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金融學
  • 段軍山
  • 9375字
  • 2019-12-20 18:03:07

1.5 貨幣制度

1.5.1 貨幣制度及其形成

貨幣流通必須以一定的貨幣制度為前提。所謂貨幣制度,簡稱幣制,是指國家用法律形式確定的貨幣流通的結構和組織形式。貨幣制度的形成經過了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在前資本主義社會,世界各國先后出現了鑄幣流通。

系統的貨幣制度是在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產生之后形成的。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核心是統一的市場。這就需要有統一、穩定和規范的貨幣流通制度。為了改變當時貨幣流通的紊亂狀況,各國政府先后以法令或條例的形式對貨幣的流通做出種種的規定。這些規定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建立以中央銀行為唯一發行機構的統一和集中貨幣發行體系,壟斷貨幣發行;二是就相對穩定的貨幣單位做出相應的規定,以保證貨幣制度的穩定;三是就貴金屬充當幣材并自發調節流通中的貨幣量做出規定。西方國家政府在資本主義上升時期為克服貨幣流通混亂的狀況,將已頒布的本位貨幣金屬、貨幣單位、貨幣鑄造、發行和流通程序、發行準備等法令和條例集中起來制度化的過程,就是資本主義貨幣制度的形成過程。

1.5.2 貨幣制度的構成要素

從理論上講,任何形態的貨幣都可規定相應的貨幣制度。但實物形態的貨幣品質不一,價值不盡相同,價格標準不易確定,所以,難以形成統一的貨幣制度。只有在金屬貨幣出現后,因其所固有的自然特性,才有可能形成貨幣制度。因此,真正意義上的貨幣制度是金屬貨幣流通的產物。任何國家的貨幣制度的構成應包括以下幾項要素。

1. 貨幣金屬(幣材)

貨幣金屬是確定何種金屬作為貨幣的材料,這是建立貨幣制度的首要步驟。確定的貨幣金屬不同,就有不同的貨幣制度。例如,以白銀作為貨幣材料就是銀本位制;以黃金作為貨幣材料就是金本位制;以黃金、白銀同時作為貨幣材料,就是金銀復本位制?!氨疚弧笔秦泿胖贫戎械囊粋€術語,源于國家將其貨幣同某種特定商品固定地聯系在一起,也就是選擇幣材。國家規定幣材,并不是任意的,而是受生產力發展水平和資源條件的限制。

2. 貨幣單位(價格標準)

貨幣金屬確定后,就要進一步確立貨幣單位,包括規定貨幣單位的名稱和部位貨幣所包含的貨幣金屬的重量。例如,如英國的貨幣單位命名為“英鎊”(Pound Sterling)。1816年5月的《金幣本位制案》規定,1英鎊含成色11/12的黃金123.744 7格令,合7.97克。又如,美國的貨幣單位是“美元”(U.S.Dollar)。根據1934年1月的法令規定,美元含金量為0.888 867 1克。再如,1914年,我國北洋政府頒布的《國幣條例》規定貨幣單位為“圓”,每圓含純銀0.648兩,合23.977克。

3. 本位幣和輔幣的鑄造、發行和流通程序

本位幣是國家法律規定的標準貨幣。在金屬貨幣制度下,本位幣是用貨幣金屬按照國家規定的貨幣單位鑄造而成的鑄幣。最初的金屬貨幣是以條塊形狀流通的,每次交換都必須鑒定成色,權衡重量,然后按交易額的大小來進行分割。但是這樣做會出現許多麻煩,一是金屬貨幣的原始狀態攜帶不便,二是由于分割困難往往引起交易糾紛。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在商界有影響的大的富商在貨幣金屬上加蓋自己的印戳并標明重量和成色,于是這塊貨幣金屬就成為以該富商信譽為保證的鑄幣。這種以個人信譽為保證的鑄幣流通,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約,因此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后來逐步由國家來進行鑄幣的鑄造,因為擁有政治權力的國家最具有權威。國家鑄造具有一定形狀、重量和成色,并打上印記的貨幣,能夠起到穩定價值尺度,統一流通手段的作用。金屬本位幣在流通上具有以下三大特色。

