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羅馬帝國的專制皇權

在共和制度全盛時期的二百年內,羅馬由原來的一個蕞爾小邦發展成為囊括地中海的超級大國,但是羅馬的擴張并沒有改變政治組織,而仍是以羅馬城邦為中心,其他則為同盟者、拉丁殖民地、自治市、行省等混同在一起。各種政治機構職權不明,互相重復,運轉困難;其次,隨著羅馬的擴張,城邦內部充滿了大、小土地所有者,窮人和富人,富人中的各黨派之間你死我活的斗爭,斗爭的加劇也使得改變政治制度勢在必行。第三,在斗爭中成長起來的政治家野心膨脹,看到改變統治方式的必要,不斷有人嘗試建立君主制政權,蘇拉、龐培、愷撒都為之付出過努力,最后到奧古斯都方才取得成功,建立了君主制。羅馬專制主義皇權的建立經過了元首制和君主制兩個階段,克服了原來的寡頭共和制帶來的許多困難,方才成功。我們就分別對這兩個階段加以敘述:

元首制

羅馬從元首制開始被認為進入專制時代,但這是后來人的看法,羅馬人當時還沒有專制的概念,所以也沒有專制主義的宣傳與思想。當時的專制概念,如果有的話,就是僭主統治,還有就是獨裁官的統治。僭主統治是不合法的,應該推翻的。而獨裁統治則是緊急情況下采用的,時間只有半年。還有就是執政官本身所具有的君主制因素。羅馬人克服過去寡頭統治的共和制遺跡,經歷了不少斗爭,發展起專制主義的統治機器和思想。

一般認為羅馬從共和制走向帝制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建立元首制,由屋大維完成。屋大維的成功,也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公元前43年—前27年,他首先于公元前43年,也就是19歲時就擔任了執政官,根據羅馬原則,擔任執政官必須擔任過保民官、監察官之類的高級官職,但是屋大維沒有這種經歷,所以是不合法的,可是他又脅迫元老院任命了他,所以是合法的。同年他和雷比都、安東尼合謀成立了后三頭同盟,是不合法的,可是他又脅迫元老院授予他們這一名義,所以也是合法的。[170]三頭同盟為期五年,握有處置一切的大權。后來三頭同盟又延長一次,于公元前32年期滿,這時屋大維應該已經沒有權力了,可是他在自己暮年所寫的《業績錄》(res gestae)中說,“整個意大利向我宣誓效忠,并且任命我指揮那場我在亞克興獲得勝利的戰爭,向我宣誓效忠的還有高盧、西班牙、阿非利加、西西里、撒丁等行省”。[171]這一宣誓效忠是否符合羅馬法律,相當可疑,所以有人稱這是屋大維的一次政變。[172]屋大維于公元前31年亞克興海戰中擊敗了安東尼,已經完全控制了羅馬局勢,成為無人能敵的領袖。可是他從愷撒被刺的事件中認識到,共和制還有擁護者,不能貿然進行獨裁統治,所以采取了許多偽裝手段,同年他擔任了執政官,仍然以共和國職官的形式執政,以后每年繼續連任,執行著執政官的權力。

第二階段,屋大維于公元前27年把他取得的權力歸還給元老院和羅馬人民,表示他和其他的行政長官一樣(當時他仍然擔任著執政官),這是屋大維導演的一場戲,他在元老院再三表示歸還政權,元老院則再三拒絕,后來他表示妥協,還可以再擔任執政官,以十年為期,而且把行省劃分為元老省和由他直接統治的皇帝省兩部分。同年,他被元老院授予奧古斯都稱號。這是一個新的稱號,并沒有權力的意義,但卻具有宗教的意義,表示他是神佑的給國家帶來繁榮之人。在此之前,他已經被稱為元首,是羅馬人民的元首(prin-ceps civium Romanorum),公元前28年,他又被元老院授予首席元老(princeps senatus)之稱號。元首這時并沒有權力的意義,只是意味著國家的第一公民。

