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規矩·共遵守:鄉規民約代代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眾化系列讀物)
- 王廣
- 4119字
- 2020-02-28 16:31:19
總序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與精神血脈,是中國人民的精神家園。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延續至今且依然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中華文明,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相守,又需要推陳出新,與時俱進,已經成為21世紀中華民族的共識。問題是,怎樣才能讓中華文化繼續傳下去,又由誰守下去?如何才能保障中華文化推出的“新”是中華文化的“新”,而不是流質變異的“新”,這是我們應當深思熟慮的。
北宋時期有位名叫張載的哲學家,他有四句非常流行的話:“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由于張載生于橫渠鎮,世稱張橫渠,這四句話又被后世學者稱為“橫渠四句教”。千百年來,不少學者將“橫渠四句教”作為自己的歷史使命以及為學的宗旨。往圣之學當然就是圣學,圣學即是圣道,而圣道就是“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之道,是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相傳之道。此道之相傳,唐代哲學家韓愈稱之為“道統”。韓愈認為,道統由孔子傳到孟子,孟子死了,這個道統就中絕了,需要他來拾起道統,再往下傳,他就是“為往圣繼絕學”。張載與韓愈一樣,認為圣學不得其傳,他要主動地承擔起“為往圣繼絕學”的重任。無論是韓愈,還是張載,其心靈都是哲學家的心靈,其心態都是文化精英的心態,這種心態顯然是將自己高高架于普通民眾之上,可以“秒殺”千古風流,悲壯地承擔繼絕學的文化使命。歷代文化精英這種“舍我其誰”的擔當意識固然可敬,但我們要問:為什么以擔當圣道為自己歷史使命的歷代知識精英們,沒有走出繼了絕、絕了繼的歷史循環?如何才能走出這一歷史循環?我們認為,解決的方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將文化傳承的責任由少數知識精英孤獨而悲壯的擔當轉化為全民族每一分子的共同義務。
中華文化薪火相傳,代代相守,問題是孰為薪火?我們認為人人盡可為“薪火”。誰去守?守護中華文化,中華兒女人人有責。在禮崩樂壞的春秋時代,孔子的學生子貢曾非常自信地說:“文武之道,未墜于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論語·子張》)韓愈所謂的“軻之死,(道)不得其傳焉”,張載所謂的“絕學”,張方平所謂的“儒門淡薄,收拾不住”等,都是精英文人憂道之不倡而發出的憤激之語,并非歷史事實。套用子貢的話說,兩千多年來,文武之道,孔孟之傳,未墜于地,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中華之道焉,莫不有孔孟之學焉,何絕學之有?
《中庸》引孔子的話說:“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道自盈天壤,無所不在,無時不在,在你身上、我身上、他身上,人皆有道,道就在我們日常生活里。子夏有言:“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論語·學而》)賢賢易色是夫婦之道,也是夫婦之學;竭其力是事奉父母之道,也是事奉父母之學;致其身是事君之道,也是事君之學;言而有信,是交友之道,也是交友之學。人間的一切道德實踐活動無不是在行道、履道、為道,道何嘗遠人?此道何嘗失傳,何嘗絕?近代以來尤其是“五四”以來,激進的知識分子有感于中國貧窮落后、任人宰割的悲慘現實,認為這一后果是由我們的傳統文化造成的,于是起而激烈地批判、否定傳統文化。什么講禮教都是吃人的,吃人的都是講禮教的,“仁義道德”吃人等,以憤激之語,發震天之聲,他們可以使道隱而不彰,但無法絕道、毀道。
文化不應是少數知識精英孤芳自賞的存在物,而是普通民眾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成人,這是文化本身的意義。以文化人,是自化,還是他化?以文育人,是自育,還是他育?換言之,誰化誰育?化誰育誰?我們的回答是:凡是人,皆須化;凡是人,皆須育;凡是人,皆須成。孔子講“為仁由己”,更多地強調人的自化、自育、自成,孟子要求“先知覺后知,先覺覺后覺”,由先知先覺者去化、去育、去成后知后覺者,更多地強調他化、他育、他成。既強調自我遷善改過、自我轉化、自我培育、自我養成,又強調他化、他育、他成,是中華文化在理想人格成長問題上的特點。作為知識分子尤其是人文知識分子,既有自化、自育、自成的天職,也有化他、育他、成他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擔當。
本套叢書的作者都是中華文化的愛好者、研究者,大都長期站在高校教學的第一線,又長期躬身于當代文化的實踐活動,或鄉村,或社區,或走進企業,或出入于機關,從事著中華文化的傳播工作。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我們深深體會到中國的普通民眾需要什么,在讀書中期待什么。作為學者,我們撰寫這套大眾讀物,力求鋪就一條由學術神圣殿堂通往百姓日常生活的道路。