(1)自由鑄造

自由鑄造即每個公民都有權把貨幣金屬送到造幣廠請求鑄成本位幣,造幣廠代公民鑄造本位幣或者不收費用,或者收取很少的費用。自由鑄造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是可以使鑄幣的名義價值與實際價值相符,也就是使鑄幣的名義價值與鑄幣所包含的金屬價值保持一致。這是因為持有貨幣金屬塊的人可以隨時把它轉化為鑄幣,所以鑄幣就不會變質;也正因為持有鑄幣的人可以隨時把它轉化為金屬塊,所以鑄幣中的名義價值不會低于鑄幣所包含的金屬價值。二是可以保證鑄幣量自發地適應流通中對鑄幣的客觀需要。當流通中鑄幣不足時,居民就會持金屬塊請求政府鑄造成鑄幣;如果流通中鑄幣過多,居民又會自發地把鑄幣熔化為金屬塊。所以,貨幣價值儲藏的調節流通中貨幣量的功能,是借助于自由鑄造得以實現的。

(2)無限法償

無限法償即國家規定本位幣擁有無限制的支付能力。就是說,不論每次支付數額多大,如用本位幣支付,出賣者和債權人都不能拒絕接受或要求改用其他貨幣。無限法償確保了本位幣的絕對權威,有利于國內金融市場的統一和貨幣流通的穩定。

(3)規定磨損公差

本位幣是具有一定成色和重量的鑄幣,由于技術原因有時會出現鑄幣的實際重量與法定標準不符,或在流通過程中,出現因磨損而使重量減輕的鑄幣。為了避免因此而導致的本位幣貶值,貨幣制度規定了每枚鑄幣實際重量不足法定重量的限度。這一限度就是磨損公差。超過磨損公差的鑄幣不能流通使用。

輔幣是本位幣以下的小額通貨,供日常交易與找零之用,例如,英國的“先令”和“便士”,美國的“分”等。輔幣按法律規定與本位幣固定比價流通,其流通上的特點恰與本位幣相反,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限制鑄造。由于輔幣通常用較便宜的金屬鑄造,其名義價值高于實際價值。限制鑄造可使鑄造收益統歸國家所有,并能防止輔幣排斥本位幣引起的流通混亂。第二,有限法償,即法律規定輔幣在一次支付行為中支付的最高限額,超過限額,出賣者和債權人有權拒收。例如,美國輔幣10美分以上每次支付以10元為限,銅鎳幣限于25美分。有鑒于此,輔幣也稱作有限法償。

隨著經濟的發展,金屬貨幣遠不能滿足生產和流通擴大的需要,于是便出現了信用貨幣、紙幣等價值符號的流通。這些流通中的貨幣統稱通貨,在當代不兌現的信用貨幣制度下,國家授權中央銀行集中貨幣發行并授予這類價值符號具有無限法償的能力。至于流通中的其他價值符號,如商業票據等都不是法定的支付手段,可以拒絕接受。

4. 規定準備制度

準備制度是一國貨幣流通的基礎,因此,準備制度是貨幣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歷史來看,金屬準備制度長期以來一直是準備制度的主要內容。金屬準備制度是指由國家集中儲備貨幣金屬,作為穩定貨幣和匯率的平準基金以及作為貨幣發行的準備金。貨幣金屬準備主要有以下幾種用途。

(1)作為國際支付的準備金。

(2)作為調節國內金屬貨幣流通的準備金。

(3)作為支付存款和兌換銀行券的準備金。

目前,在貴金屬鑄幣停止流通的條件下,貨幣金屬準備的(2)(3)用途已經消失,只有第一個用途還依然存在,因為黃金仍是國際支付和清算的最后手段。同時,各國建立了以特定國家貨幣如美元、英鎊,還有國家債券、商業票據等作為準備金的制度,以便于國際支付。

