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親士

“親士”就是說要重視人才,這其實(shí)與墨子“尚賢”的主張相一致,即認(rèn)為一個國家興盛與否的關(guān)鍵在于能否任用賢才。《墨子》一書以此為開首第一篇,可見其重視程度,也無疑表現(xiàn)出墨子宏通長遠(yuǎn)的戰(zhàn)略眼光。

文章首先把賢士的作用提到一個極高的位置,然后通過晉文公、齊桓公與越王勾踐的例子以及夏桀與商紂的反例來證明用賢的重要。接下來,作者指出,國君要用賢,一定要律己嚴(yán)而待人寬,這樣才會有更多的賢人為國所用。此外,作者還極為深刻地指出,士因其能力突出而遭殺身之禍的事例太多了,所以警誡帝王一定要善待賢士,凡是人才,都有一定的個性,難于駕馭,但正因如此,帝王才更要尊重他們,只有這樣,才能成就帝王的大業(yè)。

全文說理層層深入,幾次變換角度,讓人覺得似乎作者已經(jīng)離開了中心,甚至有人懷疑“今有五錐”一段不是墨子原文,其實(shí),如果扣緊“親士”的主題去理解,就會發(fā)現(xiàn)其文章的理路血脈貫通。

入國而不存其士(1),則亡國矣。見賢而不急,則緩其君矣。非賢無急,非士無與慮國。緩賢忘士,而能以其國存者,未曾有也。昔者文公出走而正天下(2),桓公去國而霸諸侯(3),越王勾踐遇吳王之丑(4),而尚攝中國之賢君(5)。三子之能達(dá)名成功于天下也,皆于其國抑而大丑也(6)。太上無敗,其次敗而有以成,此之謂用民。

【注釋】

(1)存:恤問,即關(guān)心的意思。

(2)文公:指晉文公重耳,他曾被迫流亡于外十九年,后來回國即位。他在位期間,重用賢才,終于使晉國強(qiáng)大起來,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3)桓公:指齊桓公,他的哥哥齊襄公昏庸無道,他被迫出奔莒國,襄公死后他被迎回即位。此后他重用管仲,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4)勾踐:越國國君,曾被吳王夫差打敗,于是臥薪嘗膽,勵精圖治,終于在范蠡與文種等賢臣的幫助下消滅吳國,報仇雪恨,并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5)攝:通“懾”。

(6)而:那,那個。

【譯文】

治理國家卻不關(guān)心那里的賢士,就會有亡國的危險。見到賢人卻不馬上任用,他們就會怠慢君主。沒有比任用賢士更急迫的事了,如果沒有賢士也就沒人謀劃國家大事。怠慢賢士、輕視人才,而能使國家長治久安,是從來沒有過的。從前,晉文公被迫出逃卻能夠匡正天下,齊桓公流亡國外卻能稱霸諸侯,越王勾踐遭受到敗于吳王的恥辱,卻還能威懾中原各國的賢君。這三個人能成功揚(yáng)名于天下,都是因為他們在自己的國家能夠忍受極大的屈辱。所以說,最好是不失敗,其次則是敗了卻還有辦法成功,這才叫善于用人。

吾聞之曰:非無安居也,我無安心也;非無足財也,我無足心也。是故君子自難而易彼,眾人自易而難彼。君子進(jìn)不敗其志,內(nèi)究其情(1),雖雜庸民,終無怨心,彼有自信者也。是故為其所難者,必得其所欲焉,未聞為其所欲,而免其所惡者也。

【注釋】

(1)內(nèi):當(dāng)作“”,即“退”的意思。

【譯文】

我聽說:不是沒有安定的住處,而是我的心不安定;不是沒有足夠的財物,而是我的心不滿足。所以君子嚴(yán)于律己寬于待人,而平庸的人卻寬于待己而嚴(yán)于律人。君子對于進(jìn)取的士人,能夠不挫敗他的志向,而對于退隱的士人,也要體察他的苦衷,即使賢士中雜有平庸的人,也并無怨悔之心,這是他有自信的緣故。所以,即使做很困難的事,也一定能夠達(dá)到目的,沒聽說過想達(dá)到自己的愿望,而能回避困難的。

是故偪臣傷君(1),諂下傷上。君必有弗弗之臣(2),上必有之下(3)。分議者延延,而支茍者(4),焉可以長生保國(5)。臣下重其爵位而不言,近臣則喑(6),遠(yuǎn)臣則唫(7),怨結(jié)于民心;諂諛在側(cè),善議障塞,則國危矣。桀、紂不以其無天下之士邪(8)?殺其身而喪天下。故曰:歸國寶(9),不若獻(xiàn)賢而進(jìn)士。

【注釋】

(1)偪:當(dāng)作“佞”。

(2)弗:矯正,糾正。

(3)(è):直言爭辯的樣子。

(4)支茍:當(dāng)作“交敬”,即“交儆”,交相儆戒的意思。

(5)焉:這里是“乃”的意思。

(6)喑(yīn):沉默不語。

(7)唫(yín):同“吟”,沉吟的意思。

(8)桀、紂:分指夏桀和商紂,分別是夏、商兩朝的末代君主,歷史上有名的暴君。

(9)歸:通“饋”,贈送。

【譯文】

因此,佞臣會損傷君主,諂媚的下屬也會損傷主上。君主必須有敢于矯正君主過失的大臣,主上一定要有敢于直言的下屬。分爭的人長時間的議論,相互儆戒的人也直言不諱,就可以長養(yǎng)民生,長保其國。臣下如果過于看重自己的爵位而不敢進(jìn)諫,君主身邊的臣子沉默不言,身處遠(yuǎn)方的臣子沉吟不語,那么不滿的情緒就郁結(jié)于民心;諂媚阿諛的人在君主身邊,好的建議被阻塞,那么國家就危險了。夏桀和商紂不就是沒有任用天下之賢士嗎?而遭殺身之禍并喪失了天下。所以說:贈送國寶,不如舉薦賢能的人才。

