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 會計基本假設與質量要求

會計準則是目前大部分國企所采用的、約束會計工作的規范形式。會計準則具備以下特征:①對企業會計工作的約束縮小了會計慣例中差異的范圍;②要由一定的權威機構頒布或制訂(權威不僅指業務上的權威性,它還表明法律上具有權威性)。從目前實行市場經濟體制的國家現狀看,國家不再是參與市場運行的主體,實現了經濟利益多元化。我國股份公司的經營形式,需要會計工作滿足這種多元化的需求。因此,一般會計準則在會計規范中占核心主導地位。企業在經營中根據自身的需要,選擇適合的會計方法,制定本企業的會計制度。

會計準則分為基本準則和應用準則兩部分。基本準則是企業解決會計核算工作中所必須遵守的基本要求。它一般不直接指導實務。應用準則則不同,它對業務如何自理做原則性的規定(如合并報表、利息、收入、投資、匯兌損益等計算與處理)。會計在會計實務操作中依據而行。可以說應用準則對實務的影響較為直接。

一、會計基本假設

我國《企業會計準則》規定,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和貨幣計量四個假設作為會計核算工作的前提,這四個假設具體內容如下。

1.會計主體假設

會計主體是指具有一定資金,進行獨立活動,實行獨立核算的單位。會計核算時,必須首先明確會計主體,即為誰核算,核算誰的經濟業務。為此,《企業會計準則》明確指出:“會計核算應當以企業發生的各項經濟業務為對象,記錄和反映企業本身的各項生產經營活動。”也就是說,會計核算是反映一個特定企業的經濟活動,既不包括企業所有者本人,也不包括其他企業的經營活動。會計主體的彈性很大,凡擁有一定的經濟資源,并對這部分經濟資源負責,具有經濟業務的獨立實體,均可構成會計主體。主體可以是一個特定的企業,可以是企業的某一部分,也可以是一個具有經濟業務的特定的非營利組織。除企業本身是個主體外,不具有法人資格的分廠、分部也可以作為主體,一個控股公司、聯營公司或是一個附屬公司也可以是會計主體。

只有解決會計主體這一基本前提,才能明確會計核算的空間范圍,正確地反映企業所有的財產和對外的債務,準確地計算它在經營中所獲得的收益和所發生的虧損,從而提供對決策有利的會計信息。

2.持續經營假設

持續經營是指企業在正常條件下連續的生產經營活動。從企業經營實踐來看,絕大多數企業都確實能夠持續經營下去,破產、清算畢竟只是少數的。因此,《企業會計準則》規定:“會計核算應當以企業持續、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為前提。”

在持續經營情況下,企業將按原定的用途去使用現有的資產,同時將按原先承諾的條件去清償它的債務。持續經營假設是會計核算選擇會計處理方法的基礎。在持續經營情況下,企業取得的各項資產可以按歷史成本計價,有些費用,要在較長的時間分期合理負擔,負債可以按原來的償還條件償還,從而保證各受益期財務成果計算的準確。如果不是在持續經營的情況下,而是在企業面臨停業破產清算的特殊情況下,企業各項資產的價值必須按實際變現的價值計算,負債必須按照資產變現后的實際負擔能力清償。企業在正常情況下和在特殊情況下會計處理方法是不一樣的。會計核算上所使用的分配方法,都是建立在持續經營前提的基礎上。只有規定持續經營的前提條件,一些公認的會計處理方法才能采用,企業的會計記錄和會計報表才能真實可靠。

但在持續經營這一前提下,企業一旦出現嚴重虧損,經營十分困難,甚至資不抵債,企業宣告破產,被迫進行清理,則采用破產清算的會計處理方法。

3.會計分期假設

會計分期是指將企業持續不斷的生產經營活動分割為一定的期間,據以結算會計科目,編制報表,從而及時地提供反映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會計信息。

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要持續不斷地進行下去。從理論上說,企業生產經營的實際成果,只有在企業結束生產經營活動后,變賣資產,清償負債,所剩余的資金,同投資者投入的資金經比較后,才能準確計算出來。實際上這樣做是行不通的。因為企業的投資者、債權人、財政部門和稅務部門都需要及時了解企業經營情況,要求企業定期提供所需的會計資料。這就要求企業將持續不斷的生產經營過程人為地劃分為會計期間,分期反映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

