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叫人頭疼的學生
- 愛因斯坦傳(語文課外讀物)
- 學習小組編輯
- 5336字
- 2019-07-10 18:02:08
1894年6月,愛因斯坦一家除了愛因斯坦以外都已遷居到意大利。赫爾曼·愛因斯坦先生在慕尼黑的工廠舉步維艱,一個名叫加羅尼的意大利人建議赫爾曼把工廠搬到意大利去。愛因斯坦的叔叔雅客布對此完全贊成,并以他的熱情帶動了赫爾曼。留在慕尼黑的愛因斯坦暫時住在一位老太太的家里。父親要求兒子一定要讀完高中,并取得畢業文憑。
有了文憑,才能進大學,獲得電機工程師的資格。這是父親為兒子謀劃的人生道路。愛因斯坦獨自一人在慕尼黑,本來就生性孤僻的他更是意志消沉,心神不定。美麗的慕尼黑給了他清新寧靜的自然風情,給了他美妙動聽的音樂,也給了他真摯的宗教情感;但在路易波爾德中學的6年生活,卻是他一生中最痛苦的回憶。那時的路易波爾德中學已經完全像一座“兵營”了,這座“兵營”能教給愛因斯坦什么知識呢?那種德國軍國主義的專橫、強制、丑惡的特點,在愛因斯坦中學時代,就已經從教育思想上體現出來并落實到了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愛因斯坦不能接受,他也無法忍受,他在學校內外判若兩人。在校外,愛因斯坦雖然不愛說話,但他的心靈是恬靜自由的。當他的同學在學校學習平面幾何時,他卻利用課余時間暢游在微積分的大海里。他整日與音樂為伴,以兒時宗教般的狂熱做著理想和希望的夢。愛因斯坦的思維,與學校教育格格不入,注定了他只能孤獨地走著自己的路。
在校內,除了數學外,他幾乎就沒有什么好分數。老師們嫌他“生性孤僻、智力遲鈍”,責備他“不守紀律,心不在焉,想入非非”;同學們大都視他為陌生人,從不跟他來往。
1895年,愛因斯坦已經16歲了。根據當時德國的法律,男孩只有在17歲以前離開德國才可以不必服兵役。出于對軍國主義的深惡痛絕,加之對軍營般的路易波爾德學校的生活早已忍無可忍,愛因斯坦沒有同父母商量就想離開德國,去意大利與父母團聚。
但是,怎么才能提前離開路易波爾德中學呢?經過冥思苦想,他終于想到辦法:先請求學校的醫生給他開一張診斷書,證明該生因為神經衰弱,需要離校前往意大利父母處休養。做到這一點并不困難,因為他平時行為古怪,學校的老師和同學都認為他神經上有一些毛病,再說他平時也經常因為神經衰弱而請假,不去上讓他頭疼的課。然后他再去找自己的數學老師,請他給自己寫一封證明信,證明本校學生愛因斯坦已經具備充分的高等數學知識,不需要大學預科文憑也可以進大學學習。做到這一點也不困難,因為他確實已經在老師面前表現出了自己的數學能力,而且還經常在課堂上提出一些問題將老師難倒。只要老師不記恨,是會給他寫這封證明信的,而且說不定老師還會因為這個學生總給他惹麻煩而愿意他早些離開呢。
說也湊巧,這時候發生了一件意外的事,使他的愿望提前變成了現實。一天,學校的訓導主任把愛因斯坦叫到了辦公室,十分嚴肅地對他說:“愛因斯坦先生,如果你想離開這所學校的話,將會受到歡迎的。”
愛因斯坦反應過來這話究竟是什么意思時,便問:“訓導主任先生,您的意思是說,我已經被學校勒令退學了?”
