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先秦絕色美人——西施
清代徐震《美人譜》評說:歷來令人思慕的美人有二十六位,首三位乃西子、毛嬙及夷光。88徐震相信西子及夷光乃兩個不同的美人,而現代學者傾向相信西子即夷光89,亦即是西村的施姓美女施夷光。然而,亦有人提出“施”乃姑娘之意,故“西施”即西村的姑娘之意,卻不知所據何書。
西施的生平事跡,眾所周知;然而,西施之美麗程度,非人人知之。西施乃越國諸暨苧蘿一村莊(今杭州一帶)的女子,亦可謂中國古代首位美女間諜,以美色迷惑吳王夫差,為越國復國大計而自我犧牲。
西施的高尚情操,為歷朝史家稱贊;西施的美貌,令她的命運變得不平凡。《吳越春秋》記載勾踐令使者于國內尋找美女,才在苧蘿山賣柴維生的家庭,覓得名為西施及鄭旦兩位美女。使者為她們訂制羅裳錦衣,教她們言行舉止,讓她們于土城山學習,并到臨都城培訓,三年后學成獻給吳王夫差。90
西施在被挑選之前,純是一名浣紗女。據《孔皋會稽記》所載,西施曾于土城山邊浣紗:永興縣東北六十里,有土城山,山邊有一塊石塊,據說是“西施瀚沙石”。91“瀚”字疑與“澣”字通用;“澣”是“浣”之意,即是西施昔年浣洗的石塊。
西施之美如何?
《慎子》記載毛嬙和西施是天下至美的女子92,可見先秦時期,毛嬙及西施乃天下公認的美艷女子。
西施的容貌如何?史籍沒有記載,卻見于諸子之文。《莊子》記述西施之美,連她心痛時緊皺雙眉亦顯得美艷動人:西施身體有少許毛病——患有心絞痛,痛時會雙眉緊皺;鄰里的丑女見她皺眉的樣子異常美麗好看,返歸后亦捧著心口緊皺雙眉;鄰里的富貴人見到丑女如此狀態,留在家中閉門不出外;貧窮的人看見丑女如此模樣,領著妻兒趕忙避開她而行。莊子感嘆丑女只知皺眉之美態,而不知皺眉為何會美麗好看。93常人皺眉是不好看的,但西施因為容貌異常美麗,即使皺眉亦讓人感到美艷動人;反之,丑女本已長得不好看,再皺眉則更難看了。
西施之美艷,據云只合天上有,非人間所能覓;人人見到她會為之驚魂動心,視她為神女、神人。據晉代王嘉《拾遺記》所載:越國有兩名美女,一名夷光(西施),一名修明(鄭旦),以獻于吳王夫差。吳王珍而重之,以華美的椒花宮殿安置二人,又以一串串細珠為垂簾,而向內偷望的人沒有一個不為她們的美貌而動心消魂,都說她們是神仙。吳王因為受美色迷惑,怠懶國家政事。及至越國士兵攻入城門,才抱著兩名美人逃入吳苑(即長洲苑,今江蘇吳縣西南)。94《拾遺記》記述:越軍攻陷吳國,見西施與鄭旦兩位美人立于竹樹之下,皆以為是神女(現代稱作女神),只管觀看而不敢侵犯。95可見,不論是吳國或越國人,皆視西施為神人仙女。
西施之美能傾國傾城,她與鄭旦竟令叱咤風云的吳王夫差不愛江山愛美人。西施在吳國之時,得夫差百般寵幸。據聞每次她入巿集,百姓若想一睹她的美貌,先要付錢。《孟子注疏》引《史記》之言云:越王勾踐獻西施,吳王夫差十分寵幸她。每次她入巿集,人們想見她的,要先捐付一文錢。96
西施之美,美得令人愿意付錢看。即使她的圖像也令人賞心悅目,漢代王符曾云:繪畫西施及毛嬙之圖畫來觀看,可令人賞心悅目。97但他亦明白絕色美女不能為凡人所有,故補充說:不及丑陋的妻妾可以隨意使喚于眼前。98王符之言明顯點出美女與丑女之別——美女非人人可擁有,亦非凡夫俗子可使喚;丑女則可以隨意使喚,伴隨自己身邊。
西施年紀若何?