《企業會計準則》將我國的會計期間劃分為年、季度和月份,即應當按年、按季和按月分期結算科目,編制會計報表。其中,年度、季度和月份的劃分與公歷日期相同。

會計分期假設對于企業會計核算有重大的影響:首先,企業經濟活動如果僅僅是一次性的行為,那么一切收入和費用都在一次經營期間內結束;如果是一個企業連續經營活動的某一個片段,那就不能將一個會計期間所發生的一切費用和收益一次計入當期產品,而必須按會計期間,在各生產周期內進行分配。其次,由于企業的經營活動劃分為各個相等的期間,帶來的收益和費用在各會計期間內進行分配,各種分配過程帶有很大的經驗估計成分,從而使會計處理過程成為一個經驗分析及預測過程。

4.貨幣計量假設

貨幣計量是指企業在會計核算過程中采用貨幣為計量單位,記錄和反映企業的經營情況。貨幣作為一種特殊商品,其價值不是固定不變的。但對于財務會計而言,包含著幣值穩定不變的假設,所以貨幣計量單位假設又稱幣值穩定假設,否則財務會計提供的會計信息就不具有客觀性。

在商品經濟條件下,會計使用的共同尺度只能是貨幣。這是由貨幣的職能決定的。貨幣計量假設從某一方面規定了會計核算的基本內容。凡是不能用貨幣計量的經濟活動都不是會計核算的對象。另外,要用貨幣單位作為會計的統一計量單位,還必須假設貨幣本身的價值是穩定不變的,或其變動是微不足道的。但在通貨膨脹的情況下,貨幣計量假設就會受到沖擊。這就需采用特殊的會計原則進行處理。值得一提的是,會計核算一般以人民幣為記賬本位幣。業務收支以外幣為主的企業,也可以選定某種外幣作為記賬本位幣,但編制的會計報表應當折算為人民幣反映。境外企業向國內有關部門編報會計報表,應當折算為人民幣反映。

二、會計信息質量要求

會計信息質量要求是對企業財務報告中所提供會計信息質量的基本要求,是財務報告使用者利用所提供的會計信息進行決策的保證,它主要包括可靠性、相關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實質重于形式、重要性、謹慎性和及時性等。

1.可靠性

《企業會計準則》第十二條規定:“企業應當以實際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為依據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如實反映符合確認和計量要求的各項會計要素及其他相關信息,保證會計信息真實可靠、內容完整。”

可靠性要求企業應當以實際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為依據進行確認、計量和報告,如實反映符合確認和計量要求的各項會計要素及其他相關信息。保證會計信息真實可靠、內容完整。

會計信息要有用,必須以可靠為基礎。如果財務報告所提供的會計信息是不可靠的。就會給投資者等使用者的決策產生誤導甚至損失。為了貫徹可靠性要求,企業應當做到以下幾點。

① 以實際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為依據進行確認、計量,將符合會計要素定義及其確認條件的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和利潤等如實反映在財務報表中,不得根據虛構的、沒有發生的或者尚未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進行確認、計量和報告。

② 在符合重要性和成本效益原則的前提下,保證會計信息的完整性,其中包括應當編報的報表及其附注內容等應當保持完整,不能隨意遺漏或者減少應予披露的信息,與使用者決策相關的有用信息都應當充分披露。

③ 包括在財務報告中的會計信息應當是中立的、無偏的。如果企業在財務報告中為了達到事先設定的結果或效果,通過選擇或列示有關會計信息以影響決策和判斷的。這樣的財務報告信息就不是中立的。

2.相關性

《企業會計準則》第十三條規定:“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與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的經濟決策需要相關,有助于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對企業過去、現在或者未來的情況作出評價或者預測。”

相關性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需要與投資者等財務報告使用者的經濟決策相關,一項信息是否具有相關性取決于預測價值和反饋價值。

