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通用素質
- 讀博:成為你理想自己的蛻變之旅
- 大衛·托夫勒
- 5761字
- 2019-08-02 17:13:15
上一章中描繪的特質在做博士研究中尤為適用。這一章中,將會探討使人更加富有智慧和創造力的特質。這些特質適用于幾乎任何領域。
邏輯、語言和空間智力
根據哈佛大學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的理論,共有九種不同類型的智力。分別是:自然智力、肢體-運動智力、語言智力、人際智力、空間智力、邏輯數學智力、音樂智力、內省智力,和存在智力。
一名博士生是要學習如何進行基于證據的研究,所以必須能夠同時從想象力和邏輯性兩方面思考他們正在做什么,并且有能力記錄下來,解釋給其他人。因此,他們需要有邏輯,語言和空間智力。后者能夠使他們擅長抽象概念化。
請參閱附錄中有關這九種智力類型及其特性的信息。一個平衡發展的人應當在這九種智力方面中都盡力拓展。下面提到的三種智力類型對于攻讀博士學位來說是最重要的。
永不滿足的好奇心
成功的博士生對于自己的研究領域,甚至整個世界,都充滿好奇。他們的好奇心是一種強迫癥;他們無法不好奇。就像一個花園想要保持生機就必須給予養料一樣,他們知道一個有創造力的頭腦也需要不斷補充有吸引力的信息。
盡管他們獲取的知識看似是隨機,但是隨時間的推移一種潛在的模式越來越明顯,這些看上去來自不同領域、并不相干的知識奇跡般地整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或多或少綜合連貫的心智模型。也許會有差異,但是一旦被識別,就會被系統地填充。
成功博士生的世界觀(在德語中叫作weltanschauung)是一個縮影,一種世界如何運作的參考模型,這個模型對于知道如何在他們的研究領域內有效是非常珍貴的。不成功的博士生是滿足于了解一點皮毛,因此他們的世界觀是不完整的。生活的許多方面,他們困惑、不理解,但是他們缺乏追求更完整理解的好奇心。
好奇心的本質是開放的心態,不加判斷地接收信息。成功的博士生懂得判斷思維是封閉性心理,一種堅決認為自己知道的已經足夠多的思想,一種被正統觀念束縛的思想。
中國古代的哲學家老子,最著名的《道德經》的作者;他提出了“病癥”。在古代社會,在現代也一樣,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在狹隘的規矩中花費數年時間去獲得知識。這件事本身并不是問題。但是當人失去了自我,并且相信他們自己已經懂得一切的一切,從而變得自大,對他人所言不屑一顧。
心態開放、有好奇心的人也變得知識淵博,但他們意識到盡管自己已經積累了很多知識,但宇宙是如此是巨大,在宏大的計劃中自己幾乎一無所知,從而避免這種“病癥”。他們孱弱的大腦只能容納所有已知知識的一小片。我知道的越多,越能夠意識到自己永遠無法知道的知識更多這使我謙卑。預防這一“病癥”最好的疫苗就是謙遜。
老子認為一個人不了解自己的無知是很不幸的事情,無論是人際關系問題,世俗事務還是關于自我。所以富有創造力的人注重培養自己初學者的態度,有少量的知識但是對不同來源的新思想保持開放,在不斷演進的茫茫宇宙中卻還未來得及嘗試的新想法。
愿意每天寫作
做博士首先是一個寫作任務,所以準備好學習專業作家的技能和紀律是一個重要屬性。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寫作很困難,即使對于知道如何編寫高質量作業的優秀學生,也是如此。博士學位的論文在許多層面來說都更廣泛,需要幾年時間來寫。就好比登山,而且像任何登山者會告訴你的一樣:你需要在出發之前端正你的心態處理博士論文寫作和登山的最好方法是:
