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墨子(中華經典藏書·升級版)作者名: 李小龍譯注本章字數: 8463字更新時間: 2020-12-11 18:41:02
前言
《墨子》,是中國文化中的一部奇書,也是一部寂寞的書。
魯迅先生說:偉大也要有人懂。而偉大的《墨子》卻在中國文化傳統中,沉默了兩千年。長時間在黑暗中的沉默,不僅影響了對其深層思想的詮釋,甚至影響了對其淺層語言的理解,而且,也限制乃至取消了其對中華文化建構的發言權,墨子的思想與精神只好潛伏在中華文化的潛流之中,或沉默,或偶爾囁嚅著發出微弱的聲音。
然而,歷史是公平的,一部真正偉大的作品可以暫時寂寞,但不會永遠寂寞,終究會迎來發言的機會,而且,這一發言必然是黃鐘大呂,天下聳動。轉機來自于傳統文化的變革。西學東漸的歷程與新文化運動的勃興,為古老的中國文化打開了新的視野。新的目光觸及到了黑暗中的《墨子》,才驚訝地發現,它原本就煥發著奪目的光彩。
在清末,有一批認識了西方的學者對墨子作出了新的判斷。鄒伯奇提出了“西學源出墨學”的說法,他認為西方的天文、歷法、算學等,都導源于《墨子》,并曾經依墨子的理論做過小孔成像的實驗,制造過望遠鏡與我國歷史上最早的照相機。張自牧在論說了墨家科技成就后說“墨子為西學鼻祖”。王闿運認為《墨子》是西方宗教的源頭,如佛家之釋迦牟尼、基督教之耶穌都無官位俸祿而被奉為圣師,當受惠于墨學。郭嵩燾認為耶穌視人如己的教義正是墨家兼愛的意思。黃遵憲則從五個方面來論述這一命題:即西方的人權源于墨子的尚同;西方的獨尊上帝源于墨子的尊天明鬼;西方的平等博愛源于墨子的兼愛;西學物理發達,源于《墨經》;西學長于器械制造,源于墨學備攻乃至于墨子造紙鳶之術。甚至得出“至于今日,而地球萬國行墨之道者,十居其七”的結論……我們并不否認這些說法有“數人之齒,而以為富”(《墨子·公孟》)的心理,但也要承認他們顯然擁有了新的目光,并發現了墨子的價值。
在戊戌變法到五四時期,學人逐漸拋開了前者的夜郎心理,但對墨子的推崇卻有增無減?!睹駡蟆穭摽柧硎琢泄沤裰型馑拇髠ト诵は?,以墨子與黃帝、盧梭、華盛頓并列,被尊為“世界第一平等、博愛主義大家”。梁啟超針對當時的國情,提出“今欲救之,厥惟墨學”的口號。愛國志士易白沙說:“周秦諸子之學,差可益于國人而無余毒者,殆莫過于墨子矣。其學勇于救國,赴湯蹈火,死不旋踵,精于制器,善于治守,以寡少之眾,保弱小之邦,雖大國莫能破焉?!弊T嗣同更為墨子精神的實踐者,他不僅“深念高望,私懷墨子摩頂放踵之志”,而且能舍生赴死,慷慨就義,甘愿成為變革中不可避免的犧牲……
中國歷史與中國文化嶄新的一頁,是伴隨著墨子的被重新“發現”而緩緩打開的。
一 墨子、《墨子》與墨家
歷史總會給人留下種種的遺憾:對于墨子這樣一個偉大的人,我們直到現在卻依然所知甚少,甚至連他最基本的姓氏也難以確定。如元代伊世珍在《瑯嬛記》中引用《賈子說林》,稱墨子并不姓墨,而是姓翟,因其母親分娩前曾夢有烏鴉入室,醒來就生下了墨子,故取名為“烏”;清代周亮工《因樹屋書影》卷十亦持此論;錢穆則認為墨子之所以叫墨子,是因為他是受了墨刑的囚徒;而胡懷琛與衛聚賢則認為他是印度人或阿拉伯人。這些奇怪的說法都表明了一個事實,那就是墨子的生平資料太少,其真實的面貌已經被湮沒在茫茫的歷史沙塵之中。而我們對于墨子的論述,只能依據學術界大體認可的說法來介紹。
一般而言,人們認定,墨子姓墨名翟,出生地在今山東滕州,當為春秋戰國之際的魯國人(亦有學者堅持其為宋國人或楚國人)。他是宋襄公之兄公子目夷的后代,此人因封于目夷,故名目夷子,而目夷原為商朝所建的同姓小方國,即在今滕州市內。
