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節結構與方言分組:鄂東南方言的個案研究
- 李佳
- 1145字
- 2020-12-04 18:26:40
1.3 湘方言與贛方言
在諸多方言分組中,吳湘、吳閩方言關注程度最高。近年來,隨著湘贛方言研究的深入,二者的緊密聯系逐漸進入學界的視野。
湘贛關系的第一層含義,是其在全國大方言中的地位相近。項夢冰(2007)用古微母字今讀m、古日母字今讀?、古濁上字今讀、是否有-m尾韻和“五”字今讀五條同言線對漢語方言進行了宏觀分組,其中前三條同言線恰好框定湘、贛兩大中部方言。項文漢語方言分組優選方案中,中部方言屬南而不屬北,表明湘贛方言主體仍為南方方言,是南方方言中官話化程度最深的一類,即:

湘贛關系的第二層含義,是其歷史音位的對當。湘贛方言的音系面貌差異較大,通過比較塞音、塞擦音發音方法對立項數這一共時標準,就能對其核心區方言加以明確認定。但除此之外,我們更多地看到,在比古全濁聲母演變更為晚近的歷史條件方面,如知章莊分混,泥來母、疑影母分混,非組曉組分混,送氣分調等,湘贛方言在演變階段上都頗為接近,李冬香(2007)對此進行了全面總結,我們摘錄如表1-3。
表1-3 湘贛方言音韻共性

對于中古全濁聲母歸并這一湘贛方言最重要的區分點,新近研究也有一些不同于以往的發現。陳暉(2006:39)指出,湘方言中古全濁聲母清化后無論平仄都讀不送氣音的傳統觀點有失偏頗:
古全濁聲母入聲字清化后大多數讀送氣音,這一現象在湘方言中分布很廣泛,不僅廣泛存在于婁邵片及辰溆片,衡州片及長益片(長益片主要是口語常用字)的部分地點也存在這種現象。
湘方言與贛方言的音類接近、音值迥異,在韻母表現最為顯著,往往同音關系大體一致,但卻完全無法通話。這一音值差異的實質是什么?造成湘贛方言音類、音值互動關系的原因又是什么?我們認為,可以嘗試從音節結構及音節結構的接觸中尋找答案。
江西向湖南的移民有較為明確的歷史記載,不僅方向、源地和目的地清晰,移民方式、土客對比等細節也有歷史地理學家專門解讀,后文將詳加摘錄。這里我們換位思維,對移民路徑做一揣測。長江是連接江西、湖南兩省的天然紐帶,又分別與鄱陽、洞庭兩大水系相連,自然可以建立“贛—鄱陽—長江—洞庭—湘”的水路通道。
陸路方面,幕府—羅霄山脈是江西、湖南兩省的天然屏障,其間雖道路眾多,但能提供大容量通過能力的大體上有南北中三條。橫貫贛中、湘中的南昌—新余—宜春—萍鄉—醴陵—長沙一線,連接江西、湖南兩省核心區,是最為重要的湘贛通道,也是滬昆鐵路、滬瑞高速兩大干線的組成部分。贛南、湘南至今尚無干線相連,但吉安—井岡山—茶陵—安仁—衡陽一線,已確定為衡茶吉鐵路的走行線。這兩大交通線沿線的贛方言,都有一些不同于主體贛方言的特點。
贛北、湘北、鄂東南方向,除幕府山的若干埡口可供通行之外,最主要的仍是沿長江河谷的九江—陽新—鄂州—武昌一線,即武九鐵路的走行線。該區域內的鄂東南方言即是“音類接近、音值迥異”特點的集中匯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