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商業綜合體空間布局優化策略
- 岳文澤 高佳斌 毛利偉
- 1095字
- 2020-03-11 14:39:23
3.2.1 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論
中心地理論(Central place theory)是20世紀地理學領域最為突出的理論成果之一,由德國城市地理學家克里斯泰勒(W. Christaller)和德國經濟學家廖什(A. L?sch)分別于1933年和1940年獨立提出。其中,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論建立于學者對德國南部城鎮分布規律的調查分析,并發表了其經典著作《德國南部中心地原理》,詳細探討了中心地的數量、規模和分布模式,實現了對中心地研究的系統化。
中心地(Central place)在克里斯泰勒的理論中,可以被理解為向居住在它周圍地域的居民提供各類商品和服務的地方,而其能夠提供的商品和服務(即中心地職能)是分等級的,因此中心地也可以區分為高等級的中心地和低等級的中心地。在此基礎上,克里斯泰勒又進一步提出了中心性和服務范圍的概念。其中,中心性是指中心地中心職能作用的大小,服務范圍則表征了中心地商品和服務覆蓋的空間范圍,范圍的上限為消費者愿意前往中心地獲取商品或服務的最遠距離,超過該距離消費者則會選擇另一較近的中心地,服務范圍的下限為維持某一級中心地存在所必需的最小范圍,即所謂的門檻范圍。
根據中心地理論“理想地表”以及經濟行為合理人的基本假設,生產者為尋求最大的市場覆蓋范圍,會盡可能的拉大相互之間的間隔距離,并完全覆蓋整個平面。最終,單個中心地的最佳市場范圍將呈現正六邊形形態,不同中心地市場范圍相互緊密連接構成中心地的蜂窩狀體系(如圖3-5)。由于中心地等級的差異,不同中心地的市場范圍大小也不同,表現出的規律為中心地等級越高,數量越少,服務的市場范圍越大。從中心地職能看,高等級的中心地在提供高級別商品和服務的同時,也能夠提供覆蓋范圍內低級別中心地相應的商品和服務。因此,高等級中心地都附屬存在若干個中級中心地以及更多的低等級中心地,層層嵌套形成中心地等級體系。

圖3-5 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論
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論為分析商業中心的區位布局和等級體系提供了理論框架。對于城市內部的商業體系而言,高等級的商業中心往往位于城市的核心地帶(如CBD),商業設施密度高、規模大,并能夠提供高檔消費品(如奢侈品牌商品、寶石、名表等)、高級金融服務等,輻射范圍覆蓋整個城市,甚至擴展至城市群或全國范圍。低等級商業中心則分散布局于城市的小核心地區,服務范圍為所在城市板塊或社區,商業設施的密度和規模也相對較小,以百貨、超市、蔬菜市場等生活服務型設施為主,提供商品和服務的品牌性和檔次相對高級商業中心較低。加納(B. J. Garner)基于門檻職能與付租能力的對應關系,對市場中心到邊緣地區級、社區級和街區級商業中心的布局模式進行了探討,提出隨著商業中心級別的提高,低級職能部門占據的位置將進一步被排斥到商業中心的邊緣(侯鋒,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