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城鎮 住宅小區規劃
- 駱中釗 方朝暉 楊錦河
- 5075字
- 2020-01-22 10:01:09
從書前言
從20世紀80年代費孝通提出“小城鎮,大問題”到國家層面的“小城鎮,大戰略”,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以專業鎮、重點鎮、中心鎮等為主要表現形式的特色鎮,其發展壯大、聯城進村,越來越成為做強鎮域經濟,壯大縣區域經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推動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的重要力量。特色鎮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重要核心,對聯城進村起著重要作用,是城市發展的重要梯度增長空間,是小城鎮發展最顯活力與競爭力的表現形態,是以“萬鎮千城”為主要內容的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關鍵節點,已成為城鎮經濟最具代表性的核心競爭力,是我國數萬個鎮形成縣區城經濟增長的最佳平臺。特色與創新是新型城鎮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動力,生態文明、科學發展是中國新型城鎮永恒的主題。發展中國新型城鎮化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具體實踐。建設美麗新型城鎮是推進城鎮化、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的重要載體與平臺,是豐富美麗中國內涵的重要內容,是實現“中國夢”的基礎元素。新型城鎮的建設與發展,對于積極擴大國內有效需求,大力發展服務業,開發和培育信息消費、醫療、養老、文化等新的消費熱點,增強消費的拉動作用,夯實農業基礎,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化改革開放等方面,都會產生現實的積極意義。而對新型城鎮的發展規律、建設路徑等展開學術探討與研究,必將對解決城鎮發展的模式轉變、建設新型城鎮化、打造中國經濟的升級版,起著實踐、探索、提升、影響的重大作用。
隨著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城鎮規模不斷擴大,城鎮化進程日益加快。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發展小城鎮,是帶動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個大戰略”。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明確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第一次明確提出了“新型城鎮化”概念,新型城鎮化是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征的城鎮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城鎮化。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則進一步闡明新型城鎮化的內涵和目標,即“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推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穩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實現新型城鎮的可持續發展,其社會經濟發展必須要與自然生態環境相協調,必須重視新型城鎮的環境保護工作。
中共十八大明確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的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的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以改善需求結構、優化結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進城鎮化為重點,科學規劃城市群規模和布局,增強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吸納就業、人口集聚功能,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
城鎮化對任何國家來說,都是實現現代化進程中不可跨越的環節,沒有城鎮化就不可能有現代化。城鎮化水平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標志,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組織強度和管理水平的標志,城鎮化綜合體現一國或地區的發展水平。
