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悲劇哲學家尼采(陳鼓應著作集)
- 陳鼓應
- 5字
- 2020-02-28 16:26:12
生活和著作
一、澎湃的思潮
“我的時間尚未來到;有些人要死后才出生?!蹦岵稍诠录胖腥阅苷莆账淖孕?,而投下這樣的豪語。果然,他有自知之明:當他1900年辭世,死亡的腳步剛踏進20世紀的門檻,這半個世紀的歷史便跌入了他思潮的震撼之中。
1888年,一位卓著的丹麥文學批評家布蘭德(George Brandes,一譯勃蘭兌斯)在哥本哈根首次講授尼采,從此他的聲名便像烈火一般地傳播開來,報章雜志爭論著他的影響,討論他和當代思潮與聞人的關系——叔本華的哲學、達爾文的進化論、華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一譯瓦格納)的音樂、齊克果(Kierkegaard,一譯克爾凱郭爾)的實存概念、希特勒的政權、基督教、心理分析、現代德國詩壇、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及存在哲學……有關尼采論說,成千累萬的書涌現于世!
尼采的影響是澎湃而多面的,正因此,對于他的贊譽與指責也便交相飛來。當希特勒把尼采整套著作作為賀禮送給墨索里尼時,尼采的聲名高峰迭起,而他的被曲解也隨之到達了最高潮。此后,一般人對他學說中的重要觀念均產生極大的誤解:納粹故意歪曲他的思想,用他作為發動霸權爭奪戰的代言人。于是,美國的杜威,法國的柏格森,以及英國的羅素和《查特萊夫人的情人》的作者勞倫斯,統統起來駁斥尼采的思想。有些因自己思想出發點的不同而抨擊他;有些是基于愛國心的政治宣傳而誣蔑他。然而英美法思想家的謾罵,一如德國人的歌頌——都是出于斷章取義。斷章取義的詞句往往和尼采的原意完全相反。他們的曲解和誤解,使得生前飽受冷漠的尼采,死后卻一直被熱烘著。
現在,我們要在熱烘的聲浪中冷靜下來,從這位震撼著20世紀思想界的英杰的著作中,逐一探討他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