墨子的生卒年也是一個研究界莫衷一是的問題?!妒酚洝っ献榆髑淞袀鳌氛f“或曰并孔子時,或曰在其后”,可見司馬遷也已經不能知道墨子確切的生卒年了。而據學者的研究,大致可以推定墨子生于公元前480年左右,卒于公元前390年左右。大約相當于孔子逝世后,孟子出生前的時代。
墨子的身份據其《貴義》中的記載,可知地位當較低微,《墨子·魯問》、《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里均曾記載墨子造車轄的事,后者甚至載其制木鳶,能在天上飛一天,由此可知,他也許曾從事過手工業,而且是一個能工巧匠。
當然,他的一生行事雖然沒有明確的文獻記載,但我們從《墨子》一書中便可以看到大概。他與孔子一樣,以救世解紛為己任,立說授徒,周游列國。他平生足跡所至,曾向北到達齊國,向西到達衛國,多次游歷楚國,到過郢都,到過魯陽;亦曾勸阻魯陽文君的攻鄭,說服公輸盤的謀宋等。而且,他還多次推薦自己的弟子去做官,以此來推行自己的思想。
《墨子》一書,據《漢書·藝文志》記載,共有七十一篇,然而,現存的《墨子》已然不全了,只剩五十三篇。其中,有八篇有目無文,另有十篇既無目,亦無文。不過,可以知道均當為城守各篇的內容。
據先秦諸子的成書慣例,我們可以推測,《墨子》一書也并非墨子一人所作。但是,具體哪些篇目是墨子所作,學術界還頗有歧見,但大體上,比較通達的是任繼愈的看法,即從《尚賢》到《非儒》的十一組二十四篇當是墨子當年系統講解自己的學說,后為弟子記錄整理而成的;而《耕柱》、《貴義》等五篇則相當于墨子的語錄,都可以當作墨子的著述來看。不過,像《經上》等《墨經》六篇、《親士》等七篇及《備城門》等城守各篇則或為墨子弟子整理,或為墨家后學記錄,如果都看作墨子的作品也未嘗不可。
據《韓非子·顯學》記載:“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币源丝芍谀莻€百家爭鳴的輝煌時代,墨子所創立的墨家學派聲勢之浩大,超法逸道而直與儒家相抗衡。
《淮南子·要略》中說,墨子曾學儒者之業,授孔子之術,可見其最初是曾師孔學儒的,但是他對于孔子所主張的繁文縟節極為不滿,故另為立說,從而走上了與儒學針鋒相對的道路,他在產生之初就有與儒家爭衡的意味。而且,其迅速崛起也當與其時之生產條件與社會關系有關。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他的影響越來越大,弟子也日益增多,從而形成了顯赫的墨家學派。
《呂氏春秋·當染》記載,儒家與墨家“從屬彌眾,弟子彌豐,充滿天下”,又其《不侵》中說:“孔墨布衣之士也。萬乘之主,千乘之君,不能與之爭士也。”這說明此時的墨家勢力很大,然而,墨子弟子的情況卻很少見于載籍,孫詒讓的《墨學傳授考》用盡心力,在《墨子》一書及先秦典籍中才鉤沉出三十余人。而在司馬遷的《史記》中,不但把孔子列入世家,而且為孔子的弟子單獨寫了列傳,可墨子本人也只有寥寥二十四個字,遑論墨家弟子。此后,墨家的宗教色彩越來越濃重,作為當世之顯學的墨家,在秦代焚書坑儒的文化摧殘之后,便也宣告衰落,而且,到了西漢,儒家復興,墨家卻未能東山再起。從這時起,一代之顯學便成為了千古之絕學,退入了漫長的黑暗之中。
二 《墨子》的主要內容
《墨子》一書的內容極為龐雜,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首先是體現墨家核心思想的文字:即《尚賢》以下二十三篇專題論文中的十大主張,此前的《親士》七篇所反映的思想都可以在其中找到更詳盡與全面的論述,而《耕柱》、《貴義》等五篇雖零散,但所論也不出這些主題的籠罩。