屋大維把共和制時期的行政長官的各種權力,逐漸轉移到自己一人身上。他長期任執政官,按照他自己的說法,他擔任執政官雖然和別的長官一樣,但卻擁有一種別的長官所沒有的auctoritas,而這一權力成為后來皇帝在立法、司法、行政等方面權力的源泉。[173]公元前23年,屋大維被授予終身保民官之職,按照共和制原則,保民官只能由平民擔任,而屋大維是貴族,不得擔任保民官。現在他具有了保民官的權力,可以否決其他任何官員的決定,而且他人身受到保護,不受侵犯,因為他不是平民,所以平民的特里布斯會議對他也沒有約束力。作為保民官,他還可以召集元老院會議及各種民眾會議,提出決議讓它們通過,成為法律。同年,屋大維還獲得了軍事權(imperi-um proconsulare),即公元前23年,元老院授予他邊疆諸省的終身軍事指揮權,這些省包括西班牙、高盧和敘利亞,主要的羅馬軍團都在這些地區。但是這一軍事權力的授予還有著更為重要的方面,它是在全帝國內都可行使的(imperium proconsulare infinitum),不受時間限制的,在羅馬城內外都有效的。所以這一權力被稱為imperium proconsulare maius,即軍事大權。本來羅馬的軍事指揮權是臨時授予的,戰爭結束之后就要交出權力,而且在羅馬城內任何人不能有軍事指揮權。現在屋大維的軍事指揮權打破了過去的傳統,可以說是終身的,無限的。公元前23年發生的這兩件大事,被認為具有羅馬憲政體制改變的意味。[174]從公元前12年起,屋大維又被授予祭司長(pontifex maximus)的終身職位。羅馬是一個宗教色彩濃厚的國家,幾乎一切國家大事,各種活動,都要進行占卜、祭祀,以定吉兇禍福,祭司在社會上有巨大作用,也具有各種權力。

就是通過這樣的程序,屋大維把全國的立法、司法、行政、軍事大權,集中在自己一人手中,完成了向君主制的轉變,可以說建立了專制君主制。歷史上把這種政體稱為元首制,元首制也還有一些和君主制不同的地方,表面上,元首的權力是由元老院授予的,有的元首也裝出尊重元老院的模樣。但實際上,元老院這時已經淪為元首的工具,它多次被元首進行清洗,剔除不合意的元老,換上按照元首意志辦事的元老。屋大維是這樣,以后的元首也是這樣。元首制還有一個問題沒有解決,那就是職位如何繼承。因為元首的職位、權力都是元老院授予的,并沒有延及他的子孫。屋大維采取的辦法,就是把他選定的繼承人提比略收養為義子,讓他和自己分享保民官和軍事大權,于是在他死后,提比略就召集元老院會議,順理成章地被選舉為元首了。這就是塔西陀所說的“在羅馬,執政官、元老和騎士都在爭先恐后地想當奴才”。[175]另外,屋大維也讓羅馬人民向他和他的繼承人宣誓效忠,我們有殘留的碑銘為證,小亞細亞一個省的人民在公元3年向屋大維及其子孫宣誓,說以他們的友人為友,以他們的敵人為敵,為保衛他們的利益,不惜自己的身體、靈魂、生命、和子孫等。[176]

可以看出,通過這一系列的措施,羅馬建立了自己的專制帝國。西方學者往往強調,羅馬的專制是從東方學來的,元首制是從埃及學習的,君主制是從波斯學習的,文化的相互影響當然是羅馬走向專制的一個因素,但更多是從羅馬本身的土壤上生長的,是從執政官的權力逐漸伸張而來的。它保存了元老院選舉和人民批準的形式,當上了專制君主,并把這一形式固定下來。從第三任皇帝卡里古拉開始,把這一形式加以簡化,即當新皇帝即位之時,由元老院用元老院決議的形式授予新皇帝全部權力(宗教權力除外),由百人團會議批準。殘存的韋斯伯西安即位時的碑銘記載了這一情況(見后)。

