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業周刊(中文版):企鵝帝國3000億
- 商業周刊
- 7294字
- 2019-08-09 15:22:01
秘密武器
(選自2011年12月9日《商業周刊/中文版》)
騰訊這樣一個互聯網領域的龐然大物為何每每能夠迅速推出讓對手憂心忡忡的新產品?
巨無霸公司擁有豐富的資源并不是唯一答案。企鵝的秘密武器還有:小團隊——創新又執著、沉默且悶騷、由一個低調神人張小龍領導的開發團隊。
11月11日11時11分,騰訊公司內手機提示音響起一片,在這家中國最大互聯網公司工作的1.2萬名員工同時收到了一條新微信。點擊手機,傳來該公司創始人兼CEO馬化騰的聲音:“大家好,我是Pony,今天我用這樣一個特殊的方式,代表總辦祝福公司和所有騰訊人生日快樂,跟大家說一聲:辛苦了!”這是騰訊成立13周年慶祝的時刻,往年此時,馬化騰都會寫一封公開信。今年,他選擇了在深圳騰訊大廈39層辦公室里,用微信這一特別的方式向員工們傳遞信息。
微信,這個騰訊于今年1月24日推出的移動即時通訊產品,正在成為這家以PC即時通訊產品QQ起家的互聯網巨無霸公司最受人關注的產品。3G網絡和智能手機的逐漸普及標志著移動互聯網時代已經到來,徹底撼動了傳統PC和互聯網企業的生存法則。人們把電腦裝入電話,并把電話裝入口袋, PC即時通訊工具上的聯系人有了極大機會與手機的通訊錄合二為一。與其他移動即時通訊工具只具備替代手機短信、提供比短信更豐富功能的特點不同,微信打通了與QQ之間的關聯,也打通了與手機通訊錄之間的關聯,可以把兩種關系盡收囊中,從而成為有可能推動騰訊迅速跨入移動互聯網時代并占據有利地位的關鍵產品。
到目前為止,該產品表現不錯。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微信用戶數創下5000萬的記錄,是同期的另一款競爭產品米聊的5倍左右。除去其打通了QQ,可以從這個擁有世界最大用戶群的互聯網即時通訊軟件獲得用戶基礎之外,該產品功能豐富、用戶體驗細膩也是不容忽視的因素。這個對騰訊具有戰略意義的產品背后,是一支在公司內部被馬化騰喻為可與QQ團隊媲美的“七星級”開發團隊──騰訊廣州研發部。
該團隊偏安華南,距離深圳總部150公里,成績每每讓人刮目相看。2008年,這支團隊讓QQ郵箱起死回生,令騰訊成為中國最大的郵件服務商。他們為QQ郵箱推出的廣播服務,是騰訊微博一直沿用的“廣播”收聽形式的基礎;其在QQ郵箱開發的用于和陌生人溝通的“漂流瓶”產品,讓QQ郵箱用戶出現爆炸式增長,用戶黏性提高,日活躍用戶數達6000萬——這個數量級可以與任何一個國內社交網站的用戶量相媲美。這是企鵝公司的秘密武器。
找到騰訊的秘密武器得到廣州華景路南方通信大廈6樓。那里樓層不高,空間逼仄,但一雙雙二十多歲年輕人的眼眸中閃爍著青春的光輝。時間是下午2點鐘的光景,三三兩兩的年輕男孩在休息區內興高采烈打著桌球,桌上足球轉手被嘩啦嘩啦撥動作響,不遠處圓桌前圍坐著幾個人小聲地探討技術架構問題。微信iPhone的3.5版本剛剛結束開發,提交APP Store審核,Android和S60平臺的3.5版本開發正在緊鑼密鼓中進行,Windows手機平臺的微信也在拓展當中。休息區外,則是一片靜寂。這正是午休時間,有人或趴在桌子上,或躺在行軍床上歇息。和騰訊其他研發部們一樣,他們每個人都有一張行軍床,除了午休,更多是為加班加點時休息用。這些年輕人有個外號叫做“礦工”——因為傳言這支研發團隊喜歡在夜里通宵開發產品,他們總在黑暗中工作而得此別號。
2點30分,午休時間一過,整間辦公室都活了起來——顯然“礦工”們也在陽光下工作。四間會議室一瞬間就被占滿,休息區的圓桌前熱烈討論的年輕人更多了。負責微信的產品總監曾鳴正帶著二、三十人,在被他們稱為“小黑屋”的會議室里封閉開發。因為人員增加,格子間已經不夠用了,為了面對面討論方便,他們索性將辦公桌搬進了會議室。