(1)預測價值 如果一項信息能幫助決策者對過去、現在和未來事項的可能結果進行預測,則該項信息具有預測價值。決策者可根據預測的結果,作出其認為的最佳選擇。因此,預測價值是構成相關性的重要因素,具有影響決策者決策的作用。

(2)反饋價值 一項信息如果能有助于決策者驗證或修正過去的決策和實施方案,即具有反饋價值。把過去決策所產生的實際結果反饋給決策者,使其與當初的預期結果相比較,驗證過去的決策是否正確,總結經驗以防止今后再犯同樣的錯誤。反饋價值有助于未來決策

會計信息質量的相關性要求,需要企業在確認、計量和報告會計信息的過程中,充分考慮使用者的決策模式和信息需要。但是,相關性是以可靠性為基礎的,兩者之間并不矛盾,不應將兩者對立起來。也就是說,會計信息在可靠性前提下,盡可能地做到相關性,以滿足投資者等財務報告使用者的決策需要。

3.可理解性

《企業會計準則》第十四條規定:“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清晰明了,便于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可理解性(清晰性)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清晰明了,便于投資者等財務報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企業編制財務報告、提供會計信息的目的在于使用,而要使用者有效使用會計信息,應當讓其了解會計信息的內涵,弄懂會計信息的內容,這就要求財務報告所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清晰明了,易于理解。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會計信息的有用性,實現財務報告的目標,滿足向投資者等財務報告使用者提供決策有用信息的要求。

會計信息畢竟是一種專業性較強的信息產品,在強調會計信息的可理解性要求的同時,還應假定使用者具有一定的有關企業經營活動和會計方面的知識,并且愿意付出努力去研究這些信息。對于某些復雜的信息,如交易本身較為復雜或者會計處理較為復雜,但其對使用者的經濟決策相關的,企業就應當在財務報告中予以充分披露。

4.可比性

《企業會計準則》第十五條規定:“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具有可比性。同一企業不同時期發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項,應當采用一致的會計政策,不得隨意變更。確需變更的,應當在附注中說明。不同企業發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項,應當采用規定的會計政策,確保會計信息口徑一致、相互可比。”

可比性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相互可比。這主要包括以下兩層含義。

(1)同一企業不同時期可比 為了便于投資者等財務報告使用者了解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的變化趨勢,比較企業在不同時期的財務報告信息,全面、客觀地評價過去、預測未來,從而做出決策。會計信息質量的可比性要求同一企業不同時期發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項,應當采用一致的會計政策,不得隨意變更。但是,滿足會計信息可比性要求,并非表明企業不得變更會計政策,如果按照規定或者在會計政策變更后可以提供更可靠、更相關的會計信息,可以變更會計政策。有關會計政策變更的情況,應當在附注中予以說明。

(2)不同企業相同會計期間可比 為了便于投資者等財務報告使用者評價不同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及其變動情況,會計信息質量的可比性要求不同企業同一會計期間發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項,應當采用規定的會計政策,確保會計信息口徑一致、相互可比,以使不同企業按照一致的確認、計量和報告要求提供有關會計信息。

5.實質重于形式

《企業會計準則》第十六條規定:“企業應當按照交易或者事項的經濟實質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不應僅以交易或者事項的法律形式為依據。”

實質重于形式要求企業應當按照交易或者事項的經濟實質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不僅僅以交易或者事項的法律形式為依據。

企業發生的交易或事項在多數情況下,其經濟實質和法律形式是一致的。但在有些情況下,會出現不一致。例如,以融資租賃方式租入的資產雖然從法律形式來講企業并不擁有其所有權,但是由于租賃合同中規定的租賃期相當長,接近于該資產的使用壽命;租賃期結束時承租企業有優先購買該資產的選擇權;在租賃期內承租企業有權支配資產并從中受益等,因此,從其經濟實質來看,企業能夠控制融資租入資產所創造的未來經濟利益,在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上就應當將以融資租賃方式租入的資產視為企業的資產,列入企業的資產負債表。

又如,企業按照銷售合同銷售商品但又簽訂了售后回購協議,雖然從法律形式上實現了收入,但如果企業沒有將商品所有權上的主要風險和報酬轉移給購貨方,沒有滿足收入確認的各項條件,即使簽訂了商品銷售合同或者已將商品交付給購貨方,也不應當確認銷售收入。