1.接受這需要大量的努力,并且相信你可以做到;
2.把這段旅程分解成一個個可控的階段;
3.耐心地持續的工作,直到任務完成。達到你的目標是偉大的,但真正的價值是你在旅途中所獲得的經驗。試著去享受這個過程。
這一切聽起來可能令人生畏,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這是以非常實用的技術——“循序漸進”為基礎的。
這是貿易專業作家的技巧之一。你每天有適度的進展,年年月月堅持如此,就能完成大量的工作量。關鍵在于堅持,如果你遵循這條建議,整個過程就會變得可控。
決心&韌性
讀博士學位需要多年的持續努力(約全日制4年,或在職8年)一名成功的博士生要明白任何有價值的努力至少需要這個數量的持續努力。他們準備好了只要有需要,就延遲滿足。
能夠延遲滿足被認為是任何領域的成功人士的一個關鍵特性。相反的,選擇簡單工作的人,就像卡通人物的縮影侯默·辛普森,自己選擇了碌碌無為的平庸人生。
成功的博士生有韌性;他們不怕嘗試和失敗,能夠忍受人們對于完成博士論文會遇到的困難一無所知。這一切是有壓力的,所以心理韌性是一個重要屬性。沒有它,你可能會放棄。
縱觀歷史中有關偉人的傳記講述他們面臨的種種困難,以及他們性格深處挖掘出的韌性,給予他們堅持下去的力量。奧地利作曲家莫扎特是一個最好的例子。雖然他享有相當大的公眾贊譽,但他也在短暫的一生中,經歷了許多的壓力和悲傷。這樣看來,成功和壓力就像是一枚硬幣的兩面。你不能只擁有有一面而沒有另一面。
一個人如何培養韌性呢?研究韌性的心理學家阿爾伯特·西伯特,被認為是這方面的杰出的權威。西伯特認為韌性由五個屬性構成:(一)穩定的情緒和內心的幸福感;(二)完善的解決外部環境問題的能力;(三)有高度自尊心和自信心的自我實現心態;(四)基于韌性技能接受不斷變化的環境;(五)接受不良事件最終是有幫助的。
冒著過度簡化問題的危險來總結,韌性似乎是在不附加特定結果并確保自己安全的情況下,能順其自然的生活并建設性的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同時認識到不良事件實際上提供了最大的增長潛力。事件本身是中性的。他們的好壞,取決于我們如何去想他們。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正確地觀察到;沒有什么好或壞,是你自己這么想。
獨立
成功的博士生是能夠在沒有外部資助,甚至在知道朝著他們的目標努力之外沒有任何獎勵的情況下也能夠工作很長時間,與決心和毅力密切相關,不同于課程學習計劃,每學期都可以收到成績,攻讀博士學位是多年來投入到沒有任何正式獎勵的工作中。對很多人來說,持續的熱情必須要有定期的獎勵。成功的博士生不在其中。他們幾乎反常的自豪感能夠使沿著自己的方向前進。他們的獎勵來自于內心。
容忍不確定性
不確定是否讓你感到不適?即使是優秀的學生覺得這是一個挑戰。人有著避免和不確定性和不安全感,而去尋求確定性和安全感的本能。
出于這種本能,博士項目涉及一定程度的不確定性,一些博士生覺得無法忍受。這不是一個有明確答案的項目。有些學生努力與不確定性做斗爭,但它是博士研究的過程中固有的一部分。博士生學習過程的一部分就是要有意識地去學習如何應對這種不確定性。這是必要的,因為在生活中,常常沒有一個清晰,正確的答案。處理模糊性是有必要的。更糟糕的是,可能沒有接受正確的方式構建你的項目增加了不確定性。
成功的博士生能夠極大地容忍不確定性,有足夠長的時間來找出答案。博士項目涉及長期的不確定性。
對新趨勢保持開放的心態
成功的博士生能靈活面對意想不到的變化。突破性想法的產生看起來僅僅是偶然的意外,實際上可能是由一個人在無意識層面解決問題的心態而產生的。只要認真對待,并給予適當的考慮,這個“意外”可能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這種思維定式已經超越了渴望穩定性和可預見性的本能。而大多數的人還是本能地尋求舒適現狀的可預測性,嶄露頭角的研究員接受連續變化是生活中的事實的基本現實。他們不抗拒它,而是擁抱它,心甘情愿地做非做不可的事。
