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1 鄂東南的區(qū)域概況

2.1.1 鄂東南的地理環(huán)境

按照《湖北省志·地理志》(湖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1997:297—299)的地貌區(qū)劃方案,鄂東南九縣分屬兩個地貌大區(qū)、四個地貌小區(qū)(如圖2-1,據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底圖繪制):

0024-01

圖2-1 鄂東南及周邊地區(qū)政區(qū)、水系、交通圖

I. 鄂西山地地貌大區(qū)

II. 鄂中平原地貌大區(qū)

  II.3. 鄂南江漢湖積沖積平原地貌中區(qū)

   II.3.B. 荊南長江水網湖沼平原地貌小區(qū)——監(jiān)利

III. 鄂東低山丘陵地貌大區(qū)

  III.2. 鄂東長江河谷湖沼崗地平原地貌中區(qū)

    III.2.B. 鄂東長江南岸河谷湖沼崗地平原地貌小區(qū)

          ——武昌、鄂州、黃石

  III.3. 鄂東南幕阜山低山丘陵地貌中區(qū)

    III.3.B. 幕阜山北麓喀斯特化丘陵地貌小區(qū)

          ——咸安、嘉魚、蒲圻、大冶、鄂州等地

    III.3.A. 幕阜山低山地貌小區(qū)

          ——通城、崇陽、通山、陽新各一部分

江南八縣以及武昌、鄂州、黃石等地可以近似地看作是以南面的幕阜山為斜邊、西北和東北面的長江為直角邊的直角三角形,地貌類型可一分為三:

(1)最北的III.2.B,雖“崗丘、孤山所占面積的比重也較北岸平原上略大,地表結構比較復雜”,“但總的來說仍以湖積沖積平原為主,不失河谷平原本色”。該區(qū)域產業(yè)結構以重工業(yè)為主,人口較密集,方言歸入西南官話武天片。

(2)其南部的III.3,“位于幕阜山及其北坡,東以鄱陽湖平原邊緣為界,西以洞庭湖邊緣為界,北以鄂東長江河谷平原為界,突立于鄂湘贛三省邊界地區(qū),是一個以丘陵為主的剝蝕侵蝕低山丘陵區(qū)”。III.3.A為幕阜山核心區(qū),以農業(yè)為主;III.3.B則為幕阜山與長江河谷平原的過渡地帶,礦產資源豐富。

(3)監(jiān)利與江南八縣的地貌類型相差較大,它與江漢平原歷史及荊江(長江中游枝城至城陵磯段稱荊江)河道演變密切相關。對于沙市以下荊江河段的發(fā)育過程及云夢澤的歷史演變,張修桂(2006)的研究最為深入和權威,我們摘錄整理如表2-1(重要事件以黑體表示)。

表2-1 沙市以下荊江河段發(fā)育過程及云夢澤簡史

0026-01

一言以蔽之,由于構造上屬凹陷盆地,監(jiān)利本身成陸較晚,其歷史與江漢平原和洞庭湖地區(qū)更為緊密,而與江南八縣相關度較小。

2.1.2 鄂東南的政區(qū)沿革

在初步了解鄂東南地區(qū)的自然地理狀況之后,我們據《中國歷史地圖集》和相關縣志,將該區(qū)秦漢以來的建制沿革整理如次頁表2-2(前標數字1、2、3為行政單位層級,黑體為上級行政單位治所;附注為縣志摘錄)。

當代的鄂東南(江南八縣)是武漢(江南四區(qū))、鄂州、咸寧、黃石四個二級行政單位并立,然而由清上溯至北宋,實際上大致顯示出東西對立,即現在的黃石地級市加上通山縣,曾長期獨立為興國州(軍),具有二級(宋元)或準二級(明清)行政單位的地位。而六朝以至秦漢,現在的崇陽、通城乃至蒲圻縣域又曾長期歸屬長沙郡(南齊為巴陵郡),與鄂東南其他地域形成南北對立。監(jiān)利較為特殊,由于大江阻隔,它一直歸屬江北的荊州,從未與江南八縣共處同一二級行政區(qū)內。

2.1.3 鄂東南的人口遷徙

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鄂東南地區(qū)既有封閉性,又具開放性。封閉性在于南面的幕阜山、西北和東北面的長江所形成的自然阻隔,開放性在于其地扼三省交界,同外界始終保持密切聯系。宋代以前的移民狀況,載籍事件較少,相關研究缺乏。而宋代以后,移民事件頻出,其中對鄂東南地區(qū)的歷史進程產生深刻影響者,可概括為三:

一是興國軍的設立。有宋一代,邊患日篤,全國遍設州軍。陽新地理位置十分險要,《讀史方輿紀要》稱其“襟山帶江,土沃民萃;西連江夏,東出豫章,此為襟要”。宋初(977)即以陽新為中心置永興軍,次年改興國軍,轄興國、大冶、通山三縣,其后三百年一直隸屬江西,至元至元三十年(1293)始還湖廣。