“一點不錯,據好幾位任課老師反映:由于你的存在,破壞了學生對老師的尊敬!你帶壞了班級的風氣。”
愛因斯坦明白了,心里長長地松了一口氣:“這樣也好!想不到事情這么容易就解決了。”
他心里感到高興,因為這樣一來,在父親面前也好交待了。不然,他私自退學,父親肯定不會同意,說不定還會強迫他重新回來完成學業。而現在情況就不同了,是學校方面勒令他退學,父親也沒有辦法,最多不過是狠狠地責怪他一番罷了。
然而被學校勒令退學,對16歲的愛因斯坦畢竟還是一次很大的傷害,他覺得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侮辱,盡管他自己原來就是想離開這里的。他是帶著一顆受傷的心離開學校的。
1936年10月,愛因斯坦在美國紐約州立大學舉行的“美國高等教育300周年紀念會”上,發表了題為《論教育》的講話,其中的一段話顯然是針對他自己這段經歷而講的。他說:“我以為,最壞的事是,主要靠恐嚇、暴力和人為的權威這些辦法來進行工作,這種做法摧殘學生健康的感情、誠實和自信;它制造出來的是順從的人。這樣的學校,在德國和俄國已經成為司空見慣的事,那是沒有什么可奇怪的。”
當南下的火車載著愛因斯坦,穿過阿爾卑斯山谷的時候,一股清新自由的空氣迎面撲來。
前面就是他日夜向往的意大利,就是他的父母、他的妹妹、他的新家。
意大利是一個迷人的地方。古羅馬的教堂、博物館、繪畫陳列館、宮殿以及風景如畫的農舍……人們愉快、好客,舉止無拘無束,到處都可以聽見音樂、歌聲和生氣勃勃的談吐。這與德國的軍國主義氣氛是根本不同的!父親整天不停地嘮叨:“把你哲學上的胡思亂想統統扔掉吧!想辦法學一點實實在在的東西,將來當個機電工程師吧!”最終他不得不接受了家人的忠告,于1895年秋天坐上了開往蘇黎世的列車。通過他母親的關系,愛因斯坦獲準參加瑞士著名的聯邦工業大學的入學考試。然而他的成績實在不夠理想,只有數學和物理考得十分出色,引起了學校教授和校長的關注,這給了他一線希望。
校長十分欣賞他非凡的數學能力以及淵博的數學知識,他給愛因斯坦提出了一個善意的忠告:應當先在瑞士的一所中學畢業后,再來投考聯邦工業大學。校長還親自推薦了阿勞小鎮上的州立中學,這所學校無論在教學方法還是在師資的組成上都是當時蘇黎世最先進的。
愛因斯坦來到了離蘇黎世不遠的阿勞小鎮上,這依山傍水的小鎮,美麗如畫的景色,卻一點也引不起他的興致。
當踏進州立阿勞中學大門時,他的心情很沉悶。他寄住在溫特勒先生的家中。溫特勒先生是州立阿勞中學的教師,他不僅知識淵博,而且擅長教育心理學。他帶著愛因斯坦在學校里到處參觀散心,并讓自己的妻子和7個孩子都與愛因斯坦交上了朋友。很快,愛因斯坦就在溫特勒先生家里找到了溫暖,擺脫了抑郁的心情。
愛因斯坦后來在他的《自述》中,很有感慨地回憶起了他在阿勞中學的這一年的時光:“這個學校的自由精神和那些毫不依賴外界權威的老師們的淳樸熱情給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同我在一個處處使人感到受權威指導的路易波爾德中學的6年學習相比,我深切地感到:自由行動和自我負責的教育,比起那種依賴訓練、外界權威和追求名利的教育來,是多么的優越呀!真正的民主決不是虛幻的空想……人不是機器,要是周圍環境不允許襟懷坦白、暢所欲言的話,人就不會生氣勃勃了。”