1.5.3 貨幣制度的類型與演變

在貨幣發展史上,世界各國曾先后采用過銀本位制、金銀復本位制(平行本位、雙本位、跛行本位)、金本位制(金幣本位、金塊本位、金匯兌本位)、不兌現的信用貨幣本位制等四大類貨幣制度。

1. 銀本位制

銀本位制是最早貨幣制度之一,是指以白銀作為本位幣幣材的一種貨幣制度,其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方面。

(1)以白銀為本位幣幣材,銀幣為無限法償貨幣,并有強制流通能力。

(2)本位幣的名義價值與它所含白銀的價值相等。

(3)銀幣可以自由鑄造、自由熔化,白銀可以自由兌換銀幣。

(4)銀行券可以自由兌現銀幣或等量白銀。

(5)銀幣和白銀可以自由輸出輸入。

銀本位制從16世紀以后開始盛行,但作為一種獨立的貨幣制度存在于一些國家的時間并不長,且實行的范圍也不廣。實行過銀本位制的國家主要有墨西哥、印度、日本和中國等。中國于清宣統二年(1910年)頒布《幣制則例》,宣布實行銀本位制,但實質上是銀圓與銀兩混用。1933年4月,國民黨政府實行“廢兩改圓”,頒布《銀本位幣鑄造條例》,才真正實行了銀圓流通;1935年11月又實行“法幣改革”,廢除了銀本位制。其他國家早在19世紀末就放棄了銀本位制,或改為金銀復本位制,或改為金塊本位制、金匯兌本位制。

銀本位制之所以推行時間較短,其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白銀價格不穩定,銀賤金貴。自19世紀末以來,黃金需求大幅度增加但供應不足,而白銀的需求減少但供應增加,結果使金銀比價大幅波動,差距越來越大。以倫敦市場金銀比價為例:1860年為1:15,1870年為1:15.5,1880年為1:18,1890年為1:19.7,1900年為1:53,1910年為1:39,1920年為1:51,1930年為1:53,1932年為1:73.5。二是與黃金相比,白銀體積大而價值小,給計量與運送等帶來困難,不便于大宗交易。

2. 金銀復本位制

金銀復本位制是指以金、銀兩種金屬同時作為幣材的貨幣制度,其主要內容包括:金銀兩種本位幣都可自由鑄造、自由熔毀;都具有無限法償的能力;兩種金屬都可自由輸入與輸出;兩種本位幣可以自由兌換。復本位制盛行于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15世紀~16世紀),這是由當時的經濟發展狀況所決定的。隨著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進一步擴大,導致對白銀和黃金的需求都進一步增加。白銀的價值含量較小,是小額交易所必需的;大宗交易需要有價值含量很大的黃金充當幣材。這樣,由于資本主義市場的擴大,對作為幣材的黃金和白銀的需求量增長了;又由于17世紀以后黃金產量的大量增長,終于導致了銀本位被金銀復本位所取代。

實行金銀復本位制,必須確定金幣和銀幣間的比價,按比價確定方式的不同,金銀復本位制又有3種類型。

(1)平行本位制。在這種本位制度下,金幣和銀幣間的比價由金銀的市場價值決定。例如,英國在1663年鑄造的金幣“基尼”與銀幣“先令”并用,兩種通貨按金銀的市場實際價值比價流通。

(2)雙本位制。在這種本位制度下,金幣和銀幣間的比價由國家法律規定。例如,美國在1792年規定:1金元含金24.75格令,1銀元含銀371.25格令,銀元含銀重量是金元的15倍,即金幣與銀幣的法定比價是1:15。

(3)跛行本位制。這是從復本位制向金單本位制過渡時出現的一種特殊的貨幣制度。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世界白銀產量猛增,銀價下跌,使實行復本位制的國家銀幣充塞,金幣減少。為了不影響市場流通秩序,國家規定已發行的銀幣照舊流通,但停止自由鑄造,金幣仍準許自由鑄造。這時金、銀兩種本位貨幣同時流通,但先是金幣少,銀幣多,類似跛行者的“一足短,一足長”。經一定時期后,金幣發行增多,銀幣減少,又形成“金足長,銀足短”的跛行現象。

