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編黨員培訓教材:2018年版
- 張希賢 強舸
- 4671字
- 2020-03-11 14:44:49
第三節 科學把握文明中心轉移與中國社會轉型期
一、悄悄迎接經濟社會發展中心的到來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邁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隨著世界經濟社會發展中心向以中國和印度為基點的東亞地區轉移,當代的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更應當為21世紀的人類文明殿堂貢獻出最壯麗最輝煌的“中國史詩”。
世界第一次經濟社會發展中心在西歐,以英、法、德三國為代表。在歐洲文藝復興之后的發展基礎上,中經18世紀80年代開始的工業革命,19世紀世界經濟社會發展中心在西歐形成。遍及全球的殖民侵略和西歐文化的復興與繁榮是其基本標志。馬克思主義理論就產生于這一時期。世界一流的經濟產生了世界一流的理論、一流的文化和深遠的文化影響。
世界第二次經濟社會發展中心在美國和蘇聯。本來19世紀70年代開始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可以使整個資本主義國家實現共同繁榮。但資本主義固有的矛盾沖突,20世紀上半葉,歐洲地區發生的兩次世界大戰,使世界經濟發展中心開始轉移。美國通過羅斯福的改革新政和利用兩次世界大戰發橫財的機遇,成功地迎接了世界經濟發展中心向美國的轉移。蘇聯以列寧、斯大林為代表,勝利地贏得了兩次世界大戰,一步步迎接了世界經濟中心向蘇聯的轉移,創造了科技與文化的輝煌。問題是斯大林之后的后繼者缺乏改革創新,一步步走進了死胡同,一步步喪失了經濟中心的地位。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中國抓住了改革開放的發展機遇,揚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風帆。經過30多年的改革發展,經濟發展規模達到了世界第二位。印度從上個世紀80年代末開始起步發展,也呈現了蒸蒸日上的發展態勢。中印兩國的快速發展,奠定了迎接世界經濟社會發展中心向東亞地區轉移的基礎。
美國“9·11”事件之后,世界經濟社會發展中心歷史地向以中國和印度為基點的東亞地區轉移。世界經濟中心轉移,不是說美國不行了,美國和西歐照樣很好,只是它們已經發展到這一時代的頂點了。風水輪流轉,西歐100年,美國100年,21世紀極有可能是中國和印度承接世界經濟中心新的100年。對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來說,問題是中國共產黨能否挺立潮頭,抓住機遇,乘勢而上,始終堅持正確的發展道路和大政方針,成功地迎接世界經濟發展中心的轉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世界經濟發展中心,有兩個基本問題需要研究。一是經濟發展是實力,是火車頭,是“牽引機”,“牽引”世界經濟發展。二是發生“牽引”影響的是文化。西歐當年是世界經濟社會發展中心,但真正影響世界的是文化。到今天乃至今后,西歐文化,尤其是馬克思主義、世界文學名著、音樂藝術、科學技術、人文社會科學理論、體育文化等仍在對世界各國發生深遠的影響。美國真正對世界的影響,對中國的影響,也是美國文化,包括科技教育、經濟建設文化、政治文化和生活文化等。因此,中國迎接世界經濟發展中心轉移,就遇到了一個文化強國問題。
世界一流發展規模的經濟,客觀上就要求必須創造世界一流的文化。中國人民應勇于挺立潮頭,做出無愧于時代的偉大的文化新創造,創造世界一流的大學、一流的科學技術、一流的制度文化與經濟社會文化,為21世紀的人類文明殿堂,書寫出最壯麗最輝煌的“中國史詩”。
19世紀第一次世界經濟社會中心的發展中,產生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一個是資本主義文化,一個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文化。兩種文化都發生影響,并且按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條道路走。第一次世界經濟發展中心轉移時,一個中心轉移到了資本主義的美國,另一個中心則轉移到了社會主義的蘇聯。而且兩種文化既相互斗爭,同時又相互借鑒、相互影響、相互吸收。整個20世紀,實質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條道路、兩種文化的較量。21世紀世界經濟發展中心轉移到東亞地區,必然還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條道路、兩種文化的繼續較量。近代以來人類文明的發展就是這樣,社會主義文化與資本主義文化的激烈競爭,將伴隨始終。因此,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必須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在過去60多年政治經濟文化建設的基礎上,把改革開放的新30年建設好,創造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文化輝煌,迎接21世紀社會主義發展的新時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做出無愧于時代的社會主義燦爛文化的新創造。一方面,我們有5000年中華文明雄厚的文化基礎,有新中國60多年經濟社會發展的物質文化基礎,有改革開放30多年的新創造,只要我們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批判性的傳承與創新,對新中國60多年來的偉大實踐進行文化結晶,對改革開放新30年的偉大新實踐不斷給予偉大的文化新創造,我們就一定能在改革開放的新30年里,實現社會主義文化燦爛輝煌的中國夢。另一方面,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1919—1949年新民主主義革命的30年,中國人民取得了反對帝國主義和反對封建主義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創造了偉大的“紅色文化”。1949—1979年社會主義建設計劃經濟時期的30年,建立了一個社會主義制度和一個比較完整的國民經濟與工業體系,在十分的艱難曲折中建立了社會主義文化基礎。1979—2009年的改革開放第一個30年,中國人民把中國的經濟規模發展到世界第三位。改革開放新的30年,只要我們繼續堅定地高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旗幟,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借鑒吸收的方針,科學地借鑒吸收歐洲資本主義國家的文化精華,借鑒吸收我們在發展中需要的人類文明優秀成果,傳承創新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傳承創新我們的紅色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文化,并把這些和中國人民新30年的每一步奮斗相結合,不斷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創造力,不斷開創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不斷譜寫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的新篇章;堅持5年勝利實施一個執政綱領,10年邁上一個新臺階,30年邁三個臺階,我們就一定能做出無愧于時代的偉大的新創造,就一定能成功地迎接世界經濟文化中心的轉移,一定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二、科學把握中國兩個多世紀的社會轉型期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還需要我們深刻認識和科學把握中國兩個多世紀的社會轉型的三大轉型期。