這十大主張又大致可以分為四類:
一是倫理思想,也是墨子學說的理論基礎,即兼愛。
墨子認為,當時的整個社會之所以有這么多的問題,如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殘害、家與家之間的相互掠奪、國與國之間的相互攻伐,乃至于君臣間的不忠誠、父子間的不慈孝、兄弟間的不和睦……其最為核心的原因就在于人與人之間沒有一種無差等的愛,如果人們能夠做到兼愛,那么就會“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敖賤,詐不欺愚,凡天下禍篡怨恨可使毋起”,從而達到天下的大治。而如果世人都兼愛了,就會互利互惠,并因此而達到非攻;因兼愛天下百姓而講節用、節葬和非樂,并用天志說來限制人的浪費;以明鬼為推行兼愛的手段,并打破天命論對于兼愛的阻礙。
其實,儒家也是講“愛”的,所謂“仁者愛人”即為此意,但儒家的愛是以“親親”為基礎的,是有差別的,而墨子的兼愛卻是無差等的愛,是所有的人之間互相平等的愛。雖然,也許我們會覺得這種理論空想成分過多,但是,卻也不得不承認,愛,永遠是人類煙水蒼茫的歷史長河中熠熠閃爍的粼粼波光。
二是政治思想:即尚賢、尚同、非攻。
一個社會的政治狀況雖然受生產力狀況與社會發展狀況的制約,但是,統治者與各級當政者的個人品質及特點也無疑是其中最為重要的因素。所以,一種政治體制,其最為核心的政治活動便是官吏的選拔。而墨子所認定的“為政之本”就是尚賢,他的尚賢極為徹底,打破了封建社會的等級觀念,唯賢是舉。僅此而言,其思想之高遠與宏達已遠遠超出同時代的思想家。更何況墨子在此篇及后邊的《尚同》篇中也隱約表達出帝王也當由此途徑而出的意思,這更是石破天驚之論,有人把他當作西方民主政治的前源也不足為怪。當然,此后墨家學派之所以從顯學而變為絕學,這也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因為這從根本上危及了統治者的地位。
尚同則是要討論下級對上級的服從。墨子認為一里之人要統一于里長,一鄉之人要統一于鄉長,一國之人要統一于國君,而天下之人要統一于天子。正是在這樣的政治幻想中,墨子把全天下組織成了一個綱舉目張、有條不紊的系統。只要能夠達到以上級的是非為是非,就會統一而不會產生混亂,這一主張也反映出墨家理想化而又簡單化的大同愿望。當然,墨子也考慮到了這種主張理論上的漏洞,所以,要聯系他的尚賢論與天志論來理解。從兼愛觀念出發,在政治思想上,墨子還極力主張非攻。我們知道,在墨子生活的春秋戰國時期,也恰是中國歷史上戰爭最為頻繁的時期,而墨子不僅從他的理論基石——兼愛出發,也從當時的社會現實出發,充滿憤怒地論述了攻國之不義,并以層層深入的比喻來論證“竊鉤者誅,竊國者侯”的荒謬。不過,我們還應當看到,墨子并非迂腐的說教者,他對春秋戰國時期的現實極為清醒,他知道只憑借道德上的良好愿望與自律幻想是不可能阻止戰爭的,所以,與他非攻相輔而行的還有他卓越的軍事主張。
三是經濟思想:即節用、節葬、非樂。
其實,如果可以脫略主張的具體內容而只抽象看待的話,墨子的主張中,最有永恒意義并在每個時代都有可行性的便是節用。這其實也是他經濟思想的核心。而就墨子所處的時代而言,節用的主張亦更顯得重要。當時的生產力水平比較低下,人類所能創造出來的生活物資較少,提倡節約在某種程度上就相當于在創造價值?;诖耍诱J為,人類所有的消費,都應該以滿足最為基本的自然需求為限,如食能果腹,衣可御寒,杜絕一切無益實用的消費。其實,這也是針對儒家的各種繁瑣規定而發的。