因此,成功的博士生接受意外的改變,并把到它當作是為成長的機會,接受這不適的產生是研究過程的一部分。
類比思維
成功博士生各種思維模式特點的一個潛在主題就是察覺到并不明顯的對應和聯系的能力。類比思維是這個主題的一個重要方面。
當你深入到事物的真正本質,你會發現模式在不同尺度規模的大小上是重復的。這一點是許多科學發現的源泉。例如,自然界的螺旋是一個在不同尺度上的重模式。星系是一種螺旋,還有颶風,鸚鵡螺殼,一朵盛開的花,一直到一些亞原子粒子的行為也是螺旋。把一個星系比作一朵鮮花是新奇的,但是比喻類比著真理。理解這些不同現象的“螺旋”的本質特征告訴我們一些深刻的物理宇宙的本質。它指出存在一個潛在的根源,這個根源使物質形成一種“螺旋”。我們不能直接看到這個根源;我們只能看到在根源的影響下物質的行為。在中國古代,這被稱之為“道”。
在創新的歷史中,有許多科研人員透過表面現象看到事物的深層次意義,注意到類比的對應關系,發現了新的對應。
類比思維是抽象思維。它把有形的物質世界轉換成不受現實世界限制的無形抽象領域。在這里,思維是自由的,可以不受束縛的想象任何你想要想象的事情。這一領域可以說是思想的發源地,類比是這個領域的語言。
有人說,類比是夢的語言。夢大多是用類比的語言在講述,而不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象征性語言,難怪夢是如此的令人費解。日常思維中的口頭語言是從童年開始學的,但是潛意識思維,是比人類更古老的,它使用人類語言也刷新人類的語言。卡爾·榮格觀察到人類的潛意識中存在原型。這些是強大的,類比的想象來自我們作為物種的共同起源,在我們的思維深處依然是程序化的。
如果類比是我們的早期語言,隨著原始人類的思想和語言進化成高靈,在天才居住的地方,可以說,類比是一種通用語言。因此,類比是一種在我們自己的思想中值得培養和理解的語言。如果沒有其他,它將建立一座橋,幫助我們心理的各層集成。
對立面是互補的
古希臘人無疑用他們的辯證方法證明了,同時處理兩種對立觀點能夠導致富有創造性的碰撞,從而辯論提升了更高層次的理解。就好像兩個想法在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思維模式中正面碰撞時,他們的勢頭會重新定向向上,在這一過程中轉變成整合的觀念。這個創造性碰撞的結果是研究過程的核心。
丹麥物理學家尼爾斯·玻爾在他的格言中表達了這個原則:對立面是互補的。他相信,一個深刻真理的反面是另一種深刻的真理,并不是如人們所預料的一個謊言。玻爾一生致力于揭示深刻的真理。他認為,保持開放的態度,不急于做出判斷,讓創造性的碰撞最終帶領思維向更高水平發展。能夠做到這一點是一流博士生的標志。
斯科特·菲茨杰拉德曾指出這一原則,他說“檢驗一流智力的標準是頭腦中同時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依然保持正常工作的能力。”阿爾伯特·羅森伯格在研究創造力的過程中明確指出這一卓越的能力,在性格和作品上極富創意的人身上都有很好的體現,如愛因斯坦,莫扎特,愛迪生,巴斯德,約瑟夫·康拉德和畢加索。
隨機選擇組合想法
這種屬性可能被另稱為“橫向思維”。成功的博士生不局限他們的想象力。沒有一種想法會是太愚蠢,也沒有任何想法的組合是不經考慮的。這一切都是公平的。是的,這意味著找到真金之前需要嘗試許多不同方法的排列組合,但像任何探礦者都知道一樣,沒有什么方法可以替代這樣的篩選。
