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旗袍的淵源
旗袍的產生離不開當時政治、文化等各種社會觀念的影響以及審美觀念的影響。民國之初,剪辮發,易服色,把屬于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級制度送進了歷史博物館,這一切為旗袍的誕生創造了政治條件。中國的“五四”新文化運動,人們接受一些新的思想觀念,也促進了女性的身心解放。民國女性追求自由、平等、獨立的思潮以及女權主義運動的興起是旗袍產生的文化思想條件。

女學生的“文明新裝”
民初女性為尋求思想的獨立和解放,效仿男子穿長袍。中國漢族女性自漢代后,服飾逐漸只穿“上衣下裳”式,俗稱“兩截衣”,穿袍服幾乎成為男性的專利。女性穿“兩截衣”也成了封建禮教對女性壓迫的象征。經過辛亥革命勝利后的女子放足、剪發運動,女性的解放在20世紀20年代中期得到了蓬勃的發展。伴隨女權運動的興起,女子穿著男子長袍的現象在全國也越來越普遍。當時北京的報紙載文:“如今的女子剪發了,足也放了,連衣服也多穿長袍了。我們乍一見時,辨不出他是男是女,將來的男女裝束必不免有同化之一日。”不僅北京如此,“在廣州通衢大道之中,其穿長衫之女界,觸目皆是。……而無論貧富貴賤之家,若系女界之年少者,一若非具備一長衫,即不足以壯觀瞻。”,由此可以看到當時年輕女性著男子長袍已是成為一種風氣。

鋸齒形邊緣的旗袍短襖
審美意識觀念發展帶來了時尚潮流。暖袍、文明新裝、馬甲旗袍、倒大袖旗袍、蕾絲旗袍,每一種新款式的出現,無疑都是一次時尚浪潮。旗袍作為時髦之物,影響著當時的女性服飾潮流。例如蕾絲旗袍的產生。蕾絲作為歐洲女性普遍追求的時尚,以及性感的代名詞,在旗袍上廣泛運用,迎合當時的審美趨勢。五四運動后興起的“文明新裝”,因其樸素大方、清純淡雅,很快被城市女性引為時尚,紛紛仿效。“學生裝”的流行與當時特定的社會心理有關,一時成為時尚、知性、文明的代表。

身著蕾絲旗袍的民國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