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提出完善城鎮化體制機制,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成為中國新一輪持續發展的新形勢下全面深化改革的綱領性文件。發展中國新型城鎮也是全面深化改革不可缺少的內容之一。正如習近平同志所指出的“當前城鎮化的重點應該放在使中小城市、小城鎮得到良性的、健康的、較快的發展上”,由“小城鎮,大戰略”到“新型城鎮化”,發展中國新型城鎮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具體實踐,中國新型城鎮的發展已成為推動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的核心力量之一。建設美麗新型城鎮是推動城鎮化、推動城鄉一體化的重要載體與平臺,是豐富美麗中國內涵的重要內容,是實現“中國夢”的基礎元素。實現中國夢,需要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更需要中國行動與中國實踐。建設、發展中國新型城鎮,就是實現中國夢最直接的中國行動與中國實踐。
2013年12月12~13日,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在本次會議上,中央對新型城鎮化工作方向和內容做了很大調整,在城鎮化的核心目標、主要任務、實現路徑、城鎮化特色、城鎮體系布局、空間規劃等多個方面,都有很多新的提法。新型城鎮化成為未來我國城鎮化發展的主要方向和戰略。
新型城鎮化指農村人口不斷向城鎮轉移,第二、第三產業不斷向城鎮聚集,從而使城鎮數量增加,城鎮規模擴大的一種歷史過程,它主要表現為隨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產業結構的調整,其農村人口居住地點向城鎮的遷移和農村勞動力從事職業向城鎮第二、第三產業的轉移。城鎮化的過程也是各個國家在實現工業化、現代化過程中所經歷社會變遷的一種反映。新型城鎮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著眼農民,涵蓋農村,實現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共同富裕。
2015年12月20~21日,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要提升規劃水平,增強城市規劃的科學性和權威性,促進“多規合一”,全面開展城市設計,完善新時期建筑方針,科學謀劃城市“成長坐標”。2016年2月21日,新華社發布了與中央城市工作會議配套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在第三節以“塑造城市特色風貌”為題目,提出了“提高城市設計水平、加強建筑設計管理、保護歷史文化風貌”三條內容,其中關于提高城市設計水平提出“城市設計是落實城市規劃、指導建筑設計、塑造城市特色風貌的有效手段。”
在化學工業出版社支持下,特組織專家、學者編寫了《新型城鎮化 規劃與設計叢書》(共6個分冊)。叢書的編寫堅持3個原則。
(1)弘揚傳統文化 中華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中唯一沒有中斷而且至今依然生機勃勃的人類文明,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紐帶和凝聚力所在。中華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是最傳統的生態哲學思想。叢書各分冊開篇都優先介紹了我國優秀傳統建筑文化中的精華,并以科學歷史的態度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來認識和對待,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運用到城鎮生態建設中。
(2)突出實用技術 城鎮化涉及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城鎮規劃和建設必須讓群眾得到好處,才能得以順利實施。叢書各分冊注重實用技術的篩選和介紹,力爭通過簡單的理論介紹說明原理,通過詳實的案例和分析指導城鎮的規劃和建設。
(3)注重文化創意 隨著城鎮化建設的突飛猛進,我國不少城鎮建設不約而同地大拆大建,缺乏對自然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形成“千城一面”的局面。但我國幅員遼闊,區域氣候、地形、資源、文化乃至傳統差異大,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城鎮化建設必須因地制宜,分類實施。叢書各分冊注重城鎮建設中的區域差異,突出因地制宜原則,充分運用當地的資源、風俗、傳統文化等,給出不同的建設規劃與設計實用技術。
發展新型城鎮化是面向21世紀國家的重要發展戰略,要建設好城鎮,規劃是龍頭。城鎮規劃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建筑、技術、藝術、生態、環境和管理等諸多領域,是一個正在發展的綜合性、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建設管理即是規劃編制、設計、審批、建設及經營等管理的統稱,是城鎮建設全過程順利實施的有效保證。新型城鎮化建設目標要清晰、特色要突出,這就要求規劃觀念要新、起點要高。在《新型城鎮建設總體規劃》中,提出了繁榮新農村,積極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系統地闡述了城鎮與城鎮規劃、城鎮鎮域體系規劃、城鎮建設規劃的各項規劃的基本原理、原則、依據和內容;針對當前城鎮建設中亟待解決的問題特辟專章對城鎮的城市設計規劃、歷史文化名鎮(村)的保護與發展規劃以及城鎮特色風貌規劃進行探討,并介紹了城鎮建設管理。同時還編入規劃案例。
