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 城鎮住宅小區的演變和發展趨向

1.1 相關概念界定

1.1.1 城鎮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城鎮化進程有著不可阻擋的迅猛之勢,在這過程中很多的專家學者開始更多地關注城鎮建設的相關研究,因而城鎮成為了使用頻率較高的名詞之一,然而對于城鎮的概念界定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規范標準,無論是理論工作者還是實際工作者,他們站在不同的角度對城鎮的概念存在很多不同的看法和建議。

有的學者認為城鎮的范疇可以包括規模較小的城市和建制鎮,從人數規模來說,可囊括人口小于20萬的小城市,或者一些縣級市;有的學者還把幾千人的農村集鎮也稱為城鎮;還有的將一些特大城市周圍人口多達20萬~30萬人的衛星城稱為城鎮。

如果將城鎮按狹義和廣義的概念進行區分,狹義上的城鎮是指除設市以外的建制鎮,包括縣城。這一概念較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的法定含義。建制鎮是農村一定區域內政治、經濟、文化和生活服務的中心。1984年國務院轉批的民政部《關于調整建制鎮標準的報告》中關于設鎮的規定調整如下:a.凡縣級地方國家機關所在地,均應設置鎮的建制;b.總人口在2萬以下的鄉,鄉政府駐地非農業人口超過20%的,可以建鎮;總人口在2萬以上的鄉、鄉政府駐地非農業人口占全鄉人口10%以上的亦可建鎮;c.少數民族地區,人口稀少的邊遠地區,山區和小型工礦區,小港口,風景旅游,邊境口岸等地,非農業人口雖不足20%,如確有必要,也可設置鎮的建制。廣義上的城鎮,除了狹義概念中所指的縣城和建制鎮外,還包括了集鎮的概念。這一觀點強調了城鎮發展的動態性和鄉村性,是我國目前城鎮研究領域更為普遍的觀點。根據1993年發布的《村莊和集鎮規劃建設管理條例》對集鎮提出的明確界定:集鎮指鄉、民族鄉人民政府所在地和經縣級人民政府確認由集市發展而成的作為農村一定區域經濟、文化和生活服務中心的非建制鎮。

城鎮介于城鄉之間,地位特殊,從農村發展而來,向城市邁進,有著城鄉混合的多種表現。國家在解決農業、農民、農村問題的工作部署中,十分重視城鎮的作用,視城鎮為區域發展的支撐點。各級政府的建設行政主管部門雖然把“村”和“鎮”并提,但也注意到城鎮與狹義農村、與大中城市核心區的差別。城鎮指人口在20萬以下設市的城市、縣城和建制鎮。在建設管理中,還包括廣大的鄉鎮和農村。就實際情況而言,所有縣(縣級市)的城關鎮、建制鎮和集鎮都包括周邊的行政村和自然村。為此,本書所介紹的“城鎮住區和住宅”包括縣城關鎮、建制鎮、集鎮和農村的住區和住宅。

到2001年年底,在我們祖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大地上,有387個縣級市,1689個縣城,19126個建制鎮,29118個鄉集鎮和3458852個村莊。城鎮建設是一項量大面廣的任務。搞好城鎮建設關系到我國九億多村鎮人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

最基礎、最接近人民生活的是城鎮。因此,搞好城鎮建設對于廣泛提高全體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質有著極為緊密的關系。

1.1.2 城鎮住宅小區

居住是人類永恒的主題,是人類生產、生活最基本的需求。人們對居住的需求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是不斷增長的,首先是滿足較低級的需求,即生理需求,就是應該有能夠遮風避雨、安全舒適的房子,在這種基本需求得到滿足之后,人們必然會提出更高的需求,更深層次地說就是精神需求,它包括對環境美好品質的追求,對精彩豐富的居住生活的向往,對鄰里交往的需要。基于此,住區是一個有一定數量的舒適住宅和相應的服務設施的地區,是按照一定的鄰里關系形成并為人們提供居住、休憩和日常生活活動的社區。

1.1.3 城鎮住宅小區環境

廣義的城鎮住宅小區環境指一切與城鎮相關的物質和非物質要素的總和,包括城鎮居民居住和活動的有形空間及貫穿于其中的社會、文化、心理等無形空間。還可進一步細分為自然生態環境、社會人文環境、經濟環境和城鄉建設環境四個子系統。

狹義的城鎮住宅小區環境是廣義城鎮住宅小區環境的核心部分,指在城鎮居民日常生活活動所達的空間里,與居住生活緊密相關,相互滲透,并為居民所感知的客觀環境。它包括居住硬環境和居住軟環境兩個方面。前者指為城鎮居民所用,以居民行為活動為載體的各種物質設施的統一體,包括居住條件、公共設施、基礎設施和景觀生態環境四個部分。后者是城鎮居民在利用和發揮硬環境系統功能中所形成的社區人文環境,如鄰里關系、生活情趣、信息交流與溝通、社會秩序、安全和歸屬感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扶绥县| 湘乡市| 车致| 承德市| 石柱| 喀喇| 长丰县| 卓资县| 定结县| 大丰市| 乌什县| 台东市| 曲麻莱县| 类乌齐县| 海伦市| 平昌县| 黄骅市| 葫芦岛市| 贵州省| 新乐市| 绩溪县| 昌吉市| 将乐县| 芦山县| 丰原市| 辽阳市| 巨野县| 长兴县| 连城县| 南城县| 芜湖市| 永吉县| 曲阳县| 抚松县| 辉南县| 固原市| 蒙城县| 太仆寺旗| 枣庄市| 太和县| 石河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