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會計核算對象
會計對象是指會計核算和監督的內容。概括地說,會計的一般對象是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價值運動或資金運動。
一、企業的資金運動
企業所擁有的資金不是閑置不動的,而是隨著物資流的變化而不斷地運動、變化的。例如,制造業企業進行生產經營活動時,首先要用貨幣資金去購買材料物資,為生產過程做準備;生產產品時,再到倉庫領取材料物資;生產出產品后,還要對外出售,售后還應收回已售產品的貨款。這樣,制造業企業的資金就陸續經過供應過程、生產過程和銷售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資金的形態也在發生變化,用貨幣購買材料物資的時候,貨幣資金轉化為儲備資金(材料物資等所占用的資金);車間生產產品領用材料物資時,儲備資金又轉化為生產資金(生產過程中各種在產品所占用的資金);將車間加工完畢的產品驗收到產成品庫后,此時,生產資金又轉化為產成品資金(待售產成品或自制半成品占用的資金,簡稱成品資金);將產成品出售又收回貨幣資金時,成品資金又轉化為貨幣資金。我們把資金從貨幣形態開始,依次經過儲備資金、生產資金、成品資金,最后又回到貨幣資金這一運動過程稱為資金循環,周而復始的資金循環稱為資金周轉。制造業企業的資金是不斷地循環與周轉的。
上述資金循環與周轉過程也可以劃分為三個具體階段,即:供應過程、生產過程和銷售過程。制造業企業的資金在供、產、銷三個階段不斷地循環與周轉,這些資金在空間序列上同時存在,在時間序列上依次繼起。
上述制造業資金在企業內部的循環與周轉,就整個資金運動而言,還應包括資金的投入和資金的退出。資金的投入包括所有者的資金投入和債權人的資金投入。前者構成了企業的所有者權益,后者形成了企業的債權人權益,即企業的負債。投入企業的資金一部分形成流動資產,另一部分形成企業的非流動資產,統稱為資產。資金的退出包括按法定程序返回投資者的投資、償還各項債務及向所有者分配利潤等內容,這使一部分資金離開企業,游離于企業資金運動之外。
從上述內容可以看出,企業因資金的流入、循環與周轉和資金的退出等經營活動而引起的各項資金的增減變化、各項成本費用的形成和支出、各項收入的取得以及損益的發生、實現和分配,共同構成了會計對象的內容。
社會再生產過程包括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四個環節。無論社會任何單位,都是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一部分。任何一個單位的經濟活動都是會計所要反映和監督的對象。因此,再生產過程不僅表現為物質運動,也表現為價值運動。之前已闡述會計主要以貨幣量度進行計量,所以再生產過程中發生的能夠用貨幣表現的經濟活動,都是會計的對象。由于社會再生產過程是由各個不同性質的企業、事業單位構成的,因此它們的資金運動方式不同,具體對象也不相同。
資金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從特定的角度看,資金必然有它具體的表現和存在的形式。企業資金的表現形式會計上統稱為資產。從資金的另一個角度看,資金必然有其來源,從投資者或企業生產利潤中形成,或是從銀行借入。由于資產是企業資金的具體表現和存在形式,所以投資者對企業資產享有要求權,即權益。可見資產和權益是資金這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側面。所以說,資金是資產、權益的貨幣表現。
企業的資金不是靜止的,它隨著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周而復始地循環運動,股份制企業的資金運動可分為以下三個環節。
(1)資金進入企業 資金進入企業的過程是經營者吸收投資、發行股票或向銀行借款、發行債券籌集資金的過程,資金進入企業增加了企業資金的總量和權益、資產的總量。
(2)資金周轉 企業經營者從投資者或債權人處得到經營資金,經過供應、生產、銷售等生產過程,資金形態沿著貨幣資金→儲備資金→生產資金→成品資金→貨幣資金的軌道順序依次轉化,周而復始地不斷循環。
① 供應過程是企業購買原材料等勞動對象的生產準備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企業的資金由貨幣資金形態轉化為儲備資金形態。
② 生產過程是企業對原材料等勞動對象的生產加工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企業的資金由儲備資金開始轉化為成品資金形態。
