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血緣
- 別拿孩子開玩笑
- 艾瑞琳·休斯(Aralyn Hughes)
- 3898字
- 2019-08-01 15:50:28
凱瑟琳·尤爾
起初我并不知道自己是同性戀。但我知道,我不想要孩子。
60年代的回憶一片模糊。那時還在上高中的我對體育老師們產生了古怪的念頭,卻不清楚那意味著什么。這是艾奧瓦州,我還很天真,甚至不懂“同性戀”的意思!我從沒跟男孩子約會過,直到遇到了羅布。
大學畢業后,我在1976年跟羅布結了婚,盡管在內心深處,我知道自己并不愛他。同時我本能地感覺到,自己被困在這場婚姻里了,因此我拒絕在婚后更改姓氏。我告訴羅布自己不想要小孩,他對此并無異議,這正合我意!結婚——上世紀70年代艾奧瓦州人民的必修課——意味著在逃離艾奧瓦的路上我不是獨自一人,而且也無需考慮孩子的問題。
為什么不生小孩?因為我想讀研究生,還渴望有自己的事業。我完全沒有想在子宮里孕育生命的生理沖動,而且說白了,我就是不喜歡小孩,向來如此——他們讓我坐立不安、焦慮又不耐煩。是因為幫別人照看過太多次小孩嗎?我也說不清……我就是不喜歡他們!
在與羅布艱難地熬過三年婚姻生活后,他突然改主意了,開始談論起養育孩子的事情。“我來照顧他們,”他這樣說道。“可我不想要孩子,”我告訴他。
然后我遇到了一個女人,安,一個女同性戀。我為她著了迷,被深深吸引。于是我甩掉羅布,離開道奇市,開始了和安的同居生活。而她有兩個孩子!
她當時31歲,認為我美得不可方物。不過最重要的是,她不是羅布。
她說:“愛我,就愛我的孩子。”我則回答:“沒問題!”我當時怎么會這么說?!莫非我隱藏著不為人知的渴望,想要去迎合符合社會文化的女性形象?難道我對不要孩子、不喜歡孩子感到愧疚嗎?我真的無法回答。
可她們的存在已成定局。兩個女孩兒,一個五歲,一個八歲。年幼的那個是個聰明有趣的小可愛。年長的則沉默陰郁,是不折不扣的問題兒童——她跟我沒有共同語言,我也跟她無話可說。總之,我們倆相處得不怎么樣。而我跟她媽媽的關系也沒好到哪兒去,兩人總是爭吵不休、關系失調。負面情緒蔓延,這也傷害到了兩個孩子。
但我還是選擇留下。在此期間我攻讀了兩個碩士學位,在德克薩斯州找到一份教書的工作,并磕磕絆絆地朝著博士學位努力。我嘗試著在當一名伴侶的同時,學習扮演家長的角色——身兼二職就像高難度雜耍,我簡直不知自己是如何應付下來的。可這一過程讓我愈發確信,自己是正確的。我早就該聽從本能的聲音:不該跟生兒育女扯上絲毫干系。
那兩個女孩兒在缺乏約束的環境中長大了。甜美的那個變得叛逆,陰沉的那個依舊陰沉。我對此深感自責。兩人都各自懷孕、嫁人。盡管我苦苦懇求,讓她們至少了解一下大學的模樣,她們依然放棄了學業。我希望自己養育的孩子至少與我有些許相似之處,這難道是一種奢求嗎?我如此迫切地希望著,到頭來卻只有幻滅。我感到既沮喪又悲傷,尤其是為那個聰明可愛的女孩。
哦,我曾多么盼望那個可愛又聰慧的孩子能接受大學教育,闖出一番事業,成為能和我對話、跟我親近的人。但一切都是徒勞。
盡管如此,我還是留在她身邊,渡過了漫長而痛苦的三十年。自始至終我都知道,那不是我的世界。我說服自己,留下是為了那兩個孩子(以及接下來先后出生的五個孫輩)……我努力嘗試過,真的非常努力。我努力愛著我的伴侶,也努力愛著那些孩子——每一個孩子。努力到最后,卻以失敗告終。我從來都不想要孩子,就這么簡單。
我始終想要的,是那幾個研究生學位和那份事業。