從現在保存下來的一篇愛因斯坦當時在阿勞中學寫的《我的未來計劃》的短文中,可以充分看出愛因斯坦當時的精神狀況是何等的昂揚自信:“幸福的人對現狀太滿足了,所以不太會去想到未來。
另一方面,青年人則愛構想一些大膽的計劃。而嚴肅認真的青年人自然想要做到使自己尋求的目標概念盡可能明確。
“若有幸考取,我就會到蘇黎世的瑞士聯邦工業大學去讀書。我會在那里呆上4年,學習數學和物理。我想像自己成了自然科學中這些部門的教師,我選擇了自然科學的理論部分。“下面就是使我做出此項計劃的理由。最重要的是:我傾向于做抽象的和數學的思考,而缺乏想像力和實際工作的能力。我的愿望也在我心中激發了這樣的決心。這是很自然的事,人們總是喜歡去做自己有能力去做的事情。何況,科學事業還有某些獨立性,那正是我喜歡的。”
阿勞中學規模雖然不算太大,但卻擁有完備的實驗室和實驗設施,學生們可以在物理實驗室或化學實驗室里獨立操作。在學校的動物館里,學生們還可以使用顯微鏡和手術刀,完全自由地研究自己感興趣的題目。這種學習和實驗的方式,完全符合也適應了愛因斯坦進行科學研究和科學思考的習慣,從而又重新激發了他對數學、物理學的探索與思考。因此,短暫的阿勞中學的學習生活,也成了愛因斯坦進行他的物理學研究的一個新的起點。
正是在這一年中,他又重新拾起了對光線和以太的探愛因斯坦索性思考。關于這一點他寫道:“在阿勞這一年中,我想到這樣一個問題:倘使一個人以光速跟著光波跑,那么他就處在一個不隨時間而改變的波場之中。但看來不會有這種事情,這是同狹義相對論有關的第一個樸素的理想實驗。狹義相對論的發現決不是邏輯思維的成就,盡管最終的結果同邏輯形式有關。”
溫特勒先生在阿勞中學教德文和歷史。他淳樸熱情,學識淵博,采集鳥類標本是他的業余愛好。
他常帶著學生到山里去遠足,采集動植物標本。愛因斯坦與溫特勒先生朝夕相處,最后他們成了好朋友。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愛因斯坦對學校的印象開始有所改變。愛因斯坦有生以來第一次喜歡學校了。這里的老師對學生很親切,學生可以自由地提問、討論問題。他第一次享受到這種民主和自由,他開始熱愛自己的生活,一股青春的朝氣和活力迸發出來了。過去路易波爾德中學里那個膽小敏感、沉默寡言的少年,現在變成了一個笑聲爽朗、步伐堅定、情緒飽滿的年輕人。他濃密的黑色卷發下面,一雙棕色的大眼睛里,時常帶著嘲笑的神色,而早年的那種靦腆已經不見了。有一位同班同學后來還回想起他那有力而又自信的步伐,臉上那微帶嘲諷意味的表情,以及他的“不顧是否會冒犯到別人而敢于表達自己意見的大無畏作風”。
在阿勞中學的生活更堅定了愛因斯坦的一個決心,那就是不再做德國人。在慕尼黑的時候他就曾向父親提出過,他要放棄德國國籍。一個孩子,居然要放棄自己祖國的國籍,這是多么不可思議的事情。1896年10月29日,他作為一個無國籍的大學生,順利地考入了瑞士聯邦工業大學。從1896年10月到1900年8月,愛因斯坦在聯邦工業大學度過了4年大學生活。在大學里,他選修了數學、物理以及哲學、歷史、經濟和文學方面的一些專門課程,但卻很少去聽物理和數學的主要講課。杰出電工學家韋伯所講授的物理課的內容他早已熟悉,他寧可自己直接去攻讀物理學大師麥克斯韋、基爾霍夫、波爾茨曼和赫茲的著作。數學雖是由胡爾維茨、閔可夫斯基這樣一些杰出的研究者講授的,但同樣未能引起他的興趣,原因是他已逐漸改變了對數學的看法。他覺得數學分支太多、太細,每一個分支都能吮吸掉一個人的全部時間和精力。