西施之美艷令她名留青史,但亦令她年輕命喪。《墨子》曾指出西施之所以被沉溺于江中,是因為她長得太過美艷所致。99
坊間有兩句順口溜:“西施死時四十四,四十四時西施死。”順口溜不知何人所作,卻或多或少令人相信西施大概卒亡于四十歲之后。中國文學及戲曲更有不少美麗的傳說,云西施與越國大夫范蠡隱居避世,泛舟五湖。事實是西施年輕時,還是美艷無比之時就被殺害了。以下是筆者對西施生卒年的粗略推算:
勾踐十二年時(公元前485年),越國使者尋得西施,以古代女子十四五歲可出閣為例,假設西施該年約十四五歲。她被使者發掘后,接受三年歌舞言行教習后入吳國——即十七八歲左右被獻給吳王夫差。吳國于公元前473年滅亡,其時西施已服侍吳王約九年。吳國亡后不久,她亦被殺。則西施之生卒及活躍時期,該為公元前500—前473年之間,死時只有二十六七歲左右。對古人而言,二十多歲的她是美艷的少婦;對現代人而言,她只是一名青春女子。
西施之死
有關西施之死,主要有三種說法:一云她與越國大夫范蠡泛舟五湖而去,過著隱居生活,安逸終老。二云她為吳王夫差所殺而沉溺于江中。三云她為越王勾踐沉死于江中。
第一種說法有唐代陸廣微《吳地記》支持。陸氏記述:勾踐令范蠡尋取西施以奉獻吳王夫差,西施于路上與范蠡私通,三年才到達吳地,期間生育一孩子。兩人行至嘉慶縣南一百里的亭時,兒子已一歲而能說話,故將該亭名為“語兒亭”。陸氏又引《越絕書》云:西施令吳國滅亡后,再回到范蠡身邊,兩人泛舟五湖而去。100
然而,今存漢代袁康所撰之《越絕書》根本沒有此記載。何況,兩人私情之說于情理亦不通。西施與范蠡皆知身負復國大任,前者雖乃天真少女,早知己身歸國有;后者乃越國大夫,知亡國之恨,如何敢在此國仇家恨未雪之時,百姓未可安居樂業之際,明目張膽私通生育?更何況,范蠡送西施至吳國,不會只有他一人護送,身旁的侍衛及婢女皆在,如何私通生孩子而不為人傳至越王勾踐或吳王夫差耳中?何況《墨子》早有西施之沉死江中皆因長得美貌之說,印證西施最終被殺,又何來復歸范蠡而泛舟五湖之事?
明代學者徐樹丕不認同第一種說法,他提出第二種說法:當吳國將亡之時,吳王夫差逃至陽山自盡,自盡之前必先殺西施,以令己之所愛不為仇人所辱。若西施為人沉江而死,亦必定是吳王夫差親自下達的命令。范蠡具有高尚情操,又是有智慧之士,娶亡國妃子為妻,是不可能之事。101
徐氏認為吳王殺西施合乎情理,但范蠡娶西施則不可能。先秦時代,一國滅亡后,其妃子夫人會為新君所納或強占,以羞辱前朝君主。吳王夫差如不想所愛妃子落入敵人懷里,待自己后死受辱,將愛妃先殺掉亦有可能。尤其是,如果夫差終悟自己中了美人計,后悔昔日不聽忠臣伍子胥之言,令伍子胥沉溺江中,今日亦有可能因怨恨而使人以相同手法殺西施。問題是:一、吳王夫差異常寵愛西施,多年情深意重,能否狠心下令殺之則成疑問。二、越國攻破吳國都城,正值兵荒馬亂自身不保之時,是否還有心思大費周章沉西施于江中?要殺也是一劍痛快解決。為此,徐氏的說法亦存有疑團。
第三種說法源自《吳越春秋逸篇》之言:吳國滅亡后,越國將西施沉于江中,步昔日伍子胥被放進皮袋沉江的后塵。102明朝楊慎《丹鉛余錄》亦云:吳國名臣伍子胥被譖而死,西施亦有出力。伍子胥死時,是用鴟夷(皮革制的囊袋)袋之而沉溺江中。吳國亡后,越國亦將西施沉死于江中,以報伍子胥之忠誠;而范蠡離開越國時,亦自號鴟夷子。103