這里的主人這時出現。他顯然年長更多,著樸素T恤,面頰消瘦,目光沉著,溫和又內斂。在大樓外繁華街市的人流中,他應該是最平凡的那個,沒有人知道他叫張小龍——盡管這個名字在軟件界如雷貫耳,15年前,他就屬于中國最知名的程序員之一,他個人開發的電郵軟件Foxmail已經屬于中國最成功的共享軟件。
能將其名與其人聯系在一起的寥寥無幾。目前擔任騰訊副總裁、負責騰訊廣州研發部管理工作的張小龍更像一個傳說。互聯網產品經理們都知道有一個沒有頭像,總以 “Allen”或“Allenzhang”的普通賬號活躍在各類新鮮APP應用的用戶,默默試用這些產品。那可能就是張小龍。他影蹤不定,但又切實存在。多位接受《商業周刊/中文版》采訪的曾和張小龍有過工作交流的人士都表示,在深夜向他反饋騰訊產品體驗問題或提出改進建議,總是會迅速得到張的親自回復,其中不乏凌晨3、4點鐘。
這倒符合他的性格。他總是嘴角緊閉,不多言語,即便張嘴,亦語氣平緩,極少抑揚頓挫。只有談到產品,目光便放出光芒。
“為什么我們對自己做的產品比較自豪?因為我們對人的心理和人性有洞察。”張小龍對《商業周刊/中文版》說。他手指輕敲,食指和中指微黃,那是從程序員時代晝夜編寫程序養成的煙癮的明證——曾在騰訊就任博客頻道副總監及微博產品負責人的和菜頭稱張是“廣州深夜里最大的健牌香煙消費者”。作為一個產品開發者,Foxmail、QQ郵箱和微信這些明星產品,都讓張小龍“感到驕傲”。在他看來,這些產品取得成功的精髓,并不在于功能。“功能是次要的,找到功能背后包含的個人的動機,才能真正把握這個功能的精髓點,否則就是皮毛性的功能。”他說。
42歲的張小龍是個矛盾體。他低調納言,沉穩至極,但他主導開發的產品中卻表現出一種熱切的情感——或者說,“靈魂”。
他會向海子的家人購買海子的詩的使用權來用作QQ郵箱登錄頁的插畫文字,也會因喜歡同事小女兒的涂鴉,而將一幅涂鴉畫掛在QQ郵箱的入口。出現在QQ郵箱入口位置的,還有可能是幾句馬丁·路德·金的名言:“到頭來,我們記住的,不是敵人的攻擊,而是朋友的沉默。”
微信亦是如此。其啟動頁,是一個人站在巨大的星球下,張說這表明“每個人都是孤獨的”,而微信的產品特征真是捕捉和陌生人的關系。在之前微信3.0的版本里,啟動頁面上出現了邁克爾·杰克遜的圖片,旁邊寫著邁克爾·杰克遜說的一句話:“‘你說我是錯的,那你最好證明你是對的。’謹以此版本紀念邁克爾·杰克遜,感謝他的音樂陪伴我們的產品開發之旅。”
音樂伴隨著張小龍,他把幾乎所有的時間都用來琢磨產品。任何一個互聯網新產品總能留下他的腳印,自己做的產品,更是每天都沉浸在對每一個功能和體驗的完善中。有一次,張小龍問微信的產品經理:微信3.1和3.0的會話列表有什么修改?原來有一個修改大家都沒有注意到,會話列表的每一行的高度減少了兩個像素。這兩個個像素在iPhone里面用肉眼很難分辨,但他看了出來。他對產品的執著已經精確到了像素級別,由此被稱為廣州研發部最大的產品經理。即將上線的微信3.5版本中,最后一個星期的打磨期,共改動了300個問題點,其中100多點都由張小龍親自提出。
微信這個產品由騰訊廣州研發團隊自去年年末開始開發。據微信產品總監曾鳴回憶,去年11月20日,一個10人的微信產品小組正式啟動。當時,美國的Kik Messenger以兩周100萬的用戶量對移動即時通訊形成強烈沖擊,此外,Whatsapp和香港的talkbox等同類產品都已頗受好評。“我們當時做移動互聯網上的這個探索,主要看這樣的模式在中國有沒有機會。”曾鳴說。1月24日,在春節之前,基于蘋果iOS平臺、Android平臺和塞班S60平臺的三個微信應用發布,最初僅提供純文字信息服務。
