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人
- 賴慶芳
- 4550字
- 2019-08-09 18:39:49
1.3 美女的稱呼
西方學(xué)者云:美的哲學(xué)是價值觀的理論。19換言之,若能捕捉一個時代的審美觀,即能窺見該時社會的價值觀。反之,若能理解一個時代的社會價值觀,亦可了解其時人們心目中的審美標(biāo)準(zhǔn)。
語言是人們表達(dá)個人意見、感覺、思想及文化的渠道。而語言本身已具備特定的語義和觀點,人們透過語言本身的語義表達(dá)自己內(nèi)心的看法和觀點。西方學(xué)者弗雷格(Frege.G)等人認(rèn)為:語言的能力令人驚訝,少數(shù)音節(jié)便能表達(dá)數(shù)不盡的思想。20從語言文字本身的含意,可探究使用者的觀點及思想,因為語言是傳達(dá)意念的工具。西方學(xué)者阿爾斯通(William P.Alston)認(rèn)為:若我們皆滿足于將個人想法留給自己,就可以擺脫語言。因為我們感到有需要彼此傳遞想法,才利用可公開觀察的方法傳達(dá)在腦海產(chǎn)生的純屬個人的見解。21
每個文字皆有獨特的語義,透過使用者對文詞的篩選及運用,可探視其哲學(xué)思想和審美觀。一般學(xué)者相信要了解人與人的本質(zhì),必須先了解語言。22因為語言是表達(dá)思想的交際工具。23
文字與意念有很密切的關(guān)系;除了一個人所用的語言,暫時沒有方法可標(biāo)示一個人的思想。24文字表達(dá)個人的意念和思維,透過文字的運用,可窺探古人的審美觀。透過詞匯,可初步窺探人們對漂亮女子的看法,理解其審美要求。
根據(jù)各大中文辭典的記錄,筆者粗略計算由先秦至民國時期的美人稱呼,共得115個稱呼“美女”的字詞。(見附錄1.1)其中尤以“艷、嬌、麗”三字出現(xiàn)頻率最高(見附錄1.2),以下會逐一討論。
“艷”揭示之外表體態(tài)美
中國古代的美女于不同地區(qū)有不同的稱號。春秋戰(zhàn)國時期,宋、衛(wèi)、晉、鄭之地稱美女為“艷”;而吳、楚、衡、淮之間則稱作“娃”。25只因地方不同,稱呼不一。在稱謂美女的詞匯之中,古人普遍愛用“艷”字稱呼及形容美女。唐代的李白就曾以“越艷”26指越地的美女,而白居易亦曾用“艷質(zhì)”27指美人。然而,究竟何謂“艷”?“艷”是指具什么條件的美女?
漢朝揚雄曾云:美貌稱娥,美狀叫窕,美色為艷,美心是窈。28揭示秦晉兩地的審美條件:艷,指美麗的容色;美色,暗示女性予男性視覺上的愉悅。揚雄雖沒有解釋“美色”何意,卻可以肯定,在古代(尤其是秦晉兩國)的男性心目中,美女最好具備美好的容貌(美貌)、美麗的外表(美狀、美色),以及善良的內(nèi)心(美心)。揚雄展示漢人對美女的審美要求,是內(nèi)外品質(zhì)兼?zhèn)洹?/p>
許慎亦在闡述“艷”一字時透露漢代已存在的審美概念。艷本身乃指美好而長。它從豐字偏旁,而豐乃大之意29,故艷亦暗含“大”的審美元素?!柏S”既指豐滿、圍大的意思30,而艷又從豐字而來,似乎與“豐滿”及“圍大”脫不了關(guān)系。顯然“艷”是指女性體態(tài)的吸引力,有豐滿、大而美之意。