復本位制是一種不穩定的貨幣制度。因為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具有排他性和獨占性的特征,雖然法律認可金銀皆作為貨幣金屬,但卻與貨幣的排他性、獨占性這一本質特征相矛盾,平行本位制下,金幣和銀幣的兌換比率隨市場比價的變動而變動,這就使貨幣很難發揮價值標準的功能市場交易必然處于紊亂狀態。為克服交易紊亂,于是產生了雙本位制,即國家用法律規定金銀比價。但這一規定又與價值規律的自發調節作用相悖,從而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

“劣幣驅逐良幣”又稱“格雷欣法則”,是由英國財政學家湯姆斯·格雷欣首先提出,后被經濟學家麥克勞德引用和命名。它是指兩種實際價值不同而法定價值固定的通貨同時流通時,實際價值較高的通貨即良幣,會被人們熔化和收藏,退出流通領域;而實際價值較低的通貨,即劣幣則會充斥市場,最終導致劣幣將良幣完全驅逐出流通領域。例如,金銀法定比價是1:15,市場實際比價是1:16,黃金的實際價值高于法定價值,白銀的實際價值低于法定價值。這時,金幣會被熔化和退出流通,銀幣則充斥市場;反之,銀幣會被熔化和退出,市場上充盈的是金幣。

金銀復本位制的不穩定性,對迅速發展的資本主義社會起著阻礙作用,因為資本主義的發展要求有相對穩定的貨幣制度。隨著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英國率先從復本位制過渡到金本位制。之后,歐洲諸國相繼從復本位制過渡到金單本位制。到了19世紀末,主要的工業化國家都實行了金單本位制。

3. 金本位制

金本位制是指以黃金作為本位貨幣的貨幣制度,其具體形式分為3種:金幣本位制、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

(1)金幣本位制

金幣本位制是典型的金本位制,具有以下特點。第一,金幣可以身由鑄造、自由熔毀。這一特點保證了黃金在貨幣制度中的主導地位,同時能自發地調節流通中的貨幣量,使金幣的自身價值與面額價值保持一致。第二,輔幣和銀行券可自由兌換金幣。自由兌換確保了各種價值符號能穩定地代表一定量的黃金進行流通,從而保證了價值符號流通的穩定,不致出現通貨的貶值。第三,黃金可以自由輸入與輸出,因為黃金是足值貨幣,所以只要各國貨幣單位按其所含黃金的量折算成一定的比價,就可自由輸入輸出。這不僅有利于國際交往,而且為世界市場的統一和外匯市場的相對穩定提供了條件。第四,金準備全部是黃金。

上述特征決定了金幣本位制是獨具穩定性的貨幣制度。這種穩定性突出地表現在國內貨幣流通量的自發調節、通貨的幣值對黃金的不貶值、外匯行市的相對穩定等方面。

英國是最先實行金幣本位制的國家,于1816年宣布、1819年實施。此后,歐洲大陸上首先由德國推行了金幣本位制,德國根據1871年與1873年的法案,實行了金本位制并隨之廢棄了以白銀為基礎的貨幣制度。此后,丹麥、瑞典與挪威于1873年實行了金本位。法國與其他同盟國于1874年限制銀幣鑄造并逐步過渡到金本位制。到19世紀末,金本位制開始在美國和其他資本主義國家實行。20世紀初,世界各國廣泛實行金本位制。迄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開始中斷,金幣本位制盛行達100年之久。

金幣本位制這一相對穩定的貨幣制度,巨大地推動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建立了歷史性的功績。因此,人們把金本位制下的貨幣流通稱為貨幣的“黃金時代”。但是,就在金本位制促進了資本主義工業與現代銀行業發展的同時,由于資本的大量輸出,也促成了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的前提條件的形成;由于資本主義固有矛盾的加深以及資本主義各國發展中矛盾的激化,從根本上動搖了金本位制存在的基礎,幣值難以穩定,并引發了金本位制的最后崩潰。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后,由于各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不平衡與黃金存量不平衡的加劇,英、法等一些原發達國家的黃金存量銳減,資本主義各國要恢復戰前那種典型的金本位制已不可能,于是就建立了變相的金本位制,即金塊本位與金匯兌本位。