元首的權力是由元老院授予的,羅馬元老院在元首制時期一直存在,并且時常開會,討論國家大事。元老院的決議成為法律,而且它是最高法院,受理各地的上訴案件,還可以審判高級官吏。有的元首也裝出尊重元老院的模樣,讓它行使它固有的職權。但實際上,元老院這時已經淪為元首的工具,多次被元首進行清洗,剔除不合意的元老,換上按照元首意志辦事的元老。例如,在克勞狄時,元老院曾經討論屬于皇帝的高盧(山南高盧)人能否進入元老院成為元老的問題,許多元老持反對態度,可是皇帝還是發表了他們應該有權參加元老院的意見,于是高盧人全都可以進入元老院,此后克勞狄更對元老院進行了清洗,清退那些不合意的元老,補充了支持自己的元老。[177]元老院原來所擁有的立法、司法、選舉產生官吏以及各種行政權力,通過元首對元老院的控制,逐漸轉入元首之手。所以有人說,元老院的活動是在元首的提示和指導之下進行的。[178]當然,元老院仍然經常開會,許多議事程序仍然存在,形式上還是有權力的,有人討論元老院對皇帝的提議是采取全體一致通過抑還是也有討論,以及皇帝出現時元老是否一致歡呼等問題,顯得有點形式主義。[179]我們只需要說,元首制時期,元老院形式上的作用是仍然保持著的,但是只是形式。2世紀末3世紀初,也就是元首制末期,皇帝就脫卻原來元老院的環境限制,成長為獨立的君主了。[180]

還有一種力量影響元首制,那就是軍隊。我們知道,元首制就是由軍事斗爭的勝利者建立的,所有的元首,無不把軍隊控制在自己手中。自蘇拉軍事改革以后,羅馬軍隊已經變成了雇傭軍。是一支由私人供給、維持、指揮的軍隊。軍隊向戰勝的將軍歡呼這一儀式,成為擁立皇帝的象征和手段。每一個皇帝都要討好軍隊,給他們以大規模的賞賜,把搜刮或掠奪得來的金錢大批大批地賞賜軍隊,才能得到他們的支持。不少皇帝都是由軍隊擁立的。如卡里古拉,由于是戰功赫赫的日耳曼尼庫斯之子,所以就當上了皇帝。而克勞狄、韋斯伯西安等,都是由軍隊擁立的。在所謂的3世紀危機時期,皇帝更是被軍隊玩弄于股掌之上,隨意廢黜和擁立。軍隊影響元首制時期帝位的繼承,使之沒有建立起父死子繼的傳統,這是羅馬皇帝制度的特點,和東方的帝制不同,這也證明它是自己生長的,不是向東方學來的。

元首制時期,法律上也為元首專制奠定基礎。這一時代的法學家大都開始認為法律乃是皇帝創立的,如有名的“君王所喜者即具有法律的效力”,[181]“皇帝是不受法律約束的,雖然皇后并不是不受法律約束的,但是皇帝常常授予她們以皇帝所擁有的那些特權”[182]等提法都出現于此時。而《法學總論》中說的更為清楚,“皇帝的決定也具有法律效力,因為根據賦予他權力的王權法(lex regia),人民把他們的全部權威和權力轉移給他”。[183]這樣以人民轉移權力的名義給予皇帝以全權,大約從卡里古拉開始就有了一種儀式,從殘存的公元70年通過的韋斯伯西安關于權力的法律(lex de imperio Vespasiani)可以看出。該法律規定,元首的權力包括宣戰權、媾和權、締結條約權,為某些官職推薦候選人的權力,召集元老院會議的權力,擴大和發展邊界的權力,“執行和實施任何在他看來有利于國家至高無上利益的神界和俗界的、私人和公共事務的權力”,[184]可以說,羅馬元首的權力由此得到法律上的根據。他可以為所欲為了。

元首已經發展成為君主,這有許多跡象顯示。從愷撒、屋大維開始,就有了把他們死后尊奉為神的習慣,并且為屋大維立廟祭祀。后來許多別的元首也被尊奉為神。多米提安(81—96)任元首時,人民已經把元首尊稱為主人(dominus)和神(deus),在羅馬,主人是和奴隸相對應的名詞,所以后來出現的君主制就是dominate,說明君主君臨于天下,君臨于百姓之上。這一稱號到塞維魯(193—211)時正式固定下來。也就是這時,“君主所喜者即具有法律的效力”和“君主不受法律約束”的原則確定了下來。[185]古時曾經通過大逆法(lex majestatis),是用來處分軍隊背叛、煽動人民叛亂等罪行的。奧古斯都利用它來追究在文字上進行誹謗的罪行,后來這一法律被用來大肆處罰不聽話的元老及一切政敵,被隨意濫用、殺人。如提比略時,一個羅馬騎士因為寫了一首關于皇帝之子杜路蘇斯的詩而被判犯了大逆罪,被處死。另一個人因為寫了贊揚刺殺愷撒的布魯圖斯和卡西烏斯的歷史書,也被控告,最后被迫自殺。[186]這些就如中國歷史上的文字獄一樣。所以,現在的羅馬史,已經不再爭論元首制時期是雙頭制還是君主制,而認為它就是君主制,而后來的dominate就是專制君主制。[187]

