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方語境下的畫意攝影探究
- 柴選 高潔慧
- 2406字
- 2019-12-27 14:58:47
畫意攝影新探索由此出發
·柴選
記得身居蜀地的詩人流沙河,與以寫“鄉愁”詩聞名的中國臺灣詩人余光中在酬唱中,作了首詩——《就是那一只蟋蟀》。詩中寫“中國人有中國人的心態,中國人有中國人的耳朵”之句,講的是文脈相通、淵源相同的華夏子民,無論從千萬年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傳統,還是由每個個體的感觸、體悟等出發,都有著不可分割的情緣、如出一轍的趣味,甚至完全趨同的審美。
作為一種視覺傳達媒介,攝影之于中國人的應用自如,亦是由東方視覺樣式出發,從中華傳統意趣出發的。作為一種對空間進行展示并與之對話的媒介,攝影者在操控相機擷取瞬間的過程中,不由自主地便會受到自幼熟悉的圖式影響,懷著“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等文化情感,帶著日常觀看經驗集合形成的無意識。君不見,大部分中國攝影名家在談及自己的攝影歷程時,總會言及繪畫、文學等家學淵源或友朋影響,雖說拿起相機是為了描摹自己心目中的大千世界,但觀看世界的方式卻永遠脫離不了傳統審美的影響,這些攝影家們多少都會談及中國畫論中的意境、留白等諸多理念。
從拍攝題材看,無論是攝影技術進入中國以來便成為眾人關注焦點的黃山、西湖,還是近年來吸引了許多攝影者駐足探尋的皖南鄉村等,并不是因為這些地方有著特定的文化意義,而更多是源于人們感受到這里的景觀有著一種如畫般的美,這里所說的“畫”便是指中國的傳統畫意。從攝影界的現實來看,幾乎所有人都會在面對美景時拍一些風花雪月式的圖像,只不過其傳播有主有次。一些歷經滄桑的老人,似乎還能很容易找到他們年輕時跟著畫意一派學攝影的感覺。旅居海外的華人攝影家李元等人,更靠著帶有東方情趣和哲學意味的圖像,來獲得“出口轉內銷”的視覺影響力。這些說起來,應該與郎靜山等一大批早期攝影名家傳承下來的百年畫意攝影傳統有著緊密的關聯。
有人曾將群起而集中拍攝各種題材的場景匯集到一處,命名為“中國式攝影”,對“群拍”這種文化現象進行反思和批判。如果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中國式攝影”在圖像樣式方面的體現,恰恰是基于中國傳統畫意的審美,是符合中國人先天文化傳承的視覺經驗的。近來一些年輕攝影師的作品動輒力圖顯現高古之氣,不可否認其中有“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成分,但他們談及的思考,多是源于對自己生活的土地,對自己感受的傳統,對自己體會的歷史的展現或表達。
在中國文化藝術界和攝影界整體轉向從傳統文化中吸取養分和獲得靈感的大背景下,在對各種攝影類型都客觀看待、認真分析的基礎上,中國攝影家協會和江蘇省淮安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郎靜山杯”中國新畫意攝影雙年展,便有了學術層面的獨特價值。這樣一項主題鮮明的攝影文化活動,既是對中國本土攝影文化傳承的總結和展示,又是對中國式景觀的詩意化表達,當然也是真正展現一個攝影師文化涵養和內心世界的恰當方式。從大的方面來看,“新畫意攝影雙年展”是從百年畫意攝影傳統出發的創新化嘗試,是對自20世紀初到目前為止近百年畫意攝影傳承與演變的系統化梳理。盡管2016年登場的首屆活動由于籌備時間緊張,展品等難免掛一漏萬,但通過來自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風格的畫意攝影作品的集中展示,既有傳統中國式沙龍攝影一脈的呈現,又有由畫意攝影乃至中國式審美出發的一些新型攝影樣本的嘗試,還有郎靜山的部分原作亮相,再加上以“東方視角下的畫意攝影流變”主題研討會和中國攝影報(淮安)新畫意攝影講習所及配套的采風等活動的舉辦,讓這一活動集納的成果受到業界的關注,也成就了一種新的攝影類型的研究發端,更成為中國攝影界以特定攝影類型作為研究對象的新的品牌,成為立足南船北馬、輻輳云集之地淮安的一項重要文化活動。
在此期間,中國攝影報社作為承辦單位,對“新畫意攝影”主題組織了相關的學術專欄,既呈現了諸多參展攝影師和研討會專家對于畫意攝影及其延展話題的諸多真知灼見,又集納了部分業界專家的研究成果,更借鑒和引用了中國攝影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攝影大師》等相關文獻。這其中,徐希景、孫慨、崇秀全等專家對于畫意攝影發展歷程的梳理;黃其昆、祖宇等專業人士對于黃翔、劉旭滄等個案的研究;劉凍、恒父等提供的江蘇當代畫意攝影樣本、心界影社會員創作成果等,均顯現出某種集群化效應。林路、楊振宇、姚璐等專家從世界攝影發展源流和中國文化傳承、視覺呈現等方面的論道,梅生、王培權、鐘建明等專家從具體細節入手對畫意攝影展開的思考,均為持續年余的畫意攝影學術探討增光添彩。而在此前后,擔任雙年展學術主持的知名視覺評論家、策展人、微博名為“老樹畫畫”的中央財經大學教授劉樹勇,在接受中國攝影報專訪時,對中國畫意攝影源流的講解、基于文化層面的反思及對未來畫意攝影發展路徑的提示和建議等,更為新畫意攝影的發展提供了一種客觀全面的思路。
在2018年第二屆“郎靜山杯”中國新畫意攝影雙年展即將登場亮相之際,按照兩年前的約定,由人民郵電出版社推出首屆“郎靜山杯”中國新畫意攝影雙年展的學術成果,結合部分展出作品樣本集結成出版物,作為第二屆雙年展期間一份總結回顧的樣本,為更深入的學術研究、更系統的探討總結提供參考。本書收錄的部分作品和文論將作為新畫意攝影的學術探討發端,為一屆一屆舉辦下去的雙年展和新畫意攝影的研究提供歷史的書寫和時光的記錄。
第二屆“郎靜山杯”中國新畫意攝影雙年展的展出內容將更為豐富,史料價值更為充分,在名家原作和新人佳作兩翼均呈現出更豐富、更出新的狀態,尤其是部分近現代攝影家的后人和知名收藏家等群體的大力襄助,學術界的積極廣泛參與,以及淮安市有關方面提供的更充分、更得力的支持,我們有理由對本次活動更加期待。
作為一個學術品牌,中國新畫意攝影雙年展因為冠以郎靜山先生之名,讓這位出生于淮安的中國攝影泰斗級人物及其創立的中國攝影傳統可以在新時代重新出發,抒寫新的篇章。用攝影來詮釋中國精神、中國氣度、中國文化,展示中國人的美學情感、攝影智慧、藝術表達,讓我們更加堅定文化自信,用攝影講好中國故事。

雁蕩鳴春 1941年 郎靜山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