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童情緒心理學
- 李群鋒
- 1230字
- 2019-06-25 18:36:24
0~3歲,寶寶情緒發(fā)展的奧秘
周末,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一起帶江江出去吃飯。兩歲的江江一開始很興奮,進入飯店后就一直東張西望,對什么都很感興趣。可是當服務員上菜后,江江突然變得煩躁起來,他先指指爺爺奶奶,然后再指指爸爸媽媽,說:“做錯了!”大家一開始并不知道什么“做錯了”,繼續(xù)給江江夾菜、喂飯。然而,江江把嘴里的菜吐了出來,開始尖叫:“做錯了!做錯了!”
“什么‘做錯了’?爸爸媽媽哪里做錯了?”大人們感到莫名其妙。江江繼續(xù)尖叫,用手指著他們,一直說:“做錯了!做錯了!”
江江的尖叫引得周圍的客人紛紛側目,爸爸有些生氣了:“不聽話就別吃!別理他,我們吃!”
爸爸原本打算“冷處理”,讓江江安靜下來,可江江更加狂躁起來。他從兒童椅上奮力站起來,努力伸長手臂,想端起奶奶面前的盤子。不料盤子太重,江江沒端穩(wěn),湯和菜灑了一桌。爸爸氣壞了,抬手要打江江,被爺爺和奶奶攔下。爸爸一氣之下,拿起錢包要買單:“吃個飯都不安穩(wěn),不如回家算了!”
“不要回家!不要!”江江一邊哭一邊叫,媽媽無可奈何地問:“我的小祖宗,你究竟要干啥?”
“做錯了!你們做錯了!”江江依然是這句話。媽媽看看自己和爸爸,再看看爺爺和奶奶,突然意識到,原來江江說的不是“做錯了”,而是“坐錯了”:在家里吃飯時,爸爸和媽媽坐在江江的左邊,爺爺和奶奶坐在江江的右邊;到了飯店,他們隨意坐了下來,恰好和在家里就餐時坐的位置相反,爸爸媽媽坐在了江江的右邊,而爺爺奶奶坐在了左邊。
弄清了問題的緣由后,爸爸媽媽和爺爺奶奶換了位置,江江也很快安靜下來,開開心心地吃起了飯。
座位的互換竟然引發(fā)了江江“海嘯”般的情緒波動,這對大人來說實在難以理解。然而,在兒童的世界里是再正常不過的一種現(xiàn)象。尤其是0~3歲的孩子,更加容易因外界環(huán)境的變化而產生情緒波動。這一時期的孩子對周圍環(huán)境的變化極為敏感,同時又具有很強的依賴性,因此一旦環(huán)境發(fā)生改變,他們的情緒也就隨之改變。“一會兒哭,一會兒笑”就是孩子情緒多變的最好寫照。
心理學認為,3歲左右的孩子正處于秩序形成的敏感期,當他所熟悉的秩序被打亂時,他的內心就會煩躁不安,但是他又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來,因此就只能用最簡單、最直接的方式——尖叫、哭鬧,來宣泄心中的不滿。大人無法理解,就會認為孩子不懂事,胡攪蠻纏。其實,對0~3歲的孩子來說,“發(fā)泄出來”或許是他們對待情緒變化的最直接方式,對此,家長可以靠以下的方法來引導孩子。
首先,試著理解孩子,切忌用斥責和打罵的方式使孩子安靜下來。大人的理解會減輕孩子的痛苦,讓孩子慢慢平靜下來,從而不會采取更激烈的手段來對抗。
其次,抱以寬容的態(tài)度,允許孩子將不良情緒宣泄出來。這一時期的孩子大多還不太能明白大人所講的道理,因此家長應該對孩子多一些理解和寬容。同時,家長還應該多擁抱和親吻孩子,讓他們感覺自己是被理解、被接納的,這對孩子今后性格的養(yǎng)成也有很大的幫助。當孩子稍大一些時,家長可以在此基礎上,逐步啟發(fā)和教育孩子用科學的方法疏導并管理自己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