微信最開始只做了一件事:完成和兄弟產品的對接。和騰訊微博、QQ、QQ郵箱等產品的互通,讓微信一下子變成了個人私有信息的數據中心。這些本來相對獨立的成熟產品,因此被做活。離線消息、重要郵件推送、微博私信,很多人離開電腦后都需要接收這些通知,這都是切實的需求。這是張小龍式的產品思路:先解決一個切實的需求,再尋找新的需求,慢慢地將版圖擴大。
“前期產品是做加法,找到亮點。”在年初多次和張小龍就微信進行交流的和菜頭告訴《商業周刊/中文版》。在年初交流中,以互聯網內容管理見長的和菜頭主要負責提供各種奇怪的想法,而技術見長的張小龍則負責反詰和打擊,留下真正有價值的建議。張也會時不時地把負責開發的產品經理和工程師抓到他辦公室,一討論就是兩、三個鐘頭。他還會不停地試用產品,并翻看網頁上關于微信的每一個評價。微信2.0的iPhone版本發布前兩天,他提出了100條意見,等兩天后改出來,背景、語音效果、質感等已經完全不同。
這個團隊的工作方式非常特別,用其技術總監周顥的話來說:“比創業公司還創業。”快是第一要素,這是小團隊的優勢。他們的需求滾動極快。第一天有了一個好的想法,馬上考慮做出來;第二天,可能張小龍會說:“今天我們的目標是把昨天的想法干掉。”但如果這個想法沒被否定,第三天這個功能就會被做出來;第四天,測試了一下,覺得不對,砍掉,如果體驗不錯,就會改進一下上線。
微信的大部分功能都是在三天內做出來的。而大型的功能,開發周期也不會超過2周。非常受歡迎的“搖一搖”和“漂流瓶”功能,就是在兩周內同期開發做出來的。
開發期短,張小龍卻不允許返工現象,他要求扎實,推出來的產品都要很穩定。但他又允許試錯,鼓勵把功能做出來,直觀體驗一下,再決定是否要上線。
為“信息發送后是否要回執”這個問題,周顥和張小龍討論了三天,連吃飯的時間也不放過。周顥認為應該做,而張小龍則覺得沒必要,他希望微信是一個穩定的、用戶永遠在線的產品,還考慮到用戶的隱私,比如上司發的郵件,已經讀了,但不方便回。這個功能做出來了,最后卻砍掉了。“在技術上,增加一個功能很容易,但是撤掉一個功能就非常難。”周顥說,在微信的后期開發中,他們更多的是在做減法。
現在互聯網問答網站知乎擔任運營工作的黃捷文就是在此時碰到了張小龍。春節期間,黃捷文在將手機通訊錄導入Android平臺微信時,數據出現錯誤,于是就在騰訊微博上發帖抱怨。凌晨時分,黃收到了來自張小龍的反饋。張小龍花了兩個小時來幫她解決了問題。因為他的反饋迅速且耐心,黃捷文一直以為他是微信的產品經理。
事實上,如果把騰訊創始人馬化騰視為中國互聯網領域“超級產品經理”的話,張小龍則是這家公司隱匿在公眾視線之外、且最受馬化騰器重的產品經理。
張小龍1969年出生于湖南,28歲時以碩士學歷畢業于華中科技大學電信系,后一直從事軟件開發。他在15年之前開發的郵件客戶端軟件Foxmail,曾是中國最著名的個人軟件之一。2000年4月,正當互聯網泡沫初期,互聯網服務公司博大公司以1200萬元的價格收購了Foxmail,5年后,博大將Foxmail轉手賣給騰訊,張小龍因此加入騰訊。
張小龍管理的騰訊廣州研發部其前身可以追溯到最初Foxmail開發團隊的20多人。這個獨立于騰訊研發體系的研發團隊現在規模近200人,年輕的畢業生正源源不斷補充向這個團隊。“我找人最看中兩點:一是很聰明,二是對工作很有激情。至于經驗,并不重要。”據張小龍介紹,微信這個產品已有80人的開發團隊。
張小龍和其管理的廣州研發部算是騰訊這家互聯網巨頭內部的異類。騰訊內部有種說法,在產品開發問題上,張小龍向來敢于向“超級產品經理”馬化騰說不,馬也會給他巨大的自由空間,尊重他的意見。他的頂頭上司、騰迅聯席首席技術官熊明華也說:“小龍的產品做得足夠好,我就放手讓他去做,給他解決他煩惱的問題,如應酬、業務部門過多插手等等。”