節葬算是節用的一個分支,不過,儒家厚葬久喪之禮過于不切實用,卻流風所及,遍被士林,所以墨子將此單獨提出詳為論列。儒家的厚葬久喪在墨子看來,是完全沒有必要的浪費。所以,墨子針鋒相對提出節葬的主張,對于保存當時社會的生產力、增進社會財富而言,是極有意義的。而且,相對于儒家的主張,墨子所說的“衣食者,人之生利也,然且猶尚有節;葬埋者,人之死利也,夫何獨無節于此乎”,顯得如此剴切而通達。
非樂其實是節用的外化。當然,從其行文中可以看出,墨子并非不能欣賞音樂的美,他的這一主張其實有很深遠的考慮,那就是在當時的社會生產力條件下,王公大人對于聲樂之美的追求,只會造成“虧奪民衣食之財”的后果。這不但是當時社會物質生產極端匱乏下的一種無奈之舉,也是墨子對于當時社會的兩極分化的一種批判。因為,統治者在衣食無憂情況下的沉湎聲色,是以民眾的犧牲為代價的。
四是宗教思想:即天志、明鬼、非命。
如果說兼愛是墨子從人世間篩選出來的理論基石和核心的話,那么,天志觀則是墨子思想的原動力,是邏輯起點。他認為,上天是有意志的,而其意志主要表現為“天欲義而惡不義”和“天之愛天下之百姓”。其尚同、兼愛、非攻等思想的推理無不以此為起點,而尚賢、節用、節葬也都通過圣王而間接源于此。
明鬼的論點也體現出墨子以唯心主義的外殼來裝飾其改造社會的良苦用心,他不過想借此來整頓社會秩序。他天真而且很可愛地設想,如果所有的人都能相信鬼神可以施福降災、賞善罰惡,從而為全社會產生一種共同的約束力,就能達到天下大治。但他根本沒有想到,這個說法本身已經暴露了他對于鬼神存在的懷疑。
非命的觀點是在與儒家的爭辯及社會生活的實踐中提出的:儒家的“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對于廣大的民眾而言是一針麻醉劑,也是墨子所說的“繁飾有命,以教眾愚樸之人”的陰謀;同時,天命思想在社會生活中也體現出其消極的特點,對于人類的創造性有深深的損傷。而墨子在社會生活中是一個態度積極的人,他認為,所有的事情,之所以做得好,是因為個人的努力,只有每個人都盡力了,社會才會發展。在后邊的《魯問》中,記載了墨子與其弟子彭輕生子的一段對話,就可以看出墨子對于人類自己努力的自信,這也正是人類能以自在的狀態生存在這個世界上所必須的強烈自信。
其次是《墨經》所包含的與社會科學乃至于自然科學有關的知識。這一部分內容十分復雜,僅以譚戒甫的《墨經分類譯注》為綱,即可分出十二種學科門類,何況此書并未包括《大取》、《小取》二篇?!赌洝反砹讼惹貢r代在各個學科所取得的成就,有許多成就令人極為驚訝。如其在自然科學上所取得的成就,楊向奎曾評價說:“一部《墨經》,無論在自然科學哪一方面,都超過整個希臘,至少等于整個希臘?!?/p>
第三類是其軍事思想。墨子十大思想中最為主要的是兼愛和非攻,但是,墨子并非當時以為禮樂便可安國的腐儒。對于當時的社會狀況,墨子是極為清醒的,他清楚地知道,反對攻伐,僅僅靠道義的感召與理論的說服遠遠不夠,正如魯迅所說“一首詩嚇不走孫傳芳”,所以,一個和平主義者,也要有堅強的力量來作為和平的保障乃至于砝碼。因此,《墨子》自《備城門》以下,全是有關軍事的內容,這些篇目從某種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一部杰出且實用的“墨子兵法”。
三 對《墨子》的研究
