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 篳路藍縷

我們的夢想在你們手中傳承
——記原新疆燒堿廠創始人繆龍森

歷史是一條長河,沒有中斷的那一刻;歷史是一部精確的刻錄機,記載著宇宙間的變遷,也銘記著英雄們無畏的壯舉;那爬滿枸杞的老滿城城墻向后人訴說著曾有的荒涼、曾經的輝煌;而每一次觸摸這段殘城斷墻,都會激起一片塵囂中的美麗回響。

氯堿化工的不解之緣

55年前,在大學生都少有的年代,研究生畢業的繆龍森還是八一農學院一名年輕的講師。而年輕的他,似乎還并不知道今后自己的一生都將與燒堿廠有著不解之緣。

在1958年歲末的一天,新疆八一農學院孟梅生院長將繆龍森叫到辦公室,為他倒了一杯水之后,笑著對繆龍森說,“小繆呀,你的課都講完了,給你安排一項新工作,派你去院辦工廠,你準備好了嗎?”

“孟院長,我準備好了。” 繆龍森大聲地說道。孟院長笑著說,“我有三條要交待你,不知道你能不能完成?”

“您說吧,一定完成任務。” 繆龍森回答。

“好,院黨委決定派你任農藥廠的副廠長,辦好這個廠的意義,你已經知道了,非常重大,我們新疆沒有氯堿工業,這個廠要是成功了,對新疆工業的貢獻是巨大的,所以院黨委要求你:要見產品、見成果、見人才,三項任務,務必完成。”

繆龍森臉上的笑容漸漸地消失了,他從孟院長的口氣里品出了身上擔子的重量,他一臉嚴肅地向院長保證:“請院黨委放心!”

就是這一次對話,徹底改變了繆龍森的人生軌跡,也是這一次對話讓繆龍森與新疆氯堿工業有了不解之緣。

選址馬料地

1959年5月,新疆八一農學院領導經過討論決定,自籌資金20萬元,同時向自治區化學工業局申請支持并得到撥款10萬元,共計30萬元籌建新疆八一農學院農藥廠。另一方面為了讓農藥廠做到教學、生產相結合,院領導將廠址選在了距農學院約1.5公里的西山馬料地。

在幾百畝的荒地上零零星星散布著一些墳塋,還有幾座廢棄的破磚窯,西北角有一個面積不大的小葦湖,地形高低不平,沒有一棵樹,異常荒涼。狼、狐貍、野兔經常出沒,葦湖中時而有幾只野鴨嬉水。站在高高的土丘上,放眼望去,一蓬蓬的駱駝刺,一片片的芨芨草和一眼望不到盡頭的戈壁荒灘。這是繆龍森初次踏上這片土地時的景象。

而這個曾經因清朝年間用來供給老滿城內官兵喂馬、做飼料而得名馬料地的幾百畝土地,在沉寂了半個世紀后,被一群天不怕、地不怕的拓荒者打破了他原有的平靜與荒涼。

從農藥廠到氯堿廠

在農藥廠建廠方案以及建廠地點確定后,院黨委為加強技術人員力量和技術培訓,使職工盡快掌握開車技能,決定抽調石俊芬、賀麗文等八名教學輔助人員到農藥廠,但因為他們八個人沒有一個學過化工,所以決定將他們派到有經驗的大企業進行業務培訓,保障開車能夠順利成功。

在學習過程中,大家逐漸體會到:第一,要辦農藥廠投資太大,學院沒有多少經費,30萬元的資金是不夠的,如果硬要上,恐怕會半途而廢;第二,農藥廠需要氯氣,新疆目前還沒有氯氣;第三,天津農藥廠的1059、1065農藥殺蟲效果比較好,特別是1059也需要氯氣。如此說來,辦投資規模比較大的農藥廠不如先辦一家小型氯堿廠更有把握,氯堿是生產農藥的原料。有了這種想法,繆龍森向八一農學院黨委呈上了一份調研報告,把經過調查研究后的結論寫了出來。八一農學院黨委經過認真研究討論后,采納了繆龍森的意見,把辦農藥廠先改成辦小型氯堿廠,因為氯堿是許多農藥的原料。就這樣,八一農學院農藥廠還沒有建成,就改成生產氯堿了。

自己動手建廠房

1959年正是困難初期,每人每月糧食定量供應。沒有房子,沒有食堂,吃飯在工地上,大家開玩笑說“露天食堂吃飯香”。為了抓緊時間把廠房建起來,吃完飯后不休息,大家從早晨一直干到天黑才收工。當時大部分人住在學院宿舍,下班時間是晚上八點鐘,天都黑得實在看不見了,大家才三三兩兩地往回走。從農藥廠到農學院有兩公里遠的路程,大約要走上20分鐘。每天當人們都已經吃完飯了,這些農藥廠的干部職工才披著星光向家里走去。當時工人的月平均工資也只有近30多元,且又處在國家困難時期,可是沒有人懈怠,大家只有一個信念,早日把工廠建成。

