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請停止無效努力:加速升級你的眼界、心智和能力
- 嘉木
- 1534字
- 2020-06-18 16:12:26
墨守成規是你最大的敵人
有一則關于墨守成規的故事:
從前有一個商人,他奔波于各地,以販賣商品為生。這天,他在一個市集買了兩百千克的食鹽,把它們裝進麻袋并放在馬背上,然后牽著馬去另外一個市集銷售。
由于食鹽太沉,這匹馬走得踉踉蹌蹌,在經過一條河的時候,這匹馬跌倒在河水里。食鹽經過水的浸泡,慢慢地融化了,食鹽越少,馬也就越輕松。
一連幾次,這個商人販賣的東西都是食鹽,而這匹馬每次都在河里面跌倒。因為這匹馬知道,跌倒以后會讓自己很輕松。
可有一次,商人販賣的是棉花,同樣,在河里面,這匹馬再次故意跌倒,棉花迅速地吸足水,越來越沉。于是,這匹馬再也沒有站起來,加上水流比較急,商人來不及解掉馬背上的棉花,馬就被沖走了。
我們嘲笑故事中的笨馬,它習慣了前幾次的做法,以為這種做法在任何時候都有效,它在頭腦中形成了一種潛意識:“只要過河時摔倒,就能輕松一些。”當事物發生變化時,它死在了這種慣性認知上。
不少人做事的時候都是笨馬的思維。開始之前,他們很少去想這次要怎么做,而是習慣性地按照以前的方法(大眾認可的規則)行動。他們并非覺得這樣一定會成功,而是習慣和經驗告訴他們這么做的風險是最小的。
有一位員工在一家公司一干就是十多年,一直沒有升職的機會。但是新來的一批實習生中,有人居然僅用了一年的時間就成了他的頂頭上司。這位員工非常不服氣,于是去找老板討公道:“我有十多年的工作經驗,為公司付出了這么多,為什么卻比不上一個只有一年工作經驗的實習生?”老板反問道:“別人是用一年學會了十年的經驗,而你用十年時間只學會了一種經驗。”
在這個世界上,為什么懂得創新、敢于創新的人那么少?就是因為多數人習慣于遵從慣性,懶得自立,不愿意重新啟動一套新的模式。所以他們就像這位員工一樣,在慣性的依賴中走向了被淘汰的困境。如果及時打破常規,從安逸的慣性中跳出來,通常能為自己換來一片新的天地,創建一種新的格局。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的一個偏遠鄉村來了一個乞丐。這是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乞丐走到了一戶農家的門口乞討,因為戰爭年代淪落為乞丐的人太多,加之食物匱乏,所以很多人家根本不會開門。
這個乞丐的運氣不錯,有一位女士前來開門,但她并沒有打算施舍點什么,只是客氣地請乞丐去別的人家看看,不要來打擾她。
“對不起夫人,我實在是太冷了,我只要在你家門口避避風雨就好了,附近沒有避雨的地方。”乞丐的樣子很可憐。
“好吧,不要亂碰我的東西。”這位女士說完就要關門。
“對不起夫人,能否借我一口小鍋和一些柴火,讓我煮點湯喝?”乞丐說。
“可是你并沒有食物,你怎么煮湯?”女主人好奇地問。
“夫人,請您發發善心吧!”
女主人答應了,回去取了一口鍋交給了乞丐。
只見乞丐用石頭把鍋支起來,從口袋里面掏出幾片青菜葉,在旁邊的水坑里弄了些水,將柴火點燃,就這樣煮起湯來。
“這就是你要煮的湯嗎?”女主人不可置信。
“是的,夫人,我什么都沒有,只能這樣填飽肚子了。”乞丐凍得瑟瑟發抖。
“最起碼,你要放些鹽吧。”說完,女主人回屋拿了一些鹽。
給了鹽以后,女主人覺得乞丐只有鍋里那幾片青菜葉實在太可憐了,于是又給了乞丐一些青菜,但一些青菜葉怎能果腹呢?女主人又給了乞丐一塊面包,最后甚至把剩下的晚餐都給了乞丐。就這樣,聰明的乞丐在這里吃了一頓飽餐。
如果按照傳統的討飯方式,敲開房門后就討要面包,乞丐估計一點兒飯食也討不到。但他卻打破了人們對乞丐的傳統認識,也突破了過去的“討飯規則”。他開始先博得女主人的同情心,繼而提出要一口鍋做湯。這對一個家庭來說并不是過分的要求——食物雖不充足,但做飯的鍋還是有的。正是做湯這一行為錨點,引起了女主人的興趣。她認為一個乞丐是做不出什么湯的,就想一探究竟,這正好順應了乞丐的思維。最后,突破常規的乞丐吃到了一頓美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