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章:最是春光萃西子,底須秋水悟南華
- 碧海心約之古越靈劍
- 沐瑾如
- 974字
- 2019-07-14 15:13:51
花家山下流花港,花著魚身魚嘬花。最是春光萃西子,底須秋水悟南華。
花港觀魚地處蘇堤的南段西側,是承佛光紫氣而幽靜的植物園林。花溪蓄盧園,花港前依接山勢蔥蘢的南屏山,西靠層巒疊翠的西山,平靜如鏡的小南湖和西里湖,如青玉分列左右,而公園就在西里湖與小南湖之間的半島上面。
花家山上流花港,花港觀魚地處西湖西南,三面臨水,一面倚山,是一個占地300余畝的大型公園。西山大麥嶺后的花家山麓,有一條清溪流經此處注入西湖,故稱花港。南宋時,內侍盧允升在花家山下建造別墅,稱“盧園”,園內栽花養(yǎng)魚,池水清冽、景物奇秀。以后,盧園荒廢,此景亦衰。清康熙南巡時,在蘇堤映波橋和鎖瀾橋之間的定香寺故址上,重新砌池養(yǎng)魚,筑亭建園,勒石立碑,題有“花港觀魚”四字。南宋時有一條小溪從花家山經此流入西湖,這條小溪就叫花溪。當時,內侍官盧允升在花溪側畔建了一座山野茅舍,稱為“盧園”。園內架梁為舍,疊石為山,鑿地為池,立埠為港,畜養(yǎng)異色魚類,廣植草木。因景色恬靜,游人萃集,雅士題詠,被稱為“花港觀魚”。
古時這里只有一池、一碑、三畝地。后經擴建,全園面積近三百畝。今日的花港觀魚是一座占地二十余公頃的大型公園,微風過處,沿池岸花木落英繽紛,飄浮于水面,好一幅“花著魚身魚嘬花”的動人畫圖,無人不起羨魚之情。
康熙三十八年,玄燁駕臨西湖,題書花港觀魚,刻石碑建于魚池畔。后來乾隆下江南游西湖時,又有詩作題刻于碑陰。碑分為陽文和陰文雙面,是康熙和乾隆祖孫兩個皇帝分別題的字,這在我國碑林史中僅此一塊。乾隆做詩有:“花家山下流花港,花著魚身魚嘬花”之語。花港觀魚的石碑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所題,其中的“魚”字,繁體寫法是四點,代表火,乾隆改為三點,代表水,寓意百姓生活風調雨順,江山穩(wěn)固太平。當然還有另一種說法,康熙一生崇信佛教,向有“佛爺”、“善人”之稱。他孫子乾隆爺也崇尚“好生之德”。然而,在漢字里,三點為水,四點為火。繁體“魚”字底部的四點,本為火字,魚遇水而生,遇火必死。皇帝不忍見魚死,便將碑文中“魚”字底部的四點改寫成了三點,意在讓魚永遠歡快地生活在水里,以示皇恩浩蕩,澤被萬物之意,這也給后人留下了一段有趣的典故。
“康熙爺,真得是一個仁慈的人啊”
“是啊,如果司徒景蔓在這,一定要大發(fā)感嘆了。”
“不知道此時司徒好么……”
“會好的,我們等她回來……”
貴妃醉酒花相依,五彩繽紛香各異。