不利于這一基本技能的主要因素是需要社會的接受和認可。你必須調節自己,適應群體外的思考。如果不被周圍的人喜歡,大多數人會非常看重能被別人接受。這種社會群體的規范會對一個人允許自己想什么有著強烈的營銷。如果他們認為群體會不贊成或嘲笑,他們會自動檢查自己的想法。
丹麥哲學家索倫·克爾凱郭爾這樣描述了這一情:天才不同于我們常人的地方在于他們能夠忍受寂寞,天才的等級與忍受寂寞的能力成正比,然而我們常人是經常需要“他人”的群體;如果我們與群體的觀點不同,我們會感到不安,感到絕望,甚至會死。有社會處理新觀點有一個鑒別模式。J.B.霍爾丹把它總結成了他的名人名言,歡迎新想法的一系列可預測反應是:(一)這(想法)是毫無價值的廢話;(二)這是有趣的,但反常的觀點;(三)這是真的,但并不重要,最后(四)我總是這么說。
有卓越創造力的人的終極挑戰是超越了大多數社會意識的從眾心理,大部分最優先考慮的事都是被志同道合的朋友舒服的包圍著。天才為他們的相反性質付出了高昂的代價,他們經常被回避和嘲笑。但是,他們寧愿忍受這一切而不是服從集體思維。
并置不同
日常心態是一個現象的分類器。不管遇到什么它都會系統的分類,貼上標簽。在大多數情況下,這是一個在功能水平處理事務非常有效的方式,一個在人類的進化歷程中讓人類受益匪淺的方法。
這樣的分類思維在解決日常生活中的普通問題是非常有用的但這無法實現巨大突破。一個成功的博士生要超越這種本能,常常也是通過培養把明顯不屬于同一類的思想和事物放在一起的習慣來強制性的調整思維過程。他們拒絕傳統分類方式的傾向,暫停他們的判斷,花費很長的時間重新審視情況。
創新的歷史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創造性思維實現了從平凡到非凡的飛躍和突破,看到完全不同的領域中觀念和事務的相似性,并在這個過程中產生奇妙的聯系。
激動人心的時刻可能發生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情況下。我們可能不知道什么時候會發生,但我們知道如果不先投入時間精力去篩選許多不同的可能性是不會發生的。來嘗試許多困難的可能性之前,這不會發生。靈感可能在清醒時發生,也可能在清醒的夢中。它只需要把兩個或多個沒有任何人會它們放在一起的想法并置。
感恩
對博士生來說,感恩似乎是一種奇怪的屬性,但請暫停懷疑,來耐心地聽一下為什么。感恩是很重要的,因為自滿、權利觀念、對當下生活簡單的理所當然,對創造力和上進心有很強的腐蝕性影響它本質上是一種消極心態,會束縛想象力,產生不滿感。
一方面,感恩,是神秘的,常常忽略對實踐者有著強有力的變革性影響的自然力量很多人認為感恩只是當有人幫助你時表達感謝的一種禮貌行為。但是遠不止這一點。
感恩一旦建立在你的思維模式中,打開心門,你會驚嘆于那些你認為理所當然時未曾認識到的周圍世界的豐富性。感恩通過表明你對已經擁有的充滿感激,并處于一個可以接受更多的狀態,開辟了讓更多好想法進入你生活的道路,它。這一原則在思想層面和物質層面的運作基本一致。
感激原則在研究領域中是在思想層面運作。它有助于建立一個完全開放的心態,一個準備好接受對研究有益的有趣新想法心態。
仍然是同伴中最聰明的人?
許多潛在的博士生候選人在成長時就很聰明。他們的父母和老師,也許也包括他們的同齡人會強化這種信念,直到成為他們自我認同感不可動搖的基礎。
但在學術界,每個人都聰明。不管你是多么聰明,總會有人比你更聰明。這有點令人震驚,也讓人發怒。如果你的自我印象是建立在相信自己是同伴中最聰明的人的基礎上的,當你意識到自己不再是的時候,會非常困擾。這是一個令人感到羞辱的經歷,但最終是有益的。
謙卑,正如在前面成功博士生的屬性部分所討論的一樣,對于博士生是至關重要的。這個過程是打破你和重塑你成為一個新的研究員的必要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