君主制

君主制開始于戴克里先(284—305)統治時期。經過3世紀時的混戰,戴可里先終于暫時統一。為了長治久安,他設立了四個皇帝,他自己任奧古斯都,主要在東部,駐扎在尼科美地亞;立馬克西米安為另一個奧古斯都,主要管理西部,駐米蘭。還設立了兩個愷撒,作為兩個奧古斯都的助手。當奧古斯都出缺時,就由愷撒接任,而他們也要再立一個愷撒,以作為自己的繼承者。戴克里先建立這樣復雜的制度,說明當時帝國東西部的政治、經濟形勢很不一樣,很難作為一個統一體進行管理。也說明羅馬帝國受傳統的限制,皇位繼承始終沒有穩定的辦法,時常引起混戰。但是戴克里先的這一辦法并未奏效,他在世時就因為爭奪帝位爆發了內戰,后來國內往往同時存在三四個皇帝,不斷戰爭,而且西面的波斯、北面的日耳曼人不斷襲擾,內戰、外戰不斷。君士坦丁(324—337在位)經過許多戰爭,短暫統一羅馬。他于東部營建新都君士坦丁堡,從324年一直到336年才建成,可他次年即告病逝。以后更是國無寧日,到狄奧多西皇帝(379—395在位)后,羅馬帝國終于分裂為東、西二部。東部成為中心,西部日漸衰落。以后雖然有查士丁尼(527—565在位)向西部恢復帝國的努力,但兩部分分道揚鑣已經是客觀事實了。

一般認為專制君主制的統治開始于戴克里先,而到君士坦丁時完成。其實這一說法是否正確十分可疑。戴克里先(284—305在位)即位之后,做過哪些改革呢?我們可以知道的有,行政上,劃小行省,合并若干行省為區(di-ocese),在中央和地方都增加官員,以保證行政效率;在邊境上筑堡壘,壕溝,加派駐軍,防止入侵;進行財政和稅收改革,以增加國家收入,并把人民固定在各種職業中,不得改變。還頒布限價令,平抑物價。可以說這些舉措一定程度上加強了中央權力。說他被稱為主人和神(dominus et deus),其實這種稱謂早在2世紀以前已經存在,圖密善就開始這么叫了,以后還有奧勒留,普羅布斯,卡路斯,都有這種稱號;而奧勒留也穿著飾以金銀珠寶的長袍,所以這些并不始自戴克里先。說他深居簡出,一般人不得見,這也許是因為害怕遇刺而采取的辦法。[188]在內戰中最后勝出的君士坦丁(306—337)所做的事有,建立君士坦丁堡為新都;加強宮廷的官吏;設立密探,以偵察官吏和人民活動;還有眾所周知的確認基督教為統一宗教。所以這時的君主和元首制時期沒有大的區別。

這時的羅馬皇帝已經不是羅馬第一公民,而是神圣君主,被稱為主人和神(dominus et deus),帝位的傳承,可以由前面的奧古斯都指定,或者由軍官、高級官吏推舉,然后在軍隊和民眾面前加冕,并由他們歡呼為皇帝(emperator et augustus)。元老院的權利已經式微,剩下的只有一些形式,皇帝具有立法、司法、行政、外交、軍事指揮等各種大權,他任命官吏,控制財政,決定稅收。卡拉卡拉212年諭令,授予在帝國境內全體人民以羅馬公民權,這樣完成了帝國形式上的一致,消除了過去羅馬市民權的遺跡。[189]為了統治帝國,皇帝建立了一系列的行政機關和官僚機構,這時的官吏也實行薪俸制,而不再是無償的了。由于皇帝被神化,所以中央機關的名稱加以神圣的頭銜,如神圣的諭令(sacrum constitutio)、神圣的樞密院(sacrum consistorium)、神圣的宮廷(sacra palatium)等。皇帝接見臣民時,他們要屈膝跪拜,親吻皇袍的邊緣;皇帝頭上飾以光圈,手持金球和權杖,宮廷禮儀莊嚴肅穆,有帝王氣象。但是,這些大多是表面現象,君主的權力和過去并無太大差別。