他擔心自己永遠也不會有眼光去判定哪一個分支是最基礎的。那時他會處于布里丹驢子的境地:因為無法決定吃面前的哪一捆干草而餓死。而閔可夫斯基,這位未來的相對論數學工具的創立者,在自己的課堂上并沒有看出相對論的未來創造者的才能。在相對論出現的時候,閔可夫斯基才發現,這個相對論的創立者,竟是那位經常無故曠課的學生。然而物理學不同,盡管物理學也分為若干領域,其中每一個領域也都能吞噬掉一個人短暫的一生,可是在這個領域里,他認為自己很快就學會了識別出那種能導致深邃知識的東西,而把許多充塞腦袋,并使它偏離主要目標的東西撇開不管。可在物理學中,特別是在理論物理學中,很容易找到本質的東西。你只要鉆進去,再鉆進去,自然的奧秘就呈現在你的眼前。這才是讓人最為激動的事情。學生時代的愛因斯坦還不清楚,在物理學中,通向更深入的基本知識的道路是同最精密的數學方法聯系著的。
愛因斯坦很快發現,在大學里要做一名優秀的學生,必須要集中精力學好所有的課程,必須要遵守秩序、循規蹈矩、有條有理地記好筆記,并且自覺地做好作業。而他感覺到,這些特性正是他最為欠缺的,他不愿意為此多花精力,他要把時間集中用到學習那些適合于自己的求知欲和感興趣的東西上。于是他抱著某種負疚的心情,滿足于做一個中等成績的學生。他“刷掉了”很多課程,而以極大的熱忱在家里向理論物理學的大師們學習。因此他除了數學和物理學之外,其他功課的成績平平。好在按瑞士的教育制度大學只有兩次考試。更為幸運的是,愛因斯坦有位最要好的同學馬爾塞羅·格羅斯曼,他正好具備愛因斯坦所欠缺的那些品質,并且慷慨地同這位桀驁不馴的同伴分享他那細微而條理分明的筆記。所以愛因斯坦能夠坦然地按照自己的路子走下去,并且從格羅斯曼的筆記里適當地往腦子里填塞一些東西而順利地通過考試。
對于守舊的教授們而言,愛因斯坦對科學研究的理解被視為離經叛道、胡思亂想。在他們眼里,愛因斯坦是個成績糟糕又叫人頭疼的學生,簡直就是一個壞學生,將來能否畢業都會成問題呢!有一次上實驗課,教授照例發給每個學生一張紙條,上面把操作步驟寫得一清二楚。愛因斯坦卻把紙條捏做一團,放進褲子口袋。過了一會,這張紙條就被扔進了廢紙簍里,原來他有自己的一套操作步驟。他低頭看看玻璃管里跳動的火花,可頭腦卻進入了遙遠的抽象思維世界,突然,“轟”的一聲,把他震回到現實世界中來。他覺得自己的右手火辣辣的,低頭看到鮮血往外直涌。同學、助教、教授都圍了上來。教授問明情況后,就憤憤地走了。教授向系里報告,堅決要求處分這個膽大包天、完全不守規矩的學生。加上前不久,因為愛因斯坦不去上他的課,他已經要求系里警告愛因斯坦了。這一次,未來的物理學大師果真受了處分,一個不聽老師話的學生能成才嗎?十幾天以后,愛因斯坦看到教授迎面走來,他想躲,已經來不及了。教授走到他面前,目光很自然地落到他包著繃帶的右手上,嘆了口氣,心里又同情又遺憾地說:“唉,你為什么非要學物理學呢?你為什么不去學醫學、法律或語言呢?”教授認為,一個不循規蹈矩的人是進不了物理學殿堂的,不過愛因斯坦并未意識到教授的話中有話。誠實的愛因斯坦還是老老實實地回答了教授:“我熱愛物理學,我認為自己具有研究物理學的才能。”
在大學中,他當然算不上是模范學生,但也絕對不是一個低等學生。他平時生活上有些散漫,常常不去上課,做實驗時粗心大意,有時出點小事故,在課堂上有時對老師不夠尊敬,可是他博覽群書,有自己獨立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