“大家都說我們研發團隊自由度挺大的,但并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也需要達到公司認可的一個方向。”張小龍告訴《商業周刊/中文版》:“之前我們沒有做別的,就做郵箱了。我們用了幾年的時間,把郵箱從當時基礎比較差、用戶比較少的情況,做到了國內第一。”
Foxmail被騰訊收購之后,開始了從客戶端產品向Web產品的轉變,這也正是張小龍自己的轉變過程。
對Foxmail的收購,馬化騰看中的是Foxmail的技術和用戶,騰訊當時迫切需要一款郵箱產品對抗MSN的Hotmail,Foxmail是唯一能與微軟Outlook對抗的郵件軟件。其時Google推出了劃時代的產品Gmail,張小龍自然也選擇了這個方向。半年后,他的團隊做出的是一款既笨重,而又速度超慢的產品。在此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張小龍都非常迷茫,不知道如何下手。
騰訊聯席首席技術官熊明華在此時接手廣州研發部。這位之前在微軟工作了9年、一手創建了MSN中國開發中心的張的頂頭上司親往廣州,幫助張小龍招聘工程師,向研發團隊傳授微軟Hotmail的開發經驗,并幫廣州研發部從總部爭取資源。
在廣州,熊與張多次徹談。“張小龍后來意識到了,互聯網產品是個24×7的服務,能很快得到用戶的反饋,再加以改進;而相比之下,做軟件則是經過很長時間才能發布產品,得不到用戶的反饋。”熊明華告訴《商業周刊/中文版》。
2006年底,張小龍決定放棄之前的思路,轉型做一個輕便、精簡版本,同時,多多聽取用戶的反饋。那年的年會,他立下誓言:“我們要做七星級的郵箱,最好的郵箱!”臺下的工程師們都笑了——彼時彼刻,QQ郵箱剛起步,在國內位列11位,他們以為那只是一種愿景。
來年春天,郵箱速度問題解決,一個與同類產品功能相近的精簡版QQ郵箱上線,運行正常,用戶量慢慢上漲。隨后,一系列基于互聯網應用的創新陸續出手。張小龍帶領的QQ郵箱團隊在2008年一年里居然發現了400多個創新點——一個讓QQ郵箱獲得廣泛口碑的新嘗試是對大容量附件的發送功能。“之前沒有任何一個郵箱這么做過,我們第一個想到這個主意。”張小龍說。
當時QQ郵箱團隊也考慮過學習Gmail,推出無限量郵箱,在大家討論是否這樣跟進的時候,張提出,要多和用戶互動。他要求研發經理和團隊每個成員每天都要看1000個互聯網上關于郵箱使用的貼子,看用戶的需求到底在哪里。他們發現,發現很多用戶認為無限量郵箱只是個噱頭,用戶真正苦惱的是郵件大附件傳輸的限制。于是,“文件中轉站”的功能誕生了。與其他郵箱通常只能發送5M左右的附件不同,QQ郵箱將附件容量擴大到了1G。“這能解決人們實際工作中的問題,自然吸引非常多的用戶。”張小龍說。
被馬化騰稱為“七星級”開發團隊的QQ郵箱團隊,稱為開發微信產品的核心力量
那一年,張小龍獲得了騰訊內部的創新獎,QQ郵箱被騰訊內部稱為“七星級產品”,該產品用戶數量首次超過了網易。迄今,QQ郵箱的用戶數量已經是網易郵箱的兩倍。
這段時間張小龍是孤獨的。“那是他們團隊最困難,也是成長最迅速的時候。成功地從軟件客戶端團隊,扭轉為做互聯網服務的團隊。”熊明華說。張小龍意識到,創新能力,并不是做一個別人沒做過的產品,而是要把產品做到極致。
2009年,馬化騰親自制作了一個PPT,在產品會上解析QQ郵箱這個被他稱為“七星級”的產品是如何開發的:“交互設計:Don’t make me think!;美術設計:盡可能簡單;產品設計:讓功能存在于無形之中;運營要求:不穩定會功虧一簣;總體要求:快速、穩定、功能強、體驗好…”這份PPT里有37個要點,涉及產品開發的每個細節,瑣碎又細致。這次宣講,讓潛伏在廣州多年的張小龍成為騰訊的話題中心。廣州研發部的七星級團隊和郵箱產品,也成為每個騰訊新產品經理的必修課。