但困難接踵而來。今天燒的煤沒有車拉,明天是面粉、蔬菜沒有車運。馬料地離市區又比較遠,大伙每天挑著擔子走十幾里路去買菜。煤礦倒是離農藥廠不遠,幾里路。大家就用架子車到煤礦直接拉煤,每天派人去拉一趟到兩趟。吃的面粉要到面粉廠去拉,面粉廠離農藥廠比較遠,十多公里,每次他們都是帶著打氣筒去,架子車就是兩個轱轆、一個木板,前頭有一個人背著一個帶子拉,后邊有幾個人推,由于車上的東西沉,經常需要打氣,走走停停,即使這樣的兩輛架子車,也是當年農藥廠的寶貝,是廠里的全部家當。

經過幾個月的奮戰,500多平方米土木結構的宿舍和食堂、菜窖終于在入冬前建好了,大伙兒總算有了屬于自己的“家”。在搬家前后的那些日子,大家走進自己親手修建的房屋里,不由得回想起打土坯、背石板、蓋房子那些不平凡的日日夜夜,很多人激動地流出了熱淚。

開車 難熬的38個月

1959年年底,在參加過化工部召開的基建工作會議后,繆龍森拿著化工部給的一臺320千瓦直流發電機成套設備的批條,來到上海先鋒電機廠,拿到了氯堿生產的核心設備。

設備有了,但建廠依然面對諸多困難。擺在繆龍森面前的首要困難就是沒有技術人員。派出去學習的技術員還沒有回來,而分配來的一批員工認識字的都沒幾個,什么都不懂。最后多虧當時自治區化工局的總工程師建議,把新疆化校的一批同學吸收過來,其中包括燒堿廠李福泉、鄧星成,同時還安排了新疆化工設計院部分職工到廠里來勞動,正是有了這批人,廠子的基礎才穩定下來。

正當技術人員在外地學習技術的時候,在家的人開始準備設計方案了。繆龍森負責工廠的工藝設計,他跑了許多地方才從北京拿來一份設計方案。當時化工部設計院有三個版本成套設計,即年產1000噸、年產3000噸、年產7000噸三類,繆龍森他們選擇了第一類。然而他們并不清楚這個方案是學生的畢業設計,而并非正規設計方案,既不健全,產品品種也很單一,可以說漏洞百出。但當時誰也不清楚真正的設計方案是怎樣的,一看是設計方案,又是北京化工院校設計的,就這么辦吧。殊不知這為日后試車失敗埋下了苦果。

幾次試驗后,繆龍森發現這是一個不完整的設計。比如鹽水電解以后,還有一部分沒有電解,這部分應該通過蒸發后再返回鹽水(和現在的離子膜二次鹽水是一個道理),但是當時因為設計這套工藝的人也沒有經驗,所以缺少這個環節,為后續生產帶來巨大隱患。并且當時的鹽鍋是一個平底鍋,鹽根本撈不出來,這次不足導致試車失敗,最后還是去杭州學習才解決了這個設計上的不足。這些因沒有經驗多走的彎路,讓設備調試時間整整持續了38個月,直到1963年4月才開車成功。開車的時候是一個下雪天,繆龍森說,那時站在廠房的墻角回想走過來的路程,真是難熬的38個月。

我們的夢想在你們手中傳承

對于夢想,繆龍森說,55年前,馬料地還是一片片的芨芨草和一眼望不到盡頭的戈壁荒灘。燒堿廠也只有一套工藝不成熟、產量只有一千噸的生產裝置。那時候的夢想就是將企業規模擴大到兩萬噸,讓燒堿廠能成為國內數得著的企業,但歷史的原因使我們沒有能夠實現這個夢想。而今天,雖然沒能親自回到自己曾經與老朋友們一起奮斗過的地方看一看,但通過企業的宣傳片、通過新聞媒體的報道、通過大家的講述,看到大家這種干事的勁頭,看到大家現在取得的成績,我們當年的那個規模只有一千噸的燒堿廠現如今產能已達到百萬噸,怎能不激動,他說,是我們的夢想在你們手中得到傳承。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朝阳区| 甘肃省| 施甸县| 土默特左旗| 义马市| 徐水县| 宜兰市| 桑日县| 北海市| 林西县| 嘉义市| 苍山县| 锡林浩特市| 锦州市| 定西市| 弋阳县| 禄劝| 江津市| 北川| 武陟县| 称多县| 无为县| 宝兴县| 通化市| 天峨县| 双鸭山市| 天水市| 从化市| 永嘉县| 景泰县| 宁河县| 正镶白旗| 大庆市| 青海省| 高密市| 保靖县| 台湾省| 恭城| 宜宾市| 南木林县| 绥芬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