③ 銷售過程是企業將商品銷售出去,取得收入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企業的資金由成品資金形態轉化為貨幣資金形態。企業資金取得的營業收入扣除營業成本、期間費用和稅金,便是企業的營業利潤或營業虧損。企業將所得稅除外,再給投資者分派股利,到此企業的經營資金便完成了一次循環。企業經營資金隨著再生產過程的不斷進行,依次改變著自己的形態。資金從始發點到復歸點這種周而復始的不斷循環稱為資金周轉。
(3)資金退出企業 資金退出企業是指由于償還各種債務,企業將部分資金抽出不再參加周轉而流出企業的這種行為。在股份制企業中,如用銀行存款歸還銀行借款,償還各種應付款、交納各種稅金和分派利潤或股利等,會引起企業權益和資產同時減少。
以上經營資金的所有活動都是資金運動,它的運動過程如圖1-1所示。
圖1-1 資金運動過程
二、會計要素與會計等式
我國的《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嚴格定義了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和利潤六大會計要素。這六大會計要素又可以劃分為兩大類,即反映財務狀況的會計要素(又稱資產負債表要素)和反映經營成果的會計要素(又稱利潤表要素)。其中,反映財務狀況的會計要素包括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反映經營成果的會計要素包括收入、費用以及利潤。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中規定了會計要素的確認條件。
會計要素的確認條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① 符合要素的定義。有關經濟業務確認為一項要素,首先必須符合該要素的定義。
② 有關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或流出企業。這里的“很可能”表示經濟利益流入或流出的可能性在50%以上。
③ 有關的價值以及流入或流出的經濟利益能夠可靠地計量。如果不能可靠計量,確認就沒有意義。
《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第二十一條規定的資產確認條件為:符合本準則第二十一條規定的資產定義的資源,在同時滿足以下條件時,確認為資產:
① 與該資源有關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
② 與該資源的成本或者價值能夠可靠地計量。
《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第二十二條規定:符合資產定義和資產確認條件的項目,應當列入資產負債表;符合資產定義,但不符合資產確認條件的項目,不應當列入資產負債表。
上述會計對象是指一般對象,在資金運動過程中資金所體現的各種形態,用會計的術語進行分類稱為具體對象。它包括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利潤。下面結合分析股份制企業的資金運動,進一步了解會計的六個要素。
1.資產
資產是企業擁有或控制,能以貨幣計量,并能為企業提供經濟效益的經濟資源。它具有以下四個基本特征:①資產是一種經濟資源。企業的資產只限于經濟資源,非經濟資源不是企業的資產。一個企業的經濟資源,可以是貨幣的,也可以是非貨幣的;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它必須有益于企業的生產經營,對企業生產經營具有服務能力和貢獻能力(如廠房、機器設備、運輸設備、原材料等。但并不是所有的經濟資源都是企業的資產,如水資源等就不是資產)。②作為企業的經濟資源必須為企業現在所擁有或控制。擁有就是指所有權歸企業,而控制是指企業未取得所有權,但可由企業支配使用。一項經濟資源是否屬于企業的資產,通常要看其所有權是否屬于該企業,但企業是否擁有控制經濟資源的所有權,不是確認資產的絕對標準。那些為企業所實際控制,能夠自主地動用其從事經營活動,謀求經濟利益,承擔相應經濟風險的經濟資源,雖然所有權不屬于企業,仍可將其列為企業的資產。例如,企業融資租入的固定資產。③作為資產的經濟資源,必須具有能為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服務潛力。企業現在擁有或控制的經濟資源,通過對它的有效使用,能為企業帶來未來的經濟效益,才屬于企業的資產,這是資產的一個重要屬性。例如,資產可以當作一種購買力來使用,如現金、銀行存款;可以出售而轉變為貨幣資產或某種債權,如存貨;可以為企業提供服務或效用,如廠房、機器設備等。如果一項經濟資源不能提供未來的經濟效益,它就不能再列作資產,而應作為費用或損失處理。例如,無法銷售出去的存貨,無法收回的應收賬款等。④作為資產的經濟資源必須能夠用貨幣來計量其價值。貨幣計量是會計核算的重要特征,如果由企業擁有或控制的一項經濟資源不能用貨幣計量,它就不能列作企業的資產。例如,人力資源。