表2-2 鄂東南建制沿革簡表

0028-01
0029-01

注:A民國二年(1912)改武昌府治江夏縣為武昌縣,改原武昌縣為壽昌縣,民國三年復改鄂城縣。1950年并石灰窯、黃石港工礦區(qū)為黃石市。1965年通山劃歸咸寧地區(qū)。

B崇陽、通城紹興五年(1135)合并,十五年(1145)復析。

C景德四年(1007)避太祖陵諱改咸寧縣。崇陽開寶八年(975)始名、諸山從聚、故名。熙寧五年(1072),通城析鎮(zhèn)為縣。977年置永興軍,次年改興國軍、太平興國之略。

D南唐保大十一年(953)置嘉魚縣。955年永安場升永安縣。吳改唐年為宗陽,南唐復稱唐年。964年置通羊、青山二鎮(zhèn)。967年置大冶縣、大興爐冶之略。

E代宗大歷三年(768)割江夏縣南境置永安鎮(zhèn),為咸寧建制之始。天寶二年(743)于下雋故地置唐年縣、仍并樂化地。元和間升縣西錫山市為通城鎮(zhèn)。

F沙陽、陳屬上雋。南梁大同五年(539),置上雋郡、析下雋地為樂化縣。崇陽仍為下雋,今通城分隸樂化、下雋,兩縣分治。

G黃初二年(221)孫權都鄂,取以武而昌之意改鄂為武昌。劃江夏郡東立武昌郡,領武昌、下雉、陽新、柴桑、尋陽、沙羨六縣。吳析華容置監(jiān)利。

H沙羨,高祖六年(前201),分南郡置下雋,治所在今崇陽境,前202年屬長沙國。

二是垸田的開發(fā)。雖然監(jiān)利魏晉之時即已置縣,但直至唐代云夢澤瓦解之后,才真正得以開發(fā)。據石泉、張國雄(1988)的研究,北宋至南宋孝宗乾道、淳熙年間,江漢平原腹地仍是蘆蕩荒湖、地廣人稀的水鄉(xiāng)澤國;南宋理宗端平、嘉熙年正值宋蒙大戰(zhàn),為安定后方,解決軍糧供應,當時負責長江中游防務的孟珙動用軍民,通過封堵穴口、修筑江堤圍湖造田,取得顯著效益,軍糧供給由虧而盈。垸田即因南宋后期的官屯而興,至明清大盛。

張國雄在后續(xù)研究(1989)中指出,垸田真正進入快速、全面開發(fā)是在明代,明中期的成化、正德年間是垸田發(fā)展的第一個高峰。一方面明初安定統一的局面、優(yōu)惠的賦役政策以及對水利建設的重視,為大亂后垸田的復蘇和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適宜的環(huán)境;另一方面,元末動亂期間江西人為避兵災開始大批遷入湖北,洪武、永樂年間政府實行“抽遷江右士庶以實茲土”的移民政策,為垸田開發(fā)提供大量勞動力。至正德年間,民間已有“湖廣熟,天下足”的說法,表明兩湖糧食生產已經達到向外輸出的水平。

三是洪武大移民。南唐和宋代是鄂東南開發(fā)的關鍵期,現代鄂東南行政區(qū)劃的基本格局在北宋初年就已奠定,其間也有一些載籍的移民事件,但對鄂東南方言地理產生實質性影響的卻是明初的洪武大移民。曹樹基(1997:134—137)在研究“江西填湖廣”時,將武昌府分為北部平原和南部山區(qū)兩個單元來描述。

對于平原諸縣,曹先生認為,其“應當和黃州府的沿江平原一樣,充斥著來自江西的新移民”。民國《蒲圻鄉(xiāng)土志》明確記載,“元末明初,江右民族多自進賢瓦子街移居蒲圻,近月盈千累萬之盛族,皆此種類”。這說明,“蒲圻一代定居的江西移民來自南昌府”。新修《大冶縣縣志》和《武昌縣志》也指出明初大量江西移民的存在,但具體比例并不清楚。曹先生在比較武昌府平原諸縣與黃州府移民成分差異時認為,后者“饒州、南昌、九江移民數量相當”,而前者“更多的則是南昌移民”。

對于山區(qū)諸縣,根據現有的氏族材料,雖然“可以判斷武昌府南部是一個人口補充式的移民區(qū)”,但由于樣本過少,只能粗略估計“江西移民的主體應當來自南昌府,他們至少應有7萬人口”。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灵璧县| 乐陵市| 长治市| 延寿县| 泽州县| 江口县| 孟津县| 托克逊县| 梁平县| 同心县| 泰安市| 噶尔县| 天长市| 柘城县| 三台县| 怀远县| 绥江县| 敦化市| 深圳市| 嘉黎县| 龙游县| 常德市| 日土县| 横山县| 忻州市| 磐石市| 宁城县| 双城市| 乌兰察布市| 封开县| 双峰县| 昌乐县| 宁国市| 台南市| 香格里拉县| 棋牌| 玛多县| 城口县| 沅陵县| 夹江县| 定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