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一個計謀換入學機會
- 女皇競選人
- 漫漫鯨語
- 2394字
- 2019-08-12 10:59:35
蘇折卿說要帶林月笙上南御書院求學,卻沒帶林月笙往嵩銘山去。林月笙一副少年裝扮,她長得明眸皓齒,鐘靈毓秀,扮起少年郎來,平添一分英氣,卻也玲瓏可愛,討人喜歡。
一路上行路悠悠,蘇折卿跟林月笙講起地方民俗,奇人異事,不知不覺便到了一家酒窖。
“先生這是要帶我喝酒嗎?”
蘇折卿但笑不語。
入了小酒窖小門,里面卻別有洞天,原來這酒窖是選在一處天然的石洞,墻壁處處凹凸不平,走進去卻傳來一股陰涼,很適合藏酒。
再往里走,便擺了幾方木桌、木椅,以及鼻尖充斥著陳年酒釀的香味,酒窖客人寥寥無幾,只有一個看似三十而立的男子,身上衣著普通,若仔細看就會發現料子上乘,他留著兩撇美男須,一手抱貓,一手舉杯,歪歪斜斜的靠在開封酒缸邊,一副醉生夢死之態。
蘇折卿卻沒看見男子似得,坐在桌邊,叫了一壇子酒,細細品味起來:“竹葉青,好酒。”
林月笙跟著喝了一口,卻猛的噴出來,吐著舌頭,滿臉苦相:“先生,你騙人,這酒,一點也不好喝!”
蘇折卿無奈:“這酒,可不是如你這般喝的!”
“怎么喝也都是不好喝,辣的!”
旁邊傳來一聲大笑,卻是靠在酒壇邊醉醺醺的男子:“小兄弟,你還年少,自是不懂這酒的妙處!把酒澆愁,夢中全忘掉,哈哈!”
“正所謂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憂。”
“對!就是這個理!”那男子大笑:“原來還是個同道中人啊!”
“可惜,借酒消愁愁更愁,一醉醒來憂甚憂,與其在此浪費光陰,不如趁早解決愁緒。”蘇折卿淡淡一笑。
“哼,這位先生說的倒是輕巧!”那男子哼笑:“世間之事,何以解憂?”
蘇折卿反笑:“不如說來聽聽?”
“南唐時期,帝有八子,未立儲君,帝有心在八子中選一位儲君,令八子入書院學習治國安邦,并將這考核之權歸入院首所有……如此一來,這八子在爭奪之中受傷殞命,先問誰責?院首也。若八子有人用威逼利誘賄賂,先對誰?院首。試問,若你是那院首,你會如何就處,以保自己家人太平?”
“皇上膝下無子,預備立女為皇,然公主并無人習得治國安邦之道,因此欲送去南御書院……院首真正心煩的是這個吧?”
男子睜開眼,目光清明了很多,定定的看向蘇折卿,慢慢露出一抹笑:“不知先生何許人也,竟對朝堂之事如此清楚。恐怕今日來此,也不單是為了喝酒吧?”
“不瞞院首,在下蘇折卿,不過是一名謀士。”蘇折卿不卑不亢:“院首不必心存芥蒂,蘇某今次來,便是為院首解憂的。”
那男子打量了眼蘇折卿:“哦,我到要聽聽你如何能解?”
“若是蘇某,當作三種安排。首先,當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即便是公主,也當入鄉隨俗,遵守院規,若有違背,則驅出書院。”
男子微笑:“這倒是新鮮。”
“其次,禍水東引,當今圣上有六位公主,若院首大儒監督,勢必力不從心。為公平公正,請皇上派一位朝廷中品信高潔、忠貞不二之臣來書院,其二,以書院之名,邀請各地藩王郡王之子前來書院……”
“等等,這邀請藩王之子來書院,又是何解?”
“對皇上而言,各地藩王質子在手,不怕藩王有所舉動,于公主而言,對外敵尚在,公主豈敢內斗?”
“妙!妙!”
“最后,書院學子采用學分制,百分為滿,六十分為及格,此學分可由院首、各學科夫子、朝廷密臣握有打分權,考較出色者可加分,品德出眾者可加分……以此類推,學子學分越高者,可越早出書院,并致仕可得書院推薦。公主學分越高者,則說明其能力、擁護力最高,其他的,由皇上定奪。”
蘇折卿侃侃而談,院首越聽,眼神越亮,聽到最后,已經激動的不能自己,握住蘇折卿的手熱淚盈眶:“先生可真是神人啊,如此才智,若是舉薦必定是當朝國士!”
“謝院首夸獎,然而蘇某一介草民,并未有入朝堂之心。”
院首直道可惜。
“不過,蘇某希望,若此計能成,院首能允蘇某一事。”蘇折卿不緊不慢道。
院首笑:“哈哈,我就說如你這般的狐貍,怎么會好端端的跑來給我出謀劃策。原來是早有預謀!只要不是殺人放火,殘害忠良,在我陸荇的職權之內,倒是可以允你。”
蘇折卿微微一笑。
一旁的林月笙抬起頭來,似乎明白了什么。
陸院首入御書房面前皇上,于公主入書院學習之事,提出三大看法,承德帝聞言很是新鮮,召來李丞相等人在御書房商議。
池朝潯亦在其中:“墨子言,國之將亡,必有七患。國防之患、外交之患、財政之患、內政之患、國君之患、團隊之患、政權之患。如今,皇上治下嚴謹,七患中政權之患為大,朝內有高太尉之患,朝外藩王,而如今皇上膝下無子正,除了公主無繼承皇位人選,更何況,南樂國邊境還有一權獨大,威脅皇室,那便是臨安之境,臨安王。”
這話一出,整個御書房陷入沉默。
臨安王乃太祖皇帝所封的異姓蕃王,封地距京都千里之遙,雖說地屬南樂國,實則是北朝交接之地,地方富庶,易守難攻,天高皇帝遠,臨安王早就劃地為國,而且,北朝那位望帝,算起來還是臨安王妃的表弟,這還是有層血親關系呢!
“池大人所言有理,聽聞臨安王有三子,長子繼世子之位,次子常年在外,至于三子倒是沒聽過有什么作為……總之這臨安王始終是隱患。”一老臣道。
“可這臨安城離京都千里之遠,我們沒有由頭,難道要好端端興兵?”高大魁梧的武將瞪大眼睛。
陸荇聞言,不禁笑罵道:“真是個榆木腦袋,我們書院變革,請藩王之子前來書院作為公主監督者,此法不是更順其自然,挑不出錯來?”
“陸大人這計甚妙,”一大臣附和道:“臨安王即便不會親自來京都,也會派世子來京都,屆時尋個由頭將其留在京城,有個質子牽制,臨安王總不好輕舉妄動!”
讓臨安王送個質子過來,焉知不是引狼入室?有臣子面露擔憂。皇上卻覺得這個計劃很不錯,這般快便處理了一件棘手的事情,皇上龍顏大悅,便給那位池大人升官一品,派去臨安當使者。
南樂貴族勢力零散,權貴族門閥高太尉,當今皇后母族薛家,衛貴妃母族衛家,以及近些時日驟起的世家趙族。這四家勢力相制衡,如今高太尉朝野上一手遮天,隱隱有一家獨大之勢,如今卻要將各地藩王世子宣來南御書院,外敵尚在,高太尉自然不敢輕舉妄動。
于是,經過眾位大臣的漫漫長夜斟酌下,歷經十天半個月又三個時辰的艱苦卓絕的商議下,終于敲定了南御書院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