1.貫通古今,實現由傳統文化向現代文化的轉化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歷經幾千年之發展,有古今之異,文白之分。傳統文化的經典大都是用文言文寫成的,而今天我們所使用的語言是白話文,對于廣大讀者而言,讀傳統文化的讀物,首先面對的就是“文字障”,不識其文,何以了解其意?不解其意,何以身體力行?貫通古今首先要貫通文言文與白話文,幫助讀者克服文字障礙,使文言文不再是了解古人思想的障礙,而是理解古人思想的憑借。本套叢書在寫作上,要求作者對所有引用古人思想、名句、觀點等文字進行精要說明,進而引申發揮,實現觸類旁通。
傳統向現代的轉化不僅僅是文字的,更是思想的。任何傳統思想既是具時態的存在,也有超時空的意義,研究傳統文化并不是要求當代人穿越時空回到古代去,而是讓古人及其思想穿越時空來到今天,一句話:做到古為今用。馮友蘭先生的“抽象繼承法”不失為由傳統向現代轉換、貫通古今的有效手段與方式。的確,今天我們不必再去追問“學而時習之”在孔子時代具體學的、習的是什么,射箭、駕牛車或馬車,這些當代社會不必人人皆學,但“學而時習之”告訴人們,無論學什么都需要習,不管是音樂、繪畫、書法、數學、語文,還是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等,都要“學而時習之”,其抽象意義至今沒有過時。編委會要求作者們對古圣往賢的思想、命題、觀念進行因時轉換,創造性發揮,指出當代社會可行、可操作之點。
2.鋪平溝壑,實現由學術話語向百姓語言的轉化
當代中國,高校林立,研究機構、研究院所多不勝舉,加上當代學者大都十分努力勤奮,每年出版的學術著作數以萬計,而期刊雜志刊發的學術文章遠遠多于出版的著作。不過,這些學術著作與學術論文最上乘的也不過在“為往圣繼絕學”而已,與百姓無關,學術已遠離百姓生活,學術歸學術,百姓歸百姓。不少學者久已習慣于鉆入象牙塔,孤芳自賞,感嘆著曲高和寡,而百姓所饑渴的精神世界只好找些“心靈雞湯”去討生活,當學術話語不再理會百姓生活的時候,百姓自然也不再關心學術。
中華文化一向以“極高明而道中庸”為特質,高明的思想高到極致就是平常道理,反過來,極為平常的道理又何嘗不是最高明的道理,神圣與凡俗之間是相通的,不是二分的。翻開《論語》,打開《孟子》,沒有故弄玄虛,也不會故作高深,更不會拒人千里。我們要求作者化神圣為凡俗,摒棄學術八股,將學術性話語轉化為百姓日用話語,以學者的嚴謹作通俗之文,但通俗而不庸俗。
3.融合事理,實現玄遠之思想向百姓日常生活的轉化
西人有言:理論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樹常青。如何實現灰色的理論與常青的生活之樹之間的無縫對接,似乎是中西理論共同遇到的難題。我們認為,這一問題的解決不是就理論而言理論,而是在生活中不斷發現理論、解釋理論、驗證理論與升華理論,讓灰色的理論不再灰色。無庸諱言,中華傳統文化尤其是傳統哲學的確有深刻、玄遠、抽象的一面,如《中庸》《易傳》《老子》《莊子》等,這些經典到處充滿著艱深晦澀的思想,在經典解釋中也有繁瑣、人人言異、讓人無所適從的一面,如“格物致知”這一命題到明末解釋就有72家之說,這些問題是我們每一位傳統文化研習者都遇到的挑戰。
在我們的作者隊伍中,大都是鄉村儒學、社區儒學的講師,多次面對普通百姓講學,如何將灰色的理論講得百姓愿聽、愛聽,每一位學者都有自己的心得。我們認為以事言理、以理統事、事理相融是化灰色為常青的有效途徑。任何高深的理論總有歷史上與現實中的典型事例與之相對應,而任何典型案例都具有類型、具有典范意義,理是事之理,事即是理,理是玄遠之理論,事即活生生的現實生活。王陽明判父子爭訟既是事,又是理,韓貞向野老說“良心”,將“不可道”之“常道”,以生活之事說出來,讓野老恍然大悟。我們力求用百姓的語言講出玄遠之理,實現玄遠之理與百姓日常生活的有機相融,無縫對接。
中華文化不離人倫日用,道就在人倫日用之中。人倫日用即生活,生活即人倫日用。離開人倫日用就沒有生活,離開生活就不是人倫日用。面對全球化大潮,中華文化要薪火相傳,代代相守,不過前提是可傳、能傳,可守、能守。何為可傳、可守?我們認為關鍵是其能否落實為“人倫日用”,在當代人的生活中是否還有其用,這里的“用”就是價值,有用就是有價值,無用就是沒有價值。修身是用,齊家是用,治國是用,平天下還是用,修、齊、治、平無不是生活,無不是用。而用首先是落實為百姓之用、大眾之用。本著這一原則,本套叢書分別從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儒家文化、道家與道教、修身為本、教子有方、齊家有道、生活禮儀、鄰里和睦、鄉規民約等方面切入,既讓大家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基礎知識,感悟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又能從古圣先賢那里學到做人的道理、生活的智慧等。
本套叢書的整體設計、寫作思路是凝結編委會成員及眾多學者的智慧而成的,而每一分冊,甚至每一章、每一個標題都經過了大家反復討論,多次論證,都滲透著眾多學者的心血。由于我們長期從事學術研究,已經習慣于寫作學術專著與學術論文,深知為文之艱難,而將學術成果轉化為大眾可親近、可接受、讀得懂且愿意讀的作品更非易事。我們相信,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不僅僅是少數知識精英的名山事業,更是中華民族每一分子的責任承擔。文化只有走進尋常百姓之家,只有化為大眾的生活方式與精神追求,才能滋養文化永續生長的豐厚而肥沃的土壤,中華文化的薪火相傳、代代相守、推陳出新、與時俱進,才能有客觀保證。
由于我們學識所限,本套叢書肯定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不足,甚至是錯誤,竭誠歡迎方家予以指正為盼,以利我們下一步的修正與提高。
顏炳罡
2017年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