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個稅新政實操手冊(全場景案例版)
- 孫莉莉
- 2259字
- 2019-11-29 19:10:59
第二節 個稅及社保的改革點
根據2018年8月20日五部委召開的社會保險費和非稅收入征管職責劃轉動員會的部署:2018年12月10日前,要完成征管職責交接;2019年1月1日起,社保統一歸稅務部門征收。2019年8月31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在兩次審議后,表決通過新修正的個人所得稅法(以下簡稱新個稅法)。新個稅法將于2019年1月1日起實施,其中工薪所得起征點和稅率調整,先行于2018年10月1日起實施。不同于以往簡單的個稅起征點上調,新個稅法及社保新政致力于為大家減輕教育、醫療、養老、生育、住房等負擔。不過,由于此次新政涉及多項內容調整,很多人一時也搞不清到底自己的工資是漲了還是降了。
一、個人所得稅的變化
我們可以從個稅計算公式看個稅改革前后的四大變化。
舊版個人所得稅計算公式 個人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稅前收入-三險一金-免征額-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新版個人所得稅計算公式 個人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稅前收入-三險一金-免征額-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專項附加扣除)×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變化1:提高免征額
個稅起征點由原來的3 500元/月上調至5 000元/月,那么起征點提高,能省下多少錢?
以扣除五險一金后每月收入8 000元為例。
提高前:
起征點3 500元,應納稅所得額為8 000-3 500=4 500(元)
應繳稅額為1 500×3%+(3 000×10%)=345(元)
提高后:
起征點5 000元,應納稅所得額為8 000-5 000=3 000(元)
應繳稅額為1 500×3%+(1 500×3%)=90(元)
最終節省255元。
變化2:首次增設專項附加扣除
所謂專項附加扣除,是指在計算綜合所得應納稅額時,除了基本減除費用標準和三險一金(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住房公積金)等專項扣除外,還允許額外扣除的項目,包括“子女教育支出”“繼續教育支出”“大病醫療支出”“住房貸款利息和住房租金”“贍養老人支出”五項。
專項附加扣除范圍和標準在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后依法于2019年1月1日起實施。今后,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專項附加扣除的范圍和標準還將調整。
變化3:優化調整稅率結構
以前稅率為10%的部分所得的稅率降為3%;
以前稅率為20%的所得,以及現行稅率為25%的部分所得的稅率降為10%;
以前稅率為25%的部分所得的稅率降為20%;
30%、35%、45%這三檔較高稅率的級距保持不變。級距是指為實行按檔次計稅,把計稅收入劃分成的若干等級。稅率取決于應納稅所得額所處的級距。
變化4:速算扣除數逐級遞升
在個稅計算要素中大家最陌生的當屬“速算扣除數”一項。筆者先解釋下速算扣除數的含義:在超額累進稅率計稅法中,對計稅依據直接乘上一級最高稅率,得到的結果與真實的稅額之差,這個差在每一級都是一個常數。事先推出這個常數,對于快速計算稅額很有幫助,這個數叫“速算扣除數”,它的計算公式為:
本級速算扣除額=上一級最高應納稅所得額×(本級稅率-上一級稅率)+上一級速算扣除數
下面列出了6張表,表1-3、表1-5和表1-7是改革前的稅率表,與其相對應的改革后的稅率表如表1-4、表1-6和表1-8所示。
表1-3 改革前的個人所得稅稅率表一(工資、薪金所得)

說明
1.本表含稅級距中的應納稅所得額,是指每月收入金額-各項社會保險金(五險一金) -起征點3 500元(外籍4 800元)的余額。
2.含稅級距適用于由納稅人負擔稅款的工資、薪金所得;不含稅級距適用于由他人(單位)代付稅款的工資、薪金所得。
表1-4 改革后的個人所得稅稅率表一綜合所得(工資、薪金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

說明
1.本表含稅級距中的應納稅所得額,是指綜合所得額-各項社會保險金(五險一金) -起征點5 000元(外籍4 800元)的余額。
2.本表按照新個稅法修正案稅率推算。
表1-5 改革前的個人所得稅稅率表二(年終獎所得)

說明
1.本表平均每月收入為年終獎所得金額除以12個月后的平均值。
2.年終獎所得稅率與改革前的工資、薪金所得稅率相同。
表1-6 改革后的個人所得稅稅率表二(年終獎所得)

說明
1.本表應納稅所得額指年終獎所得額除以12個月的平均值。
2.年終獎所得稅率與綜合所得稅率相同。
表1-7 改革前的個人所得稅稅率表三(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和對企事業單位的承包經營、承租經營所得)

說明
1.本表全月應納稅所得額(含稅)指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除成本、費用以及損失的余額。
2.全月應納稅所得額(含稅)適用于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和對企事業單位的承包經營承租經營所得。全月應納稅所得額(不含稅)適用于由他人(單位)代付稅款的承包經營、承租經營所得。
表1-8 改革后的個人所得稅稅率表三(經營所得)

說明
本表應納稅所得額(含稅)指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除成本、費用以及損失的余額。
變化5:稅收居民范圍擴大
新個稅法第一條規定:“在中國境內有住所,或者無住所而一個納稅年度內在中國境內居住滿183天的個人,為居民個人,其從中國境內和境外取得的所得,依照本法規定繳納個人所得稅。”
也就是說,在一個納稅年度內在中國住滿183天的境外人士,就屬于中國的稅收居民,須以其全球所得扣稅。因而,稅收力度加大,合理籌劃難度加大。
二、社會保險費的變化
以往社會保險費征繳機構可以是社保經辦部門,也可以是稅務部門,個稅新政策出臺后明確規定:“2018年12月10日前,社保費征管職責將由各級社保經辦部門劃轉至稅務部門;2019年1月1日起,各項社保費由稅務部門統一征收。”這一改革標志著在中國延續近20年的社保“雙主體”征管格局將成為歷史。看似區別不大,只是社會保險費用由以前的稅務部門“代”收改為“征”收,但這意味著社會保險費成為某種形式的稅收,之前企業以最低繳存基數繳存社會保險費的時代結束,企業和個人都需要按照實發工資繳納社會保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