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這本書的基礎是李佳的博士論文。從碩士到博士,李佳跟我整整七年!他的書稿付梓中華書局,真為他高興。再次捧讀,仍是當年的驚嘆——文字簡約,讀來很舒服;信息量大、視野開闊,又不得不反復推敲才能跟上其思路。

本書所研究的鄂東南方言,地處鄂贛湘三省交界,內部分歧大,被學界公認為湘贛過渡方言或湘贛混合方言。研究這種方言,特別是其形成的歷史,有相當的難度:鄂東南移民與湘贛兩省人口的關系涉及多個歷史時期,錯綜復雜;該地區方言與湘贛兩大方言的關系,特別是不同歷史時期與贛方言或湘方言的關系,變化過程和變化動因均有待分析。李佳的研究結合移民和方言的關系確定該區方言的源頭及后期的演化和接觸進程,從而離析出演化和接觸兩類性質不同的過程,并分析出兩種過程中均存在人類語音普遍的類型學特征(音節結構類型)作用的主線:

第二章用一張表詳細介紹了沙市以下荊江河段的發育過程、云夢澤的形成瓦解與洪湖的擴展,這些地理環境的變更與當前鄂東南地理上的相對封閉性、內部東西兩片的分別、移民開發垸田的時間密切相關。再用一張大表具體說明了該區域歷代行政區劃變化、大規模移民及長期屯軍等重要事件的時間,為鄂東南人群與贛人、湘人的關系梳理出了基本的線索。

第三章簡單介紹鄂東南方言的聲韻調,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重點分析其地域內部音系的分歧點和共同點,并粗線條地梳理出該區與湘、贛在聲韻調上最主要的異同、這些異同所反映出的鄂東南方言的源頭及歷史深度。之所以要在研究甫始就做這樣的梳理,是因為鄂東南方言聲母和聲調的歷史探源相對簡單:(1)聲母屬于全濁歸次清的贛方言型,通山一地歸全清其實只限于城關等極少數點,微母日母、知章莊、泥來等其他標準則無法用來確定鄂東南的源頭是贛還是湘;(2)聲調比湘贛都更為簡單,但贛的聲調可以直接地作為該區的源頭,而湘則比較復雜,特別是入聲除長沙一點之外均有派入陰聲的后期演變,無法直接作為入聲基本獨立一調的鄂東南聲調的源頭。與聲母聲調不同,鄂東南地區韻母的區內分歧、與湘贛的異同及異同關系的歷史深度相對復雜:(1)從韻尾看,區內分為兩片:西南方向各點的各種韻尾保留較好(與北贛方言類似),而東北方向則韻尾有較多的弱化或脫落(與多數湘方言類似);(2)從主元音看,李佳在前人基礎上,以《切韻》重韻是否合流和十六攝開合四等是否合流作為標準,總結出全國方言韻母合流時間深度的兩個蘊含系列,用以為鄂東南方言韻母的歷史時間深度定位:

①支脂有別(閩)?咍泰有別(吳、贛、[鄂東南個別點])?覃談有別(贛、[鄂東南一半])?魚虞有別(湘、贛其他、[鄂東南全部]);也即,以《切韻》重韻系統為出發點,鄂東南有一半方言可探源到保留《切韻》重韻較多的北贛方言,早于十六攝,也早于湘方言。

②江攝近通(閩客)?三、四等有別(吳)?豪肴有別(粵、贛)?咍皆、寒山、曾梗有別(贛湘其他、[鄂東南幾乎全部])?桓山有別(江淮、新湘)?果假、灰皆有別(其他官話)。也即,以宋代十六攝為出發點,可看出宋之后鄂東南在十六攝及開合四等的合流問題上的進展:比閩客、吳、粵、贛快,比新湘和官話慢,與贛湘其他基本同步。

通過這一章梳理,論文研究的主線得以確定:以不同韻尾的韻母為分類觀察的對象,以宋十六攝系統為考察的起點,通過今贛湘兩方言和鄂東南內部的多點比較,重建其共時差異所反映的歷時變化過程,分析其變或不變的動因。