今有五錐,此其铦(1),铦者必先挫;有五刀(2),此其錯(3),錯者必先靡。是以甘井近竭(4),招木近伐(5),靈龜近灼(6),神蛇近暴(7)。是故比干之殪(8),其抗也(9);孟賁之殺(10),其勇也;西施之沉(11),其美也;吳起之裂(12),其事也。故彼人者,寡不死其所長,故曰:太盛難守也。

【注釋】

(1)铦(xiān):鋒利。

(2)刀:當(dāng)為“石”。

(3)錯:磨刀石。

(4)近:當(dāng)為“先”字。

(5)招木:即喬木,高大的樹木。

(6)靈龜近灼:按,古人用燒灼龜甲來占卜吉兇。

(7)神蛇近暴:暴,曬。按,古人常通過曝曬蛇來祈雨。

(8)比干之殪(yì):比干是商朝賢臣,因為向紂王進(jìn)諫而被殺。殪,殺死。

(9)抗:正直的意思。

(10)孟賁(bēn):傳說中齊國的大力士。

(11)西施之沉:西施是越國的美女,越王勾踐把她獻(xiàn)給吳王夫差,來消磨他的意志,最終報仇雪恨。西施的結(jié)局傳聞異辭,有的說跟隨范蠡入五湖隱居,而《吳越春秋·逸篇》則云其被沉于江。而墨子距此事更近,所以記載或更可信。

(12)吳起之裂:吳起是戰(zhàn)國時著名政治家、軍事家,仕楚改革,后來因得罪權(quán)貴被射殺。或曰被車裂而死。

【譯文】

現(xiàn)在有五把錐子,其中一把最鋒利,但最鋒利的會最先被用鈍;有五塊石頭,有一個是磨刀石,那么它會最先被磨損。所以說甘甜的井水最先枯竭,高大的樹木最先被砍伐,靈異的烏龜最先被燒灼,神奇的長蛇最先被曝曬。所以說比干的死是因為他正直,孟賁被殺是因為他勇武,西施被沉于江是因為她美麗,吳起被車裂是因為他有能力。這些人很少不是死于自己的長處的,所以說:事物達(dá)到頂峰就難以持久。

故雖有賢君,不愛無功之臣;雖有慈父,不愛無益之子。是故不勝其任而處其位,非此位之人也;不勝其爵而處其祿,非此祿之主也。良弓難張,然可以及高入深;良馬難乘,然可以任重致遠(yuǎn);良才難令,然可以致君見尊。是故江河不惡小谷之滿己也,故能大。圣人者,事無辭也,物無違也,故能為天下器。是故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鎰之裘(1),非一狐之白也(2)。夫惡有同方不取而取同己者乎?蓋非兼王之道也。是故天地不昭昭,大水不潦潦,大火不燎燎,王德不堯堯者,乃千人之長也。其直如矢,其平如砥,不足以覆萬物。是故谿陜者速涸(3),逝淺者速竭,埆者其地不育(4),王者淳澤,不出宮中,則不能流國矣。

【注釋】

(1)鎰(yì):古代黃金的重量單位。

(2)非一狐之白:古代有集腋成裘的說法,因為狐貍腋下的毛是純白的顏色,卻只是很小的一塊,做成一件裘皮衣需要很多這樣的皮集合而成。

(3)陜:同“狹”。

(4)埆(qiāoquè):指土地堅硬貧瘠的意思。

【譯文】

所以,雖然有賢明的君主,也不會欣賞沒有功勞的大臣;雖然有慈愛的父親,也不會喜歡沒用的兒子。因此,不能勝任卻占據(jù)著那個職位,他就是不該在這個位子上的人;不勝任他的爵位而拿著這種爵位俸祿的人,就不是這種俸祿的主人。優(yōu)良的弓難以拉開,但它可以射到最高最深的地方;駿馬雖然難以駕馭,但它可以負(fù)載重物到達(dá)遠(yuǎn)方;杰出的人難以調(diào)遣,但可以讓君主受到尊敬。所以長江黃河不嫌棄小溪的水來灌注,就能匯成巨流。被稱作圣人的人,不推辭難事,不違背物理,所以能成為治理天下的大人物。因此說,長江黃河的水不是來自于一個源頭,價值千金的皮衣也不是一只狐貍腋下的毛所成。怎么會有不用同道的人而只用與自己意思相同的人的道理呢?這可不是兼愛天下之君王的道理。所以天地不夸耀自己的明亮,大水不夸耀自己的清澈,大火不夸耀自己的炎烈,有德之君也不夸耀自己德行的高遠(yuǎn),這樣才能做眾人的領(lǐng)袖。如果心直如箭桿,平板如磨刀石,就不足以覆蓋萬物。所以狹窄的小溪很快會干涸,太淺的流水很快會枯竭,貧瘠的土地不生五谷,如果君王淳厚的恩澤只局限在宮廷之中,那就不可能澤被全國。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九江市| 屏南县| 砚山县| 遂昌县| 曲阳县| 中卫市| 长顺县| 德惠市| 宾阳县| 石家庄市| 九龙坡区| 清苑县| 攀枝花市| 鸡西市| 新兴县| 彝良县| 于田县| 石台县| 连城县| 德庆县| 甘孜县| 双江| 芜湖县| 马鞍山市| 枣强县| 高淳县| 泰来县| 于都县| 防城港市| 天柱县| 靖边县| 玉溪市| 厦门市| 伽师县| 波密县| 塘沽区| 大埔区| 安宁市| 蒙阴县| 四平市| 自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