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出版前言

《中華民國史人物傳》是在《民國人物傳》十二卷本的基礎上,經(jīng)過修訂增補,擴編而成。

《民國人物傳》的編撰工作,始于1972年9月。當時,根據(jù)周恩來總理的指示和1971年全國出版工作會議的精神,近代史研究所接受了編撰中華民國史的任務,隨后,在李新先生的組織和領(lǐng)導下,近代史研究所成立了中華民國史研究組(1978年改稱中華民國史研究室),擬訂了編寫多卷本《中華民國史》和《中華民國大事記》、《中華民國人物志》、《中華民國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專題資料)》的編撰計劃。雖然在當時的條件下,學術(shù)研究事業(yè)面臨著種種的困難,但是,負責人物傳編撰工作的同志們?nèi)匀槐M心盡力,在1973年12月編輯完成、由中華書局內(nèi)部出版發(fā)行《中華民國史資料叢稿·人物傳》第一輯。此后,我們不斷積累研究的成果(至1988年共計出版《中華民國史資料叢稿·人物傳》23輯),并以此為基礎,于1978年8月由中華書局出版發(fā)行《民國人物傳》第一卷,成為1949年以后中國大陸公開出版的第一本民國人物傳記集,以此為契機,民國史研究事業(yè)由起步而發(fā)展而繁榮,成為今日中國歷史學研究中最具活力的斷代史研究領(lǐng)域。

編寫《民國人物傳》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大體已如李新先生在本書第一卷出版前言中所列明:1.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充分占有材料,認真進行研究;2.用記敘文,通過具體事實表現(xiàn)傳主的生平,不作過多的評論;3.真實可信,事實確實無誤,凡有疑問者寧可不寫或存疑;4.反映傳主的全貌而又有重點與特點,有詳有略;5.用白話文,文字力求簡練,引文注明出處。上述要求,既反映了學術(shù)研究應該遵循的基本原則,又有對于人物傳記編寫的具體指導,是科學的,實事求是的,尊重學術(shù)規(guī)律的,并在民國人物傳編寫的實踐過程中,被證明是正確的,發(fā)揮了其應有的指導作用。《民國人物傳》第一卷及其以后各卷出版時所引起學術(shù)界乃至社會各界的廣泛關(guān)注和好評,也說明了上述原則對于民國人物傳編寫工作的重要意義。

《民國人物傳》的作者,早先主要是民國史研究室的研究人員,隨著收錄人物的不斷增多,作者的隊伍也在不斷擴大,先后參與其事者有近百人,而在晚近出版的各卷中,邀約的外稿已經(jīng)占到多數(shù)。對于海內(nèi)外民國史研究專家學者給予本書編撰的熱心支持,我們一向心存真誠的感激!正是由于得到各方的大力支持和協(xié)作,才使本書得以最終完成,并保證了所撰傳稿的學術(shù)質(zhì)量。

《民國人物傳》的編輯工作,最初由李新先生和孫思白先生負責主持,他們還擔任第一、第二卷的主編,對本書的編輯方針、撰寫方法、人物選題、寫作文風以至技術(shù)處理等等,多有貢獻。自1981年第三卷出版時起,宗志文、朱信泉、嚴如平、熊尚厚、婁獻閣等先生接續(xù)擔任各卷主編,并請李新先生和孫思白先生分別擔任第三至六卷的校閱工作。李宗一、耿云志、林印、李靜之、陳民、齊福霖等先生也曾參加過部分人物傳稿的審訂工作。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歷任領(lǐng)導、近代史所科研處和圖書館、海內(nèi)外不少學術(shù)機構(gòu)和檔案圖書典藏部門、民國史研究的諸多學者以及其他一些單位(如中國建設銀行信托投資公司)與個人,都對《民國人物傳》的編寫工作予以各種形式的支持,對此我們表示衷心感謝!尤其是對《民國人物傳》的撰寫和編輯工作作出開創(chuàng)性貢獻的李新先生、孫思白先生以及作者和編者中已經(jīng)故去的前輩學者,更當表示我們發(fā)自內(nèi)心的敬意!

負責出版《民國人物傳》的中華書局,從前總編輯李侃先生到書局歷任領(lǐng)導以及歷史編輯室的編輯諸君,始終如一,無論出版市場和內(nèi)外環(huán)境如何變化,總是為《民國人物傳》的出版開綠燈、給方便,傾盡其力,精心編校,功莫大焉!