(2)金塊本位制

金塊本位制也稱為生金本位制,是指沒有金幣的鑄造和流通,而由中央銀行發行以金塊為準備的紙幣流通的貨幣制度,其特點是:貨幣單位規定有含金量,但不鑄造、不流通金幣,僅流通銀行券或紙幣;紙幣仍是金單位;黃金由政府集中儲存;居民可按本位幣的含金量(紙幣的官方定價)在一定數額以上、一定用途以內兌換金塊。例如,英國1925年規定,銀行券在1 700英鎊(合400盎司純金)以上才能兌換黃金;法國1928年規定的最低限額為215 000法郎。在1924—1928年期間,實行金塊本位制的國家有英國、法國、荷蘭、比利時等。

(3)金匯兌本位制

金匯兌本位制又稱虛金本位制,是實行銀行券流通,只準以外匯間接兌換黃金的貨幣制度,其特點是:貨幣單位規定有含金量,但國內流通銀行券,無鑄幣流通,無金塊可供兌換;銀行券不能兌換黃金,但可換取外匯,以外匯間接兌換黃金;各國中央銀行將黃金與外匯存于另一個實行金本位制的國家,并規定本國貨幣與該國貨幣的法定比率;通過固定價買賣外匯以穩定幣值和匯價。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菲律賓、印度等國曾實行過金匯兌本位制。1924—1928年資本主義相對穩定時期,戰敗國和某些國家整頓幣制,也實行過這種制度。這些國家包括法國、智利、意大利等30個國家?!岸稹焙蠼⒌囊悦涝獮橹行牡馁Y本主義貨幣體系,基本上也屬于這種制度。實行金匯兌制的國家,實際上是使本國貨幣依附于一些經濟實力雄厚的外國貨幣,如英鎊、美元、法郎等,并成為它們的附庸,從而在經濟上和貨幣政策上受這些國家的左右和控制。

金塊本位制與金匯兌本位制是殘缺不全、不穩定的金本位制。第一,這兩種制度都是沒有金幣流通的制度,從而使典型金本位制下的貨幣自動調節流通中的需要量的作用即告消失,幣值自動保持相對穩定的機制不復存在。第二,銀行券不能自由兌換黃金,必然使銀行券的穩定性大大削弱、金本位制穩定的基礎受到動搖。第三,在金匯兌本位制下,國際金融市場的動蕩不安進一步加劇。由于采用金匯兌本位制國家的貨幣依附于某個大國,并將外匯準備存于該國,被依附國幣制的任何變動都將在一個廣闊的范圍內產生不可抗拒的連鎖反應。依附國向被依附國大量提取外匯準備或兌取黃金,又會反過來影響被依附國的幣制穩定。正因為如此,金塊本位與金匯兌本位只是曇花一現,在1929—1933年的世界性經濟危機的沖擊下被摧毀,隨之開始了通貨膨脹與通貨混亂的漫長時期。

資本主義周期性經濟危機,特別是1929—1933年的世界性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使資本主義經濟發生劇烈的振蕩,迫使一切經濟學家放棄了自發調節經濟的思想,轉而主張國家干預調節經濟。在貨幣制度領域,所有資本主義國家先后實行了不兌現的信用貨幣制度,從而開始了紙幣流通的歷史。

4. 不兌現的信用貨幣制度

不兌現的信用貨幣制度,是一種不能兌換黃金、取消黃金保證的貨幣制度。由于銀行券的紙幣化,所以,不兌現的信用貨幣制度,實際上就是以紙幣為本位的貨幣制度。當前,世界各國已普遍采用不兌現的紙幣來代替貨幣金屬流通,同時,黃金“非貨幣化”的過程也逐漸加劇。這表明以金本位制為代表的相對穩定的貨幣制度已被不穩定的紙幣本位制度所代替。不過,黃金在實際上并沒有完全失去它貨幣商品的作用,它仍繼續執行著儲藏手段和世界貨幣等職能。