我的工作是在一家小型私立學院里教戲劇課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女同性戀的日子并不好過,但如果談到自己有孩子和孫輩,我的真實身份就不會暴露。沒人會懷疑我的性取向,也就不會拒絕我的終身職位。有孩子終于成了一件好事!他們是我的“隱身衣”,至于我將道德和良心擺在何處?它們早就無處可尋了。
我愛我的學生們,但回到私人生活的我常感到壓抑和愧疚。我身陷于另一群孩子的重重圍困中,快要窒息——我收養她們,是為了履行對安的承諾。雖然兩個女兒和外孫和外孫女們都非我親生,我依然產生了“母性內疚”。我應該喜歡他們,愛他們。我應該為了他們而延續這段錯誤的感情,我應該為他們而獻身。
可我并不想要孩子啊。
我厭惡了為他們而犧牲奉獻。他們幾乎都不討我喜歡,除了那個小可愛,雖然她始終沒讀大學。他們不屬于我。我掙扎、迷茫。
但我依舊犧牲了。犧牲自己。大把時間被浪費在兒童鬧劇上。還有金錢,以及失望。
還有沖突……
坦白:根源在于社會階層。
與我渡過半生的這位母親和她的孩子們都來自另外一個階層,即中產階級下層。對他們來說,高等教育和藝術遠非當務之急,甚至不在考慮范圍內。而我呢,一個養尊處優的戲劇教授,拋棄這一家人像什么話?難道我就高人一等嗎?
我說服自己留下,這樣就能證明我是個思想開明、理解階級特權的學者。我不想變成個有階級偏見的學術婊子,結果我害苦了自己。我不想要那些孩子,可是——那個年幼的、可愛又聰明的女孩兒……我左右為難,不知何去何從。
然后,就在這一切發生的同時,我唯一的妹妹——同樣是同性戀,她的伴侶同樣帶著兩個孩子,兩個聰明又出色的孩子——決定,自己要再生一個。
而我無法理解。
我無法理解她。
她產生了“生理沖動”,而我沒有。我不理解那種“沖動”,不明白為何我妹妹還需要親生骨肉。她已經有那兩個孩子了,他們那么活潑、天資聰穎,好得不得了。
我就是不懂。
我傷害了妹妹。
我無法與她對話。
她也無法與我對話。
一對同性戀姐妹。
這到底意味著什么?雖然身為姐妹,我們卻是截然不同的人,有種種差異,不僅僅只局限在我們相左的“生育沖動”上。然而,生物學就是如此。我的親妹妹,她在走投無路中做了諸多嘗試:人工授精、生育治療和試管嬰兒;她歷經絕望,執著于擁有一個親生骨肉的念頭。然而始終沒能懷孕的事實,讓她陷入精神和情感上都難以想象的創傷。
于是我考慮起自己的義務和職責。我該怎樣去支持妹妹?我嘗試過,然而失敗了。
我還想到了我們的父母,他們也曾讓我和妹妹失望過。
發現我們是同性戀后,他們無法接受我們,這一拒絕就是十八年。作為一對反戰分子,他們卻不能踐行自己終身都在宣揚的開明政治。
我爸爸簡直像瘋了一樣。我們被送去診所接受“治療”,去療養院“矯正”。我媽媽站在他那一邊。比起女兒們來,她更愛他。不過她仍舊愛著我兄弟。為了丈夫和兒子,我媽媽將一對女兒放逐了十八年。
而三十年來,我與一位伴侶和毫無血緣的孩子們共同生活,而我根本不愛他們。
無法理解妹妹追求母性本能卻以失敗告終的旅程,是如何漫長和痛苦……
血緣……
我兄弟的妻子是個信天主教的農家女孩,她有八個兄弟姐妹。她不顧一切地想要個孩子。在覺得自己無法生育后,她和我兄弟領養了一個韓裔嬰兒,隨后她懷孕了。
血緣……
我愛我那88歲的遠房表親勝過我母親。
我愛我新伴侶的兄弟,遠超過愛我的親生兄弟。
然而,還有職責。
正如三十年來,盡管沒有血緣牽絆,我依舊履行著職責。
職責召喚著,于是我應答了。在與親生父母和兄弟疏遠了十八年后,我們的關系終于有所緩和,現在我幫忙照顧著身在養老院的母親。
“愛我,就要愛我的孩子。”沒問題!絕對沒問題!我不也是個女人嗎?