6.重要性

《企業會計準則》第十七條規定:“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反映與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有關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項。”

重要性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反映與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有關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項。

在實務中,如果會計信息的省略或者錯報會影響投資者等財務報告使用者據此作出決策的,該信息就具有重要性。重要性的應用需要依賴職業判斷,企業應當根據其所處環境和實際情況,從項目的性質和金額大小兩方面加以判斷。

例如,我國上市公司要求對外提供季度財務報告,考慮到季度財務報告披露的時間較短,從成本效益原則考慮,季度財務報告沒有必要像年度財務報告那樣披露詳細的附注信息。因此,中期財務報告準則規定,公司季度財務報告附注應當以年初至本中期末為基礎編制,披露自上年度資產負債表日之后發生的、有助于理解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變化情況的重要交易或者事項。這種附注披露,就體現了會計信息質量的重要性要求。

7.謹慎性

《企業會計準則》第十八條規定:“企業對交易或者事項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應當保持應有的謹慎,不應高估資產或者收益、低估負債或者費用。”

謹慎性要求企業對交易或者事項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應當保持應有的謹慎,不應高估資產或者收益、低估負債或者費用。

在市場經濟環境下,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面臨著許多風險和不確定性,如應收款項的可收回性、固定資產的使用壽命、無形資產的使用壽命、售出存貨可能發生的退貨或者返修等。會計信息質量的謹慎性要求,需要企業在面臨不確定性因素的情況下作出職業判斷時,應當保持應有的謹慎,充分估計到各種風險和損失,既不高估資產或者收益,也不低估負債或者費用。例如,要求企業對可能發生的資產減值損失計提資產減值準備、對售出商品可能發生的保修義務等確認預計負債等,就體現了會計信息質量的謹慎性要求。

謹慎性的應用也不允許企業設置秘密準備,如果企業故意低估資產或者收益,或者故意高估負債或者費用,將不符合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和相關性要求,損害會計信息質量,扭曲企業實際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從而對使用者的決策產生誤導,這是會計準則所不允許的。

8.及時性

《企業會計準則》第十九條規定:“企業對于已經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應當及時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及時性要求企業對于已經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應當及時進行確認、計量和報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會計信息的價值在于幫助所有者或者其他方面作出經濟決策,具有時效性。即使是可靠、相關的會計信息,如果不及時提供,就失去了時效性,對于使用者的效用就大大降低甚至不再具有實際意義。在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過程中貫徹及時性:一是要求及時收集會計信息,即在經濟交易或者事項發生后,及時收集整理各種原始單據或者憑證;二是要求及時處理會計信息,即按照會計準則的規定,及時對經濟交易或者事項進行確認或者計量,并編制出財務報告;三是要求及時傳遞會計信息,即按照國家規定的有關時限,及時地將編制的財務報告傳遞給財務報告使用者,便于其及時使用和決策。

在實務中,為了及時提供會計信息,可能需要在有關交易或者事項的信息全部獲得之前即進行會計處理,這樣就滿足了會計信息的及時性要求,但可能會影響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反之,如果企業等到與交易或者事項有關的全部信息獲得之后再進行會計處理,這樣的信息披露可能會由于時效性問題,對于投資者等財務報告使用者決策的有用性將大大降低。這就需要在及時性和可靠性之間作相應權衡,以最好地滿足投資者等財務報告使用者的經濟決策需要為判斷標準。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化市| 盐边县| 将乐县| 广南县| 淮南市| 青海省| 三穗县| 泰安市| 敦化市| 碌曲县| 休宁县| 五华县| 敦煌市| 泗洪县| 云南省| 葵青区| 白河县| 公主岭市| 余江县| 温宿县| 西吉县| 萍乡市| 乡城县| 鸡泽县| 西乌| 清流县| 东平县| 许昌市| 吴江市| 临澧县| 龙川县| 陆川县| 肥东县| 东丰县| 浙江省| 清远市| 安达市| 东丽区| 疏附县| 镇雄县| 武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