從墨家以清新嘹亮的聲音加入百家爭鳴的大合唱時,就開始有人對其進行了研究。如孟子指責墨子兼愛的主張是“無父”,故詆之為“禽獸”,但也承認其“摩頂放踵利天下”的行為;荀子批評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莊子在其《天下》篇中,論述墨子“意則是,其行則非”,然而,也充滿同情地說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將求之不得也,雖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漢代司馬遷父子、王充、班固等人也均對墨子發表了意見。
墨子之后大致五百年,西晉學者魯勝曾對《墨子》中的《墨辯》四篇進行了注釋,此書是中國歷史上可知的最早的《墨子》注本。雖然此書現已佚失,但其序還保存在《晉書》中。此后又經過了四五百年,在唐代產生了樂臺的注本,但也早已失傳。
唐代以繼儒家道統為己任的韓愈曾寫過《讀墨子》一文,其文竟有“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足為孔墨”之語,其實是有深遠的考慮的,清代學術大師俞樾有“乃唐以來,韓昌黎外無一人能知墨子者”之語,亦得其實。
不過,對《墨子》真正意義上的研究,是從清代開始的。清代初期,傅山做《墨子大取篇釋》,雖僅對《墨子》中的《大取》一篇進行訓釋,卻成為清代墨學復興的第一箭陽光。此后,文學家汪中曾用六年時間校注《墨子》,當有所獲,可惜其書卻未能流傳,而據其所流傳下來的《墨子序》與《墨子后序》可以看出,他“不但為墨子辨千古之枉曲,而且把儒墨顯學并稱的歷史首先指示出來,一掃二千年來異端的誣蔑”(侯外廬語)。幾乎同時的畢沅在幾千年的歷史中,第一次對《墨子》全文進行了認真而富有成效的注釋與讀解工作,其十六卷的《墨子注》也成為《墨子》整理史上承前啟后的力作。到了清代后期,終于產生了《墨子》整理史上空前的巨著:孫詒讓的《墨子間詁》。此書以畢沅的《墨子注》為藍本,以清代四十余家研究墨子的著作為參照,詳為推考,以數十年功力,成此兩千年墨學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梁啟超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評價說:“大抵畢注僅據善本讎正,略釋古訓;蘇氏(即蘇時學)始大膽刊正錯簡;仲容(即孫詒讓)則諸法并用,識膽兩皆絕倫,故能成此不朽之作?!洹陡戒洝芳啊逗笳Z》,考訂流別,精密間括,尤為向來讀子書者所未有。蓋自此書出,然后《墨子》人人可讀。現代墨學復活,全由此書導之。古今注《墨子》者固莫能過此書,而仲容一生著述,亦此書為第一也?!?/p>
據統計,清代大致有六十種墨學研究專著,而現代的三十年就產生了大約一百種,數量激增,研究的質量也很高。就拿全書整理本而言,就出現了兩部極有特點的全注本。一是張純一的《墨子集解》,此書為作者積十數年之功寫成的,他吸收了孫詒讓《墨子間詁》未及收入的成果及其產生后問世的成果,并能參以己意,時有新說,于句意、段意和篇意有通達的解說與發揮,雖然校勘粗略,但材料宏富,解說尤詳。二是吳毓江的《墨子校注》,此書最大的功績在于校勘,作者積二十年之功,對于現存的古代《墨子》版本,幾已網羅無遺,共用一種唐本、十四種明本、兩種清本,此外還多從類書與古注中搜集引文以作比證,進行了孫詒讓、王念孫諸人所未措意的文字??眴栴},全書后也有豐富的附錄資料。而岑仲勉的《墨子城守各篇簡注》則生面別開,以《孫子兵法》為背景來評價墨子城守各篇的軍事價值,并能結合后世器具實物、古代兵書與兵圖、古代戰例來解釋書中的各種器物。