愛你的父母,無條件地愛!與他們的和解之路曲折而艱辛,但我做到了!這是我做過的最好的事情,我真的這樣相信。血緣啊——多么重要。
一份義務、一份職責、一生的承諾。
女人的職責,女人一生的承諾。
所以我選擇了與安相伴。
相伴三十年。
我的半生歲月。
盡管沒有血緣。
而我的父母呢?為了跟他們重新建立血緣之上的連系,我遭受了許多冷眼。
在那十八年里,血緣關系被棄如鄙履,因為我是個生物畸變,一個同性戀。
太諷刺了。很多事情都夠諷刺的。
我不想要孩子,可我自愿地踏進了一扇門,知道小孩子就在門的另一側。非我親生的小孩,非我階層的小孩。
幸好我又找到了另一種生活,另一種有智慧、有深度、有美感而幸福的生活。
而就像多年前逃離艾奧瓦一樣,我從安的身邊逃走了。然后我找到了莎拉,美好、有趣、體貼的莎拉。她讓我開懷大笑,她與我促膝長談,她對我那么好,我也以同樣的方式待她。
至于那個在我的幫助下長大的可愛而聰明的孩子呢?我們關系非常親密。我叫她“女兒”。
我稱呼我的學生們為“我的孩子們”。
逃離這些桎梏?
女性精神的桎梏?
我并沒有完全逃離。
我選擇了照料和關懷,無論那是否與血緣有關。
凱瑟琳在德克薩斯州一間規模不大的大學里教授戲劇與女性主義研究,她熱愛這份工作,并通過“女性主義和表演,及社會變遷的體現”這門課程,鼓勵年輕女性像她自己一樣,積極投身女權主義政治。凱瑟琳的妻子住在洛杉磯,也參與戲劇工作,兩人時常合作編排以社會變革為題材的戲劇作品。用凱瑟琳的話說,她們“并肩戰斗”,而且她自覺是個“幸福而幸運的女人!”
1963年大事記
肯尼迪總統遇刺身亡
馬丁·路德·金《我有一個夢想》演講:華盛頓特區20萬人大游行
首例人類心臟移植手術,休斯頓
首例肝臟移植手術,丹佛
三K黨炸毀阿拉巴馬州教堂,4名兒童遇難
違憲:在公立學校舉行禱告[92]
杰克·魯比射殺奧斯瓦爾德:首次電視直播的謀殺案[93]
英國掀起“披頭士熱潮”
首個商用核反應堆:新澤西州
年度歌曲:《魂系舊金山》[94]
電影:《大逃亡》[95]《粉紅豹:偷香竊玉》[96]《埃及艷后》[97]《原野鐵漢》[98]
首次面市:安定[99]——出現的時機剛剛好
易拉罐裝啤酒
新事物:糖塊狀口服脊髓灰質炎疫苗
美國第一張彩票——新罕布什爾州
電視首秀:《綜合醫院》[100]《亡命天涯》[101]《帕蒂·杜克秀》[102]《朱迪·嘉蘭秀》[103]《襯裙交叉路口》[104]
停止放映:《夏威夷之眼》[105]《真正的麥科伊一家》[106]《天才小麻煩》[107]
出生:布拉德·皮特、約翰尼·德普、惠特尼·休斯敦、艾迪·法柯[108]、邁克爾·喬丹、柯南·奧布萊恩[109]、海倫·亨特[110]、本杰明·布拉特[111]、昆汀·塔倫蒂諾、安德魯·蘇利文[112]、蘭德·保羅[113]
去世:佩西·克萊恩[114]、西爾維婭·普拉斯[115]、伊迪斯·琵雅芙[116]、克利福德·奧德茨[117]、羅伯特·弗羅斯特[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