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零基礎學艾灸
  • 孟獻威
  • 1297字
  • 2019-09-12 19:08:20

肩周炎 灸肩髃穴、曲池穴

Scapulohumeral Periarthritis

肩周炎初期,患者肩部疼痛,穿衣刷牙都受限。時間長了,局部肌肉萎縮,兩側肩不在一個高度。多發生于50歲左右,因為此時人的肩周血肉結構薄弱,氣血循環不暢,易受寒邪侵襲,故艾灸上肢及肩部穴位,可溫通局部經氣。

肩凍結,肩解。痛點灸,筋復柔。

《灸療歌》

零基礎 一灸就有效

穴位:肩髃穴、曲池穴。

灸法:疼痛時,可以采用艾條懸灸局部;緩解期建議再加配肩井穴等。懸灸時每穴10~15分鐘,用艾粒直接灸時每穴3或5壯,每天1次,10次為1療程。整體施灸,則用艾粒直接灸的方式。

1 肩髃穴(LI 15)

定位:在肩峰前下方,當肩峰與肱骨大結節之間凹陷處。

取穴:正坐,屈肘抬臂與肩同高,肩峰前下方呈現凹陷處即是。

多學一點:肩,肩部;髃,隅角;穴在肩角部。

肩髃穴

溫通局部經氣

2 曲池穴(LI 11)

定位:在肘部,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的中點處。

取穴:輕抬手臂,肱骨外上髁與肘橫紋終點連線的中點處即是。

多學一點:曲,彎曲;池,水的圍合之處、匯合之所。

曲池穴

疏風解表,搜風舒筋

第1次灸要注意

肩部施灸時要暴露部分體表部位,先灸健康側肩膊,后灸患側肩膊。肩周炎患者尤為適宜佩戴艾絨制成的護肩甲。

風寒外襲型肩周炎

患部怕冷,常自覺有冷氣進入肩部或有涼氣從肩關節內部向外冒出,熱敷后疼痛能有所緩解,可判斷為風寒外襲型肩周炎。

艾灸療法

穴位:外關穴、肩髎穴、肩井穴。

灸法:懸灸時每穴10~15分鐘,直接灸時每穴3或5壯,每天1次,10次為1療程。

1 外關穴(SJ 5)

定位:前臂背側,腕背橫紋上2寸,尺骨與橈骨間隙之間。

取穴:抬臂,手掌向下,掌腕背橫紋中點直上3橫指,前臂兩骨頭之間的凹陷處。

多學一點:有助于清除一切六淫邪氣在體表的癥狀。

外關穴

疏風散寒、調暢活絡之血

2 肩髎穴(SJ 14)

定位:在肩部,肩峰角與肱骨大結節兩骨間凹陷中。

取穴:外展上臂,肩峰后下方凹陷處即是。

多學一點:肩,肩部;髎,骨隙。穴在肩部骨隙中。

肩穴

溫通局部經氣

3 肩井穴(GB 21)

定位:在肩上,大椎穴與肩峰最外側點連線的中點。

取穴:先找到大椎穴,再找到肩峰端,二者連線中點即是。

多學一點:肩,肩部;井,水井;穴在肩上,局部凹陷如井。

肩井穴

溫經散寒

經筋失養型肩周炎

患部肌肉萎縮,不能抬高手臂,舉臂時手不能過頭,后旋時手不及背,此時可以判斷為經筋失養型肩周炎,可按以下方法施灸。

艾灸療法

穴位:大杼穴、養老穴、清冷淵穴。

灸法:懸灸時每穴10~15分鐘,直接灸時每穴3或5壯,每天1次,10次為1療程。

1 大杼穴(BL 11)

定位:在背部,第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1.5寸。

取穴:低頭屈頸,頸背交界處椎骨最高點向下推1個椎體,下緣旁開2橫指處。

多學一點:橫椎骨古稱杼骨,上椎尤大,本穴在其旁,故名。

大杼穴

舒筋活血,強筋壯骨

2 養老穴(SI 6)

定位:在前臂背面尺側,尺骨頭近端橈側凹陷中。

取穴:屈腕掌心向胸,沿小指側隆起高骨往橈側推,觸及一骨縫處即是。

多學一點:《甲乙經》有云“肩痛欲折,養老主之”。

養老穴

疏調氣血

3 清冷淵(SJ 11)

定位:在臂外側,肘尖與肩峰角連線上,肘尖上2寸。

取穴:屈肘,肘尖直上3橫指凹陷處即是。

多學一點:清,清涼;冷,寒冷;淵,深水。本穴具有清三焦之熱的作用,猶如入清涼深水之中。

清冷淵穴

舒筋通絡

主站蜘蛛池模板: 栖霞市| 玉门市| 承德县| 嘉祥县| 兴国县| 池州市| 桂林市| 张家港市| 丁青县| 明溪县| 罗甸县| 花垣县| 淮南市| 兴隆县| 青川县| 宜阳县| 土默特左旗| 宣城市| 河北省| 齐齐哈尔市| 哈巴河县| 新津县| 开化县| 方城县| 遵化市| 荣昌县| 花莲市| 满城县| 牙克石市| 海南省| 桦川县| 扎兰屯市| 教育| 娄底市| 宁城县| 汉川市| 胶南市| 平和县| 安阳县| 中宁县| 仁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