住宅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之一,住宅必然成為一個人類關心的永恒話題。城鎮有著規模小、貼近自然、人際關系密切、傳統文化深厚的特點,使得城鎮居民對住宅的要求是一般的城市住宅遠不能滿足的,也是城市住宅所不能替代的。新型城鎮化建設目標要清晰、特色要突出,這就要求城鎮住宅的建筑設計觀念要新、起點要高。《新型城鎮住宅建筑設計》一書,在分析城鎮住宅的建設概況和發展趨向中,重點闡明了弘揚中華建筑家居環境文化的重要意義;深入地對城鎮住宅的設計理念、城鎮住宅的分類和城鎮住宅的建筑設計進行了系統的探索;編入城鎮住宅的生態設計,并特辟專章介紹城鎮低層、多層、中高層、高層住宅的設計實例。
住宅小區規劃是城鎮詳細規劃的主要組成部分,是實現城鎮總體規劃的重要步驟。現在人們已經開始追求適應小康生活的居住水平,這不僅要求住宅的建設必須適應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同時還要求必須具備與其相配套的居住環境,城鎮的住宅建設必然趨向于小區開放化。在《新型城鎮住宅小區規劃》中,扼要地介紹了城鎮住宅小區的演變和發展趨向,綜述了弘揚優秀傳統融于自然的聚落布局意境的意義;分章詳細地闡明了城鎮住宅小區的規劃原則和指導思想、城鎮住宅小區住宅用地的規劃布局、城鎮公共服務設施的規劃布局、城鎮住宅小區道路交通規劃和城鎮住宅小區綠化景觀設計;特辟專章探述了城鎮生態住區的規劃與設計,并精選歷史文化名鎮中的住宅小區、城鎮小康住宅小區和福建省村鎮住宅小區規劃實例以及住宅小區規劃設計范例進行介紹。
城鎮的街道和廣場,作為最能直接展現新型城鎮化特色風貌的具體形象,在城鎮建設的規劃設計中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不但要使各項設施布局合理,為居民創造方便、合理的生產、生活條件,同時亦應使它具有優美的景觀,給人們提供整潔、文明、舒適的居住環境。在《新型城鎮街道廣場設計》中,試圖針對城鎮街道和廣場設計的理念和方法進行探討,以期能夠對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的街道和廣場設計有所幫助。書中闡述了我國傳統聚落街道和廣場的歷史演變和作用,分析了傳統聚落街道和廣場的空間特點;在剖析當代城鎮街道和廣場的發展現狀和主要問題的基礎上,結合當代城鎮環境空間設計的相關理論,提出了現代城鎮街道和廣場的設計理念;分別對城鎮的街道和廣場設計進行了系統闡述,分析了城鎮街道和廣場的功能和作用,街道和廣場設計的影響因素以及相應的設計要點;針對我國城鎮中的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發展做了深入的探討,以引導傳統城鎮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進行較為合理地保護與更新;同時分類對城鎮街道和廣場環境設施設計做了介紹。為了方便讀者參考,還分別編入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城鎮廣場和城鎮街道道路設計實例。
城鎮園林景觀建設是營造優美舒適的生活環境和特色的重要途徑。城鎮園林景觀是農村與城市景觀的過渡與紐帶,城鎮的園林景觀建設必須與住區、住宅、街道、廣場、公共建筑和生產性建筑的建設緊密配合,形成統一和諧、各具特色的城鎮風貌。做好城鎮園林景觀建設是社會進步的展現,是城鎮統籌發展的需要,是城市人回歸自然的追崇,是廣大群眾的強烈愿望。在《新型城鎮園林景觀設計》中,系統地介紹了城鎮園林景觀建設的特點及發展趨勢;闡述了世界園林景觀探異;探述了傳統聚落鄉村園林的弘揚與發展;深入地分析了城鎮園林景觀設計的指導思想與設計原則、提出了城鎮園林景觀設計的主要模式和設計要素;著重地探析了城鎮園林景觀中住宅小區、道路、街旁綠地、水系、山地等與自然景觀緊密結合的城鎮園林景觀的設計方法與設計要點以及城鎮園林景觀建設的管理;并分章推薦了一些規劃設計實例。
新型城鎮生態環境保護是城鎮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和重要保障。因此,在城鎮建設規劃中,應充分利用環境要素和資源循環利用規律,科學設計水資源保護、能源利用、交通、建筑、景觀和固廢處置的基礎設施,力求城鎮生態環境建設做到科學和自然人文特色的完整結合。在《新型城鎮生態環保設計》中,明確了城鎮的定義和范圍,介紹了國內外的城鎮生態環保建設概況;分章闡述了城鎮生態建設的理論基礎、城鎮生態功能區劃、可持續生態城鎮的指標體系和城鎮生態環境建設;系統探述了城鎮環境保護規劃與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城鎮水資源保護與合理利用以及城鎮能源系統規劃與建設。該書亮點在于,從實用技術角度出發,以理論結合生動的實例,集中介紹了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如何從水、能源、交通、建筑、景觀和固廢處置等具體環節實現污染防治和資源高效利用的雙贏目標,從而保證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新型城鎮化 規劃與設計叢書》的編寫,得到很多領導、專家、學者的關心和指導,借此特致以衷心的感謝!
《新型城鎮化 規劃與設計叢書》編委會
2016年夏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