站在21世紀的歷史視野分析中國,近代1840年以來的中國經濟文化發展,有一個延續兩個多世紀的轉型期,這是我們判斷時代發展方位的邏輯起點。這一轉型期,分為前后兩個“百年”。前“百年”,即從1839年林則徐“虎門銷煙”到1949年新中國建立,其基本的歷史使命是實現“國家的獨立、民族的解放、人民的翻身”;后“110年”,即從1949年到二十一世紀中葉,中國共產黨的使命是實現“國家強盛、民族復興、人民富裕文明”的中國夢。
在這兩個多世紀的社會轉型期中,中國共產黨人提出了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即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把中國建設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進一步分析這兩個多世紀的中國轉型,實質是從傳統中國到現代中國、從傳統社會到現代社會、從傳統的中華民族到現代中華民族艱難的轉型。
從傳統中國到現代中國的轉型,是從“中央集權政治”到“民主集中制政治”國度的歷史轉型,即從“皇帝當家做主”到“人民當家做主”的轉型。從傳統社會到現代社會的轉型,是從傳統農業文明社會到現代工業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場化、國際化之文明社會的轉型。從傳統中華民族到現代中華民族的轉型,應當是從以儒家思想為指導、以“三綱五常”為主流價值體系的“知書達理”的民族,到以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思想道德基礎的“文明創新”的中華民族的轉型。
可以說,從1839年林則徐“虎門銷煙”,反對“黃賭毒”文化開始,就揭開了中國兩個多世紀轉型的序幕。魏源的“師夷之長技以制夷”,代表了鴉片戰爭時期文化開始轉型的主流觀點。洪秀全的“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和“天父上帝人人供、何得君王私自專”的政治觀點,代表了太平天國時期中國人民的新認識。晚清張之洞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則代表了中國第一代國有企業——“求強求富”“官辦企業”——誕生時期的文化態度。康有為、梁啟超的“君主立憲”,標志著中國政治文化發展的進一步。孫中山先生的“民主共和”和“三民主義”理論,則代表了舊民主革命時期中國文化發展的頂峰。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前期,提出了“打倒孔家店”,舉起了“科學、民主、新文化”的大旗;后期,馬克思主義的轉播、中國工人階級登上領導舞臺,成為了中國新文化發展的主流。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同志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命題后,如何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如何對待西方外來文化,如何對待中國人民的新創造,才有了一個正確的解決途徑。
新中國建立后,因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人民大眾的新文化只有近70年時間,而中國傳統文化5000年的博大精深,西方近現代文化300年的厚重,造成了中國傳統文化、西方外來近現代文化的精華與糟粕,進步與反動,腐朽與落后等各種文化力量對中國社會主義文化激烈的“對沖”。因此,從1949年至今,一直存在著社會主義文化、中國傳統文化、西方外來文化三者之間,進步與腐朽落后,“西化”與“中國化”的激烈的矛盾沖突。文化方面的成就與挫折,經驗與教訓,也主要反映在這三者之間的復雜矛盾沖突中。
在從1839年以來的歲月里,從中國男人剪掉“長辮子”,脫掉身上長袍馬褂,打倒政治上的“下跪文化”,女人放棄“纏足”;從“中山裝”、“旗袍裙”到當代“正裝”、“休閑裝”與“短裙”;從“古道西風瘦馬”到當代的高速公路、高速鐵路、航空運輸;從古代神話里的“千里眼、順風耳”,到當代的信息化、網絡化、數字化,中國人民在百折不撓的奮斗中,國家在一天天由傳統向現代轉型。總之,從“熟人社會”,到今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生人社會”,發生在每個中國人的身上,人人都在變,而且越變越好。放眼未來,我們應當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堅定地完成后40多年的轉型任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從走過的170余年的道路分析,中國傳統文化在中國人民的奮斗中洗盡鉛華,西方外來文化在中華民族的奮斗中大浪淘沙,中華兒女創造的新文化在艱苦卓絕的奮斗中破土成長。中國傳統文化、西方外來文化、中華兒女的新創造,在這170余年里,始終交織在一起,纏斗在一起,相生相長相克在一起。優秀的文化在鳳凰涅槃中重生,反動的、腐朽的在文化的大浪中淘沙,中國的新文化在千回百轉中艱難前行。
文化必須和綜合國力相適應。今天,中國的經濟發展規模,已經達到了世界第二位。到2035年左右,很有希望達到世界第一位。世界第一位,是歷史的要求,中國社會主義文化也必須努力達到世界一流水平。因此,今后半個世紀,中國共產黨人和全中國人民的歷史使命既神圣又艱巨,我們必須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高度的文化自信,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使命。
放眼兩個多世紀的中國社會轉型,封建社會的以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產生了與之對應的以儒家思想為指導的、以“忠君、愛國、仁義禮智信”為基點的傳統主流文化。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生產生活方式,產生了以社會主義和集體主義為基點的社會主義文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生產生活方式,需要建設反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服務于中國人民新的生產生活方式的,以馬克思主義為靈魂的,以數字化、網絡化、信息化為新的傳播方式的社會主義新文化。
兩個多世紀以來,充滿了艱辛、曲折、痛苦、挫折與奮起。過去的170余年,是今后30多年奮斗的基礎。我們中國人民應當滿懷信心地迎接未來的挑戰,獻身于無愧于歷史、無愧于時代、無愧于未來的偉大新探索,勝利地完成中國兩百年轉型的神圣使命,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