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商業綜合體空間布局優化策略
- 岳文澤 高佳斌 毛利偉
- 736字
- 2020-03-11 14:39:17
1.1.2 城市商業綜合體的大量涌現
從1990年代的大型百貨業開發,到1996年后的大型超市和大賣場建設,再到隨后迅速掀起的大型購物中心開發狂潮,我國的商業地產發展經歷了多輪投資熱潮(王鵬,2012)。近年來,以商業綜合體為代表的大型商業地產項目正越來越受到房地產開發商的青睞,并以驚人的速度在我國各大城市崛起,形成了國內商業地產開發的新模式(王琳,2008)。尤其是2010年后,由于大中城市住宅市場受到調控政策的嚴格限制,眾多開發商也開始更加注重商業地產開發領域,進一步推動了商業綜合體項目在國內城市的開發熱情。根據世邦魏理仕統計,2013年我國在建購物中心面積達到1680萬平方米,超過全球在建購物中心總面積的一半,尤其是在成都、杭州、南昌、青島等二三線城市,數百個商業綜合體正在拔地而起(中國證券報,2013)。以南京市為例,2010年之前已建成商業綜合體僅6個,而2015、2016年每年新增的商業綜合體就超過10個,全市已建和將建的商業綜合體將超過50家(張希和閆紫晴,2016)。
商業綜合體作為一站式購物、消費、娛樂、體驗中心,是一種從國外引進并在我國城市得到快速發展的商業地產開發模式,能夠提供功能多樣、層次豐富的服務和商品,是人口、物質、信息等要素在時空上高度聚集的表現。例如北京的華貿中心、上海的國金中心、深圳的華潤萬象城、香港的時代廣場等,商業綜合體往往會成為所在區域的地標性建筑,是城市人口集聚和流動的重要樞紐。相比于傳統商業網點,城市大型商業綜合體在城市商業品質的提升、人口流動吸引力等方面的作用更加明顯。從城市管理視角,商業綜合體這一形態,作為應對城市快速膨脹的一種空間利用方式,不僅僅是地方政府拉動經濟增長和打造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也高效地承載了人們的各種生產與生活需要,被認為是未來城市建設和地產開發的主流模式(宋文波,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