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編黨員培訓教材:2018年版
- 張希賢 強舸
- 1594字
- 2020-03-11 14:44:48
第二節 邁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關鍵一步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現在的關鍵是決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定性階段,走好實現中國夢的關鍵一步。
距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只有短短數年時間,十九大標志著已經進入決勝階段,“實現這個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因此,我們必須發起最后的戰略決戰,努力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艱巨任務,邁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
從1979年提出建設“小康社會”,到2020年完成任務,前后40多年時間。在最后的幾年時間里,我們黨從兩個戰場決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決定性階段。一個戰場是全國的全面戰場,發起“決戰小康”戰役,主體拿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本任務。第二個是重點戰場,中西部地區的戰略攻堅戰。這是一場氣勢磅礴的戰略大決戰,我們黨和人民應當堅定信心,積極進取,努力拼搏,使中國的發展面貌發生一個根本性的變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邁開關鍵的一步。
具體地說,決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戰場是展開“西南地區”、“西北地區”和“老少邊窮地區”的“三區戰役”。我國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的瓶頸在于西北、西南和老少邊窮地區這“三區”能否脫貧致富實現全面小康。西北地區、西南地區和老少邊窮地區多位于經濟發展落后的中西部山區和丘陵地區,如老少邊窮地區中的東部沂蒙山區,閩西南、閩東北地區,中部的太行山區、呂梁山區、秦嶺大巴山區、武陵山區、大別山區、井岡山區和贛南地區,西部定西干旱山區、西海固地區等。三區經濟總量小,發展實力弱,發展水平遠低于全國縣市平均水平,農業投入不足、生產落后、效率低下,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落后,自然條件惡劣,經濟發展緩慢;政府投入不足,教育水平低;基礎設施差、欠賬多,現狀依然薄弱;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弱,返貧率較高;產業結構單一,貧困農民增收渠道少;少數民族貧困問題不容忽視。在“三區戰役”的戰略大決戰中,我們必須通過大力加強黨的領導能力建設、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與純潔性建設,解決西南地區、西北地區和老少邊窮這“三區”的四個基礎問題:一是加大中央政府財政投入,加大東部地區企業向“三區”投入,加大“三區”自身企業的投入,通過三個加大投入,一方面不斷提高這“三區”農民群眾的年人均純收入;另一方面,大力推進社會建設,為“三區”奠定穩固的經濟社會發展基礎。二是不斷提高“三區”群眾的科學文化素質、思想道德素質和身體健康素質。通過發展國民教育、成人培訓教育與成人教育,東部地區對“三邊”進行文化支持,奠定“三邊”的軟實力基礎。三是加強“三邊”黨的建設,不斷提高“三區”共產黨人的改革發展能力、領導能力和服務能力。四是整合“三邊”的資源,激活資源優勢,加強“三邊”的生態文明建設。通過認真組織實施“三區戰役”,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收官戰”,譜寫人類文明進程中一個燦爛輝煌的偉大“樂章”。
1979年小康社會建設起步時,國家當年的國民生產總值是1000億美元,國家財政收入是1146億元人民幣;農民當年人均年純收入是134元人民幣,平均每月11元多點;城鎮居民可支配性收入當年人均343元,平均每月29元多點。到2020年,國民生產總值將達到16萬億—19萬億美元,國家財政收入要達到22萬億—25萬億元人民幣;農民人均年純收入要達到14000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性年收入要達到4萬元。實現這些目標,比1979年增長100多倍,讓人民過上更加富足的生活,有更加穩定的社會保障,人民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權益進一步得到保障;政治清明、法治社會、文化昌盛;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形成人的全面發展、人與自然和諧文明的社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讓老百姓有一個全新的文明富裕的生活,實現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第一次全面走向文明富裕的偉大歷史變遷。通過全面從嚴治黨,中國共產黨再次實現“鳳凰涅槃”,以更高層面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精神面貌,給老百姓一個“當家人”清正廉潔、能力水平更高的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