古代“艷”指體態(tài)的吸引,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左傳》早有暗示。宋國的華父督在路上看見孔父的妻子,目送她走時贊賞說:“美而艷”31,顯示“美”與“艷”在審美觀點上的不同。兩者雖同指美好的容色,后者卻暗示外表體態(tài)的吸引,令男士駐足凝望。李白《清平調(diào)》“一枝紅艷露凝香”32就曾以“艷”(美麗的花朵)暗喻國色天香、身段豐滿的楊貴妃。
先秦時代,“艷”特指美麗外表而身段豐滿的女子,但清代學(xué)者段玉裁認(rèn)為艷屬美的范疇,卻有美麗而不豐滿(艷)的女性33;暗示有外貌不艷(體態(tài)不豐滿)而長得漂亮的女子??梢姟捌G”雖屬美的范疇,卻與“美”含義不同;它包含豐滿之意。
中國文字?jǐn)?shù)以萬計,在眾多描寫女性的文字之中,文人偏愛“艷”字,如一百多個稱呼或形容美女的字詞里,有不少與“艷”字有關(guān)。及至唐代,詩人描繪女性的姿態(tài)、笑容、步履、風(fēng)采、容貌,甚至魂魄、尸骨等,皆以艷形容,此或可視作文人對女性的審美要求——具備“艷”的條件。至于那些美女是否真的豐滿美麗,則不可考究。除了描寫女性的形態(tài),文人亦以“艷”描畫四周的景物,揭示文人認(rèn)同“艷”字的含義,以艷為審美準(zhǔn)則。
古代以艷形容美女,以艷描繪美女誘人的姿態(tài),此審美標(biāo)準(zhǔn)可謂沿用至今?,F(xiàn)代社會,人們亦以艷描述體態(tài)出眾的女性,如“艷星”是指賣弄豐滿身段的演藝女子。然而男性有不同的審美好惡,非人人好艷,故有另一審美的要求——嬌。
“嬌”展示的嬌美柔嫩
嬌,自古迄今包含的審美觀點是指姿態(tài)或意態(tài)方面的。如漢代許慎說“嬌”是姿34,而古語云“嬌”是嬌姿35,即嬌媚姿態(tài)之意?!皨伞弊种\用,最為人熟悉的該是“金屋藏嬌”。漢武帝劉徹四歲時,曾說要建金屋藏阿嬌。阿嬌是長公主劉嫖的女兒陳嬌(一云陳阿嬌),后來成為武帝皇后;可惜受寵多年而無子,最后因蠱惑宮廷而被打入冷宮。36或許因陳皇后的關(guān)系,以及“金屋藏嬌”的受寵故事,“嬌”字后來直接指美女。如“嬌艾”是指美貌少女,“嬌姝”指美人,“嬌蟬”則指女子美好的鬢發(fā)。現(xiàn)代有“家有嬌妻”之語,“嬌”字乃指年輕美麗的妻子?!皨伞币嘤心贻p、受寵之意,如晉代左思詩云:“吾家有嬌女,皎皎頗白皙?!?span id="d8l4s9w" class="math-super">37詩人就以“嬌女”指年幼嬌嫩受寵愛的女兒。
魏晉南北朝時代,“嬌”之義得以擴(kuò)大;如南朝梁范云有“通林鳥聲嬌”之句38,指聲音清脆柔嫩?!皨伞敝畬徝酪丫邆鋴擅牡淖藨B(tài)、清脆的聲音、青春年幼之審美觀;而此觀點一直流傳至唐代。
白居易“侍兒扶起嬌無力”39一句就以“嬌”字形容楊貴妃浴后嫵媚柔弱之態(tài)。杜甫“平生所嬌兒,顏色白勝雪”40亦以“嬌”形容自己寵愛的年幼兒女。不論晉朝或唐代,詩人詠寫的兒女皆有雪白肌膚,可謂以白為美。唐代文人愛用“嬌”字描繪女性,甚至連女性的眼神、姿態(tài)、容貌、蹙眉、哭泣,也用“嬌”字述其美。古人用“嬌”字描繪女性,或許揭示文人的期盼——心目中的美女具備“嬌”字隱含的審美特質(zhì):嬌媚可愛的姿態(tài)、清脆柔嫩的聲音、美麗的臉容。