之后進入研究的主體,以十六攝為起點,分蟹假果(主元音為低的無尾與i尾韻)、遇效流(u尾與主元音為u的無尾韻)、前鼻尾韻、后鼻尾韻四大部分來討論。四部分均先用一張表介紹通語變化,再描寫贛方言各地的表現、湘方言各地的表現、鄂東南各點或近贛、或近湘的表現及內部分片的標準,之后重點分析其歷時的變化過程及變或不變的動因。贛方言音系的基點是歷史深度至少可探及宋代通語的CVC音節結構和主元音系統格局:贛方言完整保留了宋代通語的韻尾,各攝主元音因此不似湘方言那般鏈式高化,假二占據主元音系統格局的前低元音位置;與贛方言不同,湘方言則多為CV音節,韻尾普遍弱化或脫落,單元音的增多使得各攝主元音發生了平行的鏈式高化,蟹攝二等代替假二占據系統格局的前低元音位置,而假二被擠壓到后低元音,在多數方言點還高化為o等后中元音。在贛湘對比的基礎上再看鄂東南:鄂東南的西片方言直接承繼了北贛的CVC音節結構和主元音格局;東片方言則雖然與湘方言一樣有主元音平行高化鏈,但各主元音所轄字音卻差距甚大,特別是入聲字歸屬哪個主元音與湘方言完全不同。李佳指出,與西片不同,東片有在不同時期分別受外源和內源因素影響而引發的兩次大的音系變化:第一大變化發生在宋代,該片在這一時期發生了音節CV化和多攝主元音的平行高化。這一變化是外源性因素引發的:北贛移民在所說贛方言的基礎上,受原住民或周邊方言中與湘相同的CV音節結構的感染而發生,從而使該片方言表層的韻母格局變得跟湘方言十分相似。但要注意的是,這種變化僅限于表層音系的“感染”而不是改變同源關系的“融合”或“替換”,因為其字音分合關系仍與湘方言完全不同。第二個大變化是在宋之后的某個時期,已經CV化的音節,又因元音的平行高化、高或次高元音的高頂出位而重新出現CVC式音節(如i復化為ai),這一變化是音系自身的內源性調整造成的。

近幾十年來贛、湘、鄂東南方言均各有相當全面的多點共時描寫和相當深入的對比分析。李佳對已有的高水平研究有很好的辨別能力并真心尊重,不僅詳細說明材料出處,而且盡量全面地介紹這些學者的對比分析,特別點出其中的亮點。但是,不同的研究有不同的主題和研究思路,如何把前人已有的高水平研究成果運用到另外的主題和思路中,體現出李佳的功力。李佳低調,但文中每張表的材料經他精心的重排,卻是很好地貼合了他的研究主題和思路,顯示出了新的價值。

李佳囑我,多說不足,少說優點。我感到該研究的不足是:(1)自己田野調查得到的第一手材料偏少;(2)文字簡約太過,表多而文字說明少,以致有些地方缺少為什么要列舉某些材料的銜接。在第一段中我說“不得不反復推敲才能跟上其思路”,其實不完全是贊語。

李佳寡言,卻總能出我意料。2003年他讀完華中師范大學本科來報考北大研究生時,好像還沒有自己的主攻目標。碩士導師由教研室分配,我說了句“給我個男生吧”,李佳就分給了我。那時我正忙于漢語韻律的研究,希望他主攻我的另一研究方向——歷史語言學,卻幾乎無暇顧及他。后來發現,李佳真的十分適合并真心喜愛這個方向。他在湖北出生長大,卻學會了粵方言、閩南方言和客家話;到北大后還選修了德語、法語、俄語、日語和梵語!他學南方方言有自己獨特的方法,先從電臺的港澳臺粵閩客節目和粵語歌曲中學會很多單句,之后才到我這里來借記有粵閩客字音的方言調查字表去復印。這種方法使他能夠在交際中聽說這些方言(雖然不一定熟練),不像我只知道字音的對應規則但無法聽說和交際。

我們教研室歷史語言學的相關課程較多,比如徐通鏘老師的語言學方法論,保亞的語言接觸研究,王超賢的印歐比較語言學、類型學語料分析等等。特別是王超賢老師,除運用啟發式教學,輔導學生從網上查找不同語言的資料,分析與漢語、英語類型完全不同的陌生語言之外,還在業余時間組織學生成立興趣小組(印歐小組)開展科研,自費帶領學生到首師大、南開等高校開展校際學術交流,帶來了不求短期科研數據、只求從容享受科學新知的科研新風。李佳的研究視野和語料分析能力,很多是受惠于王超賢老師。

生于武漢的李佳從小就向往武漢大學,向往那里濃厚的人文氣息和美麗的校園;所以當武漢大學中文系愿意提供他教員的崗位,他毫不猶豫就簽約了。工作后我們還一直保持聯系。他很努力,在武大不斷地明顯進步。本來我一直擔心講課會是他的弱項,但他通過精心制作電腦課件達到了很不錯的課堂效果。除了中文系的教學工作,他還兼任教育部設在武大的中國語情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的工作。雖然對多種南方方言和多種外國語言饒有興趣,但對于國家通用語的重要性,他在北大時期就多有理論上的關注,去武大后又做了一些新的思考。本書李佳的前言我很喜歡,它體現出一種不同于鄉愁但同樣深刻動人的家國情懷。