2005年,《民國人物傳》原計劃編撰的十二卷由中華書局全部出齊,共收入傳主861人,篇幅約380萬字。不過,隨著民國史研究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民國史資料的不斷開放,民國史研究環(huán)境的不斷變化,本書也還存在若干的不足之處,諸如有些應收錄的人物尚未收錄,有些已收錄人物的生平經(jīng)歷還有缺失,個別人物的史實還有訛誤之處,人物評價可能還不夠全面客觀,等等。我們本有在全書出齊后進行修訂增補的計劃,學術(shù)界乃至社會各界也有這樣的殷切期望,因此,2006年,我們決定對《民國人物傳》進行全面的修訂和增補,主要工作是:對已出各卷收錄的人物傳進行修訂,補正缺失、錯訛之處,修正不妥的評價;對未收錄而應收錄的人物,盡力增補;統(tǒng)一全書的技術(shù)處理,編排收錄人物的索引,以利讀者的利用;等等。我們認為,應在修訂、增補的過程中,盡量利用近些年來新開放的民國史資料,吸收學術(shù)界新的研究成果,盡力做到客觀求實,反映歷史的本來面目,并以此為這次修訂、增補工作的基本方針。經(jīng)過修訂和增補,全書更名為《中華民國史人物傳》,共收錄民國時期的歷史人物傳記共978篇,計約500萬字,征引資料更全面,人物生平更豐富,歷史評價更求實,并采用統(tǒng)一的編排方式,全部八卷一次出齊。至此,我們堪可以新版的《中華民國史人物傳》告慰于民國史研究事業(yè)的諸位開創(chuàng)先進、學界同仁以及廣大始終關(guān)注并支持民國史研究事業(yè)的熱心讀者。

在本書修訂、增補的過程中,已出各卷的人物傳作者提供了各自的修訂稿,也有許多新的作者加入撰寫工作,提供了新收錄人物的傳稿。原先負責主持人物傳編寫工作的朱信泉、嚴如平、宗志文、熊尚厚、婁獻閣諸位先生,已經(jīng)離退休多年,本應安享晚年,但他們克服年高體弱的困難,本著退而不休、善其始終的精神,繼續(xù)參加修訂、增補工作,分工合作,認真負責。此次修訂工作得到中國社會科學院及近代史研究所領(lǐng)導一如既往的大力支持,并促成本書列入中國社會科學院重點研究課題。民國史研究室的趙利棟副研究員擔任課題主持人,任勞任怨,不計名利,為本書修訂、增補的完成作出很大的貢獻。全書既有文稿的修訂由朱信泉、趙利棟通讀審定,新增文稿由趙利棟編輯、審定,全書清樣由趙利棟審閱校訂。中華書局編輯部歷史編輯室諸位先生,對于本書的編輯成稿貢獻良多。值此《中華民國史人物傳》修訂、增補工作完成之際,對于所有曾經(jīng)為本書撰寫、編輯和出版作出貢獻的各界人士,我們謹在此致以由衷的謝意!

《中華民國史人物傳》的修訂、增補工作雖已告成,但是我們深知,囿于我們的研究水平和主客觀條件的限制,本書仍然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諸如還有少數(shù)應收錄的人物,或因其生平資料難覓,或因種種原因難以下筆,只能暫付闕如;少數(shù)已經(jīng)收錄的人物傳記,也還存在利用史料不夠、生平敘述有缺等問題;有些已出人物傳的修訂,因為原作者已故或其他原因,敘述和評價還存有當年寫作時代的痕跡;等等。所有這些不足之處,正是我們今后應當著力改進的方面。我們希望每過若干年,都能對本書進行新一輪的修訂和增補,使其不斷完善,成為學界研究民國人物和社會各界了解民國人物生平的可靠的、必備的參考著作,并經(jīng)此而使民國史研究事業(yè)生生不息,代有傳人。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

2011年5月28日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灌云县| 天柱县| 九江市| 焦作市| 揭东县| 莒南县| 化德县| 重庆市| 大同市| 南充市| 微博| 新余市| 桃江县| 中宁县| 无为县| 通山县| 美姑县| 合肥市| 青田县| 安达市| 普兰店市| 鹿邑县| 老河口市| 陇川县| 紫金县| 浠水县| 长兴县| 定州市| 台江县| 镇平县| 揭东县| 舟山市| 富宁县| 红桥区| 买车| 蒲江县| 隆林| 天全县| 中宁县| 灌阳县| 阳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