“麗”之美好與光彩
先秦時代,“麗”已有美好、美麗之意。許慎解釋“麗”乃鹿之覓食過程,鹿遇見食物而急行41。獲得食物乃美好之事,因食物能讓人類及動物感覺滿足,可能因此引申為美好之意。但“麗”的審美條件卻不如“艷”“嬌”那么清楚。王逸說:“麗”是“美好”。42究竟如何謂之美好,則沒有說明;只可以肯定“麗”于先秦時代的楚國,有美好的意思。
戰(zhàn)國時期,趙國多出佳麗人,而學(xué)者認(rèn)為:佳是大、麗是美43。換言之,“佳麗人”即大美人之意。及至漢魏時代,“麗”蘊寓品德之光彩44,以麗字形容女子亦甚多;如漢代禰衡曾以“麗容”指美好的容貌45,曹植以“麗人”46描述洛水的絕色神女。唐代杜甫更直接以“麗人”指美女,有“長安水邊多麗人”47之句。
“麗”之所以指美麗漂亮的女子,相信與先秦兩漢著名美人——麗姬及麗娟之名脫不了關(guān)系。麗姬乃晉獻(xiàn)公的寵妃,疑即驪姬,據(jù)說乃麗戎國的美女,因戰(zhàn)敗而為晉獻(xiàn)公所納,冊封為夫人。48《淮南子》記錄晉獻(xiàn)公因貪慕驪姬之美而令朝政四代受禍亂。49《莊子》亦云:毛嬙和麗姬是人們贊賞的美人,魚兒見了她們會(因羞愧)而深潛水里,鳥兒見了她們會高飛天上,麋鹿見了她們會迅速地奔離。50麗姬、毛嬙乃天下公認(rèn)之美人,連鳥獸見到她們的美貌也感覺羞愧。
麗娟乃漢武帝寵愛的宮女,時年十四歲,肌膚柔軟,光滑如玉,呼出之氣息清香更勝蘭花。51麗娟年輕漂亮,皮膚幼嫩,身體帶有清香。因兩位美人的緣故,麗姬成為美女的代稱,麗娟亦泛指美女。“麗”蘊藏著美麗容貌、光彩美好素質(zhì)的審美觀點,廣為文士所用,藉以描述美貌女子,如白居易以“麗質(zhì)”52述楊貴妃天賦的美麗容貌和氣質(zhì),以“佳麗”53指后宮三千美女。
古人稱呼美女之時,“麗”之運用甚普及,惟“麗”反映的美女形象比較含糊。究竟具什么條件才算“麗”?歷代文人皆沒有清楚明示?!胞悺敝Z義亦沒有清楚的詮釋,唯一可以確定的,“麗”指容顏美麗,光彩動人。
人們選用不同的詞匯稱呼及形容美女,多少展現(xiàn)個人認(rèn)同的審美觀感。西方學(xué)者珍妮特·霍爾姆斯(Janet Holmes)曾云:語言提供一系列的方法述說同一的東西。例如稱呼其他人及打招呼、描述東西、表示贊賞。選擇一語言方式而不選另一種,是提供非語言信息的一項重要提示。54因為語言提供語義包含的信息,讀者可得知文字組合而成的客觀信息以外,亦可理解使用者的觀感。珍妮特又云:語言可以傳達(dá)參考性的客觀數(shù)據(jù),也可以表達(dá)某人的感想。55從古代運用的語言,可推測文人對美女的審美觀感。
現(xiàn)代闡析“艷”“嬌”及“麗”三字之義乃承傳古代而來,可見文字蘊藏特定的審美觀點。(見書末附錄)若仔細(xì)剖析歷代描繪美女的字詞,從各字之義窺探人們的思維及想法,可初步推斷古人的審美觀點及要求:
“艷”揭示女子美艷動人、體態(tài)豐滿的外在吸引力。
“嬌”暗示女子年少青春、外表美麗可愛、姿態(tài)嫵媚,或具甜美聲音。