不過,產品細節并非張小龍和他的團隊追求的全部。騰訊廣州研發部的工程師們經常聽到這位不愛開口說話的老板最愛講說的一句話是:“你是要做一個功能,還是做一個有靈魂的東西?”他希望每個產品、每個版本都有自己的特征,有自己的靈魂,個人化,帶有感情色彩。而他做的,就是不斷完善其靈魂,給它們注入新的血液。
軟件工程師們會收到張小龍送出的《史蒂夫·喬布斯傳》、凱文·凱利的《失控》、賴聲川的《創意學》、《兩性的戰爭》等書。他辦公室的書架上放著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他希望讓價值觀伴隨著產品的開發,而每個產品,每個功能,都應該表達出一種理念。
例如微信中“搖一搖”、從而結識同時刻搖動手機的陌生人這個的功能,最早的點子產生于一次張小龍在和馬化騰、張志平、熊明華、劉熾平等幾位騰訊高管開會之中。身為公司總裁的劉熾平提了一個建議:“可不可以做個功能,找到一起開會的人?”張小龍的第一反應是:只為某個特定的會議去做,產品太小,應該讓一個產品為每一個人接受,因為人的需求是共通的。
會后,他繼續思考,如果能做一個功能,打破熟人圈子,將世界上任何兩個人連接在一起,應該非常神奇,甚至變成一種新的標識符號。最樸素的、最原始的功能,才能最為大家所接受。他先想到原始人握著石頭投擲的動作。“這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原始的動作。”張小龍說。隨后,他想到了“搖一搖”的功能:“這種原始的動作是最有殺傷力的。”
搖一搖有很多種玩法,可以搖到陌生人,也可以搖到一起開會的人,還可以交換名片,很容易就會將功能復雜化,最后他確定了設計原則:進入搖一搖界面后沒有任何操作,只有一個動作和圖片,搖,來福槍上膛的聲音,掉下來一個人,畫面一開一合。
10月1日,微信3.0版本上線,推出“搖一搖”找同時搖手機的人與“漂流瓶”匿名交友這兩大功能。至此,微信完成了從QQ與手機通訊錄的熟人圈子,到LBS的地域圈子,再到捕捉陌生人關系的三級跳。
馬化騰曾問張小龍:“搖一搖挺成功的,我們是不是要做細化,免得別人做了那些我們沒想到的功能。”張堅決否定了這項提議:“別人不可能超過我們了,我們已經做到最簡,別人只能做加法,而一做加法就不可能超過我們了。”
按照他的解釋,搖一搖這個動作帶動的不是簡單的功能,而是一種跨越——它不是在鍵盤上輸入一個指令,電腦給的回饋,而是手機和人綁在一起,人動,手機動,產生一個回饋,這時候手機就好像是人手指的延伸,做出動作就可以接觸這個世界,而這樣的跨越在電腦上是無法實現的。
“小龍是唯心主義的人。”熊明華說,“我們在一起會聊一些比較哲學的話題,心靈感悟,很少談產品,這些對做產品很有好處。”
而張小龍對此的解釋是,這是“對用戶心理的把握”。他說:“沒有人天生有這種能力,做產品的過程中,我每天都會思考這個問題。做產品的樂趣也就在這里,你有一個非常龐大的人群,完全取決于你對他們的簡單規則,小小的催化劑,他們就會自己動起來。”他透露,在即將發布的微信3.5版本中,用戶可以和朋友玩石頭、剪刀、布的游戲,在啟動畫面中,能很清晰地看到微信的理念:微信是一種生活方式。
目前,微信已發布的最新版本是3.1版。它的新功能介紹頁是一幅早晨鄉間小路的照片,以及喬布斯那句著名的“Stay hungry. Stay foolish”。這句席卷世界的名言和這幅照片,都來自《全球目錄》(Whole Earth Catalog)雜志停刊號的封底。這本雜志的創辦者是斯圖爾特·布蘭德(Stewart Brand),他推崇“技術的詩意和道義”,并不斷重申他的信念:追求技術與自然的本質。張小龍說,自己和團隊也希望以此作為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