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商業綜合體空間布局優化策略
- 岳文澤 高佳斌 毛利偉
- 1503字
- 2020-03-11 14:39:22
2.3.3 空間布局特征
伴隨著城市空間集聚和擴散的大規模城市綜合體建設積極推動了城市空間結構的調整,使城市空間向集約化、多中心模式轉變(董賀軒和盧濟威,2009;楊建軍和朱煥彬,2012)。這種擴張性的特征也符合了現代城市功能結構和空間結構的轉變趨勢,尤其是大中型商業設施的郊區化過程對城市人口的分布及流動也將產生重要影響。從商業中心等級結構看,商業綜合體的分布也體現出相應的多中心性、等級性和發散性。一般而言,主城區的商業綜合體數量往往不止一個,并且等級并列最高,而副城市組團的商業綜合體商業等級則相對較低,輻射或者服務范圍也相對較小。
從商業綜合體的主要分布結點來看,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平面式開發不同,由于我國人口密度和土地資源限制,城市中心、新興城區和交通樞紐往往成為大型商業綜合體的分布重點,尤其是新興城區和交通樞紐的建設,已成為新增商業綜合體的熱點區域(姜涌等,2015)。需要指出的是,國內二、三線城市雖然商業綜合體開發起步晚于一線城市,但已成為近年來綜合體開發熱潮的主要驅動力,發展趨勢較為明顯。研究表明,商業綜合體在國內二、三線城市郊區出現的頻率較高,這與二、三線城市的新區擴張進程相對一致(黃杉等,2013);此外,隨著二、三線城市地鐵、輕軌的開建,越來越多的開發商傾向于地鐵上蓋物業的開發,便利的軌道交通可以擴大綜合體的輻射范圍,與軌道交通等交通樞紐的對接也成為眾多商業項目招商宣傳的重點(揭鳴浩和朱偲,2014)。對于城市規劃而言,由于商業綜合體規模較大,其布局確實需要與城市交通系統緊密結合,尤其是與城市交通樞紐的銜接,這也能夠充分發揮交通樞紐的人流聚集和疏散作用(商佳玉,2008;李曉剛,2010;王楨棟和陳易,2011)。
參考文獻:
[1]董賀軒,盧濟威.作為集約化城市組織形式的城市綜合體深度解析[J].城市規劃學刊,2009(1):54-61.
[2]顧萌,韓文兵.二三線城市的城市綜合體發展特征及規律——以江蘇常州市為例[J].華中建筑,2013(8):86-90.
[3]黃杉,武前波,崔萬珍.國內外城市綜合體的發展特征與類型模式[J].經濟地理,2013,33(4):1-8.
[4]江泓.商業綜合體與城市公共空間[J].現代城市研究,2009(11):48-52.
[5]姜涌,邱可嘉,候新元,等.城市商業中心建筑設計方法[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5.
[6]揭鳴浩,朱偲.城市綜合體發展沿革與未來趨勢[J].中外建筑,2014(10):41-43.
[7]李曉剛.城市綜合體布局規劃研究——以廈門為例[J].現代城市研究,2010(12):24-28. [8]林春輝.被誤讀的體驗式商業[J].中國房地產,2017(23):48-49.
[9]龍固新.大型城市綜合體開發研究與實踐[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5.
[10]馬宗國.我國城市綜合體發展途徑探討[J].城市發展研究,2011,18(6):14-16.
[11]商佳玉.都市綜合體開發建設研究[D].上海:同濟大學,2008.
[12]蘇觀福.2017年合肥擬開購物中心30個:合肥寶能城、百大心悅城等[EB/OL].(2017-03-30)http://news.winshang.com/html/060/8601.html.
[13]王楨棟.當代城市建筑綜合體研究[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
[14]王楨棟,陳易.高密度人居環境下城市建筑綜合體布局中的生態策略[J].住宅科技,2011,31(1):27-31.
[15]楊建軍,朱煥彬.城市綜合體建設的空間影響效應——以杭州市城市綜合體建設為例[J].規劃師,2012,28(6):90-95.
[16]張東輝,周慧玲.混合土地使用思想下的城市綜合體發展[J].華中建筑,2012(12):30-32.
[17]張亮.“商業綜合體”與城市環境的耦合關系[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6,29(9):1166-1168.
[18]張希,閆紫晴.商業綜合體開發熱中的冷思考[N].南京日報,2016-08-29.
[19]趙冠男.城市綜合體發展源流概覽[J].城市環境設計,2011(8):183-185.
[20]浙江省商貿業聯合會.2017杭州商業地產迎來爆發年,九大綜合體將亮相[EB/OL].(2017-02-21)http://www.zjsm.org/html4928.htm.
[21]甄仕奇.當人氣業態遭遇收益制衡——購物中心體驗式業態的經營現狀剖析[J].城市開發,2012(10):78-79.
[22]朱凌波.城市綜合體分析[J].城市開發,2011,10(2):6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