临夏县| 昭苏县| 育儿| 翁牛特旗| 静乐县| 邻水| 阳城县| 万宁市| 安化县| 吴忠市| 阜平县| 民权县| 江山市| 内乡县| 伊通| 张北县| 宣城市| 西乡县| 呼图壁县| 杭锦后旗| 丁青县| 措美县| 华阴市| 钦州市| 鲁山县| 永新县| 手游| 兴文县| 霍州市| 银川市| 砚山县| 海伦市| 平谷区| 文山县| 垣曲县| 彭山县| 林西县| 丰台区| 德化县| 长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