建國以后,墨子的研究更是蓬勃開展,據統計約有二百種研究專著問世。其中,在《墨經》的整理方面有譚戒甫的《墨辯發微》與《墨經分類譯注》、高亨的《墨經校詮》等。而在《墨子》全書文本的訓釋上,王煥鑣耗十年心血而成百萬言的《墨子集詁》成為《墨子》箋注史上又一部集大成的巨著,其書除去了《墨經》六篇與城守各篇,僅釋所余之三十六篇,以孫詒讓《墨子間詁》為底本,并參照其所能搜羅到的諸家意見,擇善而從,間出己意,不但是《墨子》整理史上引書最多的一家,而且,在校釋上也多有發明。
四 本書的整理情況
本書為《墨子》的一個選本。但由于《墨子》一書的特殊性,此選本在某種程度上亦有全本之功。如《墨子》卷一從《親士》到《三辯》的七篇及《耕柱》、《貴義》等五篇都全部入選,不做刪節。而中間從《尚賢》到《非儒》的十一組中,每組均有三篇文章,內容基本相同,甚至措辭與事例都極相近,故被學者認為是“墨分為三”后弟子傳述不同的結果。因此,這十一組文章,僅選其最為完整明晰的一篇。當然,也有個別例外,如《非攻》,本來《非攻中》論述更為全面,但《非攻上》之行文簡潔嚴謹,層層設喻,是最典型的墨子文章,故舍“中”而選“上”;再如《節葬》、《明鬼》、《非樂》、《非儒》四組都各僅存一篇,故無可選擇?!赌洝穬热蔟嬰s,涉及了許多專業知識,且研究界也歧見迭出,故僅選其與光學有關的八條,以見一斑而已。城守各篇亦多涉及防守的方法與器械,疑晦難明處很多,故僅因《公輸》之云梯而選《備梯》一篇以嘗鼎一臠。
本書以王煥鑣的《墨子集詁》為底本,因其書為集解性質,故所收極為豐富,一冊在手,眾善畢集,可以參照諸家,擇善而從。而且,王之按斷亦多精義,許多前人莫衷一是的問題,他都有別具手眼的考論。當然,也有個別地方似未得當,則參酌吳毓江《墨子校注》或張純一《墨子集解》甚至孫詒讓《墨子間詁》正之,偶爾也參以己意。此外,譚家健的《墨子選譯》嚴謹而得當,故亦有所取資。
關于正文。一般情況,正文以底本為主,不作改動,以尊重原貌。
有兩種情況則在正文上直接改正而不作說明:一、王煥鑣《墨子集詁》乃以孫詒讓《墨子間詁》為底本,若孫本印誤,王仍存其舊,僅在注中說明者,則改之;二、孫本又以畢沅《墨子注》為底本,畢本有不少無意之舛誤,孫本與王本仍之而未改者,亦改之。
另有一種情況,即正文文字明顯有誤,研究者亦多指出者,如有確切的版本依據,則改動正文,并于注中說明。
如果有研究者對一些文字有新的看法,雖近真卻無版本依據者,不改動原本,只在注中說明當改為某某,譯文也以校改后的文字為準。
關于注釋。本書的注釋盡量簡明,一般通過譯文可以了解的字詞,便不再作注;一般性常識,如墨子常常引及的古代賢君與暴君的事例,在第一次出現時加注,其后則不再加注,個別前詳后略,以助閱讀。
故本書之注約有五種:一是難字需注音者,二是難理解的字詞與文化常識性的內容,三是難理解的語句需串釋者,四是通假字,五是校改說明。
關于譯文。為忠于原文,本書譯文以直譯為主,同時也盡量做到曉暢通達。而且,一些字詞并未設注,實在譯文中已有所體現;而個別語句極為復雜者,譯文仍以直譯為之,難解之處則在注中說明,以助理解,并使注與譯可以交相為用。
此外,全書正文對話與引用層次繁復,為避淆亂,僅后六章因多用對話,仍加引號以清眉目;其余論說之文在各段對話與引用前均有相應提示語,不用引號亦可明白,如用引號,反徒生滋擾,故均從王煥鑣書例不加引號標識,譯文亦從之;但此類正文中有明確出處者有加引號,以明引用起止。
最后,此書的完成,除前文所及外,還借鑒了墨學研究界眾多學者的研究成果,如任繼愈《墨子》、楊俊光《墨子新論》、邢兆良《墨子評傳》、蘇鳳捷、程梅花《平民理想——〈墨子〉與中國文化》、鄭杰文《20世紀墨學研究史》等;而且亦幸得張廷銀老師的幫助與指導,在此深表謝忱。
容有未當之處,期待讀者與專家的批評指正。
李小龍
乙未秋于京師家園四相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