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健康快樂,取決于家長的情緒調控力
“神經病的兒子來了,咱們快跑!”
歡歡還沒走到運動器材區,原本玩得開心的孩子們遠遠看見他,就都跑遠了。歡歡望著他們的背影,難過得低下了頭。
“神經病”,不僅是孩子們對歡歡媽媽的稱呼,小區里的大人私下也這樣叫歡歡媽媽。其實歡歡的媽媽根本沒有精神上的疾病,只是由于性子太急躁,脾氣又壞,常常跟鄰居起口角、鬧矛盾,并且每一次都要占上風,否則就不依不饒、大哭大鬧,甚至跑到別人家撒潑耍賴,所以大家都這樣稱呼她。既然媽媽是“神經病”,歡歡自然就成了“神經病的兒子”。
有一次,歡歡和一個孩子因為一點小事起了沖突,孩子之間打打鬧鬧很正常,吵過鬧過轉眼就和好了。可是歡歡媽媽卻像發怒的老虎一樣沖上去,一把將那個孩子推倒在地,并破口大罵。自那以后,小區里的孩子都不敢跟歡歡一起玩耍了。“以后不許跟‘神經病的兒子’玩!”大人這樣告誡自己的孩子。沒人愿意跟歡歡玩,歡歡覺得很孤獨,也很不開心。
很顯然,歡歡的媽媽是一個不懂得如何控制情緒的人,即很情緒化的人。父母作為孩子最親近的人,自身的情緒以及情緒調控能力對孩子的情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說,父母過度情緒化會對孩子造成超乎想象的危害。
情緒化通常就是我們所說的喜怒無常,剛剛還是和風細雨,突然間就為了一點小事大發雷霆。在這樣家庭環境中生活、成長的孩子通常缺乏安全感,時刻處于一種不安狀態,因為他們不知道父母會不會突然發脾氣。長期的壓抑和緊張會令孩子膽小怯懦、自卑內向,也有可能孩子“繼承”了父母的情緒化,變得同樣喜怒無常,令人不敢接近。
情緒化給孩子帶來的傷害不僅僅是精神上的,對孩子的身體健康也有著不良影響。由于情緒低落、郁郁寡歡,孩子身體的抵抗能力也會下降,所以經常生病,發育狀況也比同齡人落后。
無數的事實證明,家長情緒狀況不良,孩子的情緒狀態也令人擔憂;家長的情緒調控能力低,孩子在情緒上的自我調控能力也不會太高。因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的學習榜樣,日常生活中的耳濡目染,會讓孩子不知不覺地學習家長的行為處事,當然也包括情緒調控方式。所以要教會孩子做情緒的主人,家長自己首先要學會做情緒的主人。只有善于調節自身情緒、時常帶著正面情緒的家長,才能教育出健康、快樂、積極向上的孩子。
還有一些家長具有兩面性:在外人面前彬彬有禮、節制有度,但是回到家中,卻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對待家人脾氣暴躁,非常情緒化。這對家人尤其是孩子,都是不公平、不理智的。不要認為孩子年幼,聽不懂大人的話,就可以肆意地向他們宣泄自己的情緒,要知道,孩子都擁有敏銳的感受力,即便是聲音、語調上微妙的差異,孩子也能感受到父母的情緒變化,進而影響情緒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