王洪君

2017年3月于承澤園

前言

大凡對方言感興趣的人,想必兒時都有著較為復雜的語言環境。以我自己為例,幼時方圓五公里范圍內,聚集著鋼鐵、石化、發電、造船、建筑、機械、鐵路、港口等不同行業來自全國各地的建設者。在工廠、機關、學校等公共場合,他們操著南腔北調的“地方普通話”,書寫著新中國工業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在家庭、鄰里、親友等私人場合,他們又講著各自的方言,演繹著一段段悲歡離合的故事。

在這一環境里長大的我,從小就有兩個身份:一個是寄居南方的北方人,常常眼里凝望一江春水,心中卻在幻想著那個天寒地凍的故鄉;一個卻又是土生土長的南方人,愛用腳步、單車去丈量這片青山秀水、魚米之鄉。這種復雜的情感帶來了復雜的語言體驗:作為前者,享受著前后鼻、平翹舌、鼻邊音天生能分帶來的優越感;而作為后者,卻也天生充滿了對南方方言的好奇心。

在那個終日與廣播相伴的年代,將好奇心點燃的是相聲、越劇、評彈以及后來的港臺歌曲。印象最深的兩段相聲,一個是侯寶林先生的《戲曲與方言》,其中對南北方言惟妙惟肖的模仿,即使今天聽來仍令人叫絕;一個是蘇文茂先生的《寧波話》,其中對寧波話與音符關系的比擬看似笑談,若干年后卻啟發著我博士論文的寫作。20世紀八九十年代涌入內地的香港歌曲更是舉不勝舉,會唱幾句廣東話歌曲成為那時的時尚。

誰曾想,粵方言和吳方言這兩種少年時代接觸最多的東南方言,居然成為日后我觀察漢語語音演變的兩個窗口,因為它們的韻尾差異代表著漢語方言的兩個極端:粵方言極繁而吳方言極簡。直到接觸了閩南方言,發現其居然繁簡兼有,于是總想知道歷史上到底發生了什么,才會形成這樣的狀況。當然,這里的“繁、簡”都是就共時音值而言的,歷時的音類還有著更為復雜的情況。

等我進入歷史語言學的領域,才知道這種整齊劃一的音變稱為“條件式音變”。從人類語言演變的一般情況來看,“條件式音變”其實是一個常態,反映了音變發生時,由于不同言語社團在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水平差異,造成的全民性的、系統性的語言習得或語言排異。語言上的習得實際上是不同人群相互融合、彼此接納的過程,漫漫歷史長河,強制性的習得固然難免,但更多的是出于自發、自覺、自愿,通過語言的學習去追求更為美好的生活方式。而語言上的排異則是不同人群相互疏離、彼此切割的過程,微觀上形成新的言語社團和人群身份,宏觀上形成新的方言、語言和族群身份。這兩類現象交織在人類社會的發展演進之中,形成了分分合合的滾滾洪流。

整齊劃一是一種常態,參差錯落同樣是一種常態。同歷史的發展類似,語言的演變其實最早起源于某個特定時空中的某個或某些特定個體,在一定條件下,這些個體所負載的演變動能如多米諾骨牌般四散開來,向更廣闊的時空傳遞。在通訊落后的農業社會,傳遞的效率極低,可能要百年才能傳遞百十公里;更有可能在傳遞過程中,在某個地理空間、社會空間甚至語言系統內部能量就已消耗殆盡,從而留下殘跡。因此可以認為,這類“離散式音變”是沒有成功的“條件式音變”。另一方面,就像歷史總免不了意外,在語言演化的洪流之中也總會出現一些漣漪,造成“每個詞都有自己的歷史”,在今天的“自媒體”時代,這類離散式的語言演變幾乎每天都在上演。

對于世界絕大多數言語社團而言,這兩種模式大概足以解釋其中千變萬化的各類音變;而對于漢語社團而言,這兩種模式雖然也普遍存在,但遠非故事的全部。首先,漢語社團語言上“一音、一形、一義”的三位一體被方塊字牢牢固化,成為跨越時空的精神紐帶;其次,在各個大一統朝代,權威方言的字音通過文傳教習進入各地方言,形成了一字兩讀、多讀甚至聲韻調混讀的獨特景觀。這類“疊置式音變”完全不同于前兩種演變模式,是漢語社團數千年來保持統一性與多樣性并存的重要機制。此外,由于漢民族與周邊少數民族的長期接觸、融合,“語言聯盟”在漢語發展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是漢語語音區域特色的主要來源。

