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談到欲望,多數人將其與拜金、物質聯系起來,從而一味地批判它為惡果,力主消滅人欲。其實,有欲望并沒有錯,錯只在于嗜欲過深。
我們看看自己,身體在不斷老去,思想和意識瞬息萬變,欲望卻從未停歇。有人欲望強大,患得患失,終變得虛偽、虛榮、貪婪……也有人將強大的欲望轉換成了動力,從而在自己的事業中大獲全勝,在登峰造極后便立刻冷靜下來,開始做一些有意義的事。
“其嗜欲深者,其天機淺。”出自《莊子·大宗師》,如果一個人的欲望過多,他就缺少智慧與靈性。反之,平衡好自己的欲望,生活便會擁有更多感悟,更多溫暖。
嗜欲深者,天機淺
“凡外重者內拙。”莊子的這句話,似乎早已看透了資深的嗜欲者。
假設在一圍賭局里,以磚頭瓦塊為籌碼,膽大者牌技高超,大出大入;若以黃金白銀為籌碼,就連拿著牌時手都不禁顫抖,發揮失常。
這種人過于看重外在的表現,從而造成了內心的扭曲,變得緊張、迷茫,甚至失去理智。曾有新聞報導說一年輕小伙子為了買新上市的蘋果手機而找黑中介賣腎。這實在令人膽寒,毫無“天機”可言,貪欲的力量已緊緊地擭住了他的內心,喪心病狂。
嗜欲過深,是一塊心病。不以物喜,少一點物質的欲望;不以己悲,少一些名利的強求,內心便是云淡風輕的。
嗜欲淺者,天機深
“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山高心自知”,曾國藩寫下這句詩時,才對毛澤東評價曾國藩的那句“愚于近人,獨服曾文正”感同身受。
那時太平天國起義,勢力猖獗,大清危在旦夕,曾國藩臨危受命,帶著四十萬湘勇精銳,成功解除了大清危機。而此時坐擁中國東南半壁江山的他,本可聽其弟曾國荃之言,揮師北上,取代清廷,可他搖頭不語,提筆寫下這句詩,表明心跡。
欲海無邊,知足是岸。曾國藩的內心欲望,只能成就他,卻毀不了他。由此看來,天機深厚,非獨在天,亦在人為。
如何平衡嗜欲之心
嗜欲深者,表現有二:其一是熱衷世務,其二固執己見。
所謂熱衷世務,即在為人處世中一切以自身利益為先,為原則,喜愛斤斤計較,之前所擁有的人情通通覆蓋上世故味。“干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真正擁有豐滿人格的人,總是敢為人先,趨義避利。
固執己見者,對待任何事,往往只考慮自己的利益而忽略事態的真實發展情況。就好比一項工程,甲乙各持不一意見,并非雙方各有高見,實際是不同的方案直接影響到各自的利益獲取。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蘇學士的這份情懷,正是現人所欠缺的,欲望是不可能消去的,若把欲望用在一些無關名利的地方,生活定能多一分陽光的溫暖,清風的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