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經濟學
- 杜寬旗
- 1351字
- 2019-12-20 17:15:34
復習思考題
1. 當嘗試對兩種商品兩個國家的李嘉圖模型進行檢驗時,就會發現比較優勢完全是由物理上的生產率決定的。任何一個國家工資率的變化都無法影響物理上決定的比較優勢,從而無法影響哪個國家將會出口哪個商品。但是,當更多的商品加入到該模型中(依然只有兩個國家),任一國家工資率的變化都會對各個國家出口哪種商品產生影響。應當如何解釋這種反常?
2. 假設已知某種要素模型如圖1-33所示。

圖1-33 某要素模型圖
(1)圖中所示的模型中存在兩個國家P和R。P相對勞動力充足,如底部右邊的水平軸所示。如果P完全專業化于勞動密集型商品C,它將會在點4處進行生產。實際上,它在點5處同時生產C和F。封閉經濟中,P國商品C相對于商品F的價格在點3處。如果這兩個國家之間開展貿易,哪個國家會出口商品F?是否與H-O模型一致?
(2)如果P和R國之間開展貿易,世界貿易條件在上圖PC/PF軸上的何處?這兩個國家的相對工資(w/r)會相等嗎?這是否與H-O模型一致?
(3)將問題2中的R國換成M國,答案是否與問題2中的一樣?
(4)在封閉經濟中,P國在點5處進行生產。進行貿易后,它的生產點會在點的上方還是下方?為什么?當從封閉經濟轉變為自由貿易后,這個國家生產每個商品的資本/勞動強度比率會如何變化?
(5)根據問題(4)的答案,是否能預計P國的哪一類生產商會反對自由貿易?
3. 提供曲線圖形中,初始位置為貿易均衡,假設一國的消費者偏好改變,他們對本國出口商品更加喜歡,那么該國開展貿易的愿望以及貿易條件將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用圖解釋。
4. 請解釋要素密集度逆轉與需求逆轉之間的區別。它們對于H-O定理是否成立的影響相似嗎?
5. 為什么在埃奇沃斯盒狀圖中的生產效率曲線上的點表示的是一個經濟體實現了“生產效率”?
6. 貿易利益是如何分解與衡量的?
7. 假設某一國家擁有20 000萬單位的勞動,X、Y的單位產出所要求的勞動投入分別為5個單位和4個單位,試確定生產可能性曲線?再加上以下幾個條件:X的國際相對價格為2;進口為2 000個單位,試確定該國的出口量,并在圖中畫出貿易三角形。
8. 假定兩個國家本國和外國,用資本K和勞動L兩種要素生產兩種商品X和商品Y,兩種商品的等產量線如圖1-34所示,其中等產量線X1所代表的產出水平為一個單位的商品X,等產量線Y1和Y2所代表的產出水平分別為一個單位和兩個單位的商品Y。兩種商品的生產都是規模報酬不變的。定義p=PX/PY為兩種商品的相對價格,ω=w/r為工資—利率之比,即要素相對價格。

圖1-34 兩種商品等產量線
(1)如果本國兩種商品的相對價格p=1,試在圖中確定本國在這兩種商品的生產中所投入的資本—勞動之比,以及本國的要素相對價格ω。
(2)如果本國兩種商品的相對價格p現在增加到2,試分析本國在這兩種商品的生產中所投入的資本—勞動之比,以及本國的要素相對價格ω將如何變化。為什么商品的相對價格的變化會引起資本—勞動之比和要素相對價格的這種變化?
(3)如果本國商品相對價格的這種變化是由于國際貿易引起的,那么在國際貿易中本國出口什么商品,進口什么商品?
(4)假定在開放貿易以前,外國兩種商品的相對價格p*=3,開放貿易以后兩國的商品相對價格都變為2,那么在開放貿易以前,兩國的要素相對價格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存在什么差異?開放貿易以后呢?
(5)如果兩國消費者的需求偏好是相同的,你能確定兩國的要素稟賦狀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