由于精力、能力所限,這本小書主要處理的仍是“條件式音變”,對其他音變模式僅有零星涉及。我們相信,由于“條件式音變”規律性強、可控度高,即使對這一領域了解較少的讀者,也能通過這一模式很快上手,為進一步理解“離散式音變”和“疊置式音變”打下基礎。同以往研究相比,我們最重要的推進是將音節結構作為理解湘贛乃至整個東南方言音系差異的樞紐。對于縱貫整個中華民族歷史的漢語方言而言,這個想法也許太過簡單,也太過理想化,但從前人研究的種種跡象來看,似乎也不失為一個討論的角度。

而這本小書以為個案的鄂東南地區,恰是湘、贛、官話三大方言的交匯之地,由是成為整個東南方言的西北頂點。在這里,南方與北方一衣帶水、隔江相望。上溯千年,因其南北要沖的戰略地位,岳飛練兵于此,留下“嘆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洛”的壯志;上溯百年,因其豐富的礦藏,張之洞設鐵廠,造槍炮、鐵軌于此,對尚在稚年的中國鐵路,許下“天下如一室、九州如指臂、七十萬方里之地、皆其地也、四百兆之人、皆其人也”的宏愿。每當國家陷入危難之時,中華民族自立、自強的基因總會在這片土地顯現,仁人志士南北一心、共仇敵愾,繪出多少可歌可泣的畫卷。

方言之于這片土地,是延綿不斷的歷史,也是揮之不去的情愫。這種情愫有時很狹隘,狹隘到一念間山河依舊,而故人不再的傷感;這種情愫有時也很博大,博大到幾代人吐故納新、繼往開來的氣概。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希望這本小書對方言語音接觸、歷史方言格局演變的點滴思考,能對客觀認識方言的形成與發展起到積極作用,讓方言文化不為符號所累,真正成為維系家國情感、增進社會和諧的正能量。

南方和北方,他鄉與故鄉,這兩個我人生中不斷糾結的主題,其實僅僅來自我的祖輩年輕時一個簡單的決定。跟當時千千萬萬有志青年一樣,他們聽從祖國的召喚,從林海雪原到茫茫戈壁,從雪域高原到萬里海疆,哪里有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在哪里建功立業就把哪里當作故鄉。他們當然也有糾結、也有思念,可他們卻總把糾結埋在心底,把思念藏在一封封家書和最后那紙沉甸甸的電報里。

謹以此書,緬懷他們和他們的時代。

著者謹識

丙申八月于武昌

第一章 緒論

1.1 音節與音節結構

音節是上承韻律、下轄音段的樞紐性語音結構單位,其功用:

一曰切分。詞是語流切分的習慣性單位,連續語流所以能解,詞界之上須依靠語義、語用驅動的各類停延,詞界之下則有賴于音節的切分。漢語術語稱“音節”,“節”字即側重于切分。

一曰配列。雖然同樣遵循線性原則,詞法、句法乃至語篇層面的配列是自主、可控的,而音段層面的配列則是不自主、下意識的。英語術語稱syllable,源自希臘語συλλαβ?,乃取詞根lab-(抓、取)加前綴syn-(同、共)組成,本意偏重于配列。

音節與語素的關系是影響語言形態類型的重要參數,單音節的古典漢語是典型的孤立語,多音節的日語和俄語分別是典型的黏著語和屈折語。單音節不僅是東亞大陸語言的重要地域特征,也是漢語族內部同一性以及漢語族與壯侗、苗瑤語族發生外部關聯的重要基礎。

現代漢語方言缺乏復輔音,絕大多數方言不允許存在雙韻尾,因此漢語的音節結構可用CGV(C/G)加以概括。聲母、介音、主元音、韻尾四部分,不同方言各有差異,但最著者仍在韻尾一項。因此,本書的“音節結構”重點指韻尾。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沙田区| 子洲县| 舒兰市| 长岛县| 绥棱县| 宣汉县| 文成县| 天全县| 沙河市| 洛宁县| 乐清市| 固始县| 阳曲县| 梁河县| 东兰县| 汽车| 永善县| 饶河县| 白朗县| 鄢陵县| 佛冈县| 文昌市| 商城县| 青阳县| 青川县| 朝阳县| 永清县| 宁陕县| 无锡市| 蒙山县| 噶尔县| 沙湾县| 浑源县| 界首市| 上林县| 京山县| 镇宁| 旌德县| 黔东| 宜良县| 扎赉特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