羅馬君主制的特點

羅馬帝國是從共和制演變而來的。在共和國晚期,隨著領土的擴大,社會情況的復雜化,建立在城邦制上的貴族寡頭共和制已經不能應付局面,向君主制轉變成為不可抗拒的趨勢。蘇拉、馬略、愷撒、龐培、安東尼、屋大維,都在努力向君主過渡,最后成功的是屋大維。如果說元首制和君主制有什么不同的話,那就是形式上君主制更向神權發展。戴克里先在宮廷中建立了一整套儀式,以彰顯皇帝的威嚴;[190]君士坦丁更建立了君士坦丁堡,劫掠地中海東部,特別是希臘的文物古跡、建筑材料,以造成新羅馬的偉大莊嚴,還把東部城市的許多居民強迫遷徙到新都,以補充人口。他本人居住在奢華的皇宮中,為宮廷、宦官、官僚、軍隊所包圍,遠離人群,用許多裝飾顯示威嚴,震懾群眾和官僚。4世紀時,一個詩人說,站在皇宮里的人就像站在上帝面前一樣,充滿了恐懼和敬畏。皇帝的面容照亮了世界。另一個人在描寫特里爾群眾向君士坦丁歡呼的人群時說,“不朽的上帝啊,當你穿過城門時,那是如何的光明照耀我們的日子呀!”如果正視皇帝的目光,就如直接面對太陽光一樣,有致盲的危險。[191]當然,這些只是詩人的描寫,就如中國歷史上的皇帝也被描寫為“君尊如天,臣卑如地”一樣,和實際情況相距甚遠。

羅馬皇帝被當時的歷史學家,如蘇維托尼烏斯和塔西托等,描繪成窮兇極惡的統治者,一個個荒淫殘暴,無惡不作。屋大維的繼承者提比略(14—37在位),動輒無緣無故殺人,每日要殺20人,[192]他可能是被人毒死的。下一任元首卡里古拉(37—41在位),更為可惡。和自己的姐妹亂倫,以各種古怪方法殺人取樂,短期內就花光了提比略時的積蓄,于是大肆搜刮,最后被不堪忍受的下級殺死。尼祿(54—68在位)是在世界歷史上出了名的暴君,他行為古怪,時常要在舞臺上進行表演,處心積慮殺死自己的母親,還有一種說法是和自己的母親亂倫。他的父親克勞狄(41—54在位)大概也是被他毒死的。他還殺死自己的妻子、兒女等。他放火燒毀羅馬城,看著逃跑的人群取樂。于是眾叛親離,最后在造反的人殺死他之前被迫自殺。這些描寫可能有作者個人的色彩,但卻反映出當時專制皇帝確實有許多惡行。又如阿米阿那斯說瓦倫廷尼安(425—455在位)之惡行,他把犯有小過失的官吏活活燒死,把沒有管理好馬的人用石頭砸死,把一個想晉升的官吏處死。據說他在皇宮外養了兩頭吃人的熊,專門以人為食。[193]當然,這些類似的惡行在中國歷朝歷代的皇帝那里也是司空見慣,說明古代獨裁統治都是十分可怕的。

但是,無論如何,皇帝都要關心如何鞏固他的統治,雖然他可以凌駕于法律之上,可以不聽從臣下的建議和勸告,甚至可以為所欲為,但是,我們知道,皇帝不能一人治理國家,他必須依靠官僚統治。官僚系統有自己的運行規律,并不完全和皇帝的意志、愿望相合,可能有時會脫離皇帝的控制。權臣悍將,外戚宦官,時常構成對皇帝權力的威脅。所以駕馭官僚機器是中外皇帝都全力以赴的工作。但實際上,歷史上只有極少數皇帝可以掌控局面,形成獨裁統治,而大多數皇帝,都是被官僚貴族等各種力量玩弄的擺設和傀儡。皇帝和官僚的斗爭,是中外帝國歷史的宏大篇章。