資產按其流動性劃分為流動資產、長期投資、固定資產、無形資產、遞延資產和其他資產等類別。
2.負債
負債是指企業所承擔的能以貨幣計量,需以資產或勞務償付的債務。它具有以下四個基本特征:①以法律、有關制度條例或合同契約的承諾為依據。負債實質上是企業在一定期間之后必須償還的經濟債務,其償還期限或具體金額在它們發生或成立之時就已由合同、法規所規定與制約,是企業必須履行的一種義務。②以經濟業務的經濟實質重于法律形式為依據。一項經濟業務如果能夠提供與決策相關的會計信息,即該項經濟業務具有其經濟實質。在這種情況下,盡管該項經濟業務所涉及的,由企業承擔支付的合同或契約尚未正式執行,即從法律形式上尚未完備,但企業對這項負債應以確認。例如,企業簽訂承租專用設備合同,即使企業不使用這項設備,也不能取消合同所規定的債務。③以負債金額能否用貨幣確切的計量或合理估計為依據。負債通常有一個可確定到期償付的金額,或者雖無確切金額但有一個合理的估計數。反之,如金額無法確定或估計,就不是會計上的負債。④負債有確切的收款人和償付日期,或者收款人和償付日期可以合理地估計確定。如果無法確定或合理估計收款人和償付日期,就不是會計上的負債。
負債按其償還期的長短可分為流動負債和長期負債。
3.所有者權益
所有者權益是指企業投資人對企業凈資產的所有權。在數量上所有者權益等于企業的全部資產減去全部負債后的金額,即企業凈資產的數量。它的基本特征是所有者權益與企業特定的具體資產并無直接關系,而不與企業特定的具體的資產發生相對應的關系。例如,一定數額的所有者權益并不代表相應數額的貨幣資產或者存貨。所有者權益只是在整體上、在抽象意義上與企業資產保持數量關系。
所有者權益按其構成不同可分為投入資本、資本公積、盈余公積金和未分配利潤。
4.收入
收入是指企業在一定期間通過銷售商品或者提供勞務等經濟業務而實現的營業收入。收入的基本特征是企業經營所得的收入,不包括非經營原因所得的收入,如投資所得營業外收入。收入會引起貨幣的流入、其他資產的增加或負債的減少。確認收入已經發生和實現,主要有以下三種情況:①以銷售時點為標志來確認收入,即商品已經發出或勞務已提供作為確認收入的標準;②以已收到貨款為標準來確認收入的實現;③以生產為標準來確認收入,即以生產完工程度或工程進度來確認收入。收入按其經營業務的不同可以分為基本業務收入和其他業務收入。
5.費用
費用是指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發生的各種耗費,也就是指企業因銷售商品或提供勞務而減少的資產或增加的負債。費用的基本特征是為取得收入而付出的代價,因此費用一定要與收入配比才能確定,不是為取得收入而形成的各類資產的減少或負債的增加均不屬于費用的范圍。費用按其歸屬不同可分為直接費用、間接費用和期間費用。
6.利潤
利潤是指企業在一定期間的生產經營成果。它主要是根據收入與費用的合理配比而確定的。通常情況下,如果企業實現了利潤,表明企業的所有者權益將增加,業績得到了提升;反之,如果企業發生了虧損(即利潤為負數),表明企業的所有者權益將減少,業績下滑。利潤往往是評價企業管理層業績的一項重要指標,也是投資者等財務報告使用者進行決策時的重要參考。
利潤包括收入減去費用后的凈額、直接計入當期利潤的利得和損失等。其中,收入減去費用后的凈額反映的是企業日常活動的經營業績,直接計入當期利潤的利得和損失反映的是企業非日常活動的業績。直接計入當期利潤的利得和損失,是指應當計入當期損益、最終會引起所有者權益發生增減變動的、與所有者投入資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潤無關的利得或者損失。企業應當嚴格區分收入和利得、費用和損失之間的區別,以更加全面地反映企業的經營業績。
利潤可以劃分為三個層次,即營業利潤、利潤總額和凈利潤。
(1)營業利潤 營業利潤是指企業在其正常生產經營過程中產生的經營成果。營業利潤是由營業收入扣除營業成本、稅金及附加、期間費用、資產減值損失,加(或減)公允價值變動凈損益和投資凈損益計算得出的。
(2)利潤總額 利潤總額是指企業在一定會計期間內產生的各種經營成果的總額,它包括正常經營過程中的利潤和非正常經營過程中的利潤。正常經營過程中的利潤即營業利潤;非正常經營過程中的利潤是營業外收入減去營業外支出后的金額。
(3)凈利潤 凈利潤是指利潤總額減去所得稅費用后的金額,即稅后利潤。凈利潤是廣義收入與廣義費用相對比后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