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商業綜合體空間布局優化策略
- 岳文澤 高佳斌 毛利偉
- 5字
- 2020-03-11 14:39:17
第1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
1.1.1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商業空間擴張
商業,是一種有組織地提供顧客所需商品與服務的行為。作為第三產業的主要組成部分,商業也是連接生產和消費環節的必要紐帶。對于城市而言,商業更是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城市一詞中的“市”本身就是指代交易進行的場所,城市的形成與商品交易的集聚息息相關。商品的快速流通,在推動地方經濟的繁榮,保障人民生活、生產物資供給等方面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而城市人口的聚集也為商品貿易提供了需求和支撐。可以說,現代城市的發展要以商業為條件,商業也需要依賴于城市的發展,商業市場的活躍程度已成為彰顯城市發達程度與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標志(馬克思和恩格斯,1974)。
我國城市商業的演化在過去30多年經歷了一個低起點、高速度的發展過程。1990年代以前,以制造業為主體的工業生產在我國城市經濟中占有絕對的支配性地位,長期的計劃經濟極大地壓抑了城市商業活力。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以及市場改革,城市集聚效應日益顯現,商業逐漸成為城市功能要素中最為活躍的環節之一,城市的主導功能逐漸由生產型向生產消費服務型轉變(葉強等,2015)。在我國經濟水平快速發展、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的背景下,城市居民對商業服務的需求量迅速增加,需求類型也變得更加多樣化,城市商業設施得到了巨大發展,商業空間得以在我國城市內部快速擴張(江泓,2009)。以“退二進三”政策為代表,用地低效的工業企業逐漸向城市外圍轉移,而大量的城市土地被置換用于零售、金融、辦公等商業和商務用途,特色商業街、大型超市、購物中心以及各類專業市場等多種業態形式陸續出現。作為對區位條件要求較高且具有較高支付租金能力的產業,商業在城市集聚是交易規模效應以及區位交易成本下降的結果,尤其是城市中心區也往往被商業占據,形成地價峰值區(柳思維等,2012)。
另一方面,城市商業空間的發展也表現出明顯的外向性特征。在城市規模逐步擴大、人口不斷增加的同時,城市交通擁堵、環境污染、治安惡劣等“城市病”也不斷涌現,許多大中型城市從規劃理念到實際的城市形態與功能都在從單中心向多中心邁進,成為后工業時代城市發展的重要特征和趨勢。特別是近年來,北京、上海、廣州、杭州、寧波等城市都紛紛提出了新城規劃,掀起了國內的新城建設熱潮,這種城市的擴張和“多中心化”同時也催生了城市核心區外圍諸多新商業中心形成。為了推動人口的疏散,大型商業設施往往會成為引導城市開發和新城市中心區的重要手段,許多商業空間的擴散甚至要先于人口和居住空間(葉強,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