皇帝閉居深宮,和臣下有很大距離,接近的只是少數最有權威者和最受信任的人,但這些人可能其中許多是壞人,所以羅馬皇帝時代也有許多勸說皇帝“兼聽則明”的告誡。但事實上皇帝往往很難做到正確了解情況,而被臣下的不確實信息所左右。如360年,當位于現在利比亞的一個城市遭到沙漠中的部族襲擊時,在北非的軍事指揮官羅馬奴斯沒有出兵保護。為了逃避責任,他比行省的使節更早地派遣特使給宮廷長官,也是他的親戚瑞米基烏斯,雖然使節向皇帝瓦倫廷尼安一世報告了真實情況,但瑞米基烏斯制造混亂,拖延調查,皇帝知道了這事后,派遣了宮廷中聲名狼藉的巴拉地烏斯前去調查,行省的發言人向他提供了襲擊引起的破壞和沒有得到軍事援助的情況,可是巴拉地烏斯不讓皇帝知道真相,說服皇帝相信行省說的情況不實,所以羅馬奴斯等沒有受到懲處,而那些說實話的發言人卻被下令割去舌頭。[194]另外一個例子是科隆的步兵指揮官塞爾瓦奴斯的故事。355年,他曾應宮廷小吏第那米烏斯的請求,為他寫過一推薦信。但第那米烏斯把信的內容擦去,利用原來的簽名在前面寫了塞爾瓦奴斯要米蘭的指揮官響應他起義造反的事。這信被高盧行政長官報告給皇帝,于是塞爾瓦奴斯立即被命令逮捕。后來雖然發現了文件的偽造,但塞爾瓦奴斯已經失寵,沒有別的辦法,只好還是起兵反抗,在塞爾瓦奴斯死后,此事方才真相大白。[195]皇帝為了了解真實情況,也不斷運用各種辦法,利用特務機關就是其中之一,所以皇帝也建立了agentes in rebus這樣的情報機關,巡察各地,向他匯報情況。

不過,羅馬帝國的皇權還是有其特點,和東方古代國家的帝王不同,也和西歐中世紀的帝王不同。我曾經指出過,中國的帝王是天命王權,西歐的帝王是神命王權,帝王的權力,有其超自然的,或半超自然的源泉。可是羅馬皇帝,雖然被神化,被稱之為神,但仍然要接受羅馬民眾和軍隊的認可,其權力的來源仍然和元老院或羅馬民眾有關。所以它是一種人命王權。羅馬皇帝雖然被尊為神,但羅馬人信仰的神,還是萬物有靈的神,神雖然有強大的力量,可是也和人類來往,行善作惡,無所不為,所以沒有多少神圣性。連帶使皇帝的神性也缺少威嚴了。所以皇帝的神化,并沒有解決其繼承的問題,仍然是篡弒時起,有力者稱尊。帝國后期,主要是軍隊決定皇帝由誰來做。羅斯托夫采夫在評價羅馬帝國時說,羅馬城市是自治的,但是是中央政府監督和指導城市的自治機構,而君主在法律上只是羅馬城的最高長官,所以這是一個自治城市聯盟和絕對專制的君主政府二者的奇妙的混合體。[196]羅馬帝國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它比較缺乏集中統一,雖然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努力加強中央集權,可是四分帝國的政策也導致分裂加劇。更重要的是帝國東西方在人種、經濟、政治、傳統諸方面都有很大不同,所以從君士坦丁開始,東方就成為新羅馬帝國的中心,演變而成拜占廷帝國,而西羅馬就走向滅亡。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湖口县| 浦东新区| 讷河市| 林州市| 海丰县| 兴业县| 沽源县| 民丰县| 都江堰市| 乐安县| 芦山县| 揭东县| 日土县| 天全县| 额尔古纳市| 常州市| 苍溪县| 利辛县| 盖州市| 巴青县| 泗水县| 鹤峰县| 都昌县| 蒙城县| 浮梁县| 定边县| 巨鹿县| 祁门县| 乌鲁木齐县| 通许县| 兰西县| 会同县| 托克托县| 哈巴河县| 潮州市| 彰武县| 珲春市| 随州市| 吴江市| 涞水县| 繁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