楊慎之說等于認同西施在越國攻破吳國都城之時未死,亦暗合晉代王嘉《拾遺記》所言,越國士兵見西施及鄭旦兩人時,因為兩人的美艷,以為是神女而不敢侵犯。吳國滅亡后,越國有更多時間考慮如何處置西施,亦可大費周章將她沉溺江中。問題是:為何沉溺西施以報吳國伍子胥之忠誠?原因可能有三:
一、古人迷信,忠烈臣子伍子胥之死乃西施直接造成,怕其精魂來擾,故殺西施以安撫伍子胥之貞魂,免越國受擾;
二、在上者刻意殺西施以昭示越國臣民,大凡禍害忠臣者,皆不得好下場;
三、因西施之美艷,令天下君王不能自持,殺之以免越國步吳國之后塵——因美色而亡國。
此三點原因,顯見越王勾踐奸狡之心,為得天下而不惜以為國犧牲的女子做祭品。與此同時,更可顯見先秦時代女性地位低微,盡管西施乃天下絕色美人,也不外乎成為政治人物的棋子。《墨子》云:現今正當世代凌亂,尋求美女的人眾多,美女雖然不出門戶,人們亦多登門求取。104當權者為求達到目的而不惜千金求索美女,達成目的后則棄如敝屣。西施之死,除了因為她長得美艷的緣故,亦因為她遇上一個狡詐的國君勾踐。
范蠡自號“鴟夷子”離開越國,相信乃西施死后之事。筆者相信范蠡取此綽號有自嘲之意——嘲諷自己是該被放進皮囊投棄江中的人。若果尋得西施的越國使者正是范蠡,護送她入吳國的也是他,則范蠡可謂是那個親手斷送西施一生幸福,奪走她性命的人。若果西施沒有被選進吳宮,她大可嫁得有情郎,生兒育女,相夫教子,過著安逸的生活,晚年成為含飴弄孫的祖母。因為被選入吳國,要以己身侍奉敵國君王,功成身退后又被己國君王勾踐殺害。范蠡號“鴟夷子”,既是自嘲,亦是對昏君越王勾踐的諷刺,對舍身為國的美人(西施)終身的悼念。為此,若云范蠡對西施無憐惜之情是說不通的;但若云他與西施有私情則欠缺真憑實據。
正史有關西施的記載甚少,僅見于越王勾踐及吳王夫差的事跡中。西施死后,其事跡廣泛流傳民間,成為文學及戲曲的題材,歷千古而不衰。直至現代,人們好以西施代表美人,也流行說“情人眼里出西施”——在情郎的眼中,心儀的女子如何丑陋也變得像西施一樣美。西施之美與高尚的品德永存世間,后人紀念她而雕刻的石像,更見于中外地區。
小結
先秦時代,《詩經》展現的美人,不但代表北方的文士,亦代表民間的審美標準。因為《詩經》是各地民歌,作者除了部分是文士,主要乃各地百姓。《詩經》展現的美人,不但具有漂亮的臉容,亦有清秀眉目、潔白牙齒、雪白的肌膚和濃密的秀發。他們尤其追求美麗的雙目,相信人的眼睛透露一個人內心的善惡——清徹明亮的眼睛表示人純潔善良的心,眼神渾濁不清的人是心存歪念。先秦文士又好以華美的衣飾襯托高貴美麗的女子,美人幾乎不分階級皆穿羅裳錦衣,戴名貴首飾,以示其高貴的背景和高尚的品格。
南方的文人似乎較欣賞有個性的美女。《楚辭》展示的美人,除了有美麗的容貌,亦有美好的身段、動人的姿態、賢淑的美德和華美的衣飾。南北文人筆下的美人,比北方的更具個性,形象也更顯得真實。先秦時代,人們對衣飾特別著重,衣著華美的人會被稱為“美人”;若外表好看,但衣著不美,人們亦認為沒有可觀之處。
先秦時代的著名美人西施,既有北方人要求的美貌,亦有南方人要求的儀態。她的美貌令她成為君王爭奪權力和領土的棋子,足不出戶,使者亦上門求索。由于人們對衣飾情態的注重,故此越國花了三年時間培訓她,讓她的言行舉止更嫵媚動人,歌舞曲藝更加出色。然而,她為越國捐軀,以身侍敵國吳王夫差,協助勾踐成功復國,卻未得褒獎賞賜,反而被殺害。西施事跡,正好印證古代女性地位低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