不兌現的紙幣本位制,也稱自由本位制。這是當今世界各國普遍推行的一種貨幣制度,其主要特點如下。

(1)中央銀行發行的紙幣為本位貨幣,并由政府頒布法令,賦予無限法償和強制流通的權力。

(2)不能兌換黃金,也不規定含金量。

(3)貨幣發行量一般根據國內經濟需要來決定,并由中央銀行根據流通中貨幣量的供求狀況進行調節。

(4)紙幣發行往往被用來作為彌補財政赤字的手段,所以,紙幣經常處于貶值狀態中,實際價值低于其名義價值。

1.5.4 我國的貨幣制度

人民幣最早發行時間是1948年12月1日,1955年3月1日起發行新人民幣,并規定以新幣1元兌換舊幣1萬元,提高了人民幣單位“元”所代表的價值量。人民幣貨幣制度的建立與發展,對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起過重要的歷史作用。

我國現行的貨幣制度包括以下基本內容。

(1)人民幣是我國的法定貨幣,以人民幣支付我國境內的一切公共的和私人的債務,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拒收。人民幣沒有法定含金量,也不能自由兌換黃金。

(2)人民幣的單位是“元”,元是主幣,輔幣的名稱是“角”和“分”,1元等于10角,1角等于10分。人民幣的符號為“¥”,是取“元”字漢語拼音“Yuan”的首字母加兩橫線而成。

(3)人民幣由中國人民銀行統一印制、發行。國務院每年在國民經濟計劃綜合平衡的基礎上,核準貨幣發行指標,并授權中國人民銀行發行。

(4)禁止偽造、變造人民幣。禁止出售、購買偽造、變造的人民幣。禁止故意毀損人民幣。禁止在宣傳品、出版物或者其他商品上非法使用人民幣圖樣。

(5)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印制、發售代幣票券以代替人民幣在市場上流通。

(6)殘缺、污損的人民幣,按照中國人民銀行的規定兌換,并由中國人民銀行負責收回、銷毀。

(7)中國人民銀行設立人民幣發行庫,在其分支機構設立分支庫。分支庫調撥人民幣發行基金,應當按照上級庫的調撥命令辦理。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違反規定,動用發行基金。

(8)對人民幣的出入境實行限額管理。

以上內容都由法律法規的形式加以規范。

專欄1.4

虛擬貨幣:比特幣

比特幣(Bit Coin)是一種虛擬貨幣,概念最初由中本聰在2009年提出,根據中本聰的思路設計發布的開源軟件以及建構其上的對等網絡(Peer to Peer,P2P)網絡而產生。比特幣是一種P2P形式的數字貨幣。P2P實現的是點對點的傳輸。這意味著比特幣交易需要一個去中心化的支付系統。

與大多數貨幣不同,比特幣不依靠特定貨幣機構發行。它依據特定算法,通過大量的計算產生,比特幣經濟使用整個P2P網絡中眾多節點構成的分布式數據庫來確認并記錄所有的交易行為,并使用密碼學的設計來確保貨幣流通各個環節安全性。P2P的去中心化特性與算法本身可以確保無法通過大量制造比特幣來人為操控幣值?;诿艽a學的設計可以使比特幣只能被真實的擁有者轉移或支付。這同樣確保了貨幣所有權與流通交易的匿名性。比特幣與其他虛擬貨幣最大的不同是其總數量非常有限,具有極強的稀缺性。該貨幣系統曾在4年內只有不超過1 050萬個,之后的總數量將被永久限制在2 100萬個。

比特幣可以用來兌現,可以兌換成大多數國家的貨幣。使用者可以用比特幣購買一些虛擬物品,例如網絡游戲當中的衣服、帽子、裝備等,只要有人接受,也可以使用比特幣購買現實生活當中的物品。