“麗”表示女子外表美麗吸引人,予人華麗、清新及光彩的感覺。
歷代稱謂美女之字詞共計一百五十多個,當(dāng)中尤以“艷”“嬌”“麗”三字形容女子的次數(shù)較多,或可揭示文人對美女的審美要求:青春年少,擁有美艷動人的容貌、豐滿的身段、可愛嫵媚的外表姿態(tài)以及甜美嬌柔的聲音。無可否認(rèn),文字本身已帶有特定的意思,文人利用他們認(rèn)為恰當(dāng)?shù)淖衷~,表達(dá)自己的思維及潛意識,實屬自然之事。惟此乃初步從文詞觀察剖析,字詞所存的審美觀點尚待進(jìn)一步研究。
由于文字可以選擇性運用,古代文人偏愛“艷”“嬌”“麗”等字稱呼或形容女性,暗示他們心目中的審美觀點,能透過這些文字表達(dá);換言之,此等文字包含的語意正可反映使用者的審美觀點和意愿。
坊間學(xué)者相信,抽象的概念在各個民族有一定的共通性,而人們的概念又附于詞義之中。56按此推論的話,概念(如審美觀)是抽象的,而又附于文詞語義之中。每一個文詞皆有特定的意思,每一種語言也帶著一個地方的文化。一個人若選用甲詞而不用乙詞去形容或描述某事物,暗示心中的想法和觀感與甲詞相同。例如,筆者用“清秀”而不用“艷麗”一詞形容鄰居女孩,代表“清秀”所包含的審美意思符合筆者心中的觀感。同樣而言,古人稱呼或形容美人,多以“艷”“嬌”“麗”三字描述,代表這些字詞能反映他們心目中的審美觀點。為此,筆者相信從古代選擇使用的字詞,可推論士子對美女的審美條件。他們心目中的女性形象大概有以下四項條件:
一、豐滿體態(tài)(外在條件);
二、容貌美麗(外在條件);
三、良好品德(內(nèi)在條件);
四、年少青春(其他條件)。
人們運用相同的文詞形容及稱呼美人,某種程度上代表他們認(rèn)同字詞所包含的意義,亦認(rèn)同文詞能傳達(dá)心中的審美觀點,如理想的美女形象,以及對美人的審美條件。(見附錄1.3)
小結(jié)
縱然人們相信中西的審美觀點不同,但美的定義,歸根究底,可謂中西同出一源:乃皆令人感官或思想心靈獲得愉悅的人與物。大凡令人感官(如視覺、聽覺、味覺)及心靈感覺愉悅滿足的,皆可謂美,故此有美人、美景、美曲、美調(diào)、美食、美德、美事等等。而在中國古代的審美觀里,早包括了美好品德的要求。古人稱贊人之美,指的就是良好的品德和才能。
美人,在中國古代非僅僅指的是美麗的女性,也可指俊美的男性和賢德的君子,甚至思念的人。《詩經(jīng)·簡兮》就曾以美人指男性,疑指來自周王室的賢君?!冻o·少司命》亦以美人暗喻君主,據(jù)聞乃指楚王。人天生愛美,故美人多人求索,于列強爭霸之時,美人更成為人人爭奪的棋子。
美的標(biāo)準(zhǔn)與審美,于中國古代流傳至今的文中可見。常用的“艷”“嬌”“麗”三字早已包含對美的外在及內(nèi)在要求,此等要求如美麗的容貌外表、美好的內(nèi)在品德,以及青春的年華,也是符合人們對感官及心靈愉悅的追求。從各文詞的意思及應(yīng)用來推斷,“艷”尤指女子豐滿的體態(tài)、美麗的外表;嬌則指女子的青春年少,嫵媚可愛;麗則指女子的光彩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