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體裁剪篇
- 黃珍珍 龔雪燕 王曉云等
- 977字
- 2020-01-19 11:11:27
第一節 立體裁剪的認識
一、關于立體裁剪
立體裁剪是人體成型服裝紙樣設計方法之一,是利用坯布等直接在人臺上進行造型分析,用大頭針固定從而確定服裝衣片的結構,經假縫試穿進行結構修正,最終完成服裝紙樣設計。立體裁剪在操作過程中具有直觀性、創造性及設計性。
二、立體裁剪的形成與發展
在人類發展歷史中,服裝起源于最初利用獸皮、樹葉等覆蓋身體的著裝方式,隨著人們對衣著需求的增加,服裝裁剪技術逐漸發展起來。13世紀前后,歐洲開始通過曲線裁剪技術形成立體構成服裝,在服裝上表現三維造型意識。女式衣服為上衣緊貼身體,下衣寬大蓬松,上下衣分開裁剪后縫合。15世紀,立體造型興起,出現聳胸、卡腰、蓬松裙等哥特時期的流行服裝,如圖1-1、圖1-2所示。

圖1-1 哥特式建筑

圖1-2 哥特式服裝
18世紀,出現洛可可服裝風格,凸顯三圍差別,注重立體效果,如圖1-3所示。直到20世紀20年代,設計大師瑪德琳?維奧尼(Madeleine Vionnet)將立體裁剪技術運用到生產設計中,首創斜裁法,利用人體模型進行立體造型,打破了平面裁剪直紗、橫紗的風格,使服裝立體裁剪技術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如圖1-4所示。

圖1-3 洛可可服裝

圖1-4 Madeleine Vionnet的立體裁剪
我國立體裁剪技術以日本式立體裁剪為主,近年來,美國立體裁剪技術以及意大利立體裁剪技術的不斷引進促進了我國立體裁剪領域的新發展。
三、立體裁剪基礎知識
立體裁剪是一門集人體、面料、服裝款式造型等于一體的綜合性技術,需要具備以下知識基礎。
1.人體結構特征
人體是由復雜的三維自由曲面構成的,這些基于人體的曲線和曲面是立體裁剪中結構造型的重要依據。人體是以前中心線(經過前頸點的垂直線)、后中心線(經過第七頸椎點的垂直線)為基準線的立體結構。
人體縱橫方向與服裝結構尺寸存在緊密的聯系,縱向上有坐姿頸椎點高、背長、腰節長、臂長等,橫向上有頸根圍、胸圍、腰圍、臀圍、大腿根圍、膝蓋圍等,這些尺寸決定著服裝的整體造型。
2.面料特性
面料決定著服裝的外觀、舒適性及耐用性,掌握面料纖維結構特性及后處理知識,能更好地進行服裝造型設計。
在立體裁剪中,面料紗向的確定、面料拉伸性能、面料懸垂性能等對服裝結構、造型、松量的選取具有重要作用。在利用白坯布進行立體裁剪時,還要考慮到白坯布與實際布料之間存在的差異性。
3.服裝款式造型
服裝款式造型既要符合審美藝術,又要滿足人體穿著功能,所以服裝造型藝術知識和服裝松量分配是服裝技術核心的必備基礎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