本章小結

(1)交換是貨幣之母。商品交換必須具備兩個前提條件:分工與私有制。價值形式的起源與發展孕育了貨幣,從簡單的、偶然的價值形式,到擴大的價值形式,一般價值形式,最后到貨幣形式。

(2)貨幣是在購買商品和勞務或清償債務時被普遍接受的一般等價物。

(3)貨幣在交換發展中,逐漸形成了價值尺度、交易媒介、儲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貨幣等5種職能。貨幣的5種職能,并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具有內在聯系的,每一個職能都是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的本質的反映,其中,價值尺度和交易媒介職能是兩個基本的職能,其他職能都是在這兩個職能的基礎上派生出來的。

(4)貨幣形式的產生與發展過程有一個從金屬到紙幣,從名副其實的價值到名不副實的價值符號,從真實價值到名義價值的演變過程。具體說,貨幣發展經歷了實物貨幣、金屬貨幣、代用貨幣、信用貨幣等4個階段,并在逐步進入電子貨幣的新階段。

(5)西方對貨幣的認識經歷了一個從傳統狹義定義轉變為相對廣義的定義,從貨幣的交換媒介職能拓展至價值儲藏職能的過程。早期西方學者基本上形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貨幣本質觀:貨幣金屬觀和貨幣后觀。凱恩斯是“計算貨幣”的貨幣名目論者;弗里德曼是“購買力的暫息所”貨幣儲藏論者;拉德克利夫用用“流動性”來定義貨幣。那么貨幣的定義范圍,不僅包括傳統意義上的貨幣形式,而且包括銀行和非銀行的金融機構所創造的所有短期流動資產。

(6)所謂貨幣的層次劃分,是把流通中的貨幣量主要按照其流動性的大小進行相應的排列,分成若干層次并用符號代表的一種方法。貨幣量層次劃分,目的是為了把握流通中各類貨幣的特定性質、運用規律以及在它們的整個貨幣體系中的地位,進而探索貨幣流通和商品流通在結構上的依存關系和適應程度,以便中央銀行擬定有效的貨幣政策。各國對貨幣量層次的劃分及每一個貨幣層次包括的內容都不盡相同,而且還隨著時間的推移進行相應的調整。概括而言,貨幣量按其流動性可分為M0、M1、M2、M3。

(7)貨幣制度是指一個國家以法律形式規定的貨幣流通的組織形式,簡稱幣制。貨幣制度的基本內容包括:貨幣金屬與貨幣單位、通貨的鑄造、發行與流通程序、金準備制度等。貨幣制度的發展變化,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經歷過銀本位制、金銀復本位制、金本位制和不兌現的信用貨幣本位制四大類型。

關鍵概念

貨幣;價值尺度;交易媒介;儲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貨幣;信用貨幣;貨幣制度;M0、M1、M2、M3

復習思考題

(1)為什么說交換是貨幣之母?

(2)價值形式起源與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3)貨幣的定義是什么?有哪些主要內涵?貨幣的定義可以進一步的概述為什么?

(4)貨幣有哪些職能?說明貨幣職能的特點和在交換中的作用。

(5)貨幣形態發展經歷了哪些階段?

(6)貨幣有哪些層次?劃分的主要依據是什么?

(7)什么是貨幣制度?它由哪些內容組成?

(8)貨幣制度有哪些主要類型?

(9)我國現行貨幣制度包括哪些內容?

主站蜘蛛池模板: 教育| 海口市| 惠州市| 腾冲县| 嘉黎县| 文昌市| 台东市| 江达县| 新建县| 吉水县| 邢台县| 无棣县| 德昌县| 腾冲县| 大英县| 香格里拉县| 石门县| 宁海县| 荆州市| 丹棱县| 大荔县| 金湖县| 龙门县| 青阳县| 南溪县| 徐闻县| 二手房| 曲松县| 油尖旺区| 新乡市| 金阳县| 深州市| 乐亭县| 博湖县| 凌云县| 黑水县| 法库县| 瑞金